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提到《近思录》也是新儒学的纲领。要讲这个之前,我想起我念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很喜欢读梁启超的东西。梁启超为当代的中国读书人开出了一长串的书单,在那一份书单里,梁启超要求当代的中国的读书人,不管你是学理工的、学医农的、还是学文科的,通通要读。我看到那一份书单我头就晕了。有一次我寒假的时候,我有一个学长,那时候正在念文科博士,我就问他说:“学长,这一串书单你看过几本书?”他看了一下,他说:“大概看不到10%”。我就知道梁启超开的这个书单太不切实际了。
那我在念大学的时候,我看到钱穆先生写的书,他提到:“当代中国读书人最少最少也要读七部经典。”我觉得说七部就比较实际一点。哪七部经典呢?大家听听看。先秦的有四部——《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这四本,分别代表儒家跟道家的经典。然后,第五本是唐朝的《六祖法宝坛经》。大家知道,《六祖法宝坛经》这是六祖慧能——不是他写的,是他讲的,人家记下来的。《坛经》是唯一一部原著是汉语的,竟然是由一个不识字的六祖慧能所写的,大家想想看这很有意思。那我在这里就是要跟大家讲,《论》、《孟》、《老》、《庄》、《坛经》,第六本就是《近思录》,第七本就是《传习录》。
这七本经典里头,《近思录》在这七本经典里边代表着承先启后的角色。怎么说呢?大家看看,因为《近思录》作为新儒学的纲领,它一方面是把《论》《孟》《老》《庄》以及《坛经》的精华统统吸收在《近思录》里头了。然后《传习录》是站在朱子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说《近思录》它就是在这一点意义上面,它就扮演了承先启后的角色。
我们先从后面讲起,很多人读《传习录》没有读《近思录》。我在这儿可以告诉大家,我高三的时候就把《传习录》读了三次了,觉得读《传习录》容易懂,《近思录》不好读。那讲句实话,你如果没有朱子学的基础,你就去读《传习录》,结果是怎么样?你自以为你懂,其实是不懂的。因为什么?因为阳明学他是从朱子学发展出来的,你没有朱子学做基础,你光一开始就讲阳明学,我可以告诉大家,你自以为你懂,其实是不懂的,所以说《近思录》在这里就变成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就像我是研究康德的专家,你搞西方哲学,绕得过康德吗?绕不过的。同样的道理,你研究中国的儒学,绕得过朱子吗?我举最有名的一句话给大家听好了。英国20世纪很有名的一个哲学家叫做罗素,罗素在哲学流派上是属于逻辑实证论的,立场跟康德是完全不一样的,但罗素讲过一句名言,他怎么说?他说:“超过康德有好哲学,略过康德只有坏哲学。”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你如果超越了康德,也就是你有更高的境界了,那是好哲学;你如果忽略了康德,绕过了康德,那只有坏哲学,为什么?因为康德代表着在西方哲学史上,他把经验主义跟理性主义调和了,也就是说经验主义哪些主张有效,理性主义哪些主张过头、哪些才有效,他已经把它摆平了。你如果绕过康德,你再从头来,你不会处理得比康德好一点。所以我在这儿就要告诉大家,朱熹所编的《近思录》也有这样的特色。
为什么《近思录》是新儒学的纲领?大家要知道这个的话,我们就要从《近思录》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来了解一下。
其实人家西方人研究中国文化有时候也有他们的特色,我打个比方,像Christian Wolff,这个是十八世纪欧洲一等一的大哲学家沃尔夫。他在1721年在哈勒大学——他那时候当哈勒大学校长——做了一场报告,就是《关于中国人的实践哲学》,他在那里面讲了一段话非常有意思,他说为什么我不说孔子的实践哲学,我为什么要说中国人的实践哲学?他说:因为孔子的实践哲学不是孔子自己创造的,是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远古的圣王,孔子是把他们这些圣王的教诲把它集合起来的,用我们的话来讲是什么?就是仲尼“祖述尧舜,。什么意思?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讲,他是“述而不作”。孔子没有创作新东西,他只不过是把前古圣王所讲过的话把它整理出来而已。所以,孔子是述而不作。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孔子最推崇的是谁?不就是二帝三王吗?也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以孔子他编纂六经,什么叫做《书经》?《书经》最早就是《尧典》、《舜典》,然后接着就是《夏书》、《商书》、《周书》,所以孔子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是干嘛?没有一个是孔子自己做的,孔子他做些什么事情?
