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学道入门之后太上直传第二妙法即是“泰定”。
什么是泰定?泰定有很多名称,入定、入静、太定、入寂、入虚、静定等等,名词虽异却所指事同。但是为何要放在“治心”之后为第二妙法?
一者、心不治则纷乱无章,无能入静定之地。无能入静定之地后续法要无可再学再进,这是千年以来绝大多数修真向道之人无法突破的关卡。
二者、胜人者强,自胜者勇,无勇士之壮志以灭尽内心之妄乱者,毫无可能入泰定。
三者、泰定之论更难于治心之论更难以言说笔写来完整表达,若治心有成者,泰定之妙则能以心传心,短言片语即可通晓于心不须多劳心神,反之指东向西鸡同鸭讲万言不觉难以沟通。
泰定之本意:
泰定之说分散于诸经之内,今引用《坐忘论》《金庭无为妙经》《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清静经》《消魔经》《云笈七签》等等加以阐述。
《玉经疏要》:定有三义:摄心住一为安定,灰心忘一为灭定,悟心真一为泰定。始则以心依息,安定以破其粗心;继则以息依心;灭定以除其妄念;终则心息两忘,泰定以养其慧光。其道重于太和,古人所为以古养和也。观这有三义:一者从假入空,二者从空出假,三者中道正观。从假入空者,离一切幻缘;从空出假者,现一切妙有;中道正观者,离二边分别心,心湛寂以悟本来真旨。
《坐忘》:夫定者,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唯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
《清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金庭》:定神之道,在守心。守心在绝念,绝念在休欲。然后心正,心正然后神定。
泰定者,不著有亦不着于空,二极中和万尘消散元神清明,此者为我正教玄门所言之泰定。
泰定以渐:
泰定虽有言顿渐二法,虽言二法总归于太上第一妙法“治心”有成,治心有成者谓之皈心于道,常治此心于清静之中此心已离道已不远。
顿法者:《消魔经》:平淡无营内视八道,数神垂魂不苟不保,灰尘九魂抱一游冥。《坐忘论》: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渐法者:《云笈》: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焉,盖上士所行也。
以上二法看似有别,实者无别全为渐静之法,敝人之所习者同如《云笈》之所载,真师言:一念清静,内观志守此念,此念清静不著有无迳入泰定。敝人宗门此法又名“心斋”。
泰定的作用:
《坐忘》:“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则心也,天光则发慧也,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
入泰定的目标为得“天光发慧”,又《坐忘》所言:“发慧迟速则不由人,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则伤定,伤定则无慧,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
清静之道慧是用来解决我们生活与工作上的困境,以清静之法尽量圆满解决周遭之事,以清静之慧来面对自己的家人。亦有对经典道论不得其解之时以道慧解之。有疑则用,解之则止。然而道慧的生成,很难说有一定的时程,若能入静已难能可贵,暂未得慧者不可就此放弃。
《坐忘》又言:“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润身光,遂致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是故神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虽已得慧者但须厚积而薄发,须知慧用者伤神,神伤气损终至早夭,这不是学道求慧的本意。
结语:
当初得泰定三观皆空,内观自在之时切不可神游于外,当知修炼至此一阳未腾九阴未尽,所用者阴神自觉而已,再者功行不足外盟未稳内约未固,无煞伐之秘要随身者切不可出离于身外,内院通天所观者足矣。
执而不着寂心静守,天光降来自适而存之,混炁回风内运绵绵,居心披形静冥冥自化以合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