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黄子约作《黄岩大家录》记述大姓氏族,称“宋室传来十八家”, 宋室就是赵氏。另有“潘林於马裘毛盛,戴杜朱彭孔葛车”,毛就是丹崖毛鼎新族,盛即三坑盛圣泉族,戴即南塘戴氏。后又有四大家:南丁、北蔡、东阮、西卢。丁即温峤丁氏。
丁氏宗谱记载,唐代忠国公丁廷延,世居福州闽邑地名凤凰山。五代后晋石敬瑭天福元年(936),廷延竭忠报国,卒于难。
廷延三子嘉谟、嘉猷、嘉谋为避闽地战乱,逃奔浙东,嘉谟到天台东山坑边丁村,嘉猷迁越之彩烟(地名宅下)。嘉谋则避地黄太温岭,即今温峤,其居地山似凤形,故名丁村凤凰山。嘉谋之意犹在闽,不忘自己从闽地所出。
【丁园的建成】
宋嘉祐间(1056-1063),丁仲镒始建“丁园”。丁园位于今许宅,地处温峤东北里许,北为凤凰山,南即松山。
《嘉庆太平县志》记,下凤山山势类矫翼翔空,恍自九天垂下,形似凤凰,故以此名之。
松山则紧连下凤山,其土宜松,青崖郁发,风籁传空,泉响不断,最为幽胜。
陈耆卿称松山“面际海,后接仙源,水自西南(孟家岙)数十折至东北(凤凰山麓)”,当时松山四围皆水,分别称东湖、中湖、西湖,海即指三湖。
仙源指西仙源,西仙源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唐张兆期于此修真,山顶留有丹灶、丹井,附近的张老桥即为纪念张兆期而建。
仲镒六世孙丁世雄(少云)扩建丁园,沿着溪涧林壑营造亭馆,延伸十几里。园池、花径、松林、菊圃、竹林间霞驳云蒸,景色优美。松山中步移景换,变幻无穷,忽而在南阳光灿烂,忽而在阴山林荫蔽,四季之冷暖幽凉如交替眼前。
琴僧诗客闻名而至,常在此举办诗酒集会,畅饮吟咏,弦歌不绝。
绍定五年(1232),丁少云之子丁木弃官归来,丁木继续扩建丁园,丁少云建园林二十五处,丁木续建三十三处。少云父子都是优秀的园林规划师,在写给陈耆卿的信中,丁木遗憾规划景点尚有许多未建。
丁木招朋友乐集于新建园林,称“睹天地之大,览山海之胜,吾何敢于自旷?”
从丁石(丁木从子)《山居》一诗中,可以追忆当时丁园风物之盛:
“结屋三间深更深,琴僧诗客惯登临。携壶慷慨花边醉,策杖从容水际吟。新凿小池通竹径,旧存老菊傍松林。鸿来燕去流年改,赖有青山无古今。”
丁园一时人文荟萃,成为浙东著名园林。
▋丁园地形图
【云海观·东屿书房】
丁木在其父所建的芙蓉堂旧址上修建“云海观”,云海观位于千秋街西侧的小山包上,取苏东坡“玉霄云海”词意而名。
云海观建成,离芙蓉堂初建已五十二年。
丁木回想当年,芙蓉堂岿然矗立于湖畔山麓,客人乘小船穿过“小垂虹”拱桥洞而入,站在堂上俯瞰一片茫茫莲荡,石拱桥横跨于湖中,风景之幽美不亚于杭州孤山。
永嘉王绰《云海观记》中的丁园规模:
“依山辟园,回环曲折,曰亭,曰堂,曰台,曰榭,曰林,曰坡,曰窝,曰谷,无虑二十余”。
王绰形容丁园云海观之风景:
“盖烟霞之吞吐,云气之开敛,日光之出没,野色之浓淡,隐几而望,有若道家所谓海上之三神山也,相与隐约拱揖于有无冥漠之间”。
王绰为之神迷而流连忘返:
“至于一日千里,伟然有奇诡特异之观,……使人徘徊顾恋而不能去”。
