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释恒懿法师(赞佛宝炉)与大家分享佛法---每日开示(5月30日)

释恒懿法师(赞佛宝炉)与大家分享佛法---每日开示(5月30日)

2020-10-13 12:21:15
点击上方“禅源居卍释恒懿” 可以订阅哦!

恒懿浅释八正道:

正见——无我,第—义谛空,无分别的智慧。般若波罗蜜的光明智慧(万人之中无有一正见者);
正思维——依佛菩萨经论的义理,如理作意起思维修,非落入自己意识分别知见之中,以证得种种因缘果报差别相的有分别之智慧;
正精进——依正见,正思维,正确的方法,在心性上用功夫,直趋圣道得解脱;
正语——指佛菩萨经论之有法语言而说。非无法语言指世间上的习惯用语,各种民俗文化和知识之戏论,或有漏的善法或殊胜生天之法之语言。也不是余语言(废话);
正业——荷担如来家业,开智慧,了生死,断轮迴,证菩提;
正命——指每个人的慧命,以自身之生命借假修真,斩断生死轮迥,直取圣道,证得法身慧命;
正定——指依佛制定的戒律,并非依以外的外道之戒律,用功修习奢摩他禅定,证得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及色界定或无色界定种种禅定;
正慧——依佛说的毗钵舍那,通过闻思修入禅定种种三摩地的基础上,以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观察,断除了多生多劫以来烦恼的种子,证得圣道,成就了种种圣果,乃至佛菩提果。
各位善知识:请问你是怎么修行的?若你不依佛所说的八正道而修持,那证明你可能走错了道,实为外道,非真徒也。若依的八正道教法而修持,依止观四念处而住,此世不久成佛道。

今日禅语:


一个“5”是世间的大吉祥,如九五之尊;
二个“5”是世间之事物极必反,就像兴盛之后必将衰损,太阳如日中天之后,日落西隐没一样;
所以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是有智慧的人堕施设意,趋吉避凶之法,也是国人纪念古代之诸神人的一种活动,最为突出代表的当然是屈原。神就是有福报的鬼,生前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善事,死后即被古代的皇帝封为“神”,受人间香火的供养。因为他们不修持佛法,而且贪嗔痴,还或被杀。故他们不是上人,也不是贤人,更不是圣人。是没有办法跟修行人相提并论的。虽然他们没有智慧(指出世间的无漏智慧,而不是世间的有漏智慧),但是他们有世间的余福未尽,故不但没有被抛弃,而且还受人世间的赞叹,要是没有福报的人,死后就做水鬼或到地狱去受生死了,因为之人必堕地狱受苦,罪过很大。故此,任何人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坎坷之事,千万不可,应珍惜生命,正思维,没有任何事情过不去的,时间可以消磨一切困惑,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如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吕蒙正十年寒窗勤苦读后中状元等。
总之,二个五有好又坏,我们通过纪念端午节,民间祭拜乐善布施,朋友亲人团聚集会,不好的事将会消失过去,好的事情就会现前来临,意义就在这里。
然而,从出世间法来说:“O”伍最吉祥。五也好,二个五也好,都是假立的名字,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它是一年365天,二十四节气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站在修行人的立场,作为一个智者来说,应明了心无所住:端午节是假立而名,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本来空寂,不可得故。

端午节各类粽子虽能吃好;
但吃不知量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太好;
最好的办法是品尝一下就好,无论吃什么?吃饱了就好。如是这样,贪心去除,嗔心已灭,智慧生起,修行更上一层也。


 


释恒懿法师(阿那拉优尊者)

比丘偈:

南传小部经典264位圣者之哈利得长老偈:
有事当快做,不可尽延迟。
延迟不得福,以此必堕落。
说到当做到,否则宁不说。
智者当警惕,只说不行者。
极乐涅槃地,已指出。
无愁无烦恼,无有轮回苦。
无贪无污垢,无灾无恐怖。

小传:名Harita。舍卫城婆罗门种,常以出身高贵而视他人为奴仆,后来到一比丘处听法,生信出家。但㤭慢之积习未改,直到听说法后才省悟到自己的过失,于是努力克服诸慢、掉举,修止观,成罗汉。
以上是南传小部经典264位圣者第184位哈利得长老所说偈颂,由大德邓殿臣居士把巴利文翻译成中文,供大乘菩萨道行者参悟。

现在继续跟大家讲解分享弥勒菩萨所说《瑜伽师地论》:

非食(分二科)――问

问:此谁蓋为非食?