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孔子他自己“删《诗》《书》”,什么叫“删《诗》《书》”?听说孔子在世的时候,流行的诗歌有三千多首,但是这三千多首里头有很多是重复的,有很多是有错误的——因为传抄的关系,有些是不文雅的,孔子把它删到剩下305首,这个叫删《诗》。什么叫《书》?《书》就是我们现在讲“书本”那个《书》经,也就是孔子把历代以来重要的文献把它汇总起来,就变成了《尚书》了。大家想想看,当年尧要把天下禅让给舜的时候讲了些什么话,舜要把天下让给禹的时候讲了些什么话,像商汤要讨伐夏桀的时候他讲了些什么话,像武王要讨伐纣王的时候他发了个什么誓,把这些收集起来。也就是说,足以垂范后世,让我们后人来学习仿效该怎么样来治国平天下,这汇总起来就叫《书经》。至于“礼乐”最清楚了,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所作的礼乐离孔子这时候已经有500多年了,有很多不合时宜了,所以这个礼乐也要删定一下,要修改一下。然后赞《周易》、作《春秋》。《周易》这个卦爻辞就是文王、周公父子写的,孔子就作了《十翼》来解释这些卦爻辞,解释《易经》。最后《春秋》。《春秋》是孔子按照那时候鲁国的史书叫《春秋》,把它稍微删改一下,重新整理,这个叫《春秋》经。
所以说大家看看,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没有一个是孔子原创的,都是述而不作。但是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因为孔子删述六经的结果,这样就把中国古代文明智慧的结晶给保存下来了。我们要学就学最好的东西,有一些不好的你留下来干嘛?把这些好的东西萃取起来,所以孔子伟大的地方,就是他把中国古代文明最精华的(部分)透过他的删述六经把它保留下来了。
孔子删述六经,他这个理想要到汉朝的时候,汉武帝要复古更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真真正正让儒家成为治国的纲领的就是董仲舒,功劳了不起!也就是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以后,中国历代向来是以儒为主。当然,有的人说是“儒表法里”,不管,至少儒已经坐上了正统的位置。
其实在这里面,因为那时候设置五经博士的时候,都有家法。打个比方,《易经》就有四个博士官,每个博士官都有自己的家法。像讲《诗经》,《诗经》就有三种,像毛诗、韩诗……他们都有他们的家法。当学术定于一尊之后就有麻烦的地方,有什么麻烦呢?当学术定于一尊,常常是懂得的人来讲,因为定于一尊,搞到最后连不懂得的人也来讲。我打个比方给大家听,像19世纪初期,当黑格尔哲学成为那时候普鲁士的官方哲学之后就麻烦了,为什么?懂黑格尔的人来教黑格尔,因为它是必修课,搞到最后不懂得黑格尔的人也来讲黑格尔,那就完了,是不是?,,结果有的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的人也来教,那怎么可能教得好呢?同样的道理,所以说当学术一定于一尊,都会有这些毛病的。当董仲舒设置五经博士以后,以后你跟哪个博士官学哪个经典都有一套路数,结果是怎么样?在注解经典的时候真的是令你头大,常常为了注解经典的一个字,动不动就是几千字去解一个字,最荒唐的最高记录,为了要解释经文中的一个字,注解的就两万多字。这就搞得支离破碎了!所以那时候有人感叹说“皓首穷经”,什么叫“皓首穷经”?读到头发都白了,经都还没读完。当你这样的话,你在了解经书的时候,你就不能抓住它的微言大义,变成了钻到牛角尖去了,这就注定了经学的没落。
尤其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动荡400年。黄巾起义之后,董卓之乱。接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接着就三国。三国之后,在公元280年,晋篡的位,晋最后把吴灭掉。西晋的时候,我把它算一算,西晋统一不到20年,为什么?不到20年就发生八王之乱了,八王之乱弄的结果就是五胡十六国,就南北朝。大家看看,也就是说到隋统一天下,从公元180年到589年这400多年里面,天下统一才20年。
天下这么乱,五胡乱华,朝廷换来换去,搞得像走马灯一样,结果是怎么样?人心慌忽不定。那时候传到中国来了,很多士大夫为了求安宁起见,都去信佛了。道教起来跟它对抗,不信佛就去信道了,谁还去管你儒学啊?没有人去管你儒学。后来隋朝出了个隋炀帝,很快垮掉了。唐朝以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干嘛?就是编纂《五经正义》——在唐太宗的时候,让孔颖达来编《五经正义》。为什么要编《五经正义》?因为天下分裂得这么厉害,那么久,有关经书的解释,南方跟北方都不一样,各个地方都不一样,其实当初朝廷要孔颖达来编《五经正义》也有要统一思想的意思,但结果是怎么样?孔颖达他在《五经正义》所采用的注经的方法基本上还是离不开汉儒注经的格局,也就是说,还是在钻牛角尖,不是以义理为主。所以说在唐朝中叶,先出现一个韩愈,接着就出现李翱。韩愈跟李翱的关系亦师亦友,像李翱的《复性书》对后来北宋都有很大的影响。
