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啊,
每个人都有几首单曲循环的歌,
都有几本爱不释手却总也读不完的书,
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
范儿姐其实是个爱读书的人。
前阵子,网上风靡一套
“平均三个通宵看完”的长篇巨著,
而且这套书还是三本!近60万字!
我的妈,不用说想必泥萌也知道是什么了吧
没错,这套书就是
《进击的巨人》!
额不好意思说错了
是《巨人的陨落》!(严肃脸)
60万字诶!为什么就火起来了?
“平均三个通宵看完”不会太浮夸吗?
想想红楼梦前八十回也60万字左右,
怎么没人三天刷完红楼梦?!
豆瓣9分的口碑更是逆天
不行,
从小就沉迷于学习不可自拔的范儿姐也要试试!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
半个月后☀
直到昨天,
范儿姐终于看完了!
虽然范儿姐没能完成“三个通宵看完”的
读(zhuang)书(bi)目标,
但是断断续续两个星期读下来,
酣畅淋漓,一个字,太爽了!
好东西是要分享的,话不多说,
接下来范儿姐给大家港一港这套书。
1. 讲历史,却不是军事作品也不是历史作品
这本书是通过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五个家族的人生起伏,
以小见大,展现帝国间的沉浮与重生。
不同于军事或者历史作品,
《巨人的陨落》只是通过人物
带出各种历史事件,
比如萨拉热窝事件、东线战场、索姆河战役、
美军参战、巴黎和会、德国通货膨胀、
沙俄的覆灭与苏联的诞生等等。
书中出现了很多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伍德罗-威尔逊(第28届美国总统)、
温斯顿-丘吉尔(国会议员)、
乔治五世(国王)、
列宁(布尔什维克党)。
如何把这些真实历史人物和
故事中虚构的人物完美地接洽,
是件复杂又困难的事儿。
对于真实历史人物,作者的处理原则是:
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
要么某些话说过,或者有可能说。
如果发现某种场景不可能真实发生,
或不可能说出某些话,他便将其略去。
正是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
才构建出了如此恢弘的历史故事。
《巨人的陨落》一共42章,
人物、事件、地点、时间
全部要做到和史实严丝合缝,
这恐怕已不是出于故事发展的需要,
而更多来自肯•福莱特的任性吧。
但他做到了!
当读到格雷戈里迎接回国的列宁那一段时,
鲜活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在午夜的彼得格勒芬兰站,
广场的探照灯打在黑压压的人群中,
火车喷着黑烟徐徐进站,
列宁从车上下来,对着人群致辞,
格雷戈里内心激动无比。
这一实一虚两个人物此刻出现在同一个时空,
恢弘壮阔,着实奇妙而震撼。
2. 五个家庭,125个人物
全书共有125个人物出场,
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
德国、奥地利、俄国,
、
俄裔美籍新贵维亚洛夫家族、
英国老牌贵族菲茨赫伯特家族、
普鲁士时期就声名显赫的冯•乌尔里希家族,
以及阿伯罗温的矿工家庭威廉姆斯一家
和一对贫困潦倒的俄国兄弟。
当范儿姐看完整部书的时候,
并没有对真实的历史人物留下过多印象,
反而是里面平凡、勇敢的小人物更吸引关注。
虽然他们并没有左右历史的进程,
但却在历史中充分发挥了自己力量,
甚至更大的力量。
这些小人物并没有辜负时代,
他们随着时代的巨轮而勇往直前。
3. 以点带面,5个家庭所展现的20世纪
故事实在太长,范儿姐不喜欢剧透,
就概括地港一港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
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威尔士的矿工少年、
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
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
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
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
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
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
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
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
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4. 作者:肯·福莱特
肯·福莱特,畅销小说作家,
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
20部小说被译成33国语言,
累计总销量超1.5亿册。
1978年,出版了处女作《风暴岛》,
并于次年获得爱伦坡奖,声名鹊起,专职写作。
2010年,荣登全球作家富豪榜上第5名。
2013年,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
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
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
有出版人曾指出,
肯·福莱特“没有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
他愉快地承认了,
“大家都在写内心的痛苦,
可我总是觉得很开心”。
他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
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
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
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
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
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
就说这么多吧,
再说就剧透了,
抛去营销的各种噱头,
这也是一套值得一读的好书。
最关键的是范儿姐都以身试书了,
你还不读读看吗?
不说了,
范儿姐要继续学习了。
本文部分图文采编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