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第四章 请问大乘修证阶位
第一节 阿难问修证阶位次第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佇(“佇”:zhù,“伫”的繁体)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注释】
“于诸漏心”:“诸漏”,漏有三种:欲界之欲漏、色界之有漏、无色界之无明漏,总称为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
“身心快然”:“快”,畅快。
“佛三摩提”:“三摩提”,即三摩地,正定之义。首楞严三味本为佛及十地菩萨所成就之定,故称为佛定;因此,若非仰仗大佛顶咒之威力,十地以下诸人实于此定无分。以首楞严三昧为十地以上菩萨之定,故又称为“金刚三昧”,以十地菩萨已达密教所谓“成金刚身”,不动不坏。
“干慧之地”:“干”,枯干,有二义,一、指至此位,欲爱枯干,故智慧显露,故称干慧;二、此位之智慧,尚无一切智水之润泽,故其慧干涩,尚不能起大用,故称干慧。前者指欲水干,后者指智水缺。又,干慧地为在三渐次位后所达到之地位。详如下文佛所解说者。
“四十四心”:为在地前之菩萨四十四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此四十四位圆满后,方入初地。
“至何渐次”:“渐次”即次第,亦即地位、阶位。
“得修行目”:“目”,眼目。方能得到修行办道之眼目,亦即大开圆解,心目开通。
“诣何方所名入地中”:“诣”到达。“方所”,地位。“地”,菩萨十地。谓:要到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修行境界),才可称为入于菩萨地(为入地菩萨)?
“等觉菩萨”:十地满心后,即可登等觉菩萨位。等觉后心,以金刚三昧力,断最后一品无明,而成妙觉菩萨。经云:“妙觉如佛”,与佛无二,为最后身,居补处菩萨位,次补佛位。如观世音菩萨及弥勒菩萨皆是妙觉菩萨。
“瞪瞢”:“瞪”,直视。“瞢”,晦,视不明。合言,有如现代人所说的:楞楞地直视(看着)。
【义贯】
此时“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痴闇“钝”,只“好为”广知“多闻”,而“于诸”有“漏”之“心,未”能勤“求”断除而得“出离”三漏之轮转。今“蒙佛慈”悲教“诲”,悟“得正熏”正“修”之大法门,“身心快然”通畅,“获”得极“大”丰“饶”助“益”。然而,“世尊”,若于“如是修证佛”所自行之“三摩提”,尚“未到”达“涅槃”之前,“云何”得“名为干慧之地”?又,菩萨阶位中之“四十四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须“至”于“何渐次”(次第),方能“得修行”证道之眼“目?”且须“诣何方所”(至何境界),方得“名”为“入”于菩萨“地中”?又,十地后,“云何”进断生相无明,而得“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皆“一心伫佛”之“慈音”开示,双目“瞪瞢瞻仰”待教。
【诠论】
这一段中,阿难问:“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盖阿难之意,为恐有人仍以涅槃为全然一法不生,略如槁木死灰,故唯有涅槃堪称“干慧”;此辈人所认知的涅槃,仍是小乘的有余依涅槃境界,故有此问,用以对显大乘境界。
又,旧注有说:“楞严十信,与他经不同,因开初住为十信也。”这种说法相当奇怪,因为《楞严经》经文中并未作如是说,而且下面经文佛所示之四十四心中,十信是十信、十住是十住,并无相滥。尤有进者,此说与经文不合,故说不通。若一切依照经文而释,庶几无误。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注释】
“从于凡夫,终大涅槃”:从凡夫位的“三渐次”起修,经“干慧地”(以上为四位)、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上为四十位)、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以上为十六位),共六十位,而终于如来之无上大涅槃。
“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悬”,高悬,以涅槃高远,故于发菩提心者,犹如远大之志向。“示”,宣示。“无上”,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即如上之六十位修证之路,所谓“无上菩提道”即是此六十位,是无上菩提必经之正路,故称为“正修行路”;若不由此路,而由岔道、小径,即非正路,非正修行。又,此正修行路上,其间或有值遇殊胜因缘,而得超越或顿超某些阶位,然其要者为须一直坚住于正道之上,无所偏离。故知此六十位正修行路,乃一切诸佛菩萨,自修教他之所共由,只是迟速、顿渐有别,如是而已。
【义贯】 本节从略。
