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早期天师道财神三天万福君研究

早期天师道财神三天万福君研究

2020-06-05 08:45:58

提要 
“三天万福君”系早期天师道正式设立的“财神”。首先,“三天万福君”的神格职能,被明确规定为“招财致利”、“却祸来福”。其次,“三天万福君”的神格品次应属“官君”,并非陶弘景所说的“官将”“三天万福君”作为“财神”,并非只是单一的职能神灵,而是领属有万福吏、官将等若干神灵而组成的“财神”部门。最后,“三天万福君”的人物原型,极可能渊源于“黄帝”。研究表明,“三天万福君”很可能是道教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位专职“财神”通过对“三天万福君”的考察,可以一窥早期天师道的财神信仰及其文化而貌。 
 
蔡林波,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主题词:天师道  财神  三天万福君   
引言 
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道教虽一向提倡和执守“贱财贵道”或“轻财重命”之原则,却并不反对本分、正当的财富虔祈和追求。在坚持“务利而不害伤”的前提下,道教不仅鼓励世人积极“治生聚财”、“招财利市’,①,以求财丰物阜、民富国强而且提出了“积财修业,亦是功德”的理念,以为“积财亿万”或“富贵资财成万亿”亦乃“治大德”之举。②例如,古道经《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明确把“招财致禄”作为奉斋朝礼者所获“十二恩”之一,并视其为敬祈者“精行所致,德感天真”的结果。③而《正一法文太上外篆仪》,更把“理财货,利下通上”作为“九功”之一,以之为“能救世者,助国扶命,益物济身,幽显有赏”。 
①事实上,甫一开始,道教所设之神灵、科仪、法术等,即包括有专门负责管理天下财富运势、并提供请福招财的宗教服务之内容。刘仲宇曾指出“道教中很早就有求财利的法术,被编制到早期天师道的仪式中。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得不到社会精英层和权力支配层的赞许,因此被慢慢地泅没了。”③此论甚确然而,学界对这方而内容,却一直未能进行详细考察和研究。笔者发现早期天师道不仅具设了诸多招财祈利的仪法,同时亦确立有专门负责财运的仙君将官——“三天万福君”。时至今日,“三天万福君”虽然远不如比干、范氢、赵公明、关公等财神著名,却很可能是道教神灵体系所正式设立的“最早的财神”。故,本文拟对这位“财神”的神格职能、品次及其名讳身份来源等,作一历史考察,或可补当今财神信仰及历史文化研究之闕。 
一、是否“财神”“三天万福君”的职能 
据现有文献资料,“三天万福君”的正式称谓,似出于东汉早期天师道经典《汉中入治朝静法》和《千二百官仪》即《天宫章本》。今,两道书的原始完整文本己不存,其相关内容多分散保存于六朝所出的一些道书之中。南朝梁陶弘景在《登真隐诀》卷下“入静法”的关启仪式中,对“三天万福君”有简要引述和考证: 
又敕三天万福君,令致四方财宝,八方之谷帛,富积巍巍,施行功德,所向所欲,万事成克,如心所愿,如手所指,长生神仙,寿同天地。 
⑥此段文字为陶弘景所引魏华存口授的“入静法”之内容。但陶氏认为,此一“朝静法”有缺失,其文本来应是世存谷纸古本的《汉中入治朝静法》。故陶氏把古本《汉中入治朝静法》附录于后。其谷纸古本《汉中入治朝静法》亦简要提及思在万福君,为甲致四方钱财,治生进利,所向皆至。⑦值得关注的是,陶弘景对上述内容注解到: 
此万福君犹是官将,主财宝者。千二百官仪第七卷之十五云无上万福吏二十八人,官将百二十人,主来五方利,金银钱绢布帛丝绵谷米,所思立至,黄生主之。又第三之十三,亦有万福君五人,官将百二十人,主辟斥故气精祟注气,却死来生,却祸来福,所思者至。 
在此,陶弘景乃根据《千二百官仪》来批注“入静法”提及的“三天万福君”。现存《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卷,似载有陶弘景在《千二百官仪》中看到的“万福君”相关内容一是“远行万里”条,记“万福君官将一百二十人,主保万民远行万里,道路滑利,却死来生,转祸为福,收除殃杀,往还无它,思所意所所从心”。此条,与陶弘景提及《千二百官仪》第三卷之十三所载,文字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提到了“万福君”有“却死来生,转祸为福”的神能。二是“市买欺诈”条,记“无上万福君吏二十八人,求五利金银布帛绵绢谷米钱物,所思者至,所索者皆得,主治招财求利”。这一条,与陶弘景提及的《千二百官仪》第七卷之十五所载意思相同,只是文字稍有差异。三仍为“市买欺诈”条,记“无上万福君官将一百二十人,主求五利金银布帛,所思者得,所愿者成”。此条陶弘景未提及,但他一开始即说“此万福君犹是官将,主财宝者。”或可推测,陶弘景应该见到了这条明确“万福君官将一百二十人,主求五利金银布帛”的记载,才下的判断。⑨总之,陶弘景是通过把《汉中入治朝静法》、魏华存口授《入静法》与《千二百官仪》等文本进行对照,即基本确定了一个这样的结论“三天万福君”系早期天师道所设的“主财宝”仙官。 
