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幻小说小说> 轻吟慢酌//岳德彬:现代人的情绪井喷与灵魂挣扎

轻吟慢酌//岳德彬:现代人的情绪井喷与灵魂挣扎

2020-09-24 06:07:20



文|岳德彬(贵州)

图|网络



现代人的情绪井喷与灵魂挣扎

——张刚散文诗的“模糊效应”

 

         “在一群天使的真福的品位里,我知道,你给诗人保留着一个席位。”

                                    

           :《恶之花》

 

 当今许多诗都不太好懂,甚至无解。究其原因,是因为有不少假诗人的滥竽充数的诗混淆了视听、败了读者的胃口,有的“诗人”,本无诗才,不是那块料,却偏要抖擞精神、故弄玄虚,这就在诗坛造成了混沌。但是,另一方面,对一些本来是好诗的诗,许多读者仍然在惊呼“读不懂”,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了,一是读者确实存在学识的欠缺、欣赏能力的亟待加强,二是阅读习惯的惯性使然。张刚的散文诗也属于不能一眼看透的那种,但是,他的散文诗确是好诗,代表着当今青年诗人中前卫一族的特点和追求。他们,用极为新奇的意象和有别于“五四”以来的传统诗歌的语言表述方式,书写现代人上天入地的思绪意识和纷繁复杂的情感现象,不崇尚“微言大义”而崇尚自己的内心。

 

 那湖羞涩,绽出涟漪,向着幸运草的幸运叶律动。

 移花接木,一池春水染绿,谈论四月有雷,满城烟雨。

 雨是她的,那页纸伞透湿,相思片装梨树枝头,任凭想象绘制的插图入画。

 落笔,我记住一个单词。

 夜色升调的单词,似一叶筏竹,舟动漪漾,梦里橹声不会渐行渐远。

 ( 张刚:《像记住你的名字一样记住一个单词》第一节)

 

 


  有朋友或许会说,读了整整一节诗了,百来个字了,作者到底要表述什么?

  传统的阅读习惯是:读文学作品,总要找出这个作品具体的“微言大义”,或者说要明明白白的弄清楚它的“主题思想”,分析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启迪。这当然无可厚非,阅读,自然想要获得一种精神效益。但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东西方文化的空前碰撞与交接、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日趋复杂、人本意识的不断张扬,这样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了:没有十分明确的思维和意识定向、没有我们习惯见到的“中心”“主题”,只见到意象、形象、情绪和美,没有具体的思想形态。于是我们就惊呼“读不懂”。其实,情绪的宣泄、内心的张扬、感情的脉动、灵魂的游弋,这是现代人现代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没有具象的具象,没有主题的主题。你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揣摩,你也许会觉得,作品里表现的一切种种,不就是自己的心思意趣甚至前世今生么?

 上面所举的几句诗,就是当下前卫青年诗人们的诗歌语言风格。这几句诗还不十分模糊,即使我不往下读,我还是读出了隐隐约约的相思爱意。读这样的诗,要在作者组织的意象里去揣摩用意。不直说,含蓄说话,本来就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境界。何况是当今前卫诗人的作品?

 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阅读方式才能读懂这样的作品。当然,这是在具备两个前提之后,一是自身的学识要跟进,二是要排除那些假诗人的假作品。张刚的散文诗作品具有的模糊性,就是在我上面所说的现代意识为基座的创作状态下产生的。真正的诗、有艺术趣味的诗、有较高档次的诗,都会埋藏着作者的心性或灵魂,是一种“心结”,读诗要学会去解开作者的“心结”。我很赞同钱钟书谈文学时所说的——“心解”是辩证法在意识上的应用这样的话。

  张刚最能代表我上面之所说的意思的作品是《我在桥上》——

 

 近靠一点,双手就能触碰找寻的河,水是沸腾的冰,捧着火焰的人未醒;

 站在找不到红尘的缥缈里;

 我会离去,在无鱼的水里,在桥的隐语之中……

 

