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中佛揭示的“一心三藏”真理》
唐 如来使
佛第八千次示现娑婆世界成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宣讲了三藏十二部经,除了《楞严经》,佛在其他经典里并没有微细宣讲五蕴这五种虚妄从何而来,正如佛在多部经典都提到过“如来藏”,但仅仅是一带而过,唯有在《楞严经》,佛是一字一句一段一篇、一点一撇一捺一划,和盘托出,详细开示为“一心三藏”。楞严经是讲解揭示如来藏的专有经典,全经文提到如来藏共32处,彻法底源。佛在《楞严经》把如来藏展开开示的时候,我们就会听得目瞪口呆,听了像风起云涌一样,心里世界完全给你来了个底朝天,感慨不已,彻底颠覆以前的邪知见。
你会感概万分:过去几年几十年无量劫都白修了,、妙法,都有石破天惊的感慨,石头都动容,老天爷都大吃一惊,无量的天人大众,包括阿罗汉、辟支佛、通教菩萨、藏教菩萨,包括别教初地位以下的菩萨,都不能认可这个法。别教菩萨要地位以上的菩萨,他才敢正信这个法。所以我们要心里明白,你有没有把这个法认可,即使你是初信位的菩萨,刚起步的人,就已证到初信位的菩萨,就已经一步登天突破阿罗汉、辟支佛,突破藏教、通教菩萨,突破别教初地位的菩萨,,你不要不敢承担,这是佛金口玉言。你不要以缘心听法,你定下心来听,随文入观,你这一念,你这几个小时,你就超过了别教初地菩萨那些菩萨位,包括《》那些佛,人家都不知道要修多少个无量劫,你只是偶尔的碰一下子,带着耳朵来听,你就当下就突破了这种境界,我们要知道珍惜、倍加珍惜啊。
何为“一心三藏”?
妙觉明圆,本圆明妙,即一心三藏,即宝觉真心,即真真如性,即如来藏。
《楞严经》卷四中详细剖析: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一切俱非,离一切相;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一切俱即,即一切法;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神珠,非从外得!
一切俱非,离一切相,即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当下就是一心三藏;一切俱即,即一切法,即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当下就是一心三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即空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当下就是一心三藏。
本妙圆心、元明心妙即妙明心元。
妙觉明圆,本圆明妙,即一心三藏,即宝觉真心,即真真如性,即如来藏。
《楞严经》中,佛方便示导,历七处破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剖妄显真;会通四科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圆彰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都是循业发现,周遍法界,非因缘非自然。观性元真,观相元妄,性相圆融无碍,依“本心”圆彰空、不空、空不空三如来藏,彻法流之底、穷性海之源。大光明藏中谁非谁?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哪几法不是哪几法。这就回归到我们的本体,不二法门啦。不二就是对二说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心为总,三藏为别(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互别为别。别别互立,别别互即。万法万像,万法一体。这就究竟圆满,法尔如是!
“天地万法皆当人当下一人一心一念之所变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世界只有一尊佛,一个人,一个念而已。
一尊佛,即是卢舍那佛,即是圆满报身,即是空不空如来藏;
一个人,即是毗卢遮那佛,即是清净法身,即是空如来藏;
一个念,,即是无量化身,即是不空如来藏;
一尊佛,一个人,一个念皆是一心变现;
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皆是一佛变现;
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是一体;
三个藏当下就是一心,所以是非三。一心当下就是三个藏。所以是非一。非一非三的当下就是即一即三。这里的一,不仅仅指的总体的一,也包括个体的一。
《楞严经》佛言: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故:“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佛直言:“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卷五佛偈,干脆用一句话概括:“发明便解脱”。你明白了什么你就是什么,当处发生,当业轮转。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脫]
[迷晦]六道凡夫,执相昧性,执事昧理,他只是在事相上执著,小乘人以及不了义大乘,执空昧有,执性昧相,执理昧事,他就执著这个空性,小乘执着人我空,大乘执着那個法我空,这叫[迷晦]。你当下这就叫[无明]。
[发明便解脫]厉害不厉害啊,明白這個道理当下解脫,这就是《妙法莲华经》讲,一念法喜,生一念欢喜心,就是明白了万法就是一个念,生了欢喜心,蒙佛授记。是不是[发明便解脱]啊,这就是《楞严经》所讲[当业轮转,循业发现,随心应量,当处出生]。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菩萨初发心,即成正觉”。
[发心]就是明白了这个心,当下就是正觉位菩萨,就像舍利弗,憍陈如,听佛开示讲了苦集灭道四圣谛,当下证四果罗汉,是不是[发明便解脫]啊,发明便得解脱啊。他们修了沒有,证了沒有啊?他们闻了。小乘法尚且如此,何况一佛乘究竟了义的大乘佛法?