另,《道藏》经中其它有关“万福君”的记载,还有《正一指教斋仪》载“又乞救三天万福君,致四方之钱财,八方之谷帛,富积巍巍,施行功德,所向所欲,万事克成,如心所愿,如手所指,久视神仙,寿同天地。’,⑩《正一指教斋清旦行道仪》“行四方朝”载次南向,谨关启南上大道君、司命众官、三天万福君……延福拔救。⑩此二条记载,乃与陶弘景《登真隐诀》“入静法”所载几乎一致。然而,与正一系道经所载似为不同,约出于东晋的古灵宝经《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则不称之为“三天万福君”,而是改称为“无上万福君”、“三元万福君”或简称为“万福君”,并不再论其在朝静仪中所具有的招财致利功能而多指“万福君”与其他仙真“上会灵宝太玄都玉京山”诸仙馆,共同集校天地运度、人民禄命,以及区别善恶等。此后,诸多灵宝派经书皆有对“万福君”神格的进一步演绎,称谓亦多有变异。其具体内容,需另撰文详述。 
由上所述,可知在早期天师道那里,“三天万福君”的主要职能确为“招财致利”,亦同时具有却死来生、却祸来福的功能,可谓颇具道教色彩的“财神”。当然,按其严格宗教逻辑,“三天万福君”的招财职能,可说是为其终极目标—却死来生、却祸来福服务的。在《千二百官仪》及《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三天万福君”及其部下将吏神灵,虽被设有针对现实之“市买”活动者的祈财需求和伦理调节之功能然而,在更具严格宗教意义的“朝静仪”中,其招财致富的目的是为了“施行功德”,以致“长生神仙,寿同天地”。所以,在后世特别是灵宝、上清系经典中,“万福君”的招财职能被淡化以致忽略,而是更突出其却死来生、却祸来福的普遍性祈福职能。这或许是“三天万福君”作为“财神”而在后世不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否“官君”“三天万福君”的品次 
在此,我们还需着重分析的是“三天万福君”的神格品次,究竟如何界定陶弘景认为,“朝静仪”中请出的“三天万福君”是主财宝的“官将”。其主要根据是,《千二百官仪》第七卷之十五云“无上万福吏二十八人,官将百二十人,主来五方利又第三之十三,亦有万福君五人,官将百二十人。’,⑩然而,笔者以为,陶弘景的这一论证和结论,是不太充分和准确的。“三天万福君”应该是主财宝的“官君”,而非“官将”。 
其理由如下 
首先,陶氏据《千二百官仪》中“无上万福吏”、“官将百二十人”来论“三天万福君”的神格品次,似不合“天师格品”的逻辑。 
按早期天师道的神灵系统秩序,“官君”以下,常领属有“官将”、“吏兵”若干人等。大量的文本数据表明,其基本形式是某某君一人或五人,官将百二十人,吏兵若干人等或简称“天官君将吏兵”或“三界官君将吏”指天、地、水三官,皆有官君专属系统等。另,关于“三天万福君”究竟是“一人”还是“五人”的问题。陶弘景认为,“凡云君五人者,犹共官将百二十人。凡直云君者,皆一人也’,⑩。按此说法,则朝静仪中的“万福君”似指“一人”。然而,他又引《千二百官仪》第三之十三为例,指出“亦有万福君五人,官将百二十人”。笔者以为,在相关经文表述中,也许设有“五人”的“官君”亦有省略不提的现象,且早期天师道出官仪式有“出身中五体真官”的说法。所以,本人亦倾向于认为是“五人”。按,《赤松子章历》卷载“上请万福君、运气君、解厄君、南上司命君、太白明星君、拘魂制魄君、财库君、禄库君、定命玉历君各五人,官将百二十人,为弟子某落除死簿,注上生名。’,⑩这里,明确指出万福君有“五人”,与《千二百官仪》第三之十三所载一致。 
因而,《千二百官仪》中提及的“万福吏”、“官将”等,应皆属于“三天万福君”的部属将吏。所以,“三天万福君”作为天官“财神”,并非只是单一的职能神,而是具有一个由他专属职掌的“财神”部门。这个“财神”部门的体制也许是: 
三天万福君一人或五人--万福君各领万福吏二十八人--福吏各领官将百二十人 
其次,陶弘景之所以把“三天万福君”视为“官将”,很可能是他混淆了“道君”与一般“官君”的区别,或者作了故意贬低“三天万福君”品次的处理。 
 
