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陈文茜的书《我相信失败》(阅读请点击 读书感悟|《我相信失败》)对林怀民的采访和对这本《打开云门——解密云门的技艺、美学与坚持》的介绍,我在台湾诚品书店买了这本厚重的书。说它「厚重」,是因为这本书集结了云门舞集从1973年创立至2013年为期40年168出舞作的工作现场(34个国家187个城市,演出逾2000场,平均2.6天演出一场)的剧场美学、创意管理、身体技艺和时代精神。
这本书的文笔异常优美,图片拍摄大气,阅读的时光犹如在看一场演出,既能从源头感受创作的灵感,体会到每一出舞作的灵魂,又能沿着创始人林怀民的自叙,解读云门舞集从无到有的心路历程。里面收集了各界大师对云门的感动分享,包括蔡国强(视觉艺术家)、蒋勋(知名作家)、吴清友(诚品集团创办人)、严长寿(公益平台基金会董事长,原台北亚都丽致饭店总裁)、姚仁喜(建筑师)等,非常值得细细品读和珍藏留念。
林怀民,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版《蝉》,是60、70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留美期间,一面攻读学位,一面研习现代舞。1972年,自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1973年,林怀民创办了「云门舞集」,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今日的云门,仍然坚持下乡免费巡演,热情款待邻家阿公阿嬷和少年孩子。于华语世界、亚洲乃至于国际社会,云门都是台湾原创精神的骄傲。站上国际舞台,云门就是台湾。
林怀民在26岁的时候创办云门舞集。他从一片空白,到把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葛兰姆和芭蕾编舞家乔治•巴兰钦的传记翻来覆去的看,几乎背了下来;接着看了张爱玲的全部作品,从人类学的常识、希腊悲剧、当代音乐,巴兰钦、史特拉汶斯基、柴可夫斯基、莫扎特,一步一步磨练成长。林怀民说「深入地掌握你所着迷的东西是很重要的,就像掌握一棵树、树干、树枝有个完整的体貌,树叶就会一直开展出来。如果你什么都只懂一点点,可能都是漂浮的印象,很难沉淀。」
他说:「如果我是今天的年轻创作者,我会一个人去台东住。物价便宜,简单过日。天高皇帝远,容易专心。教几堂课,付房租。闭门造车。遇到瓶颈时,可以去看大山大天空。必要时,去对大海哭。我为居民演出,从中得到检讨的机会。打点好扎实的作品才进军台北,再回台东。三年后,我要进军国际。回家后,继续为父老兄弟姐妹演出。」
正因为林怀民的坚持和努力,云门舞集从早年京剧元素运用、新店溪野地训练,到 80 年代后引入太极导引、内家拳、武术,云门将东方美学内化为独特的身体语言;从 70 年代小剧场成长为 110人的专业舞团;从一只皮箱拎了就走的舞台道具,扩增到一整个 40 呎货柜的国际巡演。
《九歌》800 支烛台瞬间燃亮的灯河,《流浪者之歌》3.5 吨金色稻米自天而降,《狂草》以身体舞书法、研发先进的纸张滴墨,《屋漏痕》倾斜8度的舞台与流动的水墨云...云门舞集40年,在舞台上创造出无数令人屏息的魔幻时刻,它集结了编舞者的灵思创想,舞者身心意志的锻炼,舞台、灯光、服装、布景、多媒体等跨领域专业工作者的心血。
云门的训练方式很特别,西方观念是一直往上延伸,云门则一直找寻往下的根源。林怀民让舞者接受静坐、书法、拳术、太极导引等身体训练,这些训练最大的好处,是让舞者较能觉察当下的情绪或心思,向内自省。舞者看似在动,但心是定的,身体的力量来自心里,心能够定,才能「以动修静、以假修真」。这样的东方哲学,让舞者学到圆润饱实而不外张扬、虚实刚柔而不做作。身体如实,人生亦如是。
「舞蹈是很辛苦的劳动,汗水总把一个人清洗得很清澈。要当舞者,要有非常纯粹的心灵,才耐得住没完没了的训练课,同时也从自我提升中,得到快乐或满足。」看着书里舞者们的一帧帧流动的画面,那柔弱无骨的手、那曲线流畅的背、那刚劲有力的腰、那千言万语的腿,都倾注着多少汗水。他们是真正将身体用到极致的人,而我们,往往是在生病时,才会感知到眼睛(乏累)、鼻子(鼻塞)、喉咙(疼痛)、腿部(酸胀)等器官的存在。
越是使用身体,越能清楚了解身体想告诉你的讯息是什么。比如喉咙痛,或许是身体提醒你不要再熬夜了;筋骨酸痛,或许是身体提醒你不要久坐、要时时起身拉伸。越探究身体里的「我」,越能向内在的自己追寻平静的领悟。我们也该学习静坐,将意念放在呼吸上,学会内观,观察身体里发生的事情,在动的状态中感受到安静,把心从纷繁复杂的外界收回来,更稳定,更放松,更能体会细节和过程。
黑塞的《生命之歌》里写到:「如果我的外在命运就像其他所有人的一样,是众神的安排,是不可规避的,那么我的内在命运就是我自己的作品,甜蜜或苦涩都属于我自己,所有的责任都该由自己承担。」林怀民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云门舞集,让生命绽放更绚丽的色彩。舞台上的舞者仿佛不再有「国家」的标记,我们在表演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生。
生命的精进比才华重要,意志的坚韧比灵感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