当初少云为教乡里子弟,建东屿书院于松山南麓,丁木后来重修书院。永嘉周端朝为刑部侍郎,应丁木之请,撰《东屿书房记》。
周端朝称丁园有“海山奇诡之观”,其中的东屿书房:
“地灵境胜,为燕闲之馆,图史横列,昔人所谓天下至乐,终日几案者也。”
丁木从小嗜书,书房里左图右史,埋头书桌前乃天下至乐。
朱熹任提举浙东常平使者时,游丁园赋诗东屿书房:
书房在东屿,编简乱抽寻。曙色千山晓,寒灯午夜深。江湖勤会面,坐卧独观心。秋浦瓜期近,何当寄此吟。
叶适赋东屿书院:
朝纳棂上光,千帙乱抽翻,夜挑窗下灯,一字究本原。旧师早传习,新友悦闻见,邻里疏聚头,江湖勤会面。勿爱好鸟羽,勿玩芳树林,书亦且置之,独自观此心。茫茫未生前,寂寂已死后,万变随浮云,浪云动中彀。何物粲陈列,所从定何时,孔颜去已远,闻道命如丝。白屋无怨难,朱门不骄易,每留古人朴,不忝素士志。雁荡袅长麓,南北峙两门。委和被多稼,永祚延余昆。红绿修岸容,冰雪净空界。蕙转兰亦回,谁赋书房外。
▋东屿书院旧址
【名人与丁园】
访问丁园有记载可查的名人有朱熹、叶适、陈亮、吕祖谦、陈耆卿、王绰、东鲁林景思、永嘉陈君举、周端朝、五羊崔与之王子、上饶赵昌父、韩仲止、金坛刘平国、霅川陈贵谊、王甫、兴化蔡辟、鄱阳李骏逸、西安余景瞻、鄞县袁甫广,庐陵罗仲舒、陵阳李心传、青阳丁黼文伯、於潜洪舜俞、长沙赵范、广德李袖朋、九华龚维藩、诸葛寿之、高应朝、石应之、孙季和等。
丁少云族弟丁希亮(少詹)四出求学,广泛交友,与朱熹、叶适、吕祖谦等著名学人均有密切交集,并拜永康陈亮为师。少詹也在凤凰山南麓筑舍室、建书院,号“梅岩书院”,择师儒以教其子等。
淳熙七年(1180),受丁少詹邀请,陈亮到访丁园,一见丁园就十分赞赏。少云、少詹等主人热情招待,在音乐伴奏下主客饮酒。
举杯换盏间,陈亮“击节扺掌”,击节是打拍子,扺掌是侧手击掌,情绪激扬至手舞足蹈。陈亮对少云感慨道:
“自李太白死,世上已无奇士,有谁能骑长鲸,驾大鹏,徜徉恣肆,以与之为浩瀚之游?”
众人谈王说霸,纵论天下大事,穷日竟夜,不知疲倦。
陈耆卿撰《松山林壑记》,称到丁园者多伟人,丁少云“兄弟所与游,如叶水心(叶适)、陈龙川(陈亮),正伟人之尤者”。名士们在山上盘旋,陈亮等“咏歌讲诵于其间”,竹杖与履声,连园内龟鹭还能记认。
▋陈耆卿《松山林壑记》
周端朝记述了叶适、陈亮诸公到此,陈亮等谈古论今,“极谈浩歌,愕神鬼而变风霆”,气势如狂风暴雷,足以惊鬼神。
周端朝同时感叹,时代一变,到了丁木时,少有人再议论陈亮等人风节,文章经义也已失传,后辈想深入了解,如求古文般难得。
戴复古、永嘉陈傅良、徐似道之子徐照等与丁氏也多有往来、诗文唱酬。永嘉陈傅良《和朱宰游丁园》诗:
榆火逢佳节,棠阴得胜游。移尊欣及暇,乘屐共寻幽。日静竹光合,风喧花气浮。主情殊未倦,衰暮为迟留。
徐照赋《丁少詹园林》:
州分低岭外,来向此园行。路改初栽树,堂成未有名。药苗随草长,岩溜入池清。欲识怀君意,时闻鹤一鸣。
【丁少云其人】
丁少云是过继给伯父进武校尉丁轼的。丁轼有军职,嗣子可考试承袭职位,少云抱着《周礼》去应举,武举的考试是不考《礼记》的,少云不合格。
丁轼死,少云一面读书,一面照顾家。藏屋以书,教子以师,雅乐不淫,赋咏有措。
一日忽慨然曰:“难道老天要把我困在家中吗?我可不能让家困住而老死”。于是开辟园林,建堂筑室,招致四方名士同游。客人往往留连旬月,有的甚至住下不走。
