定慧入门,首重发心,次当修诸福德资粮,方能入道。显密修法,各以四无量心为重,若无大愿大行,终入歧途。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吾人六根外对六尘,逐妄迷真,随流不止,《楞严经》中称谓六贼,如云:“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今欲依禅定之力,而返还性真,亦当如世俗成事,而有藉于工具。修定工具,不待外求,即吾人六根是也。无论眼耳鼻舌身意任取何种,系心一缘,熟练渐纯,即可得初止境。但每一根尘,可产生若干差别法门,分析难尽。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今言修定入门方法,亦随吾人根器相契者,任择其一,为所依止。试列通常习知者数种言之,广则应习显密诸经论(《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法门,已多汇列)。
眼色法门:纳为二类。系缘于物,与系缘光明。缘物者:如于眼可见处,平放一物,或为佛菩萨像,或其他任何物件,但以稍能发光者为宜,而于光色选择,亦须配合个人心理生理。例如:神经过敏,或脑充血者,用绿色光,神经衰弱者,用红色光,个性暴燥者,用青色柔和光体;凡此须视现实情况而定,未可执泥一端,既选定一种,即不变更,若时常变易,反为累矣。
系缘光明者:如对一小灯光(限用清油灯),或香烛光、日月星光等(催眠术家用水银晶球光),此可纳为一类;但以光对视线,稍偏为宜。此外如观虚空,或空中自然光色,或观明镜,或观水火等物光色,亦统纳一类。唯鉴镜观形,习之纯熟,未达理趣,可致神离,幸勿轻试。
若斯诸法,内外诸道通用。其在佛法,首须知为尽是权设,不过初用系心,为入门方便耳。若执著为实,即落魔外,因心不能止于一缘,用作制止。而修定过程中,有种种差别境象,光色境中,易生幻象,或发眼通,不依明师,终为险道。而有上根利器,不即不离,于色尘境中,豁然而悟者,则非常例可拘;如睹明星,或瞥见物,即洞见本性。禅宗古德,灵云禅师,睹桃花而悟道,甚为奇特。悟后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后贤有步其后尘,复颂曰:“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著花。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诚能如是,自非诸小法所可囿矣。
耳声法门:约有内外二种。内则自作声音,如念佛念各种经咒等;此复分为三:有大声念、微声念(经称金刚念)、心声念(经称瑜伽念)。当念此声,即用耳根返闻其声。初则声声念念,渐渐收摄,终归于专心一念一声,即得系心初止。外则任缘何种音声皆可,但最好以流水声、瀑布声、风吹铃铎声、梵唱声等。凡缘音声,最易得定,《楞严》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法门,独以观音为最,故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当初专一声音,不沉不散。已得定矣,持此有恒,忽入寂境,于一切声,皆不闻矣。此乃静极境象,定相现前,经称“静结”,不可贪著。当离动静二相,不住不离,证知中道,了然不生,则已由定而进于观慧之域矣。慧观闻性,非属动静,不断不常,体自无生。然此犹为次第渐法。若禅宗古德,不历阶梯,一句了然,言下顿悟,闻声解脱,忘其筌象者,为数至多,故禅门入道者,统皆谓观世音法门可也。如百丈会中,有僧闻钟声而悟,百丈即曰:“俊哉!此乃观音入道之门也。”他如香严击竹而了,圆悟见雉飞而知声,又若圆悟勤之“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又如举唐人艳体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等,皆于言下证入,伟哉胜矣!世之修习耳根圆通者多矣,于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句下死者,亦复甚众。纵然离外境音声,了不相关,自能寂然入定;孰知定相现前,仍为静境,不了自心自身,皆本来在于动静二相之中,犹为外见,若能超越于此,可许入门矣。
鼻息法门:统纳一类,即缘呼吸之气也。进而呼吸细止,即谓是息。凡修气修脉,练各种气功数息随息等法,皆摄此门;天台藏密二家,尤所注重。其最高法则,即为心息相依。凡思虑过多,散乱心盛者,依息缘心,易见功效,既得止已,细微体察,可见心息本来相依为命。念虑非缘息而不生,气息以念虑而起作,气定念寂,泊然大静。然斯二者,皆为本性功能之用,非道体也。道家之言,有先天一气(气或作炁 ),散而为气,聚而成形之说。一般外道,误执气为性命之根本,认物迷心,不知体性为用,内外之道,于是分歧。若了自性,工用日深,得心息自在之用,则归元无二,一切皆为权法矣。