在魏华存口授“朝静仪”中,“三天万福君”出现于祈祷者关启“南上大道君”的环节次南向,再拜,讫,三自搏,曰“谨关启南上大道君,乞得书名神仙玉籍,告诸司命,以长生为定。又救三天万福君,令致四方之财宝……’,⑩就此经文看,“三天万福君”似为“南上大道君”所管辖的真官。因文本中,南上大道君乃“救”“令”三天万福君招财致宝。 
然而,陶弘景似乎有刻意“贬滴”南上大道君之神格品次的嫌疑。其注曰“此太清南方之道君耳,位劣于北上,故无上皇太上之号,是以最后拜之”相较而言,,’上皇太上北上道君,太清之真最贵者也,故礼师竟,便拜之’,⑩。陶氏此论,不知何据然比较关启南、北二道君的内容,或可看出其中端倪。按魏夫人口授朝静仪,关启北上道君的内容主要是消解罪结和存思神仙,而关启南上道君则主要为取得神仙玉籍和招财致宝。前者更多体现了上清派的教义和实践倾向,而后者则多保留了早期天师道的仪式传统。因此,陶弘景扬“北”贬“南”,实为其上清信仰立场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陶氏列出的谷纸古本《汉中入治朝静法》中,南向敬拜的神灵指的就是“道德君”,而无“南上大道君”称谓。或可推测,此所谓“南上大道君”,在早期天师道仪式系统中,指的就是最高主神“太上老君”。而在上清派所传朝静仪中,其改称为“南上大道君”。 
总之,在上清系祖师及陶弘景那里,“南上大道君”己非“道德君”,而是变成了比太上老君等低一品位的神灵。按《真灵位业图》“第四中位”载,天师道朝静仪敬拜的四方神灵中,太上老君、上皇太上元上大道君即“北上大道君”,加上元始天王,成为了“第四中位”的主神,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讳道陵等居左位。他们属于“太清尊位,不领兆民”。 
然而,“南上大道君”则与太上丈人、天帝君等一起,并列为“太清三天东宫之真官,章奏关启学道所得”的神灵。⑥依此,“南上大道君”实质上即从“道君”的地位掉落成了低一层级的“真官”或“官君”。故,后世道书多称之为“南上君”而不称“南上大道君”,与其他普通官君并列。 
因此,在陶弘景看来,既然“南上大道君”不过是普通的“真官”或“官君”那么,其所下辖的“三天万福君”虽然其名号为“君”,也就只能是主招财致宝的“官将”了。故而,在《真灵位业图》“第四中位”记载里,“三元万福君”只不过是处于散位的地仙。 
最后,有文献资料证明,确有“南上大道君”作为“道君”而“万福君”作为“官君”的记载。有两条相关记载,出现于《无上秘要》卷“得太清道人名品”。 
 
