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宫道长微信修行交流号:18102423629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写了一本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书中记录了大量“怪力乱神”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供人消遣之余,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让人深思。
该书卷十二《槐西杂志》上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位朱静园先生跟一位狐仙是好朋友。一天狐仙在朱家喝酒喝到大醉,在花丛下就睡着了。醒来后朱先生问他:“听说贵族醉后多数会变回原形,所以我给您盖上衣服,在一旁守候着,但您却没有变,为什么呢?”狐仙说:“这就要看道力的浅深了。道力浅的,醉则变,睡则变,仓皇惊怖也会变。道力深的能脱离原形,就象仙家的尸解一样,已归入人道了,人就是本形,又怎么会变呢?”朱先生想跟他学道,他说:“您不能学。但凡修道,人易而物难,这是因为人气纯而物气驳也;成道则物易而人难,这是因为物心一而人心杂也。炼形先炼气,炼气先炼心,心乃气之帅。心定则气聚而形固,心摇则气涣而形萎。广成子告诉黄帝的,都是道家的秘要,那可不是庄老先生的寓言啊。在深岩幽谷中,不见不闻,只是凝神导引,跟随天地阴阳的规律而往来消息,数百年如一日,人能做到吗?”朱先生于是打消了学道的念头。
这段对话中提到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事,那是在《南华真经·在宥篇》中记载的一件事:黄帝当上天子十九年后,听说崆峒山广成子有道,便去请教“至道之精”。他说:“我想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我又想掌握阴阳,以顺万物,该怎样做呢?”广成子很不客气地说:“你所问的是物之本,而你想要的是物之末。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云气还没有聚集就下雨了,草木还没有萎黄就枯落了,日月之光越来越暗淡了,小人之心越来越狭窄了,哪里值得跟你讲道啊!”黄帝回去后退位了,修了一间静室,用白茅作席,在里头清心静意。三个月后再去崆峒,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请教怎样修身可得长生。广成子原来南首而卧,一听此问,便蹶然而起,说出一番流传千古、被前述那位狐仙誉为道家之秘要的话来,他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闲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说:“广成子之谓天矣!”
同道诸君,看了以上的故事,是否也有所感触呢?人乃万物之灵,得天独厚者也,学道、修道、成道原是至简至易,此理本不可置疑。奈何却被后天识神蒙蔽了真心,如浮云翳月,不睹光明,终而心摇、气涣、形萎、神衰、命促、身坠轮回而不知自救,甚是可悲可叹。其实得生人身是很幸运的,如能出家修行,则更是千生庆幸、万劫难逢的,因为累世积下的福德,才有今日之幸入玄门,参闻大道。但是入道了,并不等于马上就可超生了死,与道合真了,尚须经过千磨万练,艰苦修持,一旦退步,又复坠沉沦矣。
当今的社会正值太平盛世,百业兴旺,民富国强,吾道也是教门鼎盛,教法兴隆,较之百年前国弱教衰可谓天壤云泥。但据愚见,现在潜心修行之人好像倒不如以往了。当然,这当中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比如一些当家主事的,由于肩负着宫观修建、生活自养等等的重担,必须以发展经济为首务,少不免日夜与社会应酬交往,如此大起尘劳,自然就耽搁了些修持工夫。又比如一些刚入道的年轻道友,因为缺少老修行的传帮带,对于传统的修持工夫相对来讲就知之甚少了。更有许多俗家弟子之所以混迹玄门,本来就是为了借道扬名、借道圆满个人私欲的,自然就不会去讲什么修仙炼道了。如此等等,岂不辜负了祖师爷留下修仙法门的苦心了吗?
其实,修道很难吗?我看,不见得就那么难。张三丰祖师说:“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寥寥数语,轻轻道来,何难之有?千经万卷,就是让我们从中明白一些道的法则,掌握一些道的规律。明白了“道”的理之后,我们再从性、命两方面下手修持。这当中又是千门万法,该如何下手呢?依我看,简简单单的,就修一个“静”字就差不多了。老君爷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关键就在于心不能静,把那个好动的心静定下来,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就是修性。修命也得靠这个“静”字,广成子不是说了吗:“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玄门大德陈撄宁先生就十分推崇静功,确实是他老人家修仙数十载的真知灼见啊。通过这个“静”的工夫,我们把基础打好了,进一步的修持就好办了。
大道甚易知,甚易行,而人往往莫能知,莫能行,人之心所以然也。我们身为道宗门下弟子,当不时自问,今生为何而来?当谨记人道初衷,谨记祖师教训,遣欲澄心,静虑宁神,好好修持。今生不将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就不信,畜生尚且修成了仙,人就修他不成。
道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不识道,不足以德行天下;
不用道,不足以圆满人生!
关注玉清宫,从这里成就您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