  我只是引出了这几句。这一章散文诗值得去翻阅,里面好像有情爱无主的滋味,可能是伊人不再的心理追悔和感情流连,而我却不想把它仅仅定位在情爱上,我愿意这样认为:作者把桥上人的情绪附着在与桥相关的物象里,从而打开自己的内心,寻求一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心灵存在(当然也可包括爱意)。《像记住你的名字一样记住一个单词》《我用这个夏天向你告别》《穿过我的诗歌来看你》这些诗章都是如此。也许,作者是有着抒发爱恨情愁的意向的,可是我们不要忘了许多文学大家经常告诫的一些话语,那就是,作为作家的个人和作为个人的作家是不能划等号的、作家作品的客观意蕴和作家想要表达的意蕴也不一定是一回事,作品的实际效果往往会游离出作家的预想效果之外。上面提到的这些作品,照我的解读,就超越了作者的本意,让我们了悟了人性的本真状态、深心泉水曲折流动的声响,美与丑、爱与恨、善与恶、意绪丝丝、心迹点点,都显露出现代人的情绪井喷与灵魂挣扎,因而更贴近文学的本质意义、更具有内涵的张力和审美意义。

 他怀恋母亲的《阳光来到坟墓前》这章诗作亦是如此—

 

  雪还没有下来您就走了,开往雪国的那趟列车我使劲订票,拒绝和嘲笑肆无忌惮朝我涌来。没有您的身份证和号码,甚至连你的名字也无法输入;

  杜鹃花在风的呼唤中怒放,梧桐残瓣,折叠坟前抽泣。耳朵,倾听由远及近的距离,远在近处,近却远在天涯……驮着石头的马停步月台,花瓣倒映影子中,半面阳光落在我肩上,磕三个响头,阳光照在母亲坟上。

 


  写母亲的诗作非常多,张刚的写法却别开生面。不是仅仅回想往事,而是以自己的心灵为磁场,吸附最能体现内心痛苦的现代符号(如“订票”“身份证号码”“输入”等等)追忆慈母,因为母亲是未能享受到多少现代文明的女性;吸附母亲坟前的种种物象,将这些物象全部变成自己的心灵。母亲很近,就在眼前的坟冢里,母亲很远,远在今生今世再也不能抵达的“天涯”。但是,同《我在桥上》一样,我读后,不仅仅感到了母子之情,更获取到了人类天性中的那份纯真、善良和爱,获取到一份该存在的不存在不该存在的存在这样的世界悖论和人生无奈。张刚散文诗的模糊性就由此而生。这章散文诗和上面提到的《我在桥上》还算隐晦中带有一定指向的,他的更多的散文诗就更难以找到具体的指向甚至没有具体指向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创作状况?

  文学创作有意识型和幻想型,在我们实际见到的、传统的创作现象和作品现象中,意识型最多。意识型,简言之,就是作家创作时有着明确的创作思维,就是本文开始时提到的表述“微言大义”和“主题”的那种,这种创作模式为大多数作家和读者所习惯并津津乐道,自然是因为这样的作品是有着“入世”功用的。幻想型,是在不由自主的模糊状态和与生俱来的创作冲动下产生的创作现象和作品,是以无意识为主而又兼容着意识从而产生的创作现象和作品。这样的作家和作品而今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的前卫作家们多是这样来创作的。这样的创作模式、创作状态下产生的作品成为“时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开放时代的精神显影、是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鲜花与果实。而且,这被许多著名的相关专家、学者认为是文学创作的高级阶段与最佳模式。这样产生的作品往往直逼人类的共性和灵魂真实,更有利于人类的不断前行。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能打通读懂包括张刚在内的前卫诗人们作品的阅读障碍,从而在模糊的、朦胧的、意识流动的、不具有具体思维走向的文学作品里获得阅读的快乐和审美享受。所以,我喜欢张刚的散文诗,也饶有兴趣的解读他的作品。

 那么,张刚的散文诗在艺术上有哪些被我看重的特点呢?

 一是意象的丰富;二是语言的新奇;三是思想与感情的率真。

 意象的丰富。什么是意象?简言之,就是作者把物象、事象裂变为心象,就是驱遣天地万物为情所用。诗包括散文诗,如果不用意象或寡于意象,作品就往往成为说教、至少是没有多大读头。不是现在,从《诗经》楚辞汉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直到现代诗,都是讲究运用意象的。张刚散文诗的意象非常丰富,这里就不列举了。

  语言的新奇。像“梦是决堤的海,漫过三水荷花世界”“雨打芭蕉红了樱桃的寂静,洇湿凭借幻想打开高山流水的风景”“墨汁和蜡烛凝固,低着头慢慢走,往后深入的构思和灵动呈现,穿越意境涨潮的堤坝,看到开满小径的蔷薇”等等都是有别于传统现代诗歌语言的佳句。我在评女诗人刘慧娟的文章里曾说过,诗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生死存亡”,打造远离陈词滥调的、自出机杼的、含蓄的、优美而又富于张力的诗歌语言,是诗人必须高度重视的事情。

