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在正定过霜降

在正定过霜降

2020-07-09 11:33:08

以下为韩院长10月23日正定讲课摘要


道,请接受我的意和思想,这本道家万经之祖,《德道经》成书于春秋时代,当时并没有进入中国,否则老子也一定会把加入,所以我们加一句话在里面,与,与老子,与孔子同在,起心动念不离道德。这里的意,是指得我们真正的心,我们看到心的造字,有三个点,右边这个点是我们三修一化之前的我们,被称之为阴我,它有一个名字叫识神,这个阴我识神就是我们的头脑,第二个点就是这里讲到的意,是阳我,她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丹元,但请大家注意,阴我识神在我们的左大脑,如果我们回归了阳我丹元在我们的右大脑,左大脑控制我们的右半边身体和我们所有能用头脑控制的运动肌肉称之为随意肌,而右大脑的阳我丹元他控制着我们左半边身体,和我们无法靠头脑靠意识去控制的肌肉,如心肌,如我们睡着之后的呼吸,如消化,如新陈代谢等等等等,这被称之为非随意肌,所以我们看到了传统道家功法,速度都很慢,因为慢才能滋养我们的阳我丹元,我们看到了西方的运动方式,打球,游泳,跑步,健身房,及奥运会教我们更高更快更强,这其实是越来越发达了阴我识神,我们的头脑部分,而我们这么多年都被头脑控制,其实前若干世无论为动物植物和人,我们都被头脑控制,但头脑每天给我们发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是错误的信息,头脑阴我识神,牢牢地控制着我们的眼耳口鼻身意,称之为六根,而我们这样通过道家佛家的学、习首先要将六根还给阳我丹元,而心造字三个点的中间才是我们真正的心,真我本性,心造字下面的这一斜钩,告诉我们是要走一段路,可能遇到很多烦恼,艰难,困苦,请注意这里的意是我们的心,真正的心。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两个字,思想,现在的写法是一个心一个田,而他古体字的写法才真正准确,一个囟门的囟一个田,代表了我们从头脑阴我识神回归阳我丹元才真正进入了思,因为我们在心田耕耘,否则全是胡思乱想,冥思苦想,他完全在头脑中,我们要将左大脑阴我识神,右大脑阳我丹元,两股能量同步交汇在我们前囟们的位置,这样我们大的智慧才能真正开启,就像在国外那些坚持一年两年诵读《德道经》,甚至背诵《德道经》的孩子,他们所反映透露出来的集中思想,聚精会神,和由内而外透发的神韵,代表了真正的思,一个囟,一个田,而我们看到了他的造字,他在这样的思之后才出现,那不是我们靠语言可以准确表达的,需要我们进入高质量的思之后才有的想,所以归道心愿词的第四句非常重要,只有真正的三修一化到一个高度我们才能与以上三位同在,而每一个起心动念的瞬间你才能真正不离道德,否则嘴中天天喊着道德仁义,那都是高大上的口号而已,都在头脑中。

 

2《德道经·第九章·知足》

八十一章《德道经》,每一篇经文内在的神韵就在前一句话,而后面是对这一句话进一步的读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这里的天下有道是指完全由头脑剥离出了心,我们回到了阳我丹元,而心田的田我们看到了是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准绳、边框,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处处有礼貌,都不在一个表面的做作,而在于内在到了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这里的无道是我们仍然被左大脑阴我识神牢牢控制着我们的心,和控制着我们的六根,所以我们一直是脑子在看,脑子在听,脑子在问,脑子在尝,脑子在感觉整个世界,而并非是心再看,心在听等等,这一章在中国古代,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的学堂都是用来培养人才,所以中国古代的老师,师资的内在品德非常重要,老师是否回到了心,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我们作为家长也是一样,我们不要不断去折腾孩子,教育孩子,而要回到自己的心,不要待在头脑,这里的戎马生于郊,是告诉我们就像一匹受惊的马,没有边界没有框,随着头脑而乱来,一切跟着头脑走非常危险。

 

3 道请接受我性命的全部,让它为道而工作,服务于众生道德回归:性、命是我们的两大系统,性是我们的灵魂,命是我们的肉身,每天三顿吃喝只能滋养我们的命体肉身,滋养不到我们的灵魂,三修一化就是帮我们把多少年灵魂缺失的营养一一补回,所以这叫借假修真,借肉身这个假驱壳,来好好的整合我们的灵魂,后面的半句才能真正的落实。

