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Fingersmith 指匠情挑
类型:剧情 / 爱情 / 同性 / 犯罪
首映:2005-03-27(英国)
中国上映日期:无
Ratings: 8.0/10
导演: 艾斯林·沃什
编剧: Sarah Waters / Peter Ransley
主演: 伊莲·卡西迪 / 莎莉·霍金斯 / 艾美达·斯丹顿 / 鲁珀特·伊文斯
官方网站: www.bbc.co.uk/drama/fingersmith/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集数: 3
单集片长: 60分钟
Susan "Sue" Trinder is a fingersmith (British slang for thief) who lives in the slums of London with a baby farmer (person who looks after unwanted babies) Mrs.Sucksby. When a once rich man, who gambled all his money away, presents them with a scam that has a payout of 40,000 pounds, Sue signs on to swindle rich Maud Lilly. Maud is an orphan who lives with her uncle, but what exactly is going on in the Lilly house? Sue will pose as Maud's maid so that Mr. Rivers (the gentleman) can get close to and eventually marry her. Their plan is to put Maud in the madhouse and take the money for themselves. All goes astray though when Sue falls in love with Maud. And the question is: Who can you trust?
根据莎拉·沃特斯同名小说《Fingersmith》改编而成。
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大庄园内,居住着李先生和他的外甥女莫德(Elaine Cassidy饰),李先生性格乖戾,驱使莫德终日在图书室里整理和朗读藏书。可怜的姑娘从小到大都未踏出过庄园一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某日,一位陌生人的闯入给莫德干涸已久的心灵带来生机,他就是来教莫德画画的瑞弗士(Rupert Evans饰),可天知道,瑞弗士的真实身份竟然是一个贼,他听说莫德有4万英镑的嫁奁,便想出骗婚这条生财之道。
为了确保成功,瑞弗士又找来盗窃团伙里的苏(Sally Hawkins饰)打下手,经过安排,苏成为莫德的贴身女仆。在一步步精心策划下,事情如瑞弗士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他不知道的是,莫德和苏之间竟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苏越来越内疚自责,看到莫德即将被送入疯人院,苏心碎欲绝。
可事情很快急转直下,原来一切都非苏想像的那般简单,十几年前就开始精心酿造的大阴谋在等待所有的人,一个晴天霹雳般的真相已呼之欲出。
(1)关于电影
该作品是英国作家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维多利亚三部曲其中一部,书名为《Fingersmith》,中版译名为《荆棘之城》or《指匠情挑》,主要讲述了局中局的反转故事,里面百合剧情虽不是该故事的最大卖点,却是故事的主要线索,两位女主人公,莫德(Maud)和苏(Sue)的感情线发展着实撩动人心,特别是莫德的腹黑及情话满满,简直撩妹高手。
(2)影评——穿越維多利亞時代的絕美大眾經典文學作
今年在自己的发下的「一星期一片」(有时也不只一片)誓言下,林林总总也累积了不少部电影。而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无意间瞧到一位电影达人的随性贴文,内容是「最经典的女女亲热桥段」,好吧,我承认我对于有主题的报导或系列页面(就像IMDB的主题排行一样)仍尚缺免疫力,于是便进入网页并认真的看完了里头电影的简介与Youtube的片段……岂料这竟然就是我跳入另一个坑的开始。
中间接触过程跳过。总之,我先从《Tipping The Velvet》开始尝试英国(BBC)的电视电影(剧集),也是第一次接触了莎拉华特丝(Sarah Waters)这位英国知名新兴小说家的作品改编电视剧。或许是她甫出道的「维多利亚三部曲」作品确实有无比的魅力在,我竟然也深深地被吸引、变得如此狂热,拾起我好久没有想为一部电影写下可能会长得如裹脚布般的影评(更去找原作书拜读!)之念头──尤以其中三部曲当中的《Fingersmith》更令人久久无法忘怀!
