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胡桃匣子 | 向士龙:真假美猴王

胡桃匣子 | 向士龙:真假美猴王

2018-03-20 22:06:11

真假美猴王中并无真假之分,俱是一体,只有二心相斗。而寂灭的也非六耳猕猴,而是孙悟空的顽心。顽心已死,悟心主身。自此之后,西行路上,孙悟空再没违逆过唐僧。


文 | 向士龙


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出现了两个孙悟空争斗,习惯上我们将此回称之为真假美猴王。此回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被打死的是真悟空。还有人则认为这是孙悟空与如来共演的一场戏,目的就是要教训一下唐僧。但这两种理解都过于浅显,没有达到《西游记》应该具备的思想深度。我且说说我的看法。



书中出现的两个孙悟空,一真一假,但天、地、人三界无人能识,前有照万物之本相的照妖镜,后有明周天之人事的观世音,都不能识别真假。最后闹到西方如来佛祖处方才得我佛道破。且看如来之说: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如来认为真悟空是灵明石猴,而假悟空乃六耳猕猴,因此猴不入十类之种,故诸仙诸佛不能分辨。此话看似有理,实则漏洞不少。



以下为纰漏之处:

第一,孙悟空是灵明石猴,照如来所说,此猴的特性是“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看似和悟空相符合,但是诸君莫忘了悟空的一身本事都是如何而来的——远赴西牛贺洲向菩提求道多年方才修得,非天生之本领。若世上真有此四猴之分,那么这些本事应该是四猴天生就会的。否则与凡猴何异?原著第三回道:转上四个老猴,两个是赤尻马猴,两个是通背猿猴。此处出现了四猴中的其他两位,此四猴既然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应是稀少动物,又怎会如此常见?再者,照如来所说,此二猴大有本事,尤其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端的是好本领。但事实是此二猴无甚本事,由着水帘洞被妖精占领却无能为力。


第二,原著第十五回:菩萨道:“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我倒再三尽意,度得个取经人来,叮咛教他救你性命。你怎么不来谢我活命之恩,反来与我嚷闹?”行者道:“你弄得我好哩!”此处说明观音认为孙悟空是赤尻马猴。原著第三回:一言未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道:“这猴乃三百年前天产石猴。”此中虽有个“石”字,却非灵明石猴。又与如来所言相悖。


第三,如果假悟空真是六耳猕猴,那么他“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怎会算不到自己会死在如来手中?


第四,七十二变、筋斗云、金箍棒都是悟空独门法术法宝,六耳猕猴居然也会。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倒罢了,菩提再教个徒弟也能教出来,但是金箍棒不一样,是独一无二的珍品,怎么能出现两根?


第五,灵明石猴的特性是“通变化、移星换斗”,而六耳猕猴则为“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两者侧重不同。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法术神通和变化之道而言,六耳猕猴如何能与灵明石猴斗得旗鼓相当?



综合以上,我们有理由怀疑如来所言的真实性。正因如此,方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依笔者观点,要想理解此回,关键还在于此回的章回名。


下面详细分析:

此回名为“二心扰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关键词是:二心、一体、真寂灭。人有二心是很常见的,当我们遇到一个二难的选择,一方是道德,一方是利益,于是犹豫不定,这就是出现了二心。孙悟空的二心如何而来?这二心又是什么?原著第一回结尾有言: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由此,我们可以将孙悟空的二心命名,一心为顽空,或者叫顽心,一心为悟空,或者叫悟心。所谓的顽心,指的是孙悟空与生俱来的本性,“顽”有难以驯服的意思,就是指悟空的本性难驯。这颗顽心是颗好斗逆反之心。而所谓的悟心,则是后天环境所影响、受后天规矩所束缚的一颗心。所谓的二心一体,指的就是孙悟空这一个人的这两种心。作者常在原著中称呼孙悟空为“心猿”——孙悟空的确是心的化身。如原著第十四回章回名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那么真寂灭呢,真可以理解为本原、本性,也就是说孙悟空的顽心被打败了,他好斗逆反、不服管教的本性终究输给了他那颗被规矩束缚的悟心。这就是“二心扰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的含义。只有本为一体,才能解释假悟空一身本领以及金箍棒如何而来。照妖镜能显万物之本相,但两个孙悟空都是真的,所以镜子里的还是孙悟空。



当然,这只是笔者根据原著提供的信息来推断的,接下来援引原著例证:


例证一:原著第五十八回:真猴实受沙门教,假怪虚称佛子情。盖为神通多变化,无真无假两相平。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这个是如意金箍棒,那个是随心铁杆兵。此句看似在说两个悟空非一人,但是如果把顽心、悟心这个推理融入,我们可以如此理解:真猴实受沙门教,此处的真猴并非顽心,而是悟心,因为此处的真猴是想保唐僧取经的,因此这句理解为:悟心是受佛门规矩影响形成的;假怪虚称佛子情,假怪是顽心,顽心本为无规无矩,与佛意相悖,因此是“假怪虚称佛子情”;“无真无假两相平”是说两者本为一体,无真假之分;“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这个是如意金箍棒,那个是随心铁杆兵”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对句的传统,只是同种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其实皆是孙悟空一人。


例证二:原著第五十八回:看那两个行者,飞云奔雾,打上西天。有诗为证,诗为: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猜疑。此处有“人有二心”四字,足见我说。


例证三:原著第五十八回:(如来)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汝等俱是一心”的意思是诸佛只有一颗修佛之心,别无他念。而孙悟空不同,他既有原本好斗逆反的顽心,又有皈依我佛产生的悟心,此为“二心竞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本为一体,那如来为何要撒下这个弥天大谎呢,难道如来也看不出此二者本为一体吗?恰恰相反,如来不仅看出来了,还要灭了孙悟空的顽心。如来撒谎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给杀顽心一个充足的理由。如来代表的是佛家,而佛家和悟空的顽心一直以来就是对立状态。,后有观世音用出紧箍咒,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定的就是顽心。古典小说一直有谐音运用的传统,这点在《红楼梦》里表现得最为明显。紧箍咒谐音为“禁锢咒”——禁锢顽心。正因如来已有杀意,故此用这种说法蛊惑世人。顽心听到如来的四猴说法,也察觉到他想用这种方法掩人耳目,从而光明正大的杀死自己,所以他一听到就跑——“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相,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这里有个有趣的地方——如来正要道出他所谓的假悟空的来历,观音来了。此处观音为什么要来?她既然来了就必定有作用。这又得联系到后文了,悟心杀了顽心后开玩笑似的对如来说要取消紧箍咒。紧箍咒是观音所置。因此此时观音的出场是为了下文褪下紧箍儿做铺垫。孙悟空为什么要说解除紧箍咒这句话呢?因为紧箍咒本来就是为了控制顽心而设,此刻顽心已死,紧箍咒亦无大用了。这是在用侧面暗示的方法提醒读者顽心已死。吴承恩看似不明说,实则处处伏笔,有趣。


如来让“六耳猕猴”显形的方法也很有意思,用个金钵盂盖住。原著是这样写的: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顽心变化而成),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以如来的本事,他有很多方法打败顽心,即所谓的六耳猕猴,但为何偏偏要用金钵盂呢?因为金钵盂一盖,众人就看不到金钵盂里面的情况,以如来的本事,那还不是想让这颗顽心变成什么样就变成什么样。



由此,真假美猴王中并无真假之分,俱是一体,只有二心相斗。而寂灭的也非六耳猕猴,而是孙悟空的顽心。顽心已死,悟心主身。自此之后,西行路上,孙悟空再没违逆过唐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