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将孙悟空称为“心猿”,我理所当然的认为悟空代表五脏中的“心”。唐僧在去取经之前,法门寺的和尚们“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唐僧用手指心,说了句“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于是,这一路西行,便是一个不断“心生心灭”的过程。
我特意查看了一下目录,100回中,有17回以“心猿”为题,含“心”字的共有31回。这一路修行,主要还是“修心”。这与佛家思想十分契合。佛家说,“万法唯心造”,然而我常常疑惑,这个“心”是什么?“心”在哪里?
二祖慧可见达摩祖师祈与安心,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答:“觅心了不可得”,祖师:“与汝安心竟”。二祖大悟。三祖僧璨见二祖慧可,祈求忏罪,二祖:“将罪来,与汝忏”。答:“觅罪了不可得”。二祖:“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僧璨:“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二祖:“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三祖大悟。四祖道信见三祖僧璨祈求解脱法门,三祖问“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三祖:“何更求解脱乎?”四祖大悟。五祖在《最上乘论》中“守本真心,是最上乘;守本真心;是第一道;是涅槃之根本,是入道之要门。”“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六祖惠能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
可见,历代祖师都依“明心”而开悟,而我们,只是知道了他们的答案,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答案,所以还在疑惑混沌之中。什么时候驯服了这颗心,什么时候认识了心的本性,什么时候心无所住了,那时就自在了。
人心总是诸多狂乱,不知天高地厚,将自己有限的认知视为所有。西游记中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猴子终于闯下大祸,被押至斩妖台。书中说,“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以我的私心,才不管什么富贵前定,上下规箴,不是说什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吗?不是说什么人定胜天吗?人要是狂妄起来,那也真能做到天不怕地不怕,刀砍斧剁,剑刳,雷电水火都不能伤。
然而,这两句:“为人切莫欺心”“些些狂妄天加谴。” 确是真理。无奈之下,玉帝请来如来佛祖。然后猴子就被莫名其妙的压在了五行山下。他在五行山下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饥食铁丸,渴饮铜汁!这是饿鬼道过的日子啊!出身是畜生道,修行在人道,曾经下过地狱,嗔心大过阿修罗,也曾上天位列仙班,如今犯错开始过饿鬼道的日子。这颗心也算在六道轮回中走了个遍。
这样过了500年。心并没有因此而沉寂。他在期待灾愆满日,救星出现。
到了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那十世修行的好人,才把他从五行山下救了出来。只是这心猿一出来,便遇上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原著中剪径的大王说:“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名字取得寓意深远,分明是暗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欲,若沉溺于这六欲之中,西天路也难到。所以悟空说“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
如果凡事都能如此黑白分明,打死便了,那倒也简单不少。只是,外在六贼易除,心中六欲难消。这颗心,太过于倨傲狂妄,受不得半分屈辱,也听不得他人劝诫。如何能成佛?需要约束,需要戒律。金箍是约束,更是保护。保护他不再随性而为,不再犯错伤生。紧箍当头,是修行的开始。
那这修行路途有多远?当遇见乌巢禅师时,唐僧殷勤致意,不断追问西天路途有多远?禅师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然后传授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此帮唐僧积资净障。然而唐僧还是不明,再三追问西去的路程端的。禅师笑云,“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我知道是在说孙悟空,嗔心很大。可是,为什么“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悟空知道西去的路途?应该是有两层含义,第一,猴子上天入地西天去过,所以他知道。可他只是飞过去的,应该只知道天上的路,不知道地上的路。第二层,他是心啊,“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说到底,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只要心诚志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这也是为什么猴子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而西天路途也是十万八千里的原因了吧。
西天路途已定。上等根器者,明心见性,一念即到,如禅宗五位祖师。而更多的人都只是普通根器者。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老实念佛,至心苦修。我以为修行最容易成就的是两种人,一种至灵至性之人,一点就透。另一种至蠢至笨之人,因缘会遇时也有一世成就的,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多想,也不会怀疑,专心致志一心念佛,最终也能成就。而最难最难的,就是我们这些中间人。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志性无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所以至今还在六道中沉沦。因此,普通人的修行也最苦最难。
修行没有验相,成佛遥遥无期。不免也要生疑。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因为心乱了,便生出真假美猴王二心来了。诗云,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如论修行,还是世间事,最怕疑猜二字。君臣相疑,那是灭国的肇端;夫妻相猜,家无宁日;朋友相互猜疑,只会渐行渐远。心与心之间,最经不起疑与猜。能够相遇相知相惜相助的,需要何等的缘分?!无论发生什么事,再坏的结果,都有能力承担,只是怕这“疑猜”二字。
切忌,切记。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漫漫取经路,幽幽苦行僧。几时得以面佛取经,修成正果?书中说要历经八十一难。那还是佛祖慈悲,菩萨加被,况且也已经有修行十世的基础了。没有人可以无缘无故的成就。你羡他今生功德圆满,哪里知道人家多生累劫修行的苦。所以说,如果这一世不行,不要气馁,不妨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在时间的,无涯的,长河里,你经历的所有苦难都是在清净障业,你萌发的每一个善念都是在积累资粮。只是,这心,一定要定。坚定。笃定。
西游记中一行四人连同一马历经千辛万苦,一路斩妖除魔,最终才能到达西天取得真经。而现实更为残酷,玄奘大师刚出行时也带了两个小徒弟,路上又收了一个徒弟,可惜这三人都因为路途遥远难行又危机重重,还没出玉门关就都离开了他。西天路艰辛苦寒,哪里有人愿意同行?所以,我斗胆猜测西游中真正取经的也就一人,一个带着贪嗔痴、五阴炽盛、六欲不断、却又追求解脱、大愿自度度人的修行人。所以,第九十八回,西方接引佛祖撑一艘无底渡船来接引他们,唐僧被悟空推上去,佛祖轻轻用力撑开船只,只见上溜头流淌下一个尸体。那便是修行人带着贪嗔痴、五阴炽盛、六欲不断的肉体凡胎。
至此洗净当年六六尘,熄灭心魔方成佛。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
我是谁?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