第二节 二颠倒因(先明凡夫境界差别之因)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注释】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真如之妙性本自圆满、明彻十方,而且是离一切名相,如六道、十法界、凡与圣、染与净等,皆是名相,此等名相皆是假名,假名者,非有真体,由于因缘而起,暂时显现,如天上之霓虹,但是水气积聚一处折射阳光所现之色,而水气本身并无众色。然而若无此等折射之光色,“霓虹”之名,便无从立。水气本体是真,但霓虹之光色及其名相,皆是因缘所现之假相。此水气即代表真如:真如之体是真,但从真如体上依因缘所现之六道四生十法界之名与相,皆是因缘如幻之假相,本无如是事,其相虽无体而仍以因缘而现,故言:三界及六道四生等十法界以及十二类生,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离诸名相,非依名相而有,非依名相而无,全体一真所现故。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以一念妄想而令一切法晃若有生。有生必有灭,故言:因生有灭。
“生灭名妄,灭妄名真”:一切生灭之相皆是虚妄,如水结成冰,或化为气,然水之本质并无改易,仍然是水,只是因温度变化的因缘,令其凝结成冰、或化为气体、或又凝为水等,而现有液体、气体、固体等表象上的差别,其体则仍是二氢一氧。这比如真如本性本来是真,然遇染净不同之缘,则能化为凡圣、十法界等各种差异之相,而其本体,实从未有异。故知其表象之变异(生灭),皆非真,皆是虚妄;故言“生灭名妄”。若此等生灭等表象皆去掉(灭妄)之后,则其真体(本来面目)便得显现,故说“灭妄名真”,以妄灭而真显故。以无始来,真体被妄相覆盖,故不得显,恶性循环,众生更进而迷真认妄,执妄为真,是故真性万劫难复矣。
“二转依号”:“转”,有转舍及转得二义。“依”,所依。其用为:
一、转舍所依之劣法,转得所依之胜法。
二、转舍所依之染法,转得所依之净法。
三、转舍所依之生死,转得所依之涅槃。
四、转舍所依之烦恼,转得所依之菩提。
简言之,即是:转染依净,转劣依胜,转生死依涅槃,转烦恼依菩提。而“二转依”,又称“二转依果”,即是指“菩提”与“涅槃”二圣果。“号”者,假名也,以菩提涅槃但转其名、相,而不转其体也。
【义贯】
“佛言:阿难当知”,真如“妙性圆”遍十方“明”照无二,本来“离诸”因缘所起之“名”与“相”,真如体中“本来无有世界”与“众生”等依正之相(如镜中相,并无实体可得)。虽然其体清净不变,然“因”一念“妄”想之因缘而令一切晃如“有生”之相,于是,“因”有“生”故必“有灭”,然此诸“生灭”皆“名”虚“妄”,以本不生故。(其生既非真生,其灭亦非真灭,故其生与灭具妄。)若“灭”此等生灭之“妄”,即“名”为“真”,以妄灭则真显,妄不覆真故(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则“称”为“如来”之“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之“二转依”果之“号”(名)。
【诠论】
如来于此,为了有系统地宣示六十位修证,故再一次显现如来密因——如来藏、真如本性,为一切法之源,作为修真(得二转依)之本。以若不依此密因,则一切修证必定迷失而入偏锋,枉费辛勤,故再一次提出。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注释】
“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这意涵阿难已决心改悔过去只求多闻之偏,而确实欲蹑解起行,不只以文字言说知解为已足,这是颇不容易的。当然,须知这也是阿难的大权示现而已,令末世以解作证者有所警惕。
“直诣如来大涅槃”:这又表示阿难等亦知舍小乘有余依涅槃,而欲求如来无余依涅槃,当然亦舍凡外之虚妄涅槃(非涅槃而作涅槃解)。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众生、世界”,即正报、依报。“二颠倒因”,二种颠倒生起之因。
“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无倒即正,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心不颠倒,即得正念、正定,乃至正觉,因此是如来真三摩地之本源。是故,欲超凡入圣,须先离颠倒心;颠倒者,即妄想也。离一切妄想颠倒,乃得成就如来真三摩地。
【义贯】
“阿难,汝今”既发心“欲”蹑解起行,“修”证“真三摩地”,以“直诣如来”无上“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及“世界”(正报、依报)“二”种“颠倒”生起之“因”;若汝心“颠倒不生”,离于凡外邪小之一切妄想,“斯则如来真三摩地”之本,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1. 众生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注释】
“由性明心,性明圆故”:“性”,性觉。“明”,妙明之真心。“明圆”,明彻圆照。此谓,由性觉妙明之真心,其性本自明彻、圆照法界。
“因明发性”:“明”,于本明之上,还妄欲加明、求明,如头上安头。“性”,业识之性。此谓,以一念欲求于明,故起“无明业相”,于是转真如为阿赖耶,成真妄和合的业识之性;此即能见分。
“性妄见生”:“性妄”,业识之性成妄。“见生”,即见有相生。此谓,业识之性复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而妄见有生,此即所见相分。此为“转相”。
