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传度与授禄

传度与授禄

2020-11-14 06:42:12

    传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chuán dù,道教仪范名词,指奉道者正式入道的仪范。

【传度】道教仪范名词。指奉道者正式入道的仪范。凡正一派弟子入道为道士者,必需有师传授,经考察后,方予传度为正式道士。道教对于传授弟子秘道,至为慎重,不论任何宗派,均以妄传妄泄为戒。故受师承时,必立誓戒,然后传予度世之法,谓之传度。《太上太霄琅书》谓“天地布气,师教之真,真仙登圣,非师不成,心不可师,师心必败”。

 

    授箓是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的一种道家行为。

“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而获得“箓”的仪式,即称为授箓。授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人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符箓

所谓箓,又称道箓、法,是一种记载神吏神将名箓的文书。按道教中的正一派的观点,道士只有在获得了箓之后,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也才具有了差遣一定数量护身神兵的权力,因而才能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从法术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授箓,更像是一个给被授予者(道教内称为箓生)确认在神、仙界的职务颁发通行神界的职务证书的过程。 而从道教组织本身而言,授予某人道箓,意味着正式接纳他为本派弟子;被授予某一箓 ,则表示该人已经正式皈依道门,也标志着他在道派中处于什么地位 。授箓时实际上与授符联系在一起 ,所以泛称为授符箓 。在《《道德经》的传授、诵读与道教法位阶次》里有详细的说明授道的程序。另一方面,南北朝末以后出现了不属于三洞四辅的新法位,例如升玄法位、高玄法位、洞渊法位、北帝法位、三洞部、大洞部等。这些新法位也有相应的仪式,如南北朝末期问世的《老子升玄经》(敦煌写本)记载了传授升玄法位经箓的登坛告盟仪式,东晋南朝朝问世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四《法次仪》、《传授经戒仪注诀》记载了高玄法位。唐代出现了洞渊神咒斋仪(DZ 525《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DZ 526《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DZ 527《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DZ 1430《道藏阙经目录》著录了北帝法位仪式。总之,中古道教的法位制度与《道藏》的三洞四辅分类体系并不完全对应。

盖箓本是道士之中秘密传授的文契,箓中有仙童玉女、将军吏兵等众,可供法师驱策。是以玄坛科戒中有一条就是道士不受箓职的,不能为人章醮。因为没受箓职的道士,本无灵官将吏可供役使,天曹无名,纵然章醮亦不灵验。《正一威仪经》云:“当诣师受斩邪符箓。不受之者,魔精鬼妖,横见干犯,兵病所侵。受之者,诛邪伏凶,万神潜藏,土地山川,侍卫送迎。”如果这些人,僭越无礼,窃取衣冠,效仿法师替人章醮,召神遣将,不唯不灵验,并且有罪。可以这样说,道箓的传授,其实也是法的传授。《正一威仪经》云:“经戒符箓,不诣师受,行之不神,反得偷盗之罪。须诣师受,依法修行。”

箓的内容包括很多,古真云:“经为箓之体,箓为经之用。”古代道门传授,不仅仅是授箓而已,还包括经、戒等。按《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云:“臣等已参初法,修奉护持,今年某月某日,蒙师某君于某宫观,传授道德青丝金纽,紫虚宝箓,及真经上下、河上公章句、想尔要戒、存图、传诀、朝仪、斋法,三日限毕,拜谢恩朱表一通”云云。故知授箓的内容包括很多,不仅仅是箓与职而已,还有经、戒、法、诀等等。授箓只是言其大要,举一以概其他也。

《正一修真略仪》云:“世人受道经戒,佩服箓文,纵未能次第修行,亦已不为下鬼,轮转不灭,与道有缘,而况亲行之乎?”

二、箓职的品类

今天师府传授的箓职,据说初授都是三五都功经箓,三年之后升授正一盟威箓,加受上清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再升上清大洞经箓。这个是如今流传的比较广的说法,不知是否是天师府现行的?

早期天师道箓职

按《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是为五斗米道授箓之渊源,故知其所来者久矣!

