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童蒙止观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
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以此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
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浅近也。
若心称言旨,于一眴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
具缘第一,诃欲第二,弃盖第三,调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
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具缘第一
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第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
然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归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着。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依小乘教门,既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
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
夫欲忏悔者,需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浣清净,着净洁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方止。
云何知重罪灭相?若行者至心忏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因是渐证得诸禅境界;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
从是以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清净,犹可染着。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虽不依诸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时,即须至心烧香礼拜、忏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
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行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
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蓄粪扫三衣,不蓄余长。
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蓄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
次食法有四种:,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
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
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
四者于僧中洁净食,有此等食缘具足,名衣食具足。何以故?无此等缘,则心不安隐,于道有妨。
第三得闲居静处。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憒闹故,名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
一者深山绝人之处。
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
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
第四息诸缘务。有四意: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五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略明五种缘务竟。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莫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阿梵婆罗房中;优塡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
二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著,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
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时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著,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花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呵责,何故偷我香气。以著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著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知,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论》中说。
复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五欲无乐,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竟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贼。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后受无量苦恼。
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此蔽欲,沉堕三途。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之。
如禅经偈中说: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
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愚人身无异。
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盘。
如诸佛所说,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禅定,是名行头陀。
弃盖第三
所言弃盖者,谓五盖也。
一、弃贪欲盖。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中生欲,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
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深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著欲,无由近道。
如除盖偈说:
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尘欲,沉没于五情?
己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处。
诸欲患如是,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所欺。
二、弃嗔恚盖。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维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维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如是嗔恨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
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何物杀安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佛以偈答曰: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如是知己,当修慈忍以灭除之,令心清净。
三、弃睡眠盖。内心昏暗为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熟睡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盘乐。如是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
如诸佛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把臭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
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期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免。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睡眠盖,警觉无常,减损睡眠,令无昏覆。若昏睡心重,当用禅镇杖却之。
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
如偈说:
汝已剃头染著衣,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著戏掉法,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
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犹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
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著。
如有二中悔,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五、弃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有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
疑者有三种: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二者疑师,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三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如人在岐路,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
见疑从痴生,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死王狱吏缚,
如狮子搏鹿,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当随喜善法。
譬如观岐道,利好者应逐。
佛法之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
问曰:不善法广。尘数无量,何故但弃五法?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一贪欲盖,即贪毒。二嗔恚盖,即嗔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痴毒。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有二万一千,四中合为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弃于五盖。
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凉快乐。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尘、云、雾、罗侯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五盖亦复如是。
调和第四
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然后坐中正念思维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著,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
云何名调和?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须先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合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者非得定之道。若食秽触之物,领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无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憒,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趾与右髀齐,右脚趾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著,舌向上颚。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四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
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
五初入定时调心者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初入有二义: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水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
二住坐中调三事者: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十二时,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隐,中无宽急,平直正住。
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克。
三出时调三事者:行人若坐禅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初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
《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方便行第五
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二者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
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
正修行第六
修止观者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一于坐中修止观者,于四威仪中亦乃皆得,然学道者坐为胜,故先约坐以明止观。略出五意不同: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所谓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
今明修止观有二意:一者修止,止有三种: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
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止,而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
又观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无对,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名字,但是假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盘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谓初心修学,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
