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释文,大明二义:初缘起,二性空。
缘起
缘起是佛法立教的根本大法,佛法剖析万有,评判百家,济世度人,立教立宗,尽在缘起二字。
缘
缘,是因缘的简称。所谓因缘者,因指主要条件,缘指次要条件,因是主因,缘为助缘,亲者为因,疏者为缘,内为因,外为缘,故名因缘。如种子亲自直接生芽,是故名因,水土阳光人工等外力间接助成,所以名缘。通而论之,因缘俱是缘。有因有缘,因缘具足方能生果,有因无缘有缘无因及因缘不具足皆不能生果。
起
起,是生起之义。
《杂阿含》解释缘起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以相待解释缘起,相待起就是依他起,一切事物必须依靠其他种种因缘条件才能生起,这就是缘起。
性空
性
性,是自性的简称。
《唯识述记》云:性者体也。
《探玄记卷十八》云:性是因义。
《大乘义章卷一》云:性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二、体义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别为性。
《大智度论》云:若言法性可作可破,是事不然,性名不作法,不待因缘有。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
《中论》卷一云:自性即是自体。
《中论疏观有无品》云:若无性则无自体。
《中论疏观业品》云:若一毫之法假缘则无自体,无自体则无物,无物则本无生,云何有业,此言切要,一切法皆作此问之。
《十二门论疏》云:自性即是自体,既无自性即无自体。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云:缘起是无自性的,甚么是自性呢,自性(svabhava)是专门术语,如《壹输卢迦论》说:凡诸法体、性、法、物、事、有,名异义同。是故或言体,或言性,或言法,或言物,或言事,所举的名字虽很多,而意义是同一的,所谓体、性、法、物、事,皆是有的别名。正音云私婆婆,或译为体、法、性。体是自体的体,法是无法有法的法,性是无自性的性。依梵语说,婆婆(bha^va)即是有,此字,什公每译为法,或译为物,《般若灯论》也有译作体的。有前加sva,即私婆婆,即自性的原语。或译自体,含有自己有、自己成的意义,是自己规定自己的。凡是法,即有其特殊的形态与作用,其所以有此形态与作用,依自性说,即是自己如此的。此自性的另一特性(prakr!ti),什公译为性,意义为本源的性质,即本质或原质。所以,自性是自己如此的,也是本来的性质如此的,如哲学上所说的实在、本体、本元等,皆与此自性的含义相合。
空
空,梵语舜若多,是与有相对的一个概念,意译为空无、空寂、空凈、非有。
《佛学大辞典》: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
《中论序疏》云:以毕竟无一切患累有法故秤为空。
《大集经》云:不可说故无相貌故名为空。
《大乘义章》云:一切诸法,毕竟无性,故名为空,空义如是。
《维摩诘经》云: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色等五蕴无自性故,说名为空、无相、无愿、无造、无作、无生、无灭,即真法界。
《大涅槃经》云:如瓶无酪则名为空。
《大乘掌珍论》云:如幻象马等相,无有他实象马等性,说名为空。
《回诤论》云:一切诸法皆无自体,以无自体名为空者。
《大菩萨藏经》第二卷:远离取执,胜义谛中,无法可得,由性无故,说名为空,由此说空为极了义。
《涅槃经》卷五:空者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有为,如瓶无水则名为空。
《智度论》卷六曰: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综上所述,性者,体义,自性者,自体之义。
空者,无所有不可得义,性空者,自性不可得义,即诸法本无自体了不可得。