身触法门:此分广狭两类。广义者,如上所述诸法,莫不依身根而修,苟我无身,六根何附?狭义者,如专注想色身一处,如眉间、顶上、脐下、足心、尾闾、会阴等;或作观想,或守气息,修气修脉之类,统摄于此。依身修法,易见感受、触觉、凉暖、和软、光滑、细涩等,不一而足。执此者,常视气脉现象等见,以定道力之深浅,终至陷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密宗道家,易陷此过,终不易脱法执。身见难忘,黄檗禅师尝以为叹。《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古今愚昧,同此一例。故永嘉云:“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或曰:功未齐于诸圣,何能如此?要当借假修真,以此为方便,岂非入德之门耶?曰:苟知如此则可,唯恐迷头认影,终难自拔耳!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至哉言乎!从知禅宗古德,绝口不言气脉者,信有以也。
意识法门:统摄诸类,广绎如八万四千,大体如《百法明门论》之所具。若上来诸法,虽有五根尘境,五识之所对摄,而五识由意识为主,如傀儡登场,中藉一线牵系。意识如统牵诸线之主力,心王为牵线之主人公,凡诸法相,无非心之所生。故一切法门,皆意识所造作也。独指意识自性,强为规范,则观心止观参禅等法,当属此门所摄。所谓观心,入门之初,非指具体真心,乃谓念头生灭之妄识心也。静坐观心,唯内观返照,觅此生灭妄心,来踪去迹,相续生灭之流顿断,前念已灭,灭而不追,后念未生,未生不引,当体空寂。喻如香象渡河,截断众流,当体此境,即为“奢摩他”之止。然犹未也,此犹住空,非为究竟,当体观有自空起,空自有立,生灭为真如之用,真如为生灭之体,不住二边,而见中道,中亦不立,边见舍除,即为“毗钵舍那”之观慧。由此而止观双运为因,得定慧等持之果,地地上进,可证圆满菩提。天台之学,与藏密黄教《菩提道炬论》,中观正见等学,不出斯门也。至於参禅,初期禅宗,不立一法示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有于斯。后代参禅,以参话头,起疑情,做工夫,非意识而何?唯其用意识入门,而不同于他法者,即疑情之为用也。所谓疑情,非如止观之观心慧学,亦非百法所摄之疑,疑而曰情,实彻第八阿赖耶本识,带质而生。此心此身,互和而凝为一,如有物横胸,不可拔锲。必待遇缘触物,豁然顿破。故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矣。若“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此为踏破“毗卢”顶上,抛向“威音”那畔,千圣聚议,难措一词,岂是思知虑得,拟议所及哉!
――节选自《定慧初修》
现在来讲修证的功夫。前面提到过,分两面处理,一个是知觉方面,一个是感觉方面。
已经证到的人,或任何一个完全没有入门,甚至连静坐都没有经验的人,应该从哪一方面开始修持才好呢?答案是从知觉部分。悟了道的人,还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再来求证;没有悟道的人,更需要经过这个修持,以求真修实证。
问题是怎么样去修证呢?首先就要把我们第六意识这一知,自己假造一个所缘境界,先假造一个能把握住、能抓得住的事物或境界。为什么叫它是假造呢?拿佛学唯识的名词就叫作意。(换名词就好听了,所以我们学佛学道,不要被名词所骗。)先要作意,比如念佛,这一句佛号是作意来的,,我们听过以后,接受了这个方法,自己在意识上建立一个佛号,这是作意。学密宗的人念咒子也好,(差不多所有的咒子有三个基本音:嗡、阿、吽。嗡(音ong)现在大家都念成唵(an),阿字都念成ㄜ(e)。为什么演变成这样?有个原因,我们现在不管它。)观想也好,这都是作意,造一个所缘。乃至学禅人的参话头也好,甚而完全达到三际托空的境界,统统都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在第六意识中,自己认为这是清净,这是空。连天台宗的止观听息,或观音耳根法门等等,这些所有的方法,综合起来,都是唯识学五遍行的“作意”。
天台宗所谓“假立”,就是空、假、中三观的“假观”。假观是建立一个所缘,本来没有,由无中生有。意识中原本没有,而去假立的一个东西,这种假立的方法,就产生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比如道家修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女人决不可守下丹田,稍作意下丹田,会出毛病,很严重的。假定女人要作意身体上,只能够守中丹田,也就是胸部以上。)及守窍、守光、炼气、存想,统统是作意,真是八万四千法门。但不管如何,都是先找一个作意。
尤其在座一些老修行们,稍有所得,半途打了退票。学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得一点境界,得一点道理上的体会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从基本上踏实做起。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第一念那么诚恳的话,早就成功了。修行也是这个道理,基本在于作意,要先找一个所缘作意。
