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先天地原,上天下地祖窍安;
垂帘明心凝祖窍,精气神守炼大丹。
一性一命乾坤成,出玄入牝真种产;
杳杳冥冥圆光现,太上无极是真仙。
人在未生之时为无极,阴阳相交(父母之果)成为太极也。十月胎圆,分离母体,胎息变为后天口鼻呼吸,先天元神(婴儿诚朴之思)变成后天识神,由一岁至十六岁,加冕始成大人。丹田气满精足,而后情窦大开,男女相交,元精已泄漏。此漏既开,欲念难禁,纯阳健壮之体,日复一日,成为既漏之身,衣冠楚楚,装饰辉映,实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奢侈贪婪者尤甚,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早夭过半。常人衣食所逼,寒暑交凌,贫病交加,丧亡渐至,无常速到,不能长生永寿乃一大憾事也。其由既知,亡羊补牢也,行炼丹家百日筑基之功,将已漏之元精补足,返回到先天无极之体有何不可。百日筑基之后,已是祛病延年之果,神爽体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寿,其功效不求自得,此是修炼大丹之第一阶段也。
古丹经云:“顺则凡,逆则仙”。顺则身中之精气随情欲直奔阳关精道,外肾,男女,生男育女,为生物之规道,后天造化之机,非人故意造作之为。这便是顺则凡。修丹道者,是把已泄漏之先天元精,逆行督脉,返回丹田,烹炼而成仙道也。筑基之功九层,以下分而述之。
其一层为:,神安祖窍
正襟端坐,闭目垂帘。初炼静坐功者,一般先取散盘之势,太极手印,口中默念《太上元始无极大道歌》,精神内敛,。何为本尊?本尊乃传道之本师也。本功最高本尊为玉清元始天尊,授功分级按等,最好是活着的传授丹道的明师形象。存想元始宝诰一篇,授吾金鼎玉炉妙符灵章。。我之元神“真我”安于祖窍之内,双目内视(勿忘勿助),由浅入深,渐入洞房,渐入泥丸,登堂入室,己之元神,坐镇己之泥丸宫。久之静定,进入先天无为之境。有人误传,让本尊进入修者祖窍泥丸,将会进入幻境,此乃魔道,非仙道也。此是仙道与左道旁门之分水岭。修士谨慎为之。为师者不晓丹道,不可谬种流传,误修炼丹道之机,此乃损功损德之大过也。修丹道修什么?修我之先天之“真吾”,炼我之后天之精气神,返还为先天精气神。何谓“真我”,乃吾之先天之“阳神”也,应该常存这样的意念:“三界内外,唯吾独尊”。
其二层为:反观内视,凝神寂照
安神祖窍,不可后天意识过重,形成执着,要知道致虚,双目内视祖窍穴内,由浅入深,采取不可无意,也不可着意,取有意无意之间。年轻人意重,形成气滞;年老人无意,会昏睡气荡。不着空,不着相,这是修炼者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入静法有好多种,但高度的全身肌肉、关节放松为前提,万虑俱息,无有挂碍是条件,做到这些,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对静要有正确理解,是在意念集中神志高度清醒的情 境下出现的高度安静状态。只要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逐渐入静。古丹经上说:“念不起为之静”。所谓静,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不是无意识的昏睡状态和“痴定”,而是在头脑高度清醒状态下有一个兴奋点,叫“一灵独存”。绝对无意识的状态下怎运行周天呢?本功要求默念“十字真诀”,实在不能入静时,睁双目一扫,叫“青龙神剑斩天魔”,然后收心再炼。反观内视要内视窍穴内(先松后视),久之其效可见。十六岁前的全真童身可达顿悟之境,直接法身纯阳,阳神六通,神证六通,达大罗天仙之果位(经师特殊助修才可)。
其三层为:登堂入室,明心见性
《黄帝内经》中指出:“人的五脏六腑之华聚之于目,故人的真神藏于脑而显于目也”。陈泥丸真人说:“真阴真阳是真道,只在眼前何远讨”。古丹经云:“日月合并观祖窍,性光闪灼聚明圆,认得本来真面目,始知生死在泥丸。元始无极真妙处,玄中之玄天外天,由此凝神入气穴,伏命胎息结大丹。”道书中多处把左目喻日,右目喻月,双目凝神返观内照祖窍,由不稳定到稳定,由浅入深,逐步进入一个正心、诚意、断魔、正修之境。祖窍前颤动,舒畅快感跳动出现一明光亮,如粟米珠,乃真灵元性也,由微到显,逐渐静定。先天体质好者,悟性高者,眼前会如电闪雷鸣,震开泥丸宫,元神真性显出,明合碧玉,三界十方虚空皆白。奇观妙境不可言传,任其自然,不可追求,此乃性光灵明,元神真性也,即“真我”也。这样的境界会显多次,非是幻境和魔境。