而道教箓职的种类也是十分多样的。按《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的记载,则有太上正一童子将军箓、太上正一童子十将军箓、太上正一上仙百五十将军箓、太上正一三将军箓、太上正一上灵百鬼召箓、太上正一元命混沌赤箓、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箓、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箓、太上正一星罡五斗箓、太上正一河图保命箓、太上正一解六害神虎箓、太上正一九凤破秽箓、太上正一都章毕印箓、太上正一斩邪华盖箓、太上正一九天兵符箓、太上正一九宫捍厄箓、八卦护身箓、考召箓、斩邪赤箓、辟邪神箓、四部禁炁箓、斩河邪箓、功曹箓、保命长生箓。凡二十四品,故祖天师宝诰云:“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是也。


职牒

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这种牒文,简称为“职牒”。在此过程中,需要给天庭“上表”(“上奏表文”的简称),即将写有被授箓着基本情况、授予何种箓的文书(通常体现为普通人难以辨识的符箓的形式)一裁两半,一半贴在职牒上交给授箓人,一半在焚烧之(即“上表”)。自此,在神界则已通过“表文”进行了备案,因此具有通行两界的效力。


正一派

目前,依照中国道教协会的相关规定,道教的正一派是采取授箓的方式确认道士的资格、职位,而全真派则是采取传戒的方式来进行确认。


历史沿革

编辑

授箓制度起源于正一盟威道

后世形成的多派符箓,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创立于东汉,当时便定下许多规戒制度,使起于民间的道教向著制度化宗教的方向迈开大步。其中有一项便是授箓制度。张道陵创道时的授箓方式已不得其详,但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多处提到有「箓生」的称号,足见当时已经有完整的制度设置。据传说约当晋末,张道陵天师四世孙张盛迁居江西省贵溪龙虎山,于是该地成为正一派的宗坛所在地。张盛将授箓制度也带到龙虎山。据说当时便确定了三元日授箓的制度。与张天师创道同时或稍後,形成了许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过起初,它们都实行拜师学道的办法,师弟子间设下盟誓,表示道心不变,不得违逆师长。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单线的传承,对于教团的稳固和扩张,显然不相适应。所以後来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箓方法的优越性,南北朝时形成的上清、灵宝等道派,也都拟定了自己的法箓,并且也采取授箓收弟子的办法。到了隋唐时代,诸派道教各有宗坛,但又在社会上以统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现,以与其它宗教(例如)相区别。因此,诸派法箓也作出统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层的正一箓起,以上清箓为最高,凡一百二十阶,形成严密规范的系统。宋以後,仍有新的符箓出现,比如神霄、清微、净明等都是新出的比较重要的符箓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箓授受方法。从北魏开始,历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箓,而以唐代为最盛。达官贵人、士大夫受箓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促进了授箓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箓的社会地位。

各派符箓,往往都分别有很多阶别。得受符箓是入道凭证,同时由低阶符 向高阶迁升,便意味著其道阶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从入道到升迁,其间要有多次受箓。如果要在整个道教界中取得较高的地位,则要分别受诸派综合排列的道箓。

南宋历元

到明初,各符箓派多归于正一派,授箓便成为正一派传承的主要方式。自东汉至於宋代,先後出现过许多种符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虎山(正一宗坛)、茅山(上清宗坛),以及阁皂山(灵宝宗坛)三家,合称三山符箓。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门中及民间习惯称张天师)提举三山符箓,所以诸派符箓皆属张天师掌管。明代,原来的诸符箓道派先後并入正一,正一派实际上成为全部符箓道派的总称。它沿袭原来的授箓方式,但对具体的法箓阶次等已经有所改变。到近代,龙虎山天师号称有三十六种箓,七十二种符。,其符箓已经不全。

授箓的严格仪轨

但在发展中也有种种变化,当代的授箓,总的来说已经大大精简。授箓对於道派或者个人来说,都是大事。《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自凡入圣,自始至终,先受戒箓,然後登真。」因此受 是登仙的必备条件,具有十分神圣的意义。正因为此,授箓仪式就具有庄严性神圣性,在历史上形成了严格的仪轨。如唐代的《正一授度仪》,内容就涉及到许多方面。因为历代有达官贵族乃至於皇帝受箓,所以那坛场设置,向道门神仙和师父供奉的财物都十分丰富。而且一部大箓,往往包括许多部分在内,授予的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乃至于几年才克圆满。近代以来,社会动荡,授箓仪难以正常举办,即使举行,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烦琐礼仪。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