[发明便解脫],就是讲[华开莲现],就是讲听经闻法当下成佛啊。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本觉智,就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也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可以说为法身德。始觉智,是通过听经闻法,从文字般若观照到实相般若,也就是观照般若,起智观察。即化身德。一念心转法界转,法界即报身德。始觉智观照到本觉智,始觉当下即是本觉,本觉也是始觉,法报化三身一体。
佛言:“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是人若能回光返照,苟一念回心,决定不落恶趣,永生人天,乃至佛国。
佛言:“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悟入佛知佛见,即明白一心三藏如来藏的真实义,心念一转,心量打开,就能当下转烦恼为菩提,转凡夫的业报身为菩萨的愿身,当下了生脱死超出六道轮回,成为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分真即佛)乃至等觉。悟后进修,圆成佛道。
我们法华道场采取教下、禅宗、净土三位一体,[从教、入禅、归宗净土],这是我们的总体原则。我们这个[从教]不同于[教下],[教下]专门把无量的经典展开来研究,作为一种学术讨论。我们不是的,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三藏十二部经,甚至把它读一遍都是白白的浪费时间,我们是要利用[教下]的精华,把最关键、最核心、最要命的部分提示出来,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很奇怪的是啊,当我们在[教下]的基础上,明白了佛法的法理,你当下就是禅定,把你禅定在[一心三藏],把你定在当下一念,叫[即教、即禅、即定],,一修一切修,当你当下禅、当下定的时候,你当下即是[阿弥陀佛]、即是极乐世界、即是往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千口公认,离我们最近的一位祖师,就是印光大师。其精华法语:[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闻]门字里面一个耳朵,这是表慧耳,表心闻,而不是耳朵闻,耳朵叫听。也就是说,你真正听懂了《法华经》,当下就是佛,你的境界、你的地位可以跟等觉菩萨并论。所以我们看上去,从纵向上来看[教、禅、净],其实[教、禅、净],可以成就于一时、成就于当下、成就于一念,,历来为[一步登天,不历阶梯,当下成佛]。
我们每上一堂课,每进入一个名相概念,一种境界,你的品位就提升一次,个人提升的等级不一样,专心的人,观照深的人,他乃至直接到十地等觉都不封顶。一定要明白,《楞严经》就是讲我们的心法,就是讲我们心里的境界。有了这个境界,这就是你的金刚种子,你从现在开始生生世世都不会忘记,妙就妙在这里,这就是菩提不退转,你想退退不了。
,直接转识成智,直接度众生,在这里当下就是佛土。,原地修证,原地提升品位,这个理论根据,主要看《妙法莲华经》第十七品,修行人听佛讲了一段《如来寿量品》,没有离开讲堂,没有离开板凳,你屁股都没有动一动,佛就宣布证果了,从阿罗汉、辟支佛一直到十地等觉,看你悟解的深浅而已。即使小乘法利根之人也可以在人道就可以直接证四果罗汉,摩登伽女、舍利弗、憍陈那这些人都是这样,在《楞严经》我们就知道这三个人,在人道直接证四果罗汉,小乘尚且如此,何况大乘菩萨啊。无量大众没有离开讲经堂,没有离开板凳,当下成佛了生死。
大家注意,在楞严经后面讲五十种阴魔境界,佛每讲完了一种以后都是来一句概论,都是讲这些颠倒论都是要下无间地狱的。所以一切罪过中,是这个“见坏”罪过最大,因为见就是我们的心,一定要记好,将来要受报应的,是我们自己报应自己,自己惩罚自己。这个见很重要,戒坏见不坏的人,他不落三恶道,只要你知见正确。而戒坏他是我们的一种习气,就跟汽车急刹车一样,不是刹不住,只是刹住了因为惯性还要往前滑行几步,如果这个人会开汽车,他就能把握住了,他不会翻车。所以我们明心见性以后就等于会开车,习气来了,像刹车后由于惯性依然会滑行几步,但依然叫你带业往生。
不管是世间人,出世间人,我们不要认为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真的,须知:“汝意不可信,不可信汝意”。
《楞严经》佛言: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过。