《Fingersmith》原台湾中译书名为「荆棘之城」,不过我们现在常听到的中译名则为「指匠情挑」(据说为内地先翻译的名称,非常符合剧情),是2002年华特丝推出的三部曲之最后一本,而2005年时BBC也继《Tipping The Velvet》搬上电视受到广大回响后,乘胜追击再度为本作品制作迷你电视电影,同样成功。不过我觉得,要说是电影,它并未像一般院线片般上映,而且情节对电影来说稍长、很难一次性的叙述;说是电视,却又让他的格局狭隘了,因为以它呈现出的影像与格局而言,仍有十足的电影张力存在。可能我看的剧(影)集不多、也可能是我受昔日学校的教学内容及台湾的电视圈影响过久,但我仍平心而论的道出我对这部片所抱持的优秀和深刻印象,实在不能以「电视」或「电影」一词概之。
首先,我要说的是,《Fingersmith》的架构虽然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为主,进而铺陈两位女主人公── Susan Trinder(小名Sue,中译:苏珊‧崔妮德)与Maud Lilly(中译:玛黛‧李里,以「莫德」来称呼会比台湾版中译好听)爱恨交织的情感互动、悬疑秘辛及剧情走向;然而,由于两人是同时以第一立场来陈述故事,加上本为「刻意的安排」却换来「命运的相遇」,使得两人女女间的感情「如何接触」这部份就不致于太刻意或突兀。此外,对比于《Tipping The Velvet》的「激情直白」,或《Affinity》的「诡谲幽暗」,《Fingersmith》可说是「温润更胜于悬疑」,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华特丝目前的作品中,最钟情于此部(可能也是大部分读者的最爱)的原因吧。
再者,华特丝在书中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描写中,具有非常仔细及深度的叙述。例如她将当时确实曾经会出现于伦敦的人、事、物模样刻划得栩栩如生,展现她本身研究英国文化上既有的深厚底子。阅读华特丝的作品,不仅能读到她言词表达的具体感与流顺性,同时,以中译版那高达600多页的内容,读起来却毫不费力,且过程中亦让人无法停下,着实酣然畅快!
切入主题。我在上面提到本书同时让Sue与Maud轮述故事:书内共三个章节,以Sue自述第一、第三章做开头及结尾;而Maud的第二章阐述即代表着一个故事的转捩点──章节名「爱恨情转」可说是恰如其分。对于Sue来说,这是一个「刻意安排」的计画,改名「Susan Smith」也呼应她本在偷窃门道中成长的背景,与化身为画师「Richard Rivers」进入荆棘山庄骗取主人信任的「绅士」(Gentleman),密谋一段「天衣无缝」计画,伪装成女佣进入荆棘山庄接触Maud的Sue,怎么也料想不到,这却是换来一段「命运的相遇」。
在复杂环境中长大的Sue,甫与Maud见面,对她的第一印象就像「千金小姐」般,是那种涉世未深、不黯世事的单纯女孩,也因为这股直觉,她给予了Maud无微不至的照顾:为她梳洗更衣、为她修剪指甲、为她清鞋呵脚、更为她用顶针磨牙……也许是女佣的职责,又或许是出自于对「妹妹」(Sue自己认为)的关怀,但这些以往从未想过、做过的付出却逐渐成了一道心甘情愿的「反射动作」。
的确,第一章中我们可以从Sue的角度观察到Maud那出口几近无厘头、令人哭笑不得的话语和想法,并能逐渐观察到,她是一个有脾气、有情绪、更会将情感流露于面上的清纯娃儿──华特丝笔中世界厉害的地方就在此,因为事实往往不会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两位女孩其实有很多歧异、却又互补的地方。比如说,我们乍看之下,感受到Sue有着最具大胆、且不拘小节的性格;而Maud却是单纯、毫无心机的大小姐。可实际是,看到故事后头我们才会发现,除了「纯真」和「城府」两者的反转外,在感情上,Maud也比Sue敢勇于面对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到最后看到Maud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再再令人揪心。