诸法所生,皆由因缘,因缘和合,条件具足,才能出生一切诸法。经论中常说,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或言因缘具足生一切法,所以一切事物的生起,无不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这就是缘起。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那么因缘所成的事物其实还是因缘,离开因缘,别无他物,所以说,凡是因缘所生起的事物,都是没有自体的,没有自体所以是空,空即不可得,此即缘起性空。
空有二义:第一、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所以是空。
因缘生,就是从他生。既从他生,则无自体,若有自体,则不从他生,因为他生的还是他的东西,跟我毫不相干。如由泥成瓶,瓶还是泥,此中唯有泥体,别无瓶体,若有瓶体,应离泥有瓶,离瓶有泥。若瓶有自体,就不应该把泥作为自体,而是应当离开泥别有瓶体,既然由泥而成,就说明瓶通身都是泥,没有自体。
有人说:瓶子是泥做的不假,但是泥巴烧过之后形状和性质都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就只能叫瓶不能叫泥了。今问:如果泥烧过之后就变成了瓶,那么哪个又是泥?如果这个东西既是泥又是瓶,那么泥和瓶到底是一个自体还是两个自体?到底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是一是异俱都有过。
如百论云:若一则一切成、一切不成、一切颠倒。若是一体,泥既然是瓶,瓶也应该是泥,泥既然叫泥,瓶也应该叫泥。泥既然是软的,瓶也应该是软的,瓶既然是硬的,泥也应该是硬的。瓶能盛水,泥也能盛水,泥不能盛水,瓶也不能盛水。总之瓶是什么样,泥也应该是什么样,反正二者一体,怎样都行。
一切不成:既然二法一体,泥如果不是瓶,瓶也应该不是瓶,因为二法一体,泥既然不是瓶,瓶自然也不是瓶。如果叫泥的时候不能叫瓶,叫瓶的时候也不能叫瓶。泥是软的既然不是瓶,瓶是硬的也应该不是瓶。泥的样子既然不是瓶的样子,瓶的样子也应该不是瓶的样子,理由还是二法一体。
一切颠倒:既然二法一体,用瓶的时候就应该用泥,用泥的时候也应该用瓶。叫泥的时候也可以叫瓶,叫瓶的时候也可以叫泥。用泥做瓶,也应该用瓶作瓶。用瓶盛水也应该用泥盛水。本想拿瓶,却拿到了泥,本想和泥,却和成了瓶。泥既然是瓶因,瓶也应该是泥因。二法一体,总的有这三种过错。
若二法异体,则一一无。既然是异体,则各自相离,应离瓶有泥,离泥有瓶,瓶不需要泥做,泥也不能做瓶。若离泥有瓶,以何做瓶,是故无瓶。若离瓶有泥,何以为泥,是故无泥。二、互失过。若是异体,则互不相关,没有泥,仍有瓶,泥虽失,瓶犹在,譬如此人虽灭,彼人仍存。二法异体,总的就犯一一无和互失的过错。
所以由泥所生的瓶,本无自体,本不可得,只是众生无明颠倒,误认为有一个瓶罢了。泥与瓶无非一异,要么是一,要么是异,如果连一异都不能成立,就说明根本没有瓶,就不应该再问,到底什么是瓶,如果一定要问,还是不出上来所说,当知所谓的瓶只是一个虚妄执着而已。
有人说,因缘生的瓶虽然没有自体,但是还有一个因缘生的假瓶,尽管瓶没有自体,但是瓶的假名假相是不可否认的,无论如何,瓶的自体可以没有,瓶的假名假相不能没有。
上面说过,无自性就是无自体,无自体就是无此物,瓶无自体就是根本没有一个瓶,根本就没有个瓶,还谈什么瓶是真是假,到底如何,岂不多余。瓶连自性实体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假名假相,在体既无,名将安附,离开了自体,这个假名假相到底是谁的假名假相。你既然承认瓶无自体,为何还要说瓶有假名假相。如果说有一个我,可以说我有假名假相,现在是我空法空,一切都空,根本就无我无法,哪里来的假名假相。所以说,瓶无自体,就是根本不存在一个瓶,根本不存在一个瓶,就不能说还有一个因缘所生的瓶,还有一个假名假相的瓶,也不能说瓶是有自体还是没有自体,是真有还是假有,是因缘和合而有还是无常幻化而有,是性空相有还是理空事有,是一无所有还是真空妙有。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瓶,再来研究瓶是有是无是生是灭从何而来究竟如何,则纯属多余。认为有一个瓶,已经是错,再认为有个假瓶,则是错上加错,何况还要来研究瓶是有是无是真是假处处争辩,岂非越来越错。所以认为有一个有名无实虚假幻化的瓶,乃至对于瓶是有是无唯心唯物的种种见解,根本就是一堆戏论而已。