一条是关于“南上大道君”神格品次的记载: 
九气丈人,此太清之丈人,上三天东宫之真官。章奏所关,主诸神鬼之职。 
九老仙都君,此太清之仙都,非玄洲者。 
天帝君,此太清中东宫之一帝。太上丈人,此太清丈人中之尊者。 
太上老君,此太清老君中之尊者。 
南上大道君,此太清南宫之道君。 
上皇太上北上大道君,此太清北宫之太上高真。 
此七条并太清之高真,领理兆民者,悉应是学道所得。 
据此记载,“南上大道君”被明确视为“太清南宫之道君”,且与“太上老君”、“北上大道君”等神灵地位品次相同,皆属“太清之高真,领理兆民者”。这与陶弘景及其《真灵位业图》的观点和看法,可谓大相径庭。 
 
另一条,则是关于“三天万福君”的神格品次记载: 
司禄君,三天万福君,七星瑶光君,摩病上元君,上虚君,太一元君,此六君号。 
此条记载,乃明确把“三天万福君”列为“六君”之一。所谓“六君号”,即指以上六位官君的“位号”或“官号”。“位号”系指道教中诸神灵的仙籍与官位名号,非本人名字或名讳。 
由上可知,在早期天师道的神灵体系中,“三天万福君”确应为主掌天下财宝运势的“官君”,而非“官将”,是为“天官财神”。更重要的是,“三天万福君”乃与其所领属的万福吏二十八人,官将百二十人等,共同组成了一个“财神”部门。 
 
三、是否“黄帝”“三天万福君”的名讳 
如前所述,在现存道教文献中,只能看到作为财神的“三天万福君”之位号,而几无有关其名字或名讳的记载。按,《无上秘要》卷南上大道君、三天万福君等,皆系“太清中略有位号、无姓名德业,或是世学所得,或是自然之神”④。盖道教对于诸仙君神灵的位号、姓名或名字等,颇为尊秘隐讳,不可轻易示人。因诸神姓名位号以及衣冠等,乃为修道者行仪施法之至秘内容。按,《赤松子章历》卷“藏章故本”云“盖章中有真官位号、鬼神姓名、灵抵秘诀,不可污辱。章皆有正本,传为校定分明,切不可用故本。事状不同,请宫殊异,俗人家不得辄留章本。’,⑧又,《洞神经》云“大道降神,应接一切,或有名无字,有字无姓或有位号,姓名亦无。各由感致,参差不同,是谓正神,皆道应化。’,④可见,有关道教神灵的姓氏名字、官名位号等,情况相当复杂。 
 
然而,道教神灵的官品位号,特别是其本来的姓氏、名字等,往往是我们了解其身份来源的更重要信息。一般说来,道教中那些较高品次的仙君神灵,其身份背景多出自神话传奇人物、著名历史文化人物,以及创教修真高士等。那么,作为早期天师道之天官财神的“三天万福君”,其姓氏、名讳及原型人物究竟是什么呢对此,笔者虽然没有查找到直接的证据,但就相关材料及信息来分析,“三天万福君”的人物原型,极可能就是“黄帝”。其具体理由如下: 
 