二者修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嗔恚;界分别观,对治著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此不分别也。
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前后之文,多谈此理,请自详之。如经偈中说: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行者于坐禅时,其心暗塞无记瞪瞢,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止之。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止观相。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一一不得于对治有乖僻之失。
三随便宜修止观。行者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沉,故修于观照,而心不明净,亦无法利,尔时当试修止止之。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
若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浮动故修止,而心不住,亦无法利,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则觉心神明,寂然安隐,当知宜观,即当用观安心,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但须善约便宜修之,则心神安隐,烦恼患息,证诸法门也。
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所谓行者先用止观对破粗乱,乱心即息,则得入定,定心细故,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必生贪著。若生贪著,执以为实;若知虚诳不实,如爱见二烦恼不起,是为修止。虽复修止,若心犹著爱见,结业不息,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中细心。若不见定中细心,即不执著定见。若不执著定见,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是名修观。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
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而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或观慧微少,即不能发起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尔时应当修观破析,则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而心豁然开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则动散,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不能出离生死。尔时应当复修于止。以修止故,则得定心,如密室中灯,即能破暗,照物分明,是则略说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也。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观意,取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于一生不空过也。
复次,第二名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修: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作(下祖卧切)、六言语。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
一行者。若于行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行?为烦恼所使,及不善无记事行,即不应行。若非烦恼所使;为善利益如法事,即应行。云何行中修止?若于行时,即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行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动身,故有进趣,名之为行。因此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返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二住者。若于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住?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云何住中修止?若于住时,即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住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驻身,故名为住,因此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则当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三坐者。若于坐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坐?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等,即不应作:为善利益事,则应做。云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时,则当了知因于坐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生,是名修止。云何坐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所念垒脚安身,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坐,反观坐心,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四卧者。于卧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卧?若为不善放逸等事,则不应卧,若为调和四大故卧,则应如狮子王卧。云何卧中修止?若于寝息,则当了知因于卧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卧中修观?应作是念:由于劳乏,即便昏暗,放纵六情,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返观卧心,不见相貌,当知卧者及卧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五作者。若作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如此作?若为不善无记等事,即不应作;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作。云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时,即当了知因于作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名作时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欲身手造作诸事,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作。反观作心,不见相貌,当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六语者。若于语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语?若随诸烦恼,为论说不善无记等事而语,即不应语,若为善利益事,即应语。云何名语中修止?若于语时,即知因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语心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语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额。故出音声语言,因此语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语。反观语心,不见相貌,当知语者及语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如上六义修习止观。随时相应用之,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观意,如上所说。
次六根门中修止观者:一眼见色时修止者。虽见色时,如水中月,无有定实,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若见违情之色,不起嗔恼;若见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
云何名眼见色时修观?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相空寂。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明之中,各无所见,亦无分别,和合因缘,出生眼识,次生意识,即能分别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返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二者闻声时修止者。随所闻声,即知声如响相,若闻顺情之声,不起爱心;违情之声,不起嗔心;非违非顺之声,不起分别心,是名修止。云何闻声中修观?应作是念:随所闻声,空无所有,但从根尘和合,声于耳识,次意识生,强起分别,因此即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声。反观闻声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者即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
三鼻嗅香时修止者。随所闻香,即知如焰不实,若闻顺情之香,不起著心,违情之臭,不起嗔心;非违非顺之香,不生乱念,是名修止。云何名闻香中修观?应作是念:我今闻香,虚诳无实。所以者何?根尘合故,而生鼻识,次生意识,强取香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香。反观闻香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香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四舌受味时修止者。随所受味,即知如于梦幻中得味,若得顺情美味,不起贪著,违情恶味,不起嗔心,非违非顺之味,不起分别意想,是名修止。云何名舌受味时修观?应作是念:今所受味,实不可得。所以者何?内外六味,性无分别,因内舌根和合,则舌识生,次生意识,强取味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反观缘味之识,不见相貌,当知受味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五身受触时修止者。随所觉触,即知如影,幻化不实,若受顺情乐触,不起贪著;若受违情苦触,不起嗔恼;受非违非顺之触,不起忆想分别,是名修止。云何身受触时修观?应作是念:轻重冷暖涩滑等法,名之为触;头等六分,名之为身。触性虚假,身亦不实。和合因缘,即生身识。次生意识,忆想分别苦乐等相,故名受触。反观缘触之心,不见相貌,当知受触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六意知法中修止观相,如初坐中已明讫。自上依六根修止观相,随所意用而用之,一一具上五番之意,是中已广分别,今不重辩。行者若能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处中修止观者,当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如《大品经》云:佛告须菩提,若菩萨行时知行,坐时知坐,乃至服僧伽梨,视咰一心,出入禅定,当知是人名菩萨摩诃萨。
复次,若人能如是一切处中修行大乘,是人则于世间最胜最上无与等者。《释论》偈中说:
闲坐林树间,寂然灭诸恶,
澹泊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人求世间利,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
纳衣在空闲,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观诸法实相。
种种诸法中,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三界无伦匹。
善根发第七
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身心明净,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识知。
今略明善根发相,有二种不同:一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外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
二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有三种意。第一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一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法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膨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不净,外身膨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柱,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语无常,厌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三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心发相。类此可知也。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
五念佛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发爱敬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澄静,或发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二分别真伪者有二:一者辨邪伪禅发相,行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骚动,或时身重,,或时身轻欲飞,或时如缚,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壯热,或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暗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触,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
此之邪定,若人爱著,即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癫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惑动世人。凡愚见者,未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惑乱世间。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坐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著,即当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
二者辩真正禅定发相。行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谓诸邪法等,随一一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憺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三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具如前说。略示大意矣!