佛说一切法如幻如化虚假不实,是说一切法如同幻化之物,根本就不可得,并不是说还有一个虚假幻化的一切法在那里。假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东西,不是说还有一个假的东西,说瓶是假的,是说所谓的瓶根本不存在,不是说还有个假瓶,这是佛说一切法虚假不实幻化非真的真正含义。如果执着一个假我假法,这还是我执法执的表现,丝毫不亚于执着实我实法。
问:既然一切都是空的,连个假的东西都没有,为何还要说还要做还要吃,何不自行了断,全都空去。
答:虽然一切都是空的,但是我辈凡夫,执着深重,根本就空不掉,所以还需要脚踏实地,借假修真,这就是为什么还要穿衣吃饭修行用功的原因。尽管一切都是假的,尽管大家都空不掉,尽管我们还要穿衣吃饭做人做事,但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实实在在地有个假名假相,那就是根本还没有认清真假,弄清真相,而是颠倒错乱真假不分,终日被假相所瞒而不自知,如是之人,尚不知何者是假何者是真,终日认假作真自欺欺人,虽欲断假修真,岂可得耶。
总之,一件事物只要是从他生的,因缘有的,就绝对没有自体。因为他生的东西还是他的,因缘和合之后还是因缘,并没有离开因缘多出一个别的东西。如聚沙成塔,塔还是沙,别无塔体。如果事物有自体,则决定不从他生,既然从他生,则决定没有自体。如果有自体,就不需要拿其他因缘作为自体,而是离开因缘本来就有自体,离开父母本来就有我体,这是其一。
第二、一切法皆是遍计所执,倒想谓有,所以是空。
倒想就是颠倒妄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通过我们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不过我们的这种认识,都是颠倒错误的认识,经中称为遍计所执、颠倒妄想,只要是通过这种颠倒妄想所认识到的事物,统统都是虚妄的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是空。如人是四大所成,而四大所成还是四大,离开四大,别无人体可得,人体无非还是四大之体,不可将四大之体作为人体,所以由四大组成的人,本无自体,本不可得。迷人不了,误以为实有,故将五蕴以为人体,错认四大以为法体,本无有我,硬要执我,本无有法,硬要执法,如痴兽见阳焰便谓有水,焰中之水,因缘幻化,本无所有,此水但因妄想而有,焰中实无滴水可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皆是因缘所生幻化非有,众生无明颠倒,故于因缘幻化之中,妄执一切实有,当知此等诸法,皆因无明妄想而有,只在妄想之中,不在心识之外,如焰中之水,了无有异。乃至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种种物质现象,无不如此,皆是因缘所生,倒想谓有,实不可得。
所以佛说诸法因缘生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缘生无性一切皆空的道理,并不是说有一法可以从因缘生,或者有一个能生诸法的因缘,更不是要成立一个万法因缘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凡是从因缘生的事物都没有自性,自性就是自体,没有自体,就没有此物,更谈不上此物是有是无,是真是假,是生是灭。所以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赵州吃茶,临济棒喝,实源于此。而所谓的有无真假都是众生虚妄所计,遍计所执,了不可得,若能离此虚妄分别,当下即是菩提,是故因缘所生法即是毕竟空不可得,这就是佛说缘起的意趣所在。故经云:见因缘即见法,见因缘即见佛。
言毕竟空者:一切之有为法与无为法,毕竟为空,名为毕竟空。智度论三十一曰: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仁王经良贲疏曰:毕竟空者,谓诸法究竟不可得。法华嘉祥疏九曰:毕竟空是空中之王。故智度论云:性空菩萨所行,毕竟空是佛所行。
原创文章 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