“黄生主之” 
颇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引《千二百官仪》第七卷之十五云“无上万福吏二十八人,官将百二十人,主来五方利,金银钱绢布帛丝绵谷米,所思立至,黄生主之。’,。何谓“黄生主之” 
笔者以为,此处所谓“黄生”,。按,,元黄生之杰,形长三千万丈……头建黄晨通天玉冠,衣黄锦之袍,玄黄飞云锦裙,佩黄神越元之策,带灵飞紫缓,常立五色师子黄云之上,思之还长三寸三分”“夏三月”。⑧又,《赤松子章历》卷“疾病医治章”,载曰“上请五方生气,以济医治。特愿太上无极大道、太上老君、诸君丈人、天师君、三师君、夫人、慈父圣母,留恩省念,赐以道气覆应某身……次请东方青生气,南方赤生气,西方白生气,北方黑生气,,并下某身中。’,④ 
此两段记载,皆为对“发炉”或“请官”仪式之预备环节—“存思神仙”的描述,即通过“存思”请出身体内相应真杰仙官。由此可见,道教所谓“黄生之杰”、,皆指的是修道者存思“黄帝”之真炁。 
因此,陶弘景引《千二百官仪》第七卷之十五所言“黄生主之”,实可理解为“黄帝”或“黄神”主之,即“黄帝”主管天下财富。也就是说,在天师道朝静仪中,道士祈请万福君吏官将以招财致宝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存思“黄生之炁”,然后请出“黄帝”此时位号“万福君”招财致宝的过程。此一存思过程,即为谷纸古本《汉中入治朝静法》所云“思在万福君,为甲致四方钱财,治生进利,所向皆至”的环节。此“思在万福君”,即存思和请出“万福君”及其领属将吏之意。对此,陶弘景注曰“四方朝文如此……所于四方所请,大意略同。’,④可见,“思在万福君”是当时普行的祈财致利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这种存思求福的仪法,早期天师道经典《老子想尔注》亦有明确提及,或可作为一证。其文曰“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螟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生”。④ 
在此,《想尔注》虽然明确反对“思想求福”,但却恰恰证明汉末确有“思想存思或存想求福”的仪法流行于世。实际的情形是,早期天师道一方而以“道”来整肃民间流行的仪法,另一方而亦吸收、融合了其方法内容。 
譬如,《汉中入治朝静法》中“思在万福君”的求财仪法,实质上就是“思想求福”或“指五藏以名一”的方式。因而,笔者颇疑《想尔注》提及的“螟目思想,欲从求福”,其祈拜或召请的神灵,很可能就是“黄帝”。因《想尔注》批评世间伪伎,多指其有“迁黄帝、玄女、龚子、容成之文相教”⑧的现象。而此种情形,亦恰好与汉代流行黄老信仰的背景相符合。如此,我们或可推断早期天师道把民间崇拜黄帝以及祈请黄帝招财致福的仪法,纳入了天师道的仪式体系之中,并赋予作为财神身份的“黄帝”以“三天万福君”的位号。 
 
“三天万福” 
“黄帝”与“三天万福”等位号名称的关联性如何,乃是我们确认“三天万福君”之名讳的关键。“三天”为早期天师道新设之宇宙观念名词,与“六天”相对,此为学界公认常识,故不需辩议。关键是“万福”二字。经查相关资料,笔者发现有诸多道书文本记有“黄帝讳万福、字太大仓”的说法和信息。相关记载如下。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载,讳万福,字太仓,巾黄巾,衣黄衣,黄冠黄履,带中元八维玉门之章,入兆身中。’,④又,,讳万福,,讳万福,字太仓,巾黄巾,衣黄衣,冠黄冠,履黄履,带中元八维玉门之章”。④另,,巾黄巾,衣黄衣,黄冠,黄履,带中元八惟玉门之章,入兆身中。’,⑧这几条记载,内容完全一致。其所出经典,皆为上清派经书《无上秘要》所载,乃引自《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衣冠及其形像等。 
然而,上清道经为何以,其来源只能是早期天师道的存思求财仪法。就目前所见文献看,“万福”作为存思神仙之名号,最早乃出现于《汉中入治朝静法》和《千二百官仪》之中。如前所述,早期天师道斥世间伪伎“思想求福”且多假“迁黄帝”之名。这种现象,在汉代流行黄老信仰及其“致福之术”的背景下,当极为普遍。①故而在吸纳民间存思求福仪法的过程中,早期天师道即以“万福”为黄帝“位号”,而讳称“黄帝”名,亦为当然之事。故此,“万福君”名号的出现,当为早期天师道对于传统仪法及其神灵名称“改制”所致,由此以示与民间仪法与神灵称号的区别。而后,上清道派尤重存思,然耻于坦白言利,,而以“万福”为其名讳—“讳万福”。 
“富贵登仙” 
早期天师道对财富的宗教价值加以充分肯定,乃体现于其构建的“富贵登仙”模式上。而“富贵登仙”的代表人物和神仙,即“黄帝”。此亦应该是“黄帝”被早期天师道设立为财神“三天万福君”的重要原因。 
按,早期天师道法篆“太上招财镇宝妙篆”载: 
老君曰紫微玉皇道君招财镇宝者,盖东海青童君之秘诀也。灵文隐秘,凡无所观。昔黄帝于太白山亲承西王母玄女奉受,乃获富贵而登仙,有玉釜仙人传流于世,自无宿福不可闻见斯文。宝篆招金召银,钱帛日增,五谷充盈,奴裨保宜,田蚕倍收,商估有利,买卖倍还,财去复来,保护家门,贼寇无伤,凶徒恶倡,慈心相向,奉受修行,家门富贵,男忠女贞,年长命远,福荫后偷,官禄日增,仕君得意,人所爱敬,出入远近,四路开通,官私敬仰,万恶不仟,龙蛇虎兽,永自潜伏,五瘟疫鬼,远进千里。斯篆宝秘,非真勿传,子能持之,深宜慎焉。 
简要言之,此段招财篆文所描述的是,“黄帝”不仅自身因“获富贵而登仙”,而且还把他获得的招财镇宝“秘诀”留给了人间。由此可见,在早期天师道那里,“黄帝”不仅被塑造成了“富贵登仙”的典型代表,同时亦成为一个掌握“发财”秘诀的财神仙人。因之,此亦可成为证明“三天万福君”之身份原型为“黄帝”的一个辅助因素。② 
至此,我们确认“三天万福君”为早期天师道所正式设立的“主财宝”之神,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本文就“三天万福君”神格品次、名讳及身份来源,作出了初步考察和探究。其目的,亦无非是更具体地认识“三天万福君”作为道教历史上第一位专职“财神”的根据和内容所在。至于有关祈财仪式与法术究竟如何操作,及其对于后世财神信仰与文化的影响如何限于篇幅,容笔者另撰文考察。 
责任编辑首之 
 
