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正法念处经--生死品之四 乐缘生乐 苦缘生苦

正法念处经--生死品之四 乐缘生乐 苦缘生苦

2020-09-28 10:38:14

《正法念处经》云;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

云何比丘得第三地。次第更修得第四地。彼

见闻知。或天眼见。比丘欲得第四地者。如

是观察。以触因缘。我乐受生。若彼乐因。乐

因缘灭。寂静失没。则无乐受。以触因缘。我

苦受生。如是舍离苦触苦受苦集苦等。诸苦

因缘。彼如是知触因缘受。我受念念。共触

而生。因触而生。彼于乐受心不生喜。不生

喜乐不赞彼受。亦不多作。不生味着。如是

苦受不能逼迮。不恼不乱。如是行舍。忆念

正知。如是三受自余诸心。皆悉无染。一

切舍离。如是舍者。清净鲜白。彼比丘如是

心念。我今此舍。如是清净。如是鲜白。我今

云何得虚空处。彼人如是悕望欲得虚空处

行。如彼处心。我云何得。我已证舍。究竟坚

固。我今此舍毕竟喜乐。常摄不离。我以此

舍取虚空处。又我此舍。如是清净。如是鲜

白。用取识处无所有处。用取非想非非想

处。我悕彼处。如是正行。彼人如是正行非

想非非想处。作如是念。我今此舍。依于彼

处。如彼处法。令我得之。我以此舍喜乐彼

处。用取彼处。正行非想非非想处。譬如世

间善巧金师若其弟子。以生色金置于火中。

以筒吹之。以手执钳。并[打-丁+毛]并吹。极令善调。彼

生色金。调柔真净。光色明好。随所须用。一

切造作。皆可赞叹。一切方土随所至处。无

说过者。磨之无垢。不杂不涩。第一柔软。所

作皆妙。光明净胜。映蔽余宝。然此巧师。若

其弟子。知彼真金善巧能治。知是真宝。如

是知已。随所忆念。欲作何等。令见之者皆

生欢喜。即以作铃。若庄严身。若不见处。若

眼见处。若作耳铛用庄严耳。若作璎珞用

庄严咽。若以庄严供养经论。若作指环。环

有印文用庄严指。若作金鬘。若作髻冠。以

庄严髻。何处何处用以庄严。彼彼如是。相

应善成。如是有智。善戒比丘。生如是心。我

今此舍。如是清净。如是鲜白。如是正行。取

虚空处。我则相应。我依此舍。系念彼处。喜

乐彼处。用取彼处。我以此舍。行虚空处。如

是识处无所有处。如是非想非非想处。如是

忆念。我今此舍。云何得常不动不坏。不念

念灭。彼思惟已。次复攀缘四无色处。彼舍

非常。非是无常。非动不动。非常无常。彼如

是知。彼虚空处。如是识处无所有处。如是

非想非非想处。缘于彼处。非常无常。则于

彼处心不喜乐。知不寂静无常动转。彼复观

受。知受欲生。知受生已。知受欲灭。知受灭

已。知眼触生。如是次第知耳触生。知鼻触

生。知舌身意触受之生。彼既如是证知受

已。复于此受。更深观察。眼触生受。欲生已

生。及此受住。我悉知之。知我受灭。欲灭已

又复知我耳触生受。我眼触受。已灭已没。已

厌已弃。更不复来。此受灭已。次第复观耳

触生受。缘苦缘乐。不苦不乐。耳触生受。如

是如是。随顺观察。如是知已。则于耳受不

生喜乐。知彼受已。离欲解脱

耳触生受。如是灭已。观鼻生受。知鼻生受。鼻

触因缘。我此受生。乐缘生乐。苦缘生苦。不

苦不乐因缘。故生不苦不乐。如是如是。随顺

观察。鼻触生受。如实正知。受则灭没。知受

灭没。彼既灭已。知鼻缘生苦受乐受不苦不

乐受。我若后时。鼻缘生受。如是观察。亦如

是生。生已复灭

彼既灭已。观舌生受。后时生受。亦有三种。

如前所说。次第乃至观意生受。亦有三种。彼

既如是如实知受。得第四地。”

======================================

======================================

    

  “一切法从因缘生”,我们所受的快乐痛苦,也是一样。触因缘生,如果我们之前没有造作因,就不会有缘分,那我们现在也没有这个乐受或苦受。

      所以说,一切遭遇都是我们自己自作自受。细致思维,当缘分来的时候,我们有乐受苦受,但当缘分尽了以后,剩下的是什么?就没有乐受苦受。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一切的乐受只不过梦幻泡影,触因缘生。所以在我们感到很快乐的时候,我们要有警觉心,要保持冷静,不要贪着这种境界;不去贪着乐受,这样苦受一样就对我们不起作用。因为我们知道的苦乐因缘的来龙去脉,就不会那么执着。

      前面我们刚学了观察苦乐喜忧等受,实在讲这种受就是我们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细细思维,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和合而成。

       这样思维就能体会到“无我”的境界,“我”都没有,哪里来的受呢?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一样,“乐缘生乐。苦缘生苦。不

苦不乐因缘。故生不苦不乐”。

       所以你看看,我们所遭遇到的一切是不是和十善十恶直接联系的,你能到达“无我”的境界你就解脱轮回了,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众生还是分分秒秒都在执着这个“我”,我们一切的苦乐喜忧都要受,虽然道理摆在这里,我们依然脱离不开这个“我”,为这个“我”造作善业恶业,然后因缘成熟受种种善报恶报,无有休止。

   我们要利用这个“我”,多多修行善业,积累资粮,借假修真,为以后解脱做好充足的准备,彻底摆脱这身臭皮囊。



阿弥陀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