少云素有侠义心肠,府志、县志将少云载入“一行”。其人遵纪守法,“无丝发公事”。行事公平,在秤旁刻铭曰:“买物之权,惟利铢两者乱之耳。”少云认为,秤是权衡轻重的量器,一个人如果斤斤计较利益得失,就会乱了心智。
叶适称少云“凡义举,众力推其首,必曰丁君,世所谓好人行好事”。乡中有义举,众人皆推拥少云。乡人遇官私急难,少云慷慨解囊,如代交税役费,生病给药,死而无归者代为收葬等。有人谎称家里死人买棺材缺钱,少云也不疑而资助。
从弟少詹常批评少云似杜季良般轻薄。杜季良是汉代一侠士,名将马援曾告诫子弟不可学杜季良,他说侠士难以效仿,画虎不成反类犬,会成为不务正业的轻薄子弟。对于少詹的批评,丁少云并不在意,依然不改仗义之举。
少詹得病垂危,无妻子幼,他请少云交代后事。少云擦去泪水告诉少詹:“弟毋匆匆。”意思是弟弟不要担心,现在还不是谈离去时候,宽慰他病情可缓。
少詹去世后,少云与妻戴氏一主外、一主内,办妥弟之丧事,乡人均赞誉少云夫妇为人仗义。
少云于绍熙五年(1194)六月去世,葬繁昌乡温岭(温峤)西山。
叶适为少云及戴氏分别撰写墓志铭。
▋叶适撰丁少云墓志铭
少云有二子:丁木、丁复。有三女皆嫁士人。
丁木于嘉定四年(1211)登赵建大榜进士,因亲闻朱熹、陈亮、陈傅良之言论,又从叶适、王诚叟等名师游,所学有根底。
丁木中进士后,授池州青阳县尹,擢升礼部郎中,右、左司谏,官至澧州通判。
县志说丁木将赴青阳县令,朱熹赋《东屿书房》,此为误记。丁木赴青阳县令时在1211年后,而朱熹在1200年就去世了。当朱熹、陈亮、叶适等访问丁园时,丁木还是孩童,不过这些名人给丁木留下了深刻印象。
丁木休官归来,一意隐居悠闲,四方从学者甚众,尊之为松山先生。著《东屿稿》,其子丁俨刊刻以传,名人为之题跋。
少云次子丁复娶郡王女儿,宗谱载为驸马,说是宁宗皇帝封的。
宋末,黄岩知县李复将诬奏丁复,抄没了丁园。
少云之后有丁文升,官至兵部侍郎。
【丁少詹其人】
丁少詹是少云从弟,少亦自命豪杰,跌宕不羁,为文好为惊世语,读书不可一世。
三十一岁时,闻永嘉叶适在乐成(乐清)讲授经学,遂前往就学。
叶适极力箴劝少詹不可高傲,他告诫:“学本《中庸》,不然则读书之博,只以长傲,见理之明,只以遂非。”
少詹大悔,痛改己行。在叶适督促下,日夜读书,潜心学业,始就平实,进学益锐。
少詹对叶适说:“吾兄(丁少云)甚善,虽然,所少者,专一苦学耳。”他让叶适劝诱少云从学,而不要学侠士的一套做法。
叶适回答,你们丁氏兄弟均是善人,善人勤劳其身,而形式可不一。少詹是“常若不足而为善者,善也”,少云则“安乐其身,常若有余而为善者,亦善也。”意思是少詹看到自己的不足,于是努力学习而完善自己;少云则以安乐休闲、扶贫济困而为善。少詹不应非议少云的侠义之行。
▋叶适为丁少詹文集作序
次年少詹到龙游,改变姓名从陈亮学,陈亮惊曰:“是人荦荦谔谔,非妥帖为学徒者。” “荦荦谔谔”意为明理善辩。
又走金华,从东莱吕祖谦游。少詹有《钱塘除夜以诗呈东莱》:“结得先生灯火分,论文共守一更残。”
叶适、陈亮等游丁园,均为少詹所邀。
少詹还结交了朱熹,淳熙年间,朱熹任浙东常平使者在黄岩赈灾、修理沿海水闸时,遍访地方乡贤,在东屿书院留下了诗文。朱熹回福建,少詹依然与朱熹有诗文唱酬。