其四层为:元神真性,勿着空相
古丹经多次指出:“道有根苗。根苗有性根命根之说,性藏于泥丸,命藏于海底。性命合则一,分则二。命因性生,性因命立。”即使明心见性之后(不达阳神六通之境),性光还是很容易被天魔外邪干扰而隐蔽,仍须行寂照之功。寂照之功不可着空着相,陷入空亡。何为空亡?空即枯坐,没有灵性。相有六相:一为浮相,杂念纷纭太多,静不下来;二为沉相,大脑昏昏沉沉,容易入睡;三为宽相,心意散漫,形态萎靡不振;四为意相,摄念用心太重,导致头胀胸紧闷气等(不舒适);五为色相,出现不正当的情欲念头;六为魔相,着于幻境有天堂美景仙姬妖妾来朝,或而妖魔鬼怪凶残动物,洪水猛兽来恐吓。修道者十难六相,半途而废甚多。修道本是超脱生死大关,天魔外邪岂奈吾何。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其五层为:换炉设鼎,寂照下田
老子在《道德经》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反观内照性光圆明时,就以双目之神光驭性宫内的性光寂照下田,使性命会合。修炼丹道的筑基阶段,主要是首先反观内照(祖窍)玄关,复我本性真元(元神),实质是以命养性的初级性功,然后再以性促命。这就需要以神驭性,在下丹田安炉设鼎,性命会合相交。道家文始真人关尹喜曰:“夫筑基之功,调药补精,炼精化气,收心以还虚,即收神固精养气之诀也。夫身内精气充实,骨髓坚实,方可入室下功,而求返还之道也。……心目内观,洗心涤虑,主静立极,外无所着,内无所思,空空洞洞,虚虚灵灵,元精方可补足也。”这个鼎炉在脐轮内下,两肾之间的广大区域(不是一点,也不是面,而是空圆立体)。道书讲:“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黄金鼎。”正此谓也。此气穴上通泥丸,下通会阴、涌泉,前下通阳关(精道),后下通尾闾之关。故曰“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道家曰气穴,医家曰命门。命门旺,十二经皆旺,命门衰,十二经衰。命门生,则人生,命门绝,则人死也。筑基乃把人生立命之元精补足,这是立命之根本,丹道之基础,此步功故喻筑基也。修士首先知此气穴,即丹田之要冲,方可行补身之功也。
其六层为:午降于前,性命会合
安炉设鼎之后,须将离宫之真火(元神)降于下田,周天十二时,离宫是正午,真火循任脉降于下田,曰:午降于前,离宫之午火(十二时正午火旺)烧坎宫之子水(乃精也)的过程。“识得下田鼎炉在,须用午火烧子水”。仍须正襟端坐,凝神于下田气穴内,此层功要虚静自然,用意勿用力,双目内视鼻尖片刻,下移内视两乳间膻中内穴。随之,心止于脐下(下丹田内)曰“凝神”,气蛰于脐下(下丹田内)曰“胎息”。双目寂照下丹田内,曰“内视”。双耳听于下丹田内,曰“凝神、内想、胎息、内视、内听”,很不容易掌握。久之知而不守,先存后亡,虚心凝神,不着色相,不着空亡,虚灵不昧,存养寂照。勿忘勿助是真机。什么叫勿忘?守其清静自然;什么叫勿助?顺其清静自然,渐渐心息相依,神气融合,即性命会合。气浮神驰在初坐时是难免的,久之性宫之元神真性与命宫之元精真命缠缠绵绵,融融圆圆,方能坎水生真金矣。
其七层为:以离就坎,坎离相交
古人炼丹道,静坐密屋,行子午卯酉四时功(今人多行子午两时功),以离就坎,静坐一月余,渐而下田微觉震动,渐而胸中热气降于下田,渐而下田温暖,渐而震动遍及全身,达于四肢,渐而督脉血液由脊后起,进夹脊、玉枕、明堂、鹊桥、重楼达于下黄庭。此非小周天通,乃血液通,与阳精过关入黄庭不同。离宫则外阳而内阴,坎宫则外阴而内阳,以离就坎,坎离相交,呼吸由口鼻呼吸逐渐达到绵绵不断的胎息状态。《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何为天地根?天为玄,为阳,指性宫。地为牝,为阴,指命宫。静坐到一定阶段,修士可体会到上田玄关内一股气循脉而入下田,混混沌沌,酥酥麻麻,若存若亡,自然形成,非后天执着,丹经上叫“出玄入牝”。
以离就坎,实质上是降心火于下田。白玉蟾曰:“内炼之道至简至易,惟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盖丹田乃坎宫属水,性乃离宫属火,火入水中,水火相交(即坎离相交也),而真阳生(真种产矣)。正阳真人曰:“降心火是南辰移入北辰位”。石杏林云:“以神皈气内,丹道自然成”。刘海蟾曰:“我悟长生理,太阳伏太阴”。许旌阳真人云:“与君说破我家风,太阳移在月明中”。先天离宫中元神(真火)相交于坎宫中元精(真水),勿忘勿助,久之呼吸相含,神气相抱,玄关窍开,真种产生(活子时一阳生)。