当情感与身分互相牴触、也互相交融时,这段情结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以及更多的挣扎。双姝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心境的隐藏,着实使人捏把冷汗!而后,Maud「因为爱」而继续这段计中计(绝不是电视版中因为Sue的「不爱」生恨才继续)。 Sue更是缺了坦然面对的勇气,才会导致故事尔后走向分歧……
原著中有两个地方的叙述非常地真实生动,其一就是进入故事精采之处时、Sue在疯人院内的过程描述,华特丝从Sue的视角娓娓道出属于该时代疯人院内特有的「传统」和「规范」,这是一段痛苦的过程,隐隐、却又清楚表现出Sue驻扎于内心的矛盾与心结。电视版仿佛完全将Sue变成了一个无情、满脑子只想着报复的小奸小恶之辈一样,颇让人无言。
其二,便是后段Sue请人代念Mrs. Sucksby所留的信。由于Sue不识字,在书中就利用文盲这个原因,故可借此铺不少的梗、有了更多塑造空间,Sue特地走远找了一位不认识的人替她读出信中内容;当秘密随着读信人的朗读声逐渐明朗,她的肢体动作和举止变得愈趋激动和怪异,不过却完全缄口听着读信人所念出的语句。这段表现可说是有趣又不禁令人融入Sue的紧张情绪中,华特丝的拿捏真是恰到好处。
至于说,在描写Maud的地方有没有特别突出之处?答案当然是有的。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将Maud为何有心理层面的极大变化,还有那些难以启齿的童年经历,从小到大、完整地陈述出来。假如没有这段,光看电视版可能会无法理解Maud接收「毒药」后对她的影响甚巨以及荆棘山庄内人、事、物带给她的扭曲转变。所以,对于电视版的含糊带过还是觉得有点可惜。
原著里还有一段描述两人在分开后在深恶痛绝的环境中,心境的那种莫名而不自觉的波动,这点非常让人动容。比如说,Sue囚禁在疯人院内的期间,她不断拿着至Maud行李中带走的一只手套,有时啃它,有时却又对着它想起了Maud的手、唇、身体……纵使有恨,但遮蔽不了更多的爱。
而Maud呢?待在Mrs. Sucksby的蛇鼠一窝中,心自然是痛不欲生,然对Sue的歉疚与挥散不去的爱意,也反应在与周遭人的对话及举止上,像是起先与Sue的相处时发现到她的耳洞,滋长出一种仿效心理,遂使她也让Dainty为其打上了耳洞。女性的心思是很细腻的,总是会注视或留意着伴侣身上对她们来说算最完美的特色,如果有观看过动画《少女革命》的朋友,便会了解为什么女主人公Utena她小时候对王子的仰慕,留下的并非浓厚的思念情绪,相反地,她以装扮成中性、像王子般的化身为其象征。这不是代表她不爱王子,而是藉由这种方式,去揣摩、成为她拯救「公主」的记忆符号,模拟与仿效,正是爱意弥留的深刻之处。
谈到了这里,我觉得电视版就跟原著更分不开了,所以接下来,我要继续谈的便是以电视版线为主轴,比较与原著小说之不同、却也各自优劣参半的一些差异和心得。
接着我们继续谈谈电视版。电视版播出长度仅有三小时(于BBC播映时分成三集,发行DVD时变成两集并保留三集版一些未出现的片段),真正说起来,的确难以与原著详细的故事铺陈相比,但要在短短三小时内演完一个多年铺陈的故事实在有些太强求,且毕竟电视版拍出了自己独立的特色出来,加上两位女主一的发挥得宜,直至今日仍让人记忆犹新,光是这点就很不容易了。
(下面没有大破,但有小雷)
虽然电视版影像与剧情发挥的程度有限,然有几个地方的呈现的确需要「真实」的效果才能加深印象。所以在这边,我想分析一下电视版比起原著小说,更为出色的桥段安排。
一、原著中的Maud是自从进到荆棘山庄后,直到长大都一直戴着手套──除了进入图书室要接触「那些书」,这是她的舅舅为了保护书而需要一双干净、柔软的手,遂命她日常生活一定都得将手套戴着(我突然想到赌神3的梁咏琪那角色…囧)。而电视版中的Maud无论何时则是都带着手套,当有脱下手套的桥段出现时就又是另一层影像才能呈现的美感和意义了……(两位女主一的纤纤玉手可真是漂亮白皙呐!)