那等到北宋早期,像出现孙复、石介、胡瑗、范仲淹、欧阳修,包括王安石,这些都是前期的。真正成为大儒的就这五位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跟邵雍。这五位大儒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我在这儿跟大家讲一下,这五位大儒每一个都有《易经》方面的专著。周敦颐他有《通书》,《太极图说》就是他最有名的著作了。两位程夫子,《周易程氏传》,我们现在一般来讲称为《伊川易传》,其实我告诉大家,叫《伊川易传》其实不是很公平,为什么呢?因为伊川跟他哥哥两个人差一岁而已,其实两个人从小感情就特别好,但是哥哥程颢54岁就死了,弟弟活到75岁,也就是说程颢死了之后,程颐还活了22年,他就有很充裕的时间,可以把他们兄弟共学所得整理出来,所以说《伊川易传》我认为也是明道跟伊川共学所得。张载他有《横渠易说》,邵雍那就更不用讲了,他就是《易经》数学派的高人。所以说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这五位大儒都通通有《易经》的专著。那这五位大儒为什么叫大儒啊?他们这五位大儒都把五经读得滚瓜烂熟,而且他们那时候特别强调《易传》的重要性,凸显《大学》、《中庸》的重要性,为什么?
大家要知道,从东汉传进中国之后,儒学就一再地在被边缘化。那儒学里面有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子罕言性命天道”。在那400多年动荡期间,人家进来,告诉你前生来世,让你心里有个寄托。道教也起来跟它对抗,儒学讲的治国平天下,怎么治国平天下?天下分裂得一塌糊涂,五胡十六国,你还讲什么治国平天下?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为了要弥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罕言性命天道”,《易传》里面就有很多讲阴阳消息盈虚、鬼神之道的都在这里头,《中庸》讲形而上的,《大学》是讲规模的,所以在北宋五子里头,他们很自觉地(认为)按照传统的孔孟的讲法是不够的,他们要凸显《大学》、《中庸》和《易传》的重要性,也要合理地吸收人家佛、道两家的长处。
我打个比方给大家看,像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大家知道,《太极图》本来是在道教界里头流传的修真练气图,但是经过周敦颐引用《易传》,引用《中庸》,引用儒家的经典重新解释之后,它就变成儒家的经典了。大家看看,我们整个东亚文明圈最近这一千年来,我们的宇宙观、价值观是离不开《太极图说》的,是不是?所以说,在这一点,大家要理解,经过周敦颐引用儒家的经典重新解释过之后的《太极图说》就变成儒家的经典了。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给大家看,大家都听过“月印万川”的典故,这是里面的一个说法。脸盆里面有个月亮,池塘里面有个月亮,河流里面有个月亮,天底下几万个月亮其实只有一个月亮而已。月印万川的典故来到伊川这里,就变成“理一分殊”了。其实我告诉大家,“理一分殊”,最早是伊川拿来评价张载的《西铭》才引用到,他讲出理一分殊;后来到了杨时那里,就把“理一分殊”广泛地应用;到了朱熹那里,“理一分殊”就成为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个重要范畴了,什么都是理一分殊。所以求同而存异都是理一分殊。经过这北宋五子的努力,他们是怎么样努力的?其实北宋五子他们就是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凸显了《易传》、《中庸》、《大学》的重要性,用这样来弥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罕言性命天道”的缺憾,然后又吸收佛道两家的长处,熔铸而成的我们这个称之为新儒学。
而《近思录》其实就是新儒学的纲领。朱熹透过《近思录》完成了集理学之大成,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近思录》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曲折,你才知道,哦,原来《近思录》是这样来的!