其八层为:取坎填离,天南地北
老子《道德经》道体章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是指性窍与命窍。性窍在上为南,命窍在下为北,先天八卦曰:“地北(命窍)天南(性窍)”。出玄入牝为真息,真火熟炼阳精即是真阳之气(炼精化炁)萌发的过程,就会孕育灵根,成就“内丹”的不坏根基。这个过程反复多次,又叫“百日筑基”。其实“百日”非是百日之时,有的年轻体健,二月即可补齐;有的年老体弱,时间要超出百日。
何谓取坎填离?在长期的性命会合,阴阳相交的筑基过程中,坎宫真阳之气取代离宫内的真阴之气。用八卦符号表示为:坎卦为( ),离卦为( )。坎宫中的真阳去取代离宫中的真阴,坎卦变为坤( )卦,离卦变为乾( )卦。人体是太极图,取坎填离是人体由后天向先天转化的第一关。由太极复归于先天无极,这是修炼丹道的最上乘境界,这便是道书上讲的“逆阴阳而返先天”。南华真人庄子在其《逍遥游》中喻北南二溟。北溟即命海,南溟即性海,鱼则是在人体的太极图。性宫外阳而内阴,命宫外阴而内阳,是太极图的两个阴阳鱼,喻示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鱼化而为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喻真阳之气为九,九为八卦之老阳也,标志着真阳之气极。解喻《逍遥游》者甚众,文学家和丹道家概念不同。其实,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传人与代表人,他主要是喻养生。战国时期就开创了人体真气运行的内丹术(当时未命名为炼丹)。庄子在养生上是取虚无自然之势,在文学成就上是气势磅礴的大家手笔。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取坎填离又叫还精补脑,人的脑细胞神经发生质的变化,通灵慧彻,天智顿悟,先天潜意识逐渐开发,现代人有把人体生命科学叫做潜科学,自然界的客观物质经过人的制作输入程序,功能千奇百怪。人体自身这个小宇宙也可以通过高级修炼,发生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分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客观祛病延年,二是智力达大彻大悟之境。
其九层为:真阳萌发,子升于后
筑基补漏在小周天功毕之后,才完全达彼岸。笔者把补漏筑基之境达一阳复生(活子时)专门划归一步,让修士明了筑基之不易。筑基也分二小步。先由性宫入手,接宇宙全息(炼何门派,接何派本尊),安神祖窍,收心炼己,直到玄珠如黍米出现,光灼灼,明圆圆,亮晶晶,性光灵明,明心见性之后方可性命双修。有人说:明心现性是术语,这是不确切的。是外来宗教,一切术语加上汉文化色彩。比如,只讲地水火风四大,江湖上人们把八卦五行也混谈为文化,其实这是不知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同化了外来宗教文化。上田玄珠炼纯,再移神下田,重新安炉设鼎,性入命宫,性命会合,性命双修。道是修丹道的真谛。有的自名大师已成仙成佛(其门徒自吹),连“禅修”和性命双修的概念也搞不清。“禅修”悟性只出阴神;而“性命双修”才出阳神,其果是“真人”,又曰“仙人”。例入《道藏》的部分所谓经典丹道之作和近现代的气功之作,伪言不少,谬种流传,使纯朴的少见多怪的善男信女们误入歧途。,,。也不知,道为本,法为末,,连道和法的本末关系也混淆不清,妄称佛,妄称大师,伪言伪功谬种流传,毒害世人。?道家的丹道功术语,原意是指大小周天功和卯酉周天功,它是在元神进入先天阶段以神取气自然运行。柳华阳在《慧命经》中标新立异,。细推柳之丹道炼法,无非是道家功法加上佛家名词术语而已。,,人们的身心受到损害,进入魔幻之境,甚至杀人。试问哪有修真之士杀人为上天堂呢?笔者警示修真养性的善男信女们,多读道书,辨明是非,其实仙道至简。伍冲虚云:“一神一炁,一性一命即为天仙”。仙途唯一,烧香念经,求神礼拜乃其仪式,唯具心性命双修,方成大道。吃斋念经数十余年,老态龙钟,疾病缠身而亡,岂不悲哉。笔者曾在华山邂逅遇高道,促膝恳谈问道,道者深得陈抟老祖真传,曰:“遍观丹道诸书,伪言甚多,明者甚少”。他赠诗云:“丹道典籍千万卷,谁人识得玄中玄
·END·
道教丹道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