二、Sue为 Maud磨牙的桥段,是整部剧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长出尖牙的Maud于原著中的形容是「就像被蛇咬到」般的尖痛(这段对话满有趣的,建议先看原著会比较有感),接着Sue从缝纫盒中找了一个顶针,为Maud磨平尖牙。看似短暂的过程,映射出双姝之间的情感交集。在电视版中,由于采取从胸景(BS)转至两人的特写镜头,因此观众便能马上感染到这股「眼波流转,心波荡漾」的动人景象,不得不说除了桥段是原著的经典,连电视版这刻划得十分到位的镜头也是经典!
三、三人河边写生的桥段,Sue小睡当中,Maud 作画时紧盯着Sue。从Maud表情及举止早已明显透露出她正发酵的欲望及渴求,好似忘记Rivers 也正在一旁瞧着她。桥段叙述可以很简单,但情感流泄的收放上却需要演员高明的表现,这点,Elaine Cassidy做到了。另外,因Maud的注视,一时未察觉手上的油彩笔墨不慎滴下,原著描述的画笔颜色为黑色,电视版则改作红颜料:鲜明的红色更加表达那股蠢蠢欲动的情欲。
四、两段缠绵的情节描述,我们可以从原著中Sue的视角感觉到她的主动与Maud的「羞涩」;然电视版却能不经意感受到Maud的「反主动」(我又要称赞Elaine Cassidy的演技了)。另外,在河边一段,因Sue偷瞧见Rivers亲吻Maud手心的画面,遂成了缠绵时、为Maud在手掌中「烙下」记号的动作表征(Sally Hawkins在剧中投入的情感也很出色) 。
噢~这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呐!
对了,补充一下,关于这两段情节,我觉得出现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段便是两人关系的交融点,及Maud的「无意转刻意」的细腻描写。第二段是担心像豺狼野心的Rivers不知要如何对待她,焦虑之下对Sue那股如潮水般的渴望又顺势被挑起,遂猛烈向Sue汲取更多的滋润;原著是简单带过这段的,电视版倒是将这段做了强烈的表达。 (这种亲密画面才叫拍案叫绝嘛!实在是很痛恨一堆芭乐剧或好莱坞烂片没事出现那么多xx画面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五、Maud和Mrs. Sucksby 的互动增加不少。原著中,Mrs. Sucksby在说出自己与Maud的关系后,第二章便嘎然而止了;但电视版中,却另外加入了Maud 得知真相后,与Mrs. Sucksby 的相处及情绪流露,有点借此缓颊原著描写Mrs. Sucksby 的模样吧。
六、其实在末段事件爆发点──也是Sue与Maud「狭路重逢」的一段,原著把这段详述得非常冗长,不过在电视版上为求精简,还特意将两人的生辰设定在同一日(依稀记得原著中并没有特别指出两人的生日时序),以方便冲突点刚好皆为同一天的安排去显现影像张力。张力的表现当然也得靠演员们的高超水准撑场啰。
七、原著尾段在Sue再次进入荆棘山庄的描写上,当时其实是大雨滂沱的,电视版呈现的效果则改为和煦的阳光倾泻于屋内。毕竟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在影像上就得表达出正面、美好的样子。还有一点,图书室内地板的那面「手指标记」,电视版的保留也传达了另一种「跨越」的象征。