它跟原始的儒学有继承,但也有区别。所继承的是什么?继承孔孟之道,凸显了《易传》、《中庸》、《大学》的重要性。我在这里随便举个例子给大家看,像《易传》,孔子作十翼,易传里面,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来自于《大象传》。所以在新儒学里头,《易传》就踏上了历史的舞台了。像《中庸》讲“诚”,“不诚无物”,这个都是讲“诚”来的。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四书》的称谓,只有《五经》,所以它是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凸显了《易传》、《中庸》、《大学》的重要性,其中《中庸》和《大学》是从《小戴礼记》里面的第31篇跟42篇抽出来的,31篇就是《中庸》,42篇就是《大学》。它用这样,然后吸收佛道两家的长处,熔铸而成,这就变成新儒学。
当《近思录》出来之后,当新儒学出来之后,你这个道教的高人,如果没有来读新儒学的话,他就讲不过朱熹了。也就是说,透过朱熹的努力,儒学重新取得了主流的地位。佛、道都要重新来学习新儒学。朱熹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因为朱熹的这些努力,《近思录》其实就是这种努力的成果之一。大家知道,像《四书》,《四书》就是朱熹编的。也就是朱熹把从《小戴礼记》第31篇和42篇抽出来的《中庸》和《大学》,跟《论语》和《孟子》合在一起叫《四书》,《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是朱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朱熹在这一点上,基本上也严格遵守了孔夫子的教诲,述而不作。比如说他整理《二程遗书》,这是不是述而不作?他整理《伊洛渊源录》是不是述而不作?他整理《近思录》,大家看看,《近思录》有14卷622条,没有一句话是朱熹自己的,是不是述而不作?他编了《四书》,还替它章句集注,是不是述而不作?但是朱熹就是在注解四书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意见给放进去了,在述而不作的条件之下,他透过注解经典,然后也顺便阐发自己的看法。
你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看得出来,原来《近思录》还没出现之前,儒学是不断地遭到边缘化,已经摇摇欲坠了,经过朱熹把北宋这几位大儒融会贯通《五经》之后——讲句老实话,你要研读《近思录》,没有一点国学底子还是不太容易的,为什么?我把它做了一个统计,在《近思录》622条里头,你随便抽一条出来,常常引述两三部经典。像622条里头,我把它算了一下,总共引用四书五经的有550个地方以上,引用最多的就是《周易经传》,204个地方。第二多的就是《论语》,《论语》多少?121个地方。第三个是《孟子》,82个地方。也就是说《论语》跟《孟子》加起来才203个,都比《周易经传》还少一个。大家知道,伊川就讲了,“《论》《孟》既治”,那么“《六经》可不治而明”。大家懂这个意思吗?你只要把《论语》、《孟子》读好了,那么《六经》你不必去读也大概知道了。为什么?道理就是这样而已,难道除了这个还有其它的道理吗?不可能的——所以说,《近思录》事实上它就代表什么?它就代表把已经日渐被边缘化的儒学振兴起来。
它振兴的方法是什么?还是以孔孟思想为基础,但是它凸显了《易传》、《大学》、《中庸》的重要性,然后又萃取了佛道两家的长处,这样熔铸起来的就变成新儒学。
过去800多年来,新儒学其实是整个东亚文明圈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西方殖民帝国主义还没入侵之前,整个东亚文明圈,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基本上都是以新儒学为他们的主流思潮。我打个比方,像日本,日本德川家康——德川幕府,大家知道,他们的意识形态主要就是水户学派,就是朱舜水那个水户学派,就是朱子学嘛。我们来看,这个朝鲜,李朝,李朝供奉的就是朱子学。越南更不用讲。大家知道吗?我们是1905年,也就是光绪31年,取消了科举制度。越南是到一次大战以后才取消科举制度,越南的科举制度也是考《四书》。所以我们可以讲,新儒学是东亚文明圈共享的传统文化的主干。所以说大家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才会知道,哦,原来《近思录》就是传统文化的主干。
你如果要进入传统文化,最快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走进《近思录》。为什么?我告诉大家,比如你去读《论语》,你花两年的时间读《论语》,值得吗?当然值得。但是,我告诉你,你读《论语》的时间大概有70%以上要花在对这种古代的礼器、礼制的理解上面,也就是对于义理有关的,最重要的都在《近思录》里头了。你又不是要研究夏商周三代史的人,你去研究那些干什么?你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古代的礼制、礼器没什么意义,是吧?而且《论语》我告诉你,如果没有朱熹的话,孔孟这一套到隋唐的时候都已经接近彻底被边缘化了,也就是对于佛道的挑战都已经支撑不了了。所以说,我们现在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最快的方法就是从《近思录》着手。