  思想与情感的率真。诗歌是抒情文学,是情绪和灵魂,无情和寡情都不是真诗。我和实力诗人文学硕士白土黑石先生前两天还在微信里聊当今诗歌现象里的无病呻吟和文字游戏,我们都觉得,那些个东西,自我陶醉可以,但是最好不要拿出来见公婆,浪费别人的时间。张刚的散文诗作品里水汪汪的一片真情,把真心交给了读者。钱钟书、孙犁、余秋雨等等大家,都郑重的提倡文学(诗歌)作品的真情。你别看孙犁写小说、散文,没有写过几首诗,他是最懂诗的,他说“诗人的诗,主要包含着他自己。”简短一句话,道出了诗歌的生命真谛。

  在这个改革开放鼓励创新、争分夺秒砥砺竞争同时又意识多元物欲沸腾的当下,现代人自然是有着不少的期盼、奋进、迷茫和困惑的,对于思想敏锐、感情丰富的诗人来说,当然就有着滔滔滚滚的情绪井喷和灵魂挣扎,张刚亦如此。但他的基调是真善美,是对人和人间事的关注和爱意。




作者简介


岳德彬  报人。贵州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原黔东南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现代诗、散文诗、散文、随笔、纪实文学、文学评论等2000余篇、首、章。曾获省、州、市文学奖项,出版专著二部。

南粤作家》征稿启事:

                     

中国·广州


 南粤作家是一个原创平台,立足南粤,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坚持诗心,热爱生活,励志人生,展露才情。讴歌美好事物,吟唱美好生活,谛造美好未来。《南粤作家》电子刊,兼顾纸刊,欢迎来稿。

投稿要求:

1、原创文学作品、评论不超过5000字。

2、原创现代诗歌1-6首,150行以内。古体诗10首以内,散文诗最好三章以内,最多不超过六章。

3、原创散文一至两篇,每篇不超过1500字。

4、原创短小说,一般不超过3000字。

5、其他文体,一般不超过3000字为宜。

6、栏目设置:散文类,包括,行走天下(游记散文、散章)、品读人生(人生感悟、随笔)、市井百味(生活记事、杂感)等;散文诗园地,刊发散文诗作品及优美短章;现代诗,设诗路花雨、浅吟低唱等专栏;诗词、含格律、词牌、古风:设清吟雅韵专栏;小说,设置小说看台专栏。评论:设轻吟慢酌专栏;其他体裁据实际而定。本刊奉行公益理念、弘扬真善美,根据季节、时事形势和热点需要,增设专栏专稿,欢迎关注和来稿。

7、来稿请附作者简介一份(100字以内)、个人生活照片一张。作品与个人简介请以word文档形式,编辑在同一个文档中(作品标题用宋体四号字体,正文用宋体五号字体,标题及正文内容靠左对齐编辑),图片请以附件形式发送。

8、来稿时请在主题栏注明“南粤作家投稿+姓名+作品题目”。不愿被修改请注明。

投稿邮箱:1、lantianyan525000@126.com

                  2、626210117@qq.com

9、本刊因来稿众多,来稿15个工作日内未收到用稿通知的作者,可以自行处理稿件。请作者尊重自己及编辑工作,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时投多个平台),以免造成编辑工作繁重无效,多次一稿多投者列入黑名单不再用稿。所有稿件被录用的作者请加主编微信:13002052633。发稿作者应积极转发分享阅读。

10、关于稿费:所有稿费来源于赞赏,作品有赞赏才有稿费。前一个月赞赏的60%作为稿酬发给作者,40%用于平台运作和文学活动以及计划结集出版纸刊(赞赏自愿,不愿被赞赏者可在邮件中提前告知)。不足十元不发放。

11、本刊对所有稿件有修改权、选编权、出版权、翻译权。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除特别注明不愿被修改的,如有需要,本刊会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删改。

郑重声明:投稿必须为作者原创作品,并且没有在其他微刊(公众平台)发表过,严禁抄袭、侵权,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本微信公众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欢迎您来这里——品读 | 创作 | 点评



编委组:


顾问: 蔡旭  洛夫  谯达摩

主编:蓝天雁

副主编:白土黑石

编委:熊亮  杨胜赞  许巧如   刘莲  卢笙(陆续添加中,要求具有中高级职称,国家级、省级会员。)

法律顾问:林君



如果您喜欢作者的作品

苹果手机用户可以长按二维码输入任意金额

切记在“留言”写上自己及作者姓名

安卓手机用户可以直接点“赞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