这前边是「食」;这底下是「非食」。这是第一科是「问」,第二科回答,先是「标」。

 

答(分二科)――标

答:有缘、缘起,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有缘、缘起」,就是有因缘、有所缘缘、有等无间灭缘、有增上缘;著只是因缘、增上缘,一切色法就是两个缘,心法是四缘,那么一切法就会生起。「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就是这个缘起法,你对它作如理的作意、如理的去思维观察,「多所修习」,数数的去这样思维观察,这就是「非食」,这就不是那个疑惑,能对治这个疑惑,能消灭那个疑惑了。当然这种想法就是要多学佛法,学习经论,从佛菩萨的法语,能求取智慧,智慧去观察缘起,才能破除去这个疑惑,是这样意思。你若没有佛菩萨的法语、圣言量,若有疑惑没有办法能解除的,没有办法的。

 

释(分二科)――举于三世(分二科)――明非食

由彼观见,唯有于法及唯法因,唯有于苦及唯苦因故。

这是第一科「举于三世」,分两科,第一科「明非食」,这四句话也就是十二缘起。

「由彼观见」这个缘起的道理。「唯有于法及唯法因」,「唯有于法」这里边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事情,也不是梵天、大自在天这些事情,只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里面先说法,就是识、名色、六处、触、受,这是法。「及唯法因」,就是无明缘行;有无明缘行,所以有识、名色、六处、触、受。

「唯有于苦」,就是生、老、死是苦;「及唯苦因故」,就是爱、取、有,世间上过去是这样子,现在是这样子,未来还是这样子,说我是这样子,你也是这样子,一切众生没有例外的,都是惑、业、苦的流转,一切世间也还是这样子,一切世间是增上果,是以众生为主才有所居住的器世间;若没有众生了,没有有情在世间,这世间就没有了。我们从佛法上,从前面的〈意地〉、〈寻伺地〉,我们看出来,佛法是以有情为主,而不是以宇宙为主,这个大宇宙是众生的共业所变现有,我们没有学佛法的时候,宇宙是个大秘密,「这怎么回事?不知道!」学习了佛法以后,尤其是看见台湾印顺老法师著作,他特别地很明显、很有力量地提出来;世间宇宙的事情,宇宙间的事情,以人为主,以有情为主;他这句话说出来,说得非常好,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来的?从《阿含经》里面来的,我们现在从《瑜伽师地论》也是这样说法。

世间上为什么有水灾、有火灾、有风灾呢?是因为这个世间上,这个人,大家寿命长,这个道理水准很高了,那大家都修禅定,跑到初禅、二禅上去了,这个世间上没有众生了,所以就起火了,就烧了。所以是以人为主的,而不是这个世界是主,不是;世界是枝末。我们人为主,就是心为主,心为本,万法是心所变现的,心所创造的。我们若是读这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这句话就是人为主的意思,但是若没有人特别提出来,是一切是人为主,我们还是不能知道,不见得能知道,你不见得能知道是人为主。

所以是「由彼观见,唯有于法及唯法因,唯有于苦及唯苦因故」,就是我们内心的惑、业、苦的流转,世间的缘起就是这样子。说过去怎么回事不知道?过去亦复如是,这未来怎么回事?未来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只有相信了佛法以后,修学四念处,这苦心才能停下来,这样子就可以解除一切的疑惑。

、传递大智慧宗教慈善教育家、禅源居创始人(禅宗)沙门释恒懿法师(赞佛宝炉)合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