,,授箓实际上已旷佚。直到80年代,道教诸宫观得到恢复,授箓仪式也渐渐恢复起来。先是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对海外和台湾地区的道友授箓,举行过几次仪式。乙亥年下元节(公历1995年12月6日),中国道教协会正式在龙虎山举办首次国内授箓活动。这次授箓,恢复了传统的组织制度,但在具体形式上则作了若干改变。一是时间较短。古代的授箓仪一般至少要经历七天,而该次则只经历三天。时间缩短,当然其中的环节也相应减少。不过,其大节目仍旧保留。全部仪式经历了启师、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等。同时,也依据传统,在授箓仪中设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并设立护箓大师、、护经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和护道大师

目前

授箓已经列入制度,除江西龙虎山外,茅山等原来的宗坛所在地均可举办授箓仪。

今天的授箓制度

今天,随着道教事业的兴盛,授箓也日渐规范化、制度化。下面,仅就正一派授箓的情况加以简单介绍。

授箓的条件

按照中国道教协会《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正一派道士,受箓具备的条件为:

(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传统的师承法派,

(2)经过省级道教团体认定并备案的正一派道士。

(3)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仪整洁,持守规戒;

(4)懂得道教基本知识,能依科习诵各阶经诰;

(5)熟悉道教主要的科仪规范,能从事斋醮仪典活动;

(6)经所在省级道教协会审核推荐。未成立道教协会的地区,可由宫观推荐,报上级道教协会审核。

授箓的“三大师”

正一派道士授受经箓的法坛,称为“箓坛”。又称为“万法宗坛”。 授箓仪式上,必须有三位大师出席,即:箓坛监度师、传度师、保举师。这三位大师由举行授箓仪式的道教宫观礼聘。三位大师除了负责对箓生的基本情况、经典熟悉程度、道教修养等进行考察外,还负责在颁发的《职牒》上签名,授箓方才生效。他们的具体分工为:◎传度师:举行授箓科仪的主持者。◎监度师:一般由正一派世袭的张天师担任,监督整个授箓活动按照道教仪轨进行。

◎保举师:负责保送正一道士参加受箓。

授箓的等级

而按照授箓仪轨的标准参考资料《天坛玉格》的规定,授箓有5个等级:[1] 

初次授箓:授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 》,简称“都功箓”,要求:通晓《早晚功课经》,诵读《老子道德经》、《度人经》,属六、七品职衔;

第二次加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简称“盟威箓”,要求:通晓正一诸经,属四、五品职衔;

第三次加箓: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简称“五雷箓”,要求:通晓《上清经》,属三品职衔;

第四次加箓:加升《上清三洞经箓》,简称“三洞五雷箓”,要求:通晓《三洞经》,属正二品职衔;

第五次加箓:晋升《上清大洞经箓》,简称“上清箓”,要求通览藏经,属正一品职衔,通常只授给天师真人,不外授。

按照相关规定,“初授三年后可申请升授;升授八年后可申请加授;加授十二年后可申请加升”。不过,上清三洞经箓、上清大洞经箓属于道教中的高级法职,并非年限够就能申请,还必须通晓相关经典并经过“三大师”考核,并依据功德才能选择性的晋升。

具体而言来,授箓、加升的要求更为复杂一些:

“要求晋级升授者,须凭道功德行依阶加升。都功升盟威须满三年;盟威升五雷经箓须八年;五雷升三洞五雷须十二年;若无功德不得升迁,若功德超群或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指济世度人、度己利人、行善积德等方面)可破格升授。无功无德者,妄欲升迁,反遭天遣。”

授箓后的相应“职衔”

在上面的介绍中,也许百科读者会注意到,每一级授箓后面都跟着一句“属某品职衔”。而上述“职衔”,在历代都仅仅是道教内部承认,并不等同于世间官员的职务、品级,应留意区别。按照道教理论,上述“职衔”是道士在神仙界内的职务品级。

那么,究竟这些授箓对应天界什么样的职务呢?由于《天坛玉格》实际上在流传中有多个不同版本,下面仅以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撰序,朱鹤卿于1902 年( 光绪二十八年)撰写的《天坛玉格》版本作为参考资料来加以介绍:

品级

在天界的“职务”