卷二,十番显见之八,显见不分。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卷二,十番显见之八,显见不分。佛言:“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卷四,佛言:“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卷九: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卷十: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熟悉理解楞严经,可以使得我们更深的理解百界千如、三千性相,观照假名背后的实法,悟到实相;可以使得我们更深的理解依正随心,万法心现,都是当人当下一个念。会相归性、乃至在相见性,彻悟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本末究竟等,不可法执。
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有形有相的万法属于我们阿赖耶识的相分,我们阿赖耶识中的见分、相分是一个东西,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见分、非相分,他可以示现见分、示现相分。仅仅是由于见分和相分在迷惑颠倒位,各自执着而已,所以不能圆融为一体。诸佛出世就是要解开众生这个心结。
佛在卷四开示三种生死颠倒相续,在168字讲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时候,已经详细开示了这个法,就是逐步的把我们心,由远而近,由浅入深,步步的引到源头,这就是所谓《楞严经》彻法源底,到了《楞严经》,道理已经给你讲绝了,再没有法可讲,再有法讲的话,那就是心外之法了。心外还有没有法呀?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我们在这里来体会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是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或者讲“开悟的法华,成佛的楞严”,因为这两部经是一部经,离开《法华经》《楞严经》已经没有悟处。
所有的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出来的,这一个念,非人、非鬼、非天、非命、非不命,真心本来面目可以现有命,也可以现无命,也可以现一个灵体,也可以现一个肉团,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佛法。
诸佛出世就是讲的这个拿手好戏,舒拳为掌,掌未生,拳未灭,这就是明心见性,这就是无生法忍。
修一心三藏法门的人你越精进,你功德提升越快,因为你已经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的菩萨大做佛事,不断地提起观照,你就有感应。所以法门不一样,明心见性的人你怎么样想都不碍事,,只怕觉迟。上天堂、下地狱、做佛、做菩萨、做鬼,命自我立,这叫唯求感应,以无漏之心,无漏之因,才能成就无漏之果,而且我们明白了,我们今生今世得道,我们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今生今世的父母儿女和一切众生。
千经万论,法华所归,楞严指机,提纲挈领,登彼涅槃岸,常趣自性海。
《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偈颂: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愿加被未来]愿以如来藏这个法门加被未来一切修行人。观世音是不是如来藏啊,你可不要以为当真一个观世音菩萨,一个地藏王菩萨,有哪一个不是观世音菩萨啊,哪一个不是地藏王菩萨啊。要成佛,要了生脱死,。
[于此门无惑]此门就是悟门,这个悟门开悟的楞严,佛把《楞严经》叫灌顶章句,要靠一心三藏给你洗脑子,来给你灌顶,而且说[方便易成就]把两个耳朵带来就行了,当下就成就,不用离开板凳,你成佛了,因为我们是修心的,不是修行啊,《楞严经》讲修心,这个《楞严经》是不是越听越感慨万分啊,我们过去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是不是都在盲修瞎练啊,我们要生恐惧心啊,幸亏遇到大佛顶,要不然啊,不是今生今世,你还要无量劫生生世世都在盲修瞎练,你不是感慨今生啊,要感慨无量的生生世世,过去生生世世吃了这个大亏,今生不依《楞严经》,未来的生生世世还要吃大亏。
【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只用这个耳根听经闻法明心见性,这个圆通法门超过其他的方便法门,以上所讲的真实心就是如来藏一心三藏啊,就是[如是我闻]啊,就是[如来]啊。[但以此根修]就是只用耳根听经闻法明心见性。先通过分别心来听闻正法,然后转分别心为分别智。所以耳根,首先要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悟后起修,二六时中,反闻闻自性,无功用道,道力定力日益增长。