所以我常常劝我在大学教书的朋友,我都跟他们讲,如果你的学生要跟你写宋明理学的博士论文或者硕士论文,你一定跟他们讲,《近思录》先好好读十次。《近思录》如果读十次,你再来写宋明理学的论文绝对不会出格,不会出大错。如果你连宋明理学的经典,也就是《近思录》,你都没好好读的时候,你就直接去研究里面的问题,很容易出笑话。所以说,《近思录》它的意义就是在这里。
所以,《近思录》里头,大家仔细看,朱子在我们中国文化史上很重要的地位,就是他创立了一个“道统说”。讲句实话,这个道统说最早最早应该是追溯到《孟子》的最后一章,《孟子》的最后一章很重要。
大家知道,《孟子》总共有七篇,最后一篇叫做《尽心篇》,《尽心篇》分上下,下篇的最后一章孟子是这样写的。他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什么意思?他说从尧舜二帝到商汤这中间大概有500多年,要是像大禹、皋陶都是跟尧舜在同一个时代的人,尧舜怎么去治国平天下,他们都亲眼目睹。至于商汤距那个时代已经隔了500多年,他只能透过先人目见耳闻传下来他才听得到。
他说“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什么意思?从商汤到周文王这中间又隔了500多年,他说像商汤的贤臣——伊尹、莱朱这些人,都能够亲眼目睹到商汤是怎么治国平天下的,至于文王也只能从先人那里耳闻到而已。
接着他说:“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他说,从文王到孔子这里又隔了500多年,像文王旁边的这些贤人,像太公望,就是姜太公、散宜生都可以亲眼目睹,像孔子也只能从书上,从听老师讲才知道的。
接着他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什么意思?孟子在这里感叹,说从孔子到现在,也只不过才一百多年而已,离孔子还活着的时间是这么地短暂,才100多年,跟500多年不能比啊;“去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你看,我住的地方是在邹城,离孔子那个曲阜才五、六十里路而已,是这么地近,但是到现在已经连亲眼目睹的人都没有了,将来还会有人听到吗?大家听到吗?这就是孟子在最后一章感慨出来的,也就是他自己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我写这一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圣人之道,也就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传下来这个道,我要传下去了。孟子很自觉的,才会把这一章放在最后一篇。
我在这里就跟大家讲,我们读书一定要能够看到这些地方。就像你在读《论语》,你不觉得很有趣吗?《论语》都是子曰、子曰,《论语》就20篇,为什么最后一篇叫“尧曰”,而不是“子曰”?大家想想看,尧跟孔子差几年?差一千六七百年。那为什么要写《尧曰》?《论语》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什么意思?很重要,我估计这一段话就是孟子讲最后一章的一个导火索。为什么?大家想想看,怎么会在《论语》里面最后一篇是《尧曰》,就是帝尧说?大家知道,仲尼祖述尧舜,尧跟那个舜说“咨!尔舜”,说舜啊,现在的天命是轮到你了,你要允执其中,就是要求舜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天命轮到你了;“允执其中”,你做什么事都要做得恰到好处,这样就天下太平。他说“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如果你不按照我讲的信守中道来做的话,四海就会困穷,你的天禄就没有了。这样大家清楚吗?也就是说,在这里讲的就是那个“中”了,“允执其中”的“中”。为什么《易经》里面下卦的“中”就是第二爻,上卦的“中”就是第五爻,为什么“二多誉、五多功”?反正在《易经》里面,第二爻跟第五爻90%以上都是吉利的,“中”就是好,所以这个就是《书》经所讲的“允执其中”。
在《论语》里面就讲这个“中”,圣王之道传给我们的就是这个“中”。所以孟子就从尧开始讲到汤,汤讲到文王,讲到孔子,然后讲到他自己,他要把这个“中”继续传下去。这个就是孟子最后一章所讲的。