基金项目木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和结构研究”阶段成果之一。①土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②《黄帝宅经》,《道藏》第通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占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年,第页。③《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道藏》第册第页。①《正一法文太上外篆仪》,《道藏》第册第页。③刘仲宇著《正逢时运—接财神与市场经济》,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第页。⑥⑦⑧⑩⑩⑩⑩巨梁习陶弘景撰《登真隐诀》卷卜,《道藏》第册第页。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道藏》第册第通页。⑩《正一指教斋仪》,《道藏》册第页。⑧《正一指教斋清旦行道仪》,《道藏》册第页。⑩巨梁习陶弘景《登真隐诀》卷卜,《道藏》第册第页。⑩。《赤松子章历》卷《道藏》第册第页。⑩巨梁习陶弘景撰《登真隐诀》卷卜,《道藏》第册第页。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天师道中,“南向”关启或上奏“南上大道君”,似为规定的求富贵财利之仪式环节。如,《赤松子章历》卷“奏章向背”载求乞富贵,宜南向上章。《道藏》第册第页。⑩巨梁习陶弘景撰《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道藏》第册第页。⑩⑩⑩《无上秘要》卷《道藏》第册第、页。⑧《赤松子章历》卷《道藏》第册第页。④《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道藏》第册第通页。《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篆》,《中华道藏》,北京华夏出版社,第册第页。⑤饶宗颐撰《老子想尔注校笺》,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年,第页。⑩同注⑤,第页。⑩《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道藏》第册第页。⑩《上清众经诸真圣秘》,《道藏》第册第页。⑧《无上秘要》卷《道藏》第册第页。⑧例如,汉成帝时,大臣谷永上书言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镇目扼肘,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见《汉书》卷《郊祀志》。⑩《太上正一盟威法篆》,《道藏》第册第页。另,“太上招财镇宝妙篆”还配有三道“招财神符”紫微中合招财神符,常以丙子丑壬寅癸卯戊申戊午满成收开口朱书带之,招五方钱财,令人富贵,兴估万倍,买卖返还,符神九千九百九十九人侍卫人身。紫微中合镇宝神符,用前六富口朱书带之,男左女右,所求如意,万愿从心,钱财充足,六畜蕃息,保宜田蚕,官私敬仰,万厄不临,符神吏兵九千九百人侍卫弟子之身。紫微中合兴佑神符,依以六富口书而带之,兴佑觅利,所求皆得,万愿从心,常能清,带此神符万病不侵,钱财倍益,符神吏兵三千九百九十人保护受者之身—这些内容,就其语汇表达看,亦似与《汉中入治朝静法》类似,可见早期天师道的求财仪法是颇为丰富的。⑩值得注意的是,“黄帝”作为具有招财、致财的文化符号性人物,木深具历史渊源。如,《国语》卷通“鲁语上”载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又,《大戴礼记》“五帝德”载黄帝勤其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可见,早期天师道以“黄帝”为人物原型,设立以“三天万福君”为主神的财神信仰和仪法,是具有文化传统性和合理性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