《法华经》云:是人闻法欢喜,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我闻,万法皆成;如是我不闻,万法皆不成。
《楞严经》云: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佛法之中,信为道元功德母。
明心见性以后我们当下即已了生脱死,已成分真即佛,要成圆满之佛,还要修行。就比如我们掉到水里去了,眼睛不敢睁开,闭得紧紧的。当我们眼睛看到水的时候,你就没有生命危险了,叫见水离水,是代表明心见性,已经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你还在水里的时候,乃至离开了水,衣物还是湿湿的。所以在水里和衣服湿,代表我们明心见性的人,还有烦恼习气,等回去以后,把衣服脱掉,换干衣服,烦恼习气全部除掉了,就成圆满之佛。
就解决我们一个疑惑,为什么说明心见性明白道理的人,即已成佛,即已了生脱死,就这个道理,你要想什么烦恼习气都没有才能成佛的话,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能成佛,谁都不能成佛,没有哪一尊佛不是带业往生,没有哪一个不是先开悟,先成分真即佛,然后再修证圆满之佛。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呼不吸便归西矣!但真理亦在这一念心明白这能呼能吸能不呼能不吸者为谁?肉团身的存在其意义便是让你透过一期短暂生命彻悟无常见到法身慧命乃至照见能现无常有常、现空现有、现能现所的真心本来面目!读经、讲经、听经、诵咒、念佛、行住坐卧,均是如此,念念契入。
是为“大佛顶、如来密因”;
是为“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是为“见不见之见”;
是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是为“禅在一心三藏,定在当下一念”;
是为“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
是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是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楞严经佛言:“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何况你念念熏修、时时熏修、无时不修、不修而修!
楞严经不同其他经典的地方就是,直接让我们用比量去懂,依圣言教量去悟证,而不是体证。当然,你果真懂了,明心见性了,你要去所谓体证也可以,但结果是一样一样的。
古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里的“为”字念第二声,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整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养的话,很难在天地间立足。 而听经闻法才是真正的修行,,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让我们开启本有的佛的大智慧让生活工作更加自在快乐圆满,更主要是当下解脱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因为我们这个心它就是不生不灭的,它永远在不停地幻化法界,不明理就会随业力去变现枉受轮回之苦,想想都很可怕的!所以说宁可放下一百个地球工作,也要坚持听经闻法!闻熏闻修!真修劝修!
多听一课,道力法力便加深一分!
多劝度一人,菩提便多圆满一分!
末法行人,当依教奉行,听经闻法、觉悟本心;二种根本中弃生死根本,取菩提涅槃根本。依二决定义因地心与果地觉一致,于六根门头独择耳根圆通法门,闻熏闻修,加深悟量;二六时中,念念回流照性,无功用道;依如来无上大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彻悟颠倒因、修真三摩地。从于凡夫,依无上正修行路,显密双修,定慧等持。自觉觉他,弘法利众。无修而修,修而无修。圆十信为一心,历三贤十圣,至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直至终大涅槃。
简要言之:无上正修行路,即依“一心三藏”此大觉王清净标指,悟后进修,正修助修,真修劝修,无功用道,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