 

4 中国六大发展时期

1)道性时期,八千年前到五千年前,当时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伏羲、女娲、燧人氏。

2五千年前德性时期,代表人物是五帝,炎黄,颛顼,帝喾,尧,舜,禹

3人性时期,从夏朝开始到东周之前。

4义性时期,东周春秋战国。

5礼性时期,秦始皇统一全国直到1911年。

6党性时期,。而我们人体内其实也经历了这六个时期。

 

5《德道经·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我们不去人为做任何所谓的功德,不带有任何背后目的地去做善事,就像太阳出来,无论我们喜不喜欢他都会出来,月亮滋养万物,无论我们给不给她回报都一样去做。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我们给了别人各种帮助,但其实背后都有目的,这样虽然没有失德,但仍然称之为无德,因为不是从内心真正的升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这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无不为,之所谓顺其自然,因天之序,以天合天,我们在这里来分享一个故事,名字叫季青宜木:战国时期,第一代君候叫魏文侯,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个木匠,打造的木器,惟妙惟肖,真的可以说鬼斧神工,做出的那些植物动物,山水,人物栩栩如生,于是他找来了这个木匠季青,他问他是如何做到了这点,季青说了四个字,以天合天,首先我要进山去砍木,进山之前我经过三修一化,到了第四天,我已忘记了为什么要去做木头,到了第七天我就忘记了这木雕之后谁评论好坏跟我无关,到了第十五天我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四肢头脑等存在,于是我此时带着斧子,来到了山中,因为我内心很静,我用心在看,一下就看到了那些长得像动物,人物等的木材,我把它们砍回来,稍微加工就成了大王您看到的这些。。。。这故事有很深的寓意,我们同样在尘世间生活,但因为各方面的需要我们无法进入上德,也一直被头脑牢牢控制着眼耳口鼻身意,所以我们可能不仅仅是错过了一时,也错过了这一生真正最珍贵的灵魂。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请大家注意,虽然这叫上仁,但已经进入了后天意识头脑,中国二十四个朝代,无一例外都进入了这个时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请注意之前虽然有个上字,但已经不是按照自己的内心所发,而更多来源于自己的头脑框架教条,所以进入了有为的阶段。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这更不能叫做上,这已经到了道德的滑坡最后的底线,一切都在高压政策之下,大家往往内心都很痛苦,但不得不遵守,我们见到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在这个时期。所以老子才攘臂而乃之,高高挥起拳头,呐喊着……。下面连续的几个排比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的滑坡就是如此一滑再滑,已经到了悬崖的边缘……。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夫是感慨词,一切的礼,都不是在内心和灵魂而在头脑,这是我们最后信德能量,也完全崩塌,这就是我们现在一切疾病内在的乱,和各种治安问题,青少年犯罪,以及我们现在看到的国际上的各种问题,已经乱到了极致……。中国人现在的信德能量严重缺失,我们往往不守时,说到不一定做到,诚信度低,这样一代一代中国人往下走,这是我们民族重大的一个问题,这篇论德老子写在了两千多年前但预言了现在是愚智时代,末法时代,我们只有将五德品质和五德能量同步修正,才能真正的归道心愿。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道德仁义礼,不断地滑坡,来源于我们从真我本性,退到了心,由心下滑到了头脑,这样我们生活、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各方面因为自我的部分越来越重,一切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进入了愚而再愚的状态。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所以三修一化的人,修真明德归道的人,一定回到心,而不在头脑,一定削弱智,而增长慧,实是惠,华是智。

 

故去皮取此,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做,大家跟着自己的心去选择,当然这个心有阴我心头脑,和阳我心丹元。

 