我常劝大家走念佛法门的路子,照十六观经的修法去修,不管你修禅宗、净土、密宗,或其他任何宗派,都是一样的,只有一个法门——止观,也就是定慧。先求止,把第六意识先拴在一个缘上,求到止。所以,有许多人觉得自己悟了这个理,认为对了。老实讲,你检查一下看,你的思想没有停止过,都在散乱中,你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这一“知”,拴在一个缘上,自己假立这个缘,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假如你观想阿弥陀佛,或者观音菩萨,任选一尊,如果观不起来,可观想佛印堂前面这一点亮光,或者顶上一个圆光,或胸口的卐字,先抓住一点,这是假立。 我们修持怎么修呢?三个步骤。
第一,照静坐的姿势,把身体坐好。
第二,训练自己把自己的意识,所有的思想习惯都排除了,排除得一干二净。(这句话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排除了也好,排除不了也好。
第三,意识构想一个东西,当然最好是想佛像,想光明点,想象一个东西摆在前面或者上头,永远不动。
比如你观想一个球在前面,忘记了身体,意识上只有这一缘。假如想到这个佛像时,哎呀!佛对我笑了,或者佛摸我的头了,那是第二个念头了。你只要想一个佛,或者观想一个日轮,或观想一个星光,只有这一缘,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才叫作得止,得定。没有经过这样的修持,,也是没有用的。抵不住生死,也脱不了轮回,不能超凡入圣。
观想下方也有道理的。你说观想下面不恭敬,十方三世都有佛,下方也有佛,怎么叫不恭敬?
笑禅录里有一则笑话:一个小孩尿急了,跑进大殿,当着佛,把裤子一拉,撒尿。和尚气得骂,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里屙?这笑话里头含有真理,可也不是笑话。
我当年学道时,有一个年轻的和尚朋友,教我一个外道法子——顽空修法。一边念佛号,一边观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这个虽然是外道法,但这个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压的人,以及神经快要爆炸的人。我们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压反而弄高了,因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这个法子对治。
我当年什么都去学,不管有道无道,都要向他们摸索一下。另外有一个方法,对于高血压、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处。上座,心里头什么都不想,只念一个“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经都放松了,脑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这个法子治好了紧张的毛病。
总之,不管走哪个路子,先要建立所缘。唯识叫“作意”,天台宗叫“假观”。换句话说,你真把假观修成功了,同《楞伽经》的意生身有关。学禅宗的人悟道后,如果不懂意生身,是没有用的。悟了那个空的境界,不知道功夫修持,不证意生身,你那个悟到的空性,一点用也没有。所以必须要找个所缘。
现在一般人学禅,盘起腿来,坐上半个钟头也好,一个钟头也好,都在内守幽闲,也就是大慧杲骂的默照邪禅;再不然就是空心静坐,连顽空都不如。所以修持要有成就,必须要有所缘。这个有所缘,就是知觉部分,就是把第六意识知觉部分,缘在一点上面。假定有大根器、大气魄的人,就这么一路下去就成了。因为这一所缘当中,就包括了三止三观。
先是这一念无中生有,观起来是假观,就是作意。把它观成了以后,身心忘了以后,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缘空掉,就是“空观”。那个空就不是我们现在意识所想象的空,因为我们现在意识想象的空,离不开脑子心理所造作的空。到空观现前,放下万缘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后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再把它翻过来,空有双融。在学理上叫做“中观”;在道理上叫作能真空,能妙有;在修证上就是法、报、化三身成就,变化无量。总之,非经过这个修持不可。
――节选自《如何修证佛法》
附录:南师示范“打坐”视频
视频时长9’59 、建议 WIFI 环境下观看
,示范讲解静坐七支坐法的要领。
视频时长38‘27、 建议WIFI 环境下观看
,讲解静坐七支坐法要领)
视频时长48’33、 建议WIFI环境下观的看
《如何静坐》(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内附《九节佛风》和《鸟飞式》。
注:
注:上文转自传承网,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系,文章仅供参考,请勿断章取义,以南师原书或录音为准。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请购正版南师著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