从九品

太极宫选进士五雷院右判官并同干雷霆都司事

正九品

太极宫选进士五雷院左判官并同干雷霆都司事

从八品

太极典者右领兵执法真宰主同干雷霆都司事

正八品

太极典者左领兵执法真宰主雷霆都司事

从七品

太极右宫掌仙官上清司箓签书雷霆都司事

正七品

太极左宫掌仙官上清司命签书雷霆都司事

从六品

太极右宫领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正六品

太极左宫领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从五品

太极右宫洞阳上宰拷较使知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五品

太极左宫洞明上宰伏魔使知雷霆诸司府院事

从四品

太极宫右侍仙卿五雷副使同领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四品

太极宫左侍仙卿五雷大使并领雷霆诸司府院事

从三品

太极真一仙卿神霄玉枢副奕使判南北诸司府院事

正三品

太极真一仙卿神霄玉枢游奕使判南北诸司府院事

从二品

太极神霄玉枢通真使同判南北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二品

太极神霄玉枢通访使同判南北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从一品

太极右仙翁九天金阙侍中神霄玉枢采访使并判神霄玉府雷霆诸司事

其中,“官职”部分似乎延续了唐朝以来官名的风格,“知某某事”的意思即“具体负责某某事务、工作”,“判某某事”的意思则为“主管某某事务、工作”。此处“官阶”等级分为9品并有正从之差,与现行的授箓制度中7个品级有所不同,大概是源于近代授箓制度的简化所致。

授箓的程序仪轨

今天的授箓仪轨,与历史相比已经大为简化。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箓生(被授箓者)报到,并核查相关证件、当地宗教部门的介绍信、道教名师的推荐信等;

箓生接受箓坛考核组的集体考核,审查其对相关经典的熟悉程度;

箓生参加上表科仪,迎銮接驾;

箓生在“三大师”引领下,向祖天师行礼,三皈九拜;

箓生跪诵《度人经》;

箓生在天师殿领经箓与《职牒》(也称《箓牒》),并依授箓等级颁发相应法器(如:令牌,令旗,经书、道服等等),仪轨完成。

私箓

编辑

私箓是私派所传不被外界承认,天师府所授的箓则是外界承认。私箓也只能用於自已的道坛之中。私箓就如同在正一道坛中,每一场大型法事,都有临时补职一样。只能用於该坛。

但这种规定现象也是从“三山归万法”即三山诸箓尽归张真人府以后才开始的。本来各家箓职是根据师承传授的。[2]  但后来各家法箓渐渐“因世久失传,渐有错误,故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申奏三山法箓请敕三山符箓并听真人府所出,余山不得私传。”(参考《崆峒问答》四十九问)

新闻报道

编辑

龙虎山海外道教修道者传度授箓

11月24日下午,240多名海外道教修道者汇聚鹰潭龙虎山天师府,参加传度授箓仪式。图为等待授箓的道教弟子。 

11月24日下午,来自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爱尔兰等国家的240多名海外道教修道者汇聚龙虎山天师府,参加了传度授箓仪式。

正一派“授箓”活动,是正一派传统的传度仪式,也是向道侣宣扬各类自律规戒的一种制度,是道教正一派传统仪规中一项大事。1991年10月3日至10月9日,道教正一派在祖庭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为台湾和海外道徒举行隆重的授箓传度仪式。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宫观举荐来授箓的弟子共36名。当时为海外道教徒授箓,是道教界一件喜事,也是道教史上的第一次。

传戒与授箓

在道教文化中常常可以听到“传戒”与“授箓”之说。传戒与授箓是成为正式道士必须经历的过程。道教徒只有得授法箓或获授戒牒才能“名箓天曹,乃有道位”。

目前,我国道教教内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传戒,而正一授箓。

全真派是金代道士王重阳糅合道教各宗派教义、吸收儒家和思想而创立的宗教形式,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蓄妻子,持斋茹素,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正一派是南宋以后道教各符箓派合流形成的道派。正一道士可不住宫观,可蓄妻子,在修持的基础上,多从事符箓斋醮、祈福禳灾等活动。

全真派道士修持日深,必须经过受戒仪式的过程。出家初入道为道童,拜师学经,蓄发诵习各种经典,学习道场科仪,等到丛林开坛传戒时赴坛受戒。至于戒期,过去长者有三年,或者一百天,短者则有一月,时间不等。

嗣汉天师府庚寅年海外正一道授箓活动

道历四千七百零七年农历十月十四日至十五日(公元2010年11月19日——20日),嗣汉天师府依祖制“每年以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坛传箓,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下元节”开坛为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活动。本次活动由中道协主办,嗣汉天师府承办,箓坛“三大师”分别是传度大师邱裕松、监度大师张金涛、保举大师曾广亮。参加这次活动的海内外信士嘉宾近千人,其中给海外正一道弟子授(都功)箓160人,他们分别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整个下元节期间,天师府接待宾客、香客、游客共1500余人。


箓生在演示厅接受箓坛考核组考核

  •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