“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无”本来无生无灭之无相境界。“有”,有生有灭之有相境界。此为,由于妄见故,转不生不灭、本自涅槃之境界,成有生有灭之生死境界。此为“现相”。至此,“业相、转相、现相”已具足,于是“三细”成就。
“此有所有”:“有”,能有,指无明;谓无明妄觉以自己为能拥有他法。“所有”,指三细之诸相。全句谓,阿赖耶以颠倒故,计自己为能拥有,而“业、转、现”三细之相则为其所拥有。
“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因”,依,即能依,指无明。“非因”,非真能依。谓无明非真能依,以无明无自体故,且以无明但是一念之迷,全体是妄。“所因”,所依。谓无明既非真能依,亦非真所依。“住”,能住之心,指八识。“所住”,所住之法,指无明。此谓,能住之心与所住之无明等,(所住者乃至十二因缘、四大、五蕴、六尘、十八界等相)二者皆虚妄无体,故了无根本。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本”,动词,义为“以……为本”。谓以此无住之本心本性,而得建立、成就身心世界、依报正报、有情无情二种世间。故语云:“以无住本,成一切法”。何以故?以若有所住,则一切形成不动不异;若法不动不异,则一切皆不得生起。是故法性如是:以无住故,故得成就一切法,此为一切法真如性之不变随缘义。
【义贯】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觉妙“明”之真“心”,其“性”本自“明”彻“圆”照法界“故,因”妄加“明”于本明之觉体上,遂“发”起业识之“性”,业识之“性”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妄见”有“生”(见分与相分成就),于是“从毕竟无”生灭、本自寂灭中,由妄见故而转“成究竟有”生住异灭之有相境界。“此”能“有”之无明与“所有”之业、转、现三细诸相,实“非”真能“因”、亦非真“所因”(无明非真能因,以无明无自体故;能因之无明心既妄,所因之三细更非真。)是故能“住”之心(八识)与“所住”法之“相”(十八界),二皆虚妄,“了无根本”之体,但是一真所现之幻象。是故“本”于“此无住”无起无灭之性,而得“建立世界”山河大地(依报之体)、“及诸”十二类“众生”(正报之体)。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注释】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迷”,迷失。“本圆明”,本自圆明之性。谓由于迷失本来是圆明的真如本性;此即“起惑”。“是”,于是,因此。“是生虚妄”,于是生起种种虚妄之相;此即是“造业”。合言之,此即是以一念无明,生三细之虚妄相,复由三细更生六粗之妄相。
“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妄性”,惑业之性本妄。“所依”,即所依之体。此谓,一切惑业之性,并无实所依之自体,故妄性本空。
“将欲复真”:此谓,入于虚妄境界之后,亦即久处轮回之后,心生疲累,想要恢复本自清净、而无奔驰的真性。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欲真”,想要恢复真性之念。“已非真真如性”,然此念已经不是真正地依于真如不生灭性所发,而是依于久处轮回的六识妄心所发,故实非与真性相应。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若依于非真的生灭妄心,以求于恢复真性,则其所复者,亦成非真之相(亦即生灭之相)。
【义贯】
由于众生无始来“迷”于“本圆”本“明”之真性,以“是”(因此)而“生虚妄”之惑业苦。然其“妄性”本“无”实自“体”,故妄本空,“非有所依”之体。众生久处轮回,心生疲厌,“将欲”离妄“复真”,然此“欲”灭妄而复“真”之念,“已非”依于“真真如性”,(以妄本无体,妄本无生,见妄有体已是虚妄,今欲灭妄,则成妄上加妄。)若依于此“非真”之有生灭妄心而“求”回“复”真常之性,则其所复者,亦“宛成非”真、无常之“相”。(以因有生灭,果亦必有生灭也。)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注释】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非生”,谓无明本非有“生相”,以无明无体,由虚妄生,犹如空中华,故实非有生相。“非住”,谓业识非有住相,以诸识念念生灭,念念不住故,无有住相可得。“非心”,谓见分非真心相,以见分乃依无明生故。“非法”,谓相分非真法相,以离能见之见分外,实无所见之相分,唯自心现,心外无法。
“展转发生”:虽然无明与业识,皆非有实生、住之相,见分非心内真有其体,相分亦非心外实有之法,然却以无明力而展转发生三细六粗,不能自已。
“生力发明”:“生力”,润生之力,此指无明,盖无明有润生之力,故此无明称为“润生无明”。(又无明之能发诸业者,称为“发业无明”或“润业无明”。)此句言:以无明润生之力,能显发妄明,妄明即妄惑。因为其实是惑,却自以为明,故称妄明。以认妄为明,故不能舍。
“熏以成业”:承上,此妄惑复熏习八识不断,以成诸业。此为“起业相”。
“同业相感”:父母子女以同业而相感相召、相吸相系;此为“业系若相”。
“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相灭相生”之“相”,指“中阴身相”及“后阴身相”。由于有能召感之业,所以于七七四十九日中阴身相灭后,接着便有后阴身相生起。