我们说,在写文章时最需要注重的便是「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的架构,不过电影或电视的呈现却不尽然是如此,因为影像是带给人瞬间就得承受的效果展现,故即使是一秒,也须有最好的安排。这也是在影像的表现上,为何老是有「前后呼应」的镜头桥段出现。你可能在前面不会记得A,但你看到后头的B,就会想起为何A要做这样的铺陈。电影可以不需要有好的收尾(事实上,现在的电影大多也没什么优质的收尾),但不能没有呼应、反转的效果情节,这会是影响一个「电影(电视)」和「书本」分隔最大因子。
回到主题,电视版可以赞赏的是,的确有将原著的精神和意境给拍出来,只可惜镜位和剪接这部份差强人意了些。真要说的话,《Tipping The Velvet》的电视版就好多了(一样有相反点──就是与原著情节悖离不少啊!)。
有人会说,Maud接触的那种「内容」物何其多,身边也曾有好几位女仆服侍,为什么就对这新来的、而且早已知道要对付她的「Susan Smith」情有独钟呢?我觉得在这点上,部落格「Orange'sReview」板主就剖析得满精辟的。也许「日久生情」便是她们两人爱意萌芽的最好解释,而在我自己看来,也是一种Maud为那些在污秽环境下成长的另类反抗之表现。感受到Sue带给她的前所未有温暖、真挚呵护和恳切关怀,早已忘却掉原本该进行的「任务」(这点其实两人都是),亦将世俗抛诸于脑后。 Maud所展现出的个人特质,相信会是她那独特的成熟无畏,以及过人的敏锐心思,才进而掳获、成为读者或观众们的焦点。
最重要需重复赞赏的部份,当然是剧中两位女演员:Elaine Cassidy和Sally Hawkins精湛的演技表现了。如果仔细看Elaine Cassidy饰演Maud时的每个特写表情,例如情节转变前的纯真模样、高傲且睥睨一切的深沉气息、又或是流露出情欲和挣扎的眼神......你会注意到的是,她那不断地散发出的幽暗及诱人特质。同样,Sally Hawkins也成功诠释她所饰演的Sue,那种既世故(反而逊了Maud的诡谲狡诈)、却是被蒙在鼓里的单纯心态。不得不说,两位女演员的表现除了毫不扭捏、令人印象深刻外,收放自如的优异表达方式,也使得观众难以忘怀,不愧是英国出色优质的两名实力派演员。
最后,我不多说,《Fingersmith》是一部你需要真正去看过它,才能深深领会到它感动所在的经典之作,在维多利亚时代,很多现代所无法呈现、华丽中又带有小人物艰困的鲜明年代中,正是一个易于发挥动人故事的最好温床。不过情节架构可以很好铺陈,却不好加以完整描述及呈现,尤其又是要编排一个女同的故事,那又得更加费心于考究与陈述,在这里,我们不断看到了作者莎拉华特丝的用心安排及高人一等的文史考察背景,让不仅是个大时代的精密故事,还是一个浪漫且唯美的代表作,并能再次藉由电视影像方式具体呈现在观众面前,作家、剧情、演员三者的相辅相成可说是缺一不可的后无来者之最。
(3)影评——从时间之恶走到时间之善
今天要评论的是BBC在2005年的一部迷你剧集,总共分成三集,因为其实加起来总长约莫是3个小时
算是个迷你电影的作品,但是翻拍成迷你剧集是比较好的手法,笔者姑且还是将它放入电影评论。
这是一部有关爱的故事,但是却发生在还是很封闭的维多利亚时代。
悬疑而又有老梗私奔的桥段,不禁引人入胜,甚至让我想起只要是影评人或是评论者公认的一句话。
「老梗虽是老梗,但是如何将老梗运用并灵活地套用在新的剧情中,老梗依然是好梗。」
不得不说我非常喜爱这部作品,原因无他,我觉得至今很少有别同题材的片可以超过它了
以下评论有关电影剧透,请小心打开
苏珊原本是要去庄园和同伙「绅士」骗婚大小姐莫德●李里,。
假扮女仆的苏珊却在相处过程中爱上了这位大小姐,但在既期待又害怕受伤害的苏珊仍只是小心地将份这份情感藏住