觉知魔事第八
梵音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功德之财,杀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为恶魔。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胜,仍须善识魔事,但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生,当须自心正除遣之,今不分别,鬼神魔相,此事须知,今当略说。鬼神魔有三种:一者精魅。十二时兽,变化种种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谓身等非一,恼惑行人。此诸精魅欲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兽等;若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鹿等;若于辰时来者,必是龙鳖等;若于巳时来者,必是蛇蟒等;若于午时来者,必是马驴驼等;若于未时来者,必是羊等,若于申时来者,必是猿猴等;若于酉时来者,必是鸡乌等,若于戌时来者,必是狗狼等;若于亥时来者,必是猪等;子时来者,必是鼠等;丑时来者,必是牛等;行者若见常用此时来者,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呵责,即当谢灭。
二者堆剔鬼。亦作种种恼触行人,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行,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本;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如是若作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余断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
三者魔恼。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一作违情事,则可畏五尘,令人恐惧;二作顺情事,则可爱五尘,令人心著;三非违非顺事,则平等五尘,动乱行者。是故魔名杀者,亦名华箭,亦名五箭,射人五情故,名色中作种种境界惑乱行人。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著;作违情境界者,或作虎狼狮子罗刹之形,种种可谓之像,来怖行人;作非违顺境者,则平常之事,动乱人心,令失禅定,故名为魔。
或作种种好恶之音声,作种种香臭之气,作种种好恶之味,作种种苦乐境界,来触人身,皆是魔事,其像众多,今不具说。举要言之,若做种种五尘,恼乱于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皆是魔军,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令起贪欲、忧愁、嗔恚、睡眠等诸障道法,如经偈中说:
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嗔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众军,压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
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之,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亦未见魔化做男女来为夫妇。当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著,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知(智)受患,非魔所为。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
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说不可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
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是则为法印。
治病第九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夫坐禅之法,若能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治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惟行道有障,则大命虑失。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发相,二明治病方法。一明病发相者。病发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一者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病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壯热,肢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气,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二者五藏生患之相。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疼,心悶鼻塞等,肺主鼻故。从肝生患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眼暗昏悶等,肝主眼故。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痼痒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从肾生患者,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五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
如是四大五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避,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此因内发病相。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
二明治病之法者。即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但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
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
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谓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病。
次明观治病者。有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坐,细微而用。颂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善用此息,可以遍治众患,推之可知。
有师言: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七十二种法中广说。
有师言:但用止观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差。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应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世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此二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即可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若都不知,则病生无治,非唯废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岂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其法非一,得意在人,岂可传于文耳!
复次,用心坐中治病,仍须更兼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遮障。云何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何为用?谓随时常用。何为勤?谓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为度。何为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何谓别病因起?如上所说。何为方便?谓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何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常习不废。何为知取舍?谓知益即勤,有损即舍之,微细专心调治。何为持护?谓善视异缘触犯。何为遮障?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生疑谤。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虚者也。
证果第十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
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壁支佛地,故经云:诸声闻众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维,不生喜乐。
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著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
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也。
故经云:前二种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与中道正观。
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深寻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行如来行,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著,一切佛法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
安住首楞严定,则是普现色身三昧。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悟入大菩萨位。则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
常住法性身中,则为诸佛称叹授记,则是庄严兜率陀天,示现降神母胎、出家、诣道场、降魔怨、成正觉、、入涅槃,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则是初发心菩萨也。
《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
《大品经》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法华经》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作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盘。已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
次明后心证果之相,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涅槃经》广辩百句解脱亦是大涅盘者,涅槃则止义,是约止以名果也。
故云:大涅盘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盘中随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
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译《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辩其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全文完)
更多文章及佛学经文原文敬请关注微信平台帐号”借假修真”,愿共勉精进,同生净土,南無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