6《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观眇》

论德是德经第一章,观眇就是道经的第一章。。。。这本经叫《德道经》而不叫《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德道经》,让这本经,终于真相大白与天下,这个大墓,是在西汉中晚期。中国古代有两个鼎盛的德道根文化时期,一个是在我们西汉文景之治时期,一个在大唐盛唐贞观之治时期,这两个时期,全国都在修道,修德归道,几乎人人一本《德道经》,国家的科考都以《德道经》为大纲,据相关的史书记载,那个时期,,《德道经》被篡改为《道德经》,是在汉武帝时期,在大儒董仲舒的教唆下,汉武帝罢黜了以道家为核心的百家,作为制的统治需要,提出了儒学,因为《德道经》大家可以三修一化,而我们从头脑一步一步回到了心,这是皇权统治所不能允许的,不想看到的结果,大家不可以有自己的内在想法,本来汉武帝是想把《德道经》废除,但由于他爷爷文帝刘恒,父亲景帝刘琦,刚刚推行了文景之治,各方面都实施重压,于是他将《德道经》次序颠倒,由将重要的字删改,又将之乎者也删除,次序一颠倒这本书就变成了一本思想品德书,只能丰富我们的头脑,而没有他真正的内在,比如我们看到的这一章节观眇有两句,本来是天地之始,天地之母,我们看到的是万物,我们看到的是遗留下来的,到了唐魏征又将它恢复,但是755年安史之乱,又将它再一次倒了,到了宋末宋氏理学朱熹,彻底将他废除,并且自己进行了一番逻辑推理,为我们带来了厚实的四书五经,将《黄帝四经》的有关章节,进行变形,于是我们见到了《大学》,所以《大学》是道家书,而不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最大的问题是他是逻辑推理出来的,在头脑中,没有真正的启迪开启智慧的作用,而我们诵读道家经典时,我们左大脑,右大脑,能量同步流动,诵读到一定时候,能量汇集到我们前囟门,我们的智慧,最终一步一步开启,明代朱元璋更加嚣张,它以八股文取仕,废除了练功,于是中国教育落入了一个教条式,僵化的境地,我们离道失德,德道根文化的锻炼就是这样一个八百年,八千年的传承,只用了八百年就将我们彻底断根,有福报可以这样再一次恢复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作为中国人内在的底蕴和必须的责任。

一堂从1512月冬至开始,在全国义诊,核心的意义其实就是三修一化,明德归道,将我们祖先真正的德道根重新支起,让我们的五德能量和五德品质同步滋养。

 

我们看到了题目叫观眇,为什么菩萨不叫看世因菩萨而叫观,观是头脑回到内心,用心在感知一切,眇,妙不可言,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需要我们进入观,之后才能有眇的感受。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在这个地球上肉眼看得见的世界,和所知的世界不到百分之一,我们称之为恒道也就是常道,而大家走到了这里,其实就是来到了非恒道(非常道)这不是我们平常认知的。这是来自我们内心的呼唤,这是帮我们一步一步开启慧性的世界,所以这些与我们恒道(常道)中的认知往往相反,这个世界注定是一个头脑的世界,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回归内在。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我们听到的很多和用到的很多也不是我们恒道(常道)所能听到的名词。

 

无,名天地之始也:道在一开始没有名称,它是一切的开始。

有,名天地之母也:当他有了道这样的名称之后,这也是一切作为母亲。。。。。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这是要我们从头脑回到心,大家才能越来越真实的感受到。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里的噭,是边框,边界的意思,是需要我们慢慢地由智进入了慧,穿越了白和黑之间的太极弦,从这样的边框进入之后我们进入了慧观才能明白一切,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无论是我们肉眼认知的世界,还是内心感受的世界,无论他们在不在一个高度,在不在一个空间,就像白天离不开黑夜,阴离不开阳一样,缺一不可。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目前是在阴和阳二的状态中,一切都是在对立,而我们需要一步一步由二回归到一,就像中国的中字,中间这一竖,只有回到了一,我们才能穿越太极阴阳黑白二境,由一回归于零,明德归于道,也许我们现在听上去很吃力,没明白,不要紧,一切都是为准备而准备,一天一天当我们灵魂整合到一定程度自然明白,这里推荐大家看两本书,都来自于熊春锦先生,一本是《道医学》一本是《人法地老子思想揭秘》。

 

老子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观眇,隐喻藏诀,揭露了一个重大的秘密,老子管这个秘密叫双可教育法,我们看到了第一句和第二句各有一个可字,这个可字的意思就是诵读发音,我们无需弄明白什么意思,只需要诵读就可以与灵魂对接,与宇宙对接,倒数第三句,“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里的噭字可以写成鸣叫的叫,其实是告诉我们,当我们诵读时,我们内在的身体内的众生都会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呼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