并不断鼓励她与同伴「绅士」加深感情。
这是第一集苏珊的视角,觉得莫德真的好美、好漂亮又好单纯(其实我回头看会觉得第一眼莫德真的还好)
然后在新婚之夜的前一晚,苏珊在也藏不住对莫德的情感,在亲身告诉莫德新婚之夜应该要做的事之后。
看到自己事后造成的红印和一切,演员将苏珊的内心、愧疚、喜悦、兴奋和懊悔诠释得相当好
还有,害怕跟矛盾,所以她仍选择欺瞒莫德,她想告诉她,却又害怕她不相信她。
骗婚成功后,绅士准备将莫德丢入疯人院,可是最后才发现自己才是整个骗局里的受骗者
那心碎及嘶吼,甚至爱恨交织可以完整地感受到。
爱一个人代表着我们会得到一些同时又会失去别的,忽然发现真相的时候觉得自己愚蠢至极跟后悔万分
可是仍然抛不开那份爱,就如同苏珊偷藏的白色珍珠扣的丝质手套。
第二集是莫德的心声
不可否定的是她也爱苏珊,可是不谅解苏珊在她新婚之夜的前一晚刻意地诱惑成功后
却只是换来隔天苏珊的害怕跟躲藏,还有一直积极地想骗婚的话语。
但莫德不懂她藏太深,所以苏珊不解,所以她伤害了她,感到后悔万分。
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到莫德对于苏珊和后期对其他人的反应,她不讨厌苏珊出碰她,可是却会反射性地回避每个人要抚摸她
可能因为遇到的都是假好心的骗子,但是不论熟人还是坏意的路人、跟骗子她都下意识的反抗
只有苏珊她不会,大概也强力地暗示苏珊的善良和直率才可以让莫德已经冰封的新又开始活跃。
该来的总是还会来,苏珊逃离疯人院、回到原本生活的地方却看见了莫德,她岔了一口气,又惊又喜又怒
她冲进屋持刀威胁要杀了莫德,但对方只是劝她在绅士回来前离开,并且隐瞒了真相,因为她不想再伤害她了。
可是绅士回来的,发现了真相和事实,于是莫德杀了她,而苏珊认为爱她的养母─萨克比大妈却替亲生女儿顶了罪。
又是一个骗局,却跟一开始的完全不一,是出自爱,而剧里真实陈述了人性,你并不会去恨里面的每一个角色,而是觉得那就是人性
最后苏珊仍得知了真相,而她要去寻回莫德
她找到了她,然后....莫德跟她说了她本来就不纯洁,她是在编纂色情小说而且还每天阅读和朗读给别人听,还以此维生
然后苏珊难过地流下泪,告诉她,她不介意什至谴责那些人。然后雪白墨迹未干的纸飘了下来,苏珊问上面你都写了什么呢?
莫德看着她,说:「上面满纸写了我如何地想要你、如何地爱你。」
如果爱是那么美好的东西,那么它就会超越了很多东西,譬如萨克比大妈,她设计了所有人,但你会觉得那是人性,而不邪恶。
像苏珊和莫德,爱一个人却要骗她让她恨自己,只因为害怕她再心碎一次,这比恨还难多了。
而场景里觉得邪恶的是苏珊舅舅和那些道貌岸然的商人、路人和骗子绅士,而我们又为什么会感到生气而无奈?因为生活,那代表着生活中各种歧视和社会阶级带来的压力
重点不在谁骗了谁,而是像苏珊替莫德占卜的那般,「心的旅程」
在爱情里本来就是会有各式各样的滋味,你初尝鲜甜美味,才到喉头却开始苦了起来,你心碎后可能恨、可能懊悔、可能失望,甚至迷惘的不知道结果是不是能否拼凑出完整的心。
但爱本来就不是一件坏事,是人性将它搞砸了,那怕是同性、异性、种族、阶级,那都是一样的东西,所以不轻易放弃去爱,才知道咽下苦后的那份回甘,比初尝还美。
----------------------------------==================----------------------------------
电视奖-最佳多集电视剧 Sally Head Peter Ransley 艾斯林·沃尔什 Aisling Wal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