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宗史第一,赞扬第二

宗史第一,赞扬第二

2020-09-23 16:27:29


本文摘自《佛法导论》


宗史第一

  中土各宗里面,取得最多数的信仰,获得最普遍的流传,势力最为宏深的,便是这一门净土宗。此宗专教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故名净土宗。诸大乘经所共赞扬,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专明其致,般舟,悲华,宝积等经,说来更切,就是此宗的起源。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劝生净土。龙树菩萨,著十二礼,和易行品等,著往生论等,皆净土弘传的源流。

  自佛法传入中国以后,虽有净土教的流布,但大弘此宗,实地修持的,当以东晋慧远大师为第一人。自远公在庐山创立莲社,一时集会者,大都是法门的龙象,和儒林的泰斗。一倡百和,无不率从。后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诸大德,无不将此自行化他。以后禅宗诸大宗匠,也有明垂言教,极赞此法的。如长芦,天衣,圆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空谷,各大祖师,虽弘禅宗,遍赞净土。到明朝莲池大师,自参笑岩大悟之后,便置彼取此,以为净业若成,禅宗自得。以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师,亦都如此。(概观禅净两宗,如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地不受一尘,是显性体的,如果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便不受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是显性具的,必欲弃俗谛而修真谛,便非真帝,如弃四大五蕴而言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如即俗谛而修真谛,即实真谛,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就是从上禅宗诸祖师,密修净土的大旨。)

  我们知道华严是诸经之王,而普贤大士,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本宗应以普贤为初祖。在中土当时慧远大师,并没有开宗立派的用意,但期同愿,无取传承。千百年来,本宗虽流布日宏,却没有师资授受的系统。直到宋代四明晓法师,才取异代同修净业,而功德高盛的几位大师,立为七祖。即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等七人。志磬依著这一说,作了一篇净土立教志。后来云栖弟子,又以莲池大师为八祖。后人更列蕅益,省庵,彻悟,合为莲宗十一祖。这不过是景仰先德,并不如宗教家的师资相承。因为净土一法,是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的,所以就不特立系统了。


赞扬第二

  我们看过前段中,净土宗的略史以后,就知道这净土法门,是释迦和弥陀所建立的,是文殊和普贤所指归的,是马鸣和龙树所弘扬的,是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所发挥倡导。诸菩萨大士,在千百年前,早已为我们遍研经教,特地拣出了这个不断惑业便预补处,即此一生便出樊笼的,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的,即浅即深即权即实的,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神教律的,特殊超越天然妙法了。

  我们对于这如来一代时教的特别法门,至少有两点须看清楚的。

  第一点,大乘法门,固然法法圆妙,但因机有生熟,缘有深浅。所以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只有净土一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且看华严一经,是如来初成正正觉时,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的一乘妙法,谁不知是诸经之王。此经末后善财遍参知识,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他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和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再看观无量寿,说到下品下生,虽具诸不善,但宿植善根的,当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他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便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又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样看来念佛一法,实在是上自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岂非上圣下凡共修之道,或愚或智通行之法么。倘如来不开此法,末法众生,岂有了脱生死之望。人们但见愚夫愚妇也能够念佛,便将净土看轻了。怎不看看华严会上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同破无明同证法性,都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的,哪里找得出一个凡夫二乘来。况华藏海中,净土无量,却必要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往生极乐,的确是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第二点,一切法门,都要仗自力断惑证真,才能了生脱死,只有这念佛法门,是自力和他力两皆具足。所以已断惑的,便可速证法身。即具足惑业的,也能带业往生。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也能得益。却又极其玄妙,就使等觉菩萨,也不能出其范围。故无一人不应修,亦无一人不能修。真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了。

  愿以此阅读、转发、随喜之功德普皆回向,善根增长,往生极乐!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