淳熙元年(1174)丁少詹中漕举第二名,自后不复应试,卒年四十余。叶适对少詹的不遇感不平:“予观书传,士晚成必垂功名,少詹乃独无有。” 戴复古惋惜,“仅博一第,抱负终不大试于天下”。
少詹好游名山大川,每月仅二三日留家理事,余则陟山航海,不论僧房民舍随到留栖,今温岭花芯山中曾有其读书故址。花芯称叶茶寮山,左右列嶂,莲萼朵朵,中间名花心,地转平衍,田庐相望,如人间仙境,是读书的好地方。县志载丁少云读书于叶茶寮山,此记有误,应是丁少詹读书处。传说少詹曾与妻子闹别扭,又跑到花芯,还是徐似道劝他回去的。
少詹游学天下,平时随感随录,纵笔所就,词雄意确,论事深渺,皆有方幅,成《梅岩文集》数十卷。
▋戴复古《梅岩文集跋》
少詹去世逾四纪(一纪为十二年),其三子丁策始刻其遗稿,请叶适作序,戴复古跋其后。
戴复古称“丰城剑气,发越自今,梅岩其不死矣”。其记述少詹向官府提议撤销横行乡里的闾长、邑胥,“去之如拉朽”,谓其有古烈士风。
少詹之墓在温岭,叶适铭其墓。
【丁园被毁】
丁园于宋末被毁。景炎丙子(1276),丁氏被知县李复将诬奏,抄家籍没,宗族星散。
从此乡人称丁园故址为“毁宅”,因温岭方言“毁”与“许”读音相近,后来讹传演变为“许宅”地名。
四五百年后的清乾隆年间,泽国戚学标访问遗址,此地荆棘一片,但东湖、西湖、中湖依旧碧澄,杨柳巷、千秋街、洗马池遗迹宛在,父老能指而言之。
面对一片残垣,戚学标感慨而作《松山怀古附·调寄酹江月》:
仙源西注,见依然,溶漾玻璃澄碧。野牧林边,谁识是?南宋名家故宅。云海楼欹,垂虹桥断,剩有千堆石。荒烟寒蔓,远林天影将夕。
回忆处士情豪,衣冠过从,尽东南佳客。指困倾裹杯酒间,散尽金钱无惜。一去辽阳便重令,化鹤归来非昔。临风怀古,数声吹裂横笛。
《台州府志·金石略》记载丁园《秋堂记》碑刻,碑立于绍定五年(1232),为丁少云而立。至清代,碑石已破损不可考,但名氏“东”下似“谷”字,可能是楼旗王汶(希道)所撰。
旧东屿书院久废,同治十年,岁贡戴蔡申、拔贡江翰青、监生翁虞韶等以温峤文昌阁作书院,延师主讲。光绪十九年,金于俊命子举人会澜、监生福畴禀县,独任出资重建书院。
▋新东屿书院遗址
又过百年,同治时,横峰金双南寻访丁园,此时东湖、西湖、中湖已成稻田与麦地。金双南赋《丁园怀古诗》:
山光水色围四面,丁氏宗祧延一线。白云红树空相战,凄凉遗址人不见。嘉祐初年辟始基,聿傅入世至淳熙。东屿书堂云海观,松山南麓诸亭池。少云少詹相颉颃,兄弟才名不可当。楼台院落生辉光,挥金待客拟孟尝。雪巢同甫此流连,唱和诗文计百篇。曰榭曰林曰坡谷,筼牕林壑记中传。景炎天子严敷布,官司诬奏君王怒。蓦然密诏下明堂,精兵猛将守要路。一夜一炬一无遗,惊禽骇兽争乱离。残月欲堕星欲滴,谁敢抗彼王者师?我来访古思悄然,夕阳荒草锁轻烟。秋千街外冷秋千,牧童横笛草上眠。当年三湖湖水白,今日三湖穑与麦。当年岗上兰花香,今日兰花变松柏。假山坳里竹竿新,无復秋堂听笑颦。惟见残碑生碧莼,风霜剥蚀蒙埃尘。嗟嗟!风霜剥蚀蒙埃尘,古往今来多少人?
(注:雪巢为林景思,同甫为陈亮,筼窗为陈耆卿。)
▋丁园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