【义贯】
无明“非”真有“生”相(以无明无体,其体本不生故),业识亦“非”有“住”相(以八识念念不住故),见分“非”真“心”之相(以见分从妄而生故),相分“非”实“法”相(以相分唯心所现,心外无法故),本皆虚妄,然以无明力故“展转发生”三细六粗,不能自已:以无明润“生”之“力”而显“发”妄“明”(以依于妄惑,而妄欲加明),此妄惑复“熏”习八识“以成”诸“业”(是为起业相);从而父母子女以“同业”而互“相感”召、相系相执,不能得脱(是为业系苦相)。又“因有”此能“感”之“业”,故此身报尽,于中阴身“相灭”之后,后阴身“相”随而“生”起,无有间歇,“由是故有”种种“众生颠倒”之相,生灭循环不已。
2. 世间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注释】
“世界颠倒”:这是指有情世间之颠倒。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是有”指无明。“所有”,指众生之根身。“分段”,即分段生死。此谓,由于无明力,揽根结尘,故令虚妄能有之无明,执其根身以为所有,因而有分段生死之根身妄生妄灭。
“因此界立”:“界”,内外界。此谓,以根身既成,即有内外,故内外界亦跟着成立,即内外有隔。
“非因所因”:无明虽是虚妄,非是真因,却成为虚妄世界之所因。
“无住所住”:世界虽亦空,本来无住,无法可执、可得,然亦成宛若有所住之相。
“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世”,指过、现、未三世。谓虽若有所住,然此住实乃暂住,刹那迁谢,故如川流不息,因此三世成就。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若以三世涉入四方,则四方皆各有三世,如东方有过、现、未,西方有过、现、未;南方有过、现、未;北方亦然,故三四一十二,即成十二类。若以四方涉入三世,则三世各皆有四方,如过去世有东、西、南、北;现在与未来亦如是,故亦有十二类。
【义贯】
“阿难,云何名为”有情“世界颠倒?是”能“有”之无明,及其执为“所有”之众生,由无明力揽根结尘,故有“分段”受生之“妄”身“生”,“因此”内外之“界”相成“立”;无明本空,“非”是真“因”,却成虚妄世界之“所因”;世界亦空,本来无生“无住”,却成若有“所住”之相;此等妄相不得常住,刹那变灭,念念“迁流不住,因此”虚妄之三“世成”就。如是“三世”与“四方”更“和合相涉”,而“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故知十二类生颠倒之相,皆由一念无明妄心之所熏变。)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注释】
“因动有声”:“动”,无明风动。以无明无相,而其动如气、如风,虽无形相,而其力甚大,所以说无明风动。又,风虽不可见、不可执,但风动时则有声。无明亦如是,无明风动时,则有微细之声(动尘)生。
“因声有色”:谓此无形之声相再黏湛于精明之体,因此结暗为色,故因声有色。
“因色有香”:此色境再返熏妄心,令生颠倒,而有香尘生。
“因香有触”:香尘又更反熏,因此而有触尘生。
“因触有味”:由于有触尘,故有味著产生。
“因味知法”:由于味著,而觉知法,故识生焉。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业性”,染业的十二颠倒性。此谓,六种动乱之妄想,熏成染业的十二颠倒性。
“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承上,此十二颠倒之业性,即感十二种区分受生之果,因此而轮转诸趣,无有休止。“区分”,分别、差别。
“旋复”:轮回、或周期。
【义贯】
“是故世界因”无明风“动”而“有声”尘生,“因声”尘黏湛精明之体而“有色”尘生,“因色”境返熏妄心,令生颠倒,而“有香”尘起,“因香”尘更反熏而“有触”尘生,“因触”尘而“有味”著生,“因味”著而“知”觉“法”,于是诸识转生。“六”种动“乱”之“妄想”熏“成”染“业”之十二类颠倒“性故”,而感“十二”种“区分”受生之果,“由此轮转”诸趣,生死不休。
“是故世间”众生依于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颠倒执著之轻重,与其业成熟之先后,而次第感报,如是“穷”尽了三世四方之“十二”种“变”迁,称“为一”次“旋复”。(轮转周期。然后再起第二旋复。)
成观法师 简介
成观法师,台北市人,1947 年生,1988年于纽约庄严寺依天台宗第45代传人显明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同年于台湾基隆海会寺受三坛大戒。所承法脉有:汉传东密三国传灯·高野山真言宗第53世传法灌顶阿阇梨、高原法系·贤首宗(华严宗)兼慈恩宗(唯识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楞严座主、法华译主(英文版)、华严译主(英文版)。现任台北大毘卢寺住持、东密高阶阿阇梨紫色法衣、美国密西根遍照寺住持、毘卢出版社发行人。
楞严咒专弘平台
公众号:lengyanzhou918
宣化上人专弘平台
公众号:dulun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