所以这个“道统论”,朱熹是怎么把它建立起来的?追到孟子这里,从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孔子之后是谁呀?朱熹就编了四书。也就是得到孔子真传的就两个人,一个就是颜回,一个就是曾参。但颜回早死,曾参比较鲁钝,但他得到真传,曾参就把他所学的传给孔子的孙子孔伋,也就是子思。子思的门人把它传给孟子,也就是说这个道统,到孔子之后就经由曾子、子思,然后传给孟子了。孟子之后是谁呀?关键人物——韩愈,韩文公。韩愈在《原道》这一篇文章里面特别提到这一点,如果没有韩愈振臂直呼,孟子的重要性没办法凸显,孟子因为韩愈的呼吁而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以前大家只读《论语》,没有人读《孟子》,是韩愈以后孟子的地位重要起来,就越来越高了。然后到北宋初期的时候,就开始《大学》、《中庸》被抽出来。《大学》、《中庸》从《小戴礼记》被抽出来之后,到朱熹那里,《大学》跟《中庸》就跟《论语》、《孟子》等量齐观了,就变成四书了。也因为朱熹的关系,《四书》后来的地位就超过了《五经》的地位。
这个《四书》,朱熹一而再再而三跟人家讲,说:“某要人读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观古人之微妙处。”什么意思?这就是朱熹要人家,你要怎么读这《四书》?一定要先读《大学》,以便把规模定出来。什么规模?也就是说,你要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内圣外王,这样出来,对不对?这三纲领、八条目。哪三纲领?就大学之道就“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八条目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就把它的规模拉出来了。
《近思录》其实就是朱熹理想中完整版的《大学》,至于袖珍版的《大学》是什么?袖珍版的《大学》其实就是《白鹿洞书院揭示》,五条79个字而已。那你如果要讲《近思录》,要622条,对不对?所以朱熹编撰的《四书》,成立了道统说,也就是从孔子之前,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孔子以后怎么来的?孔子以后就是这样传到颜渊、曾子,曾子传给子思,子思传给孟子,孟子再来一跳,就跳到韩愈了。韩愈再跳下来,跳到谁了?就跳到周敦颐了。
周敦颐——朱熹把他立为道学的开山祖师。为什么朱熹推尊周敦颐?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周敦颐他写了《太极图说》。他写的《太极图说》这一篇可以说是把道教的经典把它挪为儒家的经典,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朱熹特别把它放在《近思录》卷首的第一条。虽然我很痛恨这一篇《太极图说》耽误了我30多年,但是当我读懂之后,我还是佩服!《太极图说》放在《近思录》第一条,绝对是有道理的。
第二点是什么?周敦颐他带了两位程夫子。其实,北宋五子的灵魂人物就是两位程夫子,为什么?周敦颐是两位程夫子的老师,邵雍是两位程夫子住在洛阳同一个里长达30年以上的老朋友。邵雍要死的时候还交代,说我的墓志铭一定要由程颢来帮我写,后来程颢真的帮他写了。那张载是谁?张载是两位程夫子的表叔,也是两位程夫子的学生。在古代那么讲辈分的,这么杰出这么优秀的表叔愿意来拜自己的表侄儿当老师,可见这两位表侄儿多杰出!所以北宋五子的灵魂就是洛学,就是这两位程夫子。朱熹就得到这两位程夫子的真传了,所以他才会去编写《伊洛渊源录》。《伊洛渊源录》就是专门针对两位程夫子的杰出的弟子,把他们的思想精华萃取出来,叫《伊洛渊源录》。《二程遗书》就是两位程夫子遗留下来的语录,朱熹来编的。所以北宋五子的灵魂就是这两位程夫子。
两位程夫子——我们可以这样讲,《近思录》622条里头,总共从周敦颐那里录了11条,从张载那里录了110条——其他501条,也就80%以上,都是来自于这两位程夫子的。所以说,这样大家就看得很清楚了:也就是韩愈之后,就是周敦颐;那周敦颐传给谁?很清楚,就是这两位程夫子。那两位程夫子传给谁?这就好玩了,站在朱熹的立场,他当然就是把北宋五子的精华统统继承下来了,他就是这个道统的继承者,这个就有点像孟子。孟子讲,刚才我举的那个例子,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由孔子到他那里。
那朱熹创立了道统说,其实也是意味着一样的道理——从孔子到孟子,孟子到韩愈,然后由周敦颐开出来的到两位程夫子,总结在他那里。
我在这儿跟大家讲件有趣的事,像王阳明对这一块他就有意见了。他说,前面的我都没意见,然后从周敦颐、程颢再来就是王阳明了,为什么?因为他一定要把这个伊川跟朱熹,因为他想我阳明的心学跟伊川和朱子的理学要做个区隔,但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在这里先不谈。从这里大家就知道,《近思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就算是阳明学派,他也不得不推尊周敦颐,推尊程颢,也就是说《近思录》不是对程朱学派来讲很重要,对阳明学来讲也一样重要,对关学来讲也同样地重要。从这儿,大家大概就可以知道,《近思录》在中国文化史上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