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小说> 中国道教神仙谱系

中国道教神仙谱系

2020-12-03 06:06:01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炁,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只有对道的理解深浅之分,而没有等级地位之别,都皆济世度人为自己的宗旨。关于神仙的传说,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中土广泛流传。《庄子 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燕齐海滨一带,传说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禽兽尽为白色,所居宫阙都用金银做成。《神仙传》中也对仙人作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述:或者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者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者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气,辟谷茹芝;或者出入世间而人不识,或者隐其身而莫能见。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潜江隐身,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道教最早经典《太平经》中的神仙体系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将仙人分为三等:“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天仙;中土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天隐子》又将仙人分作五类;在人称人仙,在天称天仙,在地称地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称神仙。《太真科》中又分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灵仙、至仙。

道教谓人人皆含道性,“我命在我不在天”,皆可修道成仙。道教大量的神仙记传、神仙故事、神仙传说等,都以生动的实例来论证神仙的存在。《抱朴子》指出,人有差异,物有变化,因而存在着特殊的人,可以变为仙。世俗之人,多不“知道”,不“行道”,不信神仙,迷恋名利,自然成不了神仙,见不到神仙。

 首先,道生万物,道寓于物,而道是永恒的,“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 ( 见《太上老君内观经》 ) ,“生,道之别体也” ( 见《老子想尔注》 ) ,所以“学生”守道,就可以像道那样永恒。“深根固蒂”即可“长生久视”。《抱朴子内篇 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白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顺气以生者也”,因此只要服气、守一,返朴归根,就可长生,可以成仙。

其次,用形神关系理论,论证可以修道成仙。通过对事物的变化和医药等的作用,来类推神仙可成,神仙实有,神仙可学。为此,道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仙学理论和修仙方术。

                        至尊三清

玉清大帝元始天尊、上清大帝灵宝天尊、太清大帝道德天尊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最高的神为“三清”。“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住的三处胜境: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称三清境;三清天尊是道教对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境清微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地主宰。

玉皇大帝又称“昊天金阙玉皇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玄穹高上帝”。

玉皇大帝居于弥罗宫通明大殿之中,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与四生五道芸芸众生,并权衡世间一切兴隆衰败、吉凶祸福。是三清之下,四御之上的大神。玉皇大帝在汉族民间信仰影响中极大,往往祭祀天帝的仪式也超越了三清的规格。另外,玉皇大帝乃是道教神祇,并非与印度文化中的“帝释天”。

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道教仙真教人修炼纯阳,秽质炼化,只留一团阳气,阳气清轻上浮而属天,自然上升为仙,不在五行中,脱离阴阳二炁的束缚,而不受业报轮转之苦。

                         四 御

三清有四位辅佐的天神,分别是: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为万象之宗师、万星之教主。

南极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人间寿天祸福。

、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协助玉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河山之秀。    

                             五老君


“五老君”,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其地位与“三清”平齐。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 苍帝 君)

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 赤帝 君)

元老 君(简称元灵元老 黄帝 君)

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 白帝 君)

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 黑帝 君)

五老君是“三清”还没成为大流之前地位最高的五位神仙,本来是历代帝王祭祀的对象,后来被纳入道家的神仙体系,“天中则称五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五老君没有具体职司,但地位崇尊。道教称其为“五位元始五老”,与天尊一样,非后天学而得真者,又被称为“五行之始”“五气之祖”。

   

             五星七曜星君

五星七曜星君,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源于古时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指日、月及五星。五星为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日、月,合称七曜。道教尊七曜为神,名为星君。古人相信天人感应,故民间认为每人均有一颗星宿值年,此人一年的命运,都操在该星君之手。

五星七曜星君

五星为岁星(木星)

荧惑星(火星)

太白星(金星)

辰星(水星)

镇星(土星)


北斗七星

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第一天枢

第二天璇

第三天玑

第四天权

第五玉衡

第六闿阳

第七摇光       第一至第四为魁   第五至第七为标   合而为斗

南斗六星君

南斗六星君是属于管理世间一切人、妖、灵、神、仙等生灵的天官南极长生大帝玉清真王,是南斗六星君的顶头上司。因此南斗六星君的六宫都隶属于南极长生大帝管辖。《星经》云:“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后汉族民间流行“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的说法,道教吸收后将南斗六星神格化,成为司命主寿的六位星君。

南 斗 六 星 君

第一天府宫: 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 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 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 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道教名之为“四灵”。

四灵二十八宿

苍龙 ( 东 ):角、亢、氐、房、心、尾、箕

白虎 ( 西 ):奎、娄、胃、昴、毕、觜、参

朱雀 ( 南 ):井、鬼、柳、星、张、翼、轸

玄武 ( 北 ):斗、牛、女、虚、危、室、壁

又称四相或四象,指的是天上四方星宿所组成的图象, 即东方的青龙, 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源于中国上古星宿崇拜,商周时已有记述。而在后世被道教吸收作为守护神,地位是很高的。但其中的玄武神自宋以后却倍受尊崇,成为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作为道教大神加以崇奉。在明代地位尤为显赫。这与明太祖,特别是明成祖利用它以神化皇权有关

十方诸天尊

十方天尊亦称“十方救苦天尊”、“十方大圣”、“十方大神”、“十方至真”等。是道教信仰神祇。十方救苦天尊即“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晨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灵宝化行十方身,无量救苦度天人。

十方诸天尊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

南方玄真万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

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

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曰:“道言:十方诸天尊,数如沙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气聚功德,同声救罪魂。”为此,道教科仪中,常为祈福免灾依次向十方礼仟祝祷。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所载十方救苦天尊名号曰: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晨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圆明道母天尊

圆明道母天尊:圆明道姥天尊又称先天道姥、斗姥(姆)元君、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谓为象道之母也。


圆明道母天尊:圆明道姥天尊又称先天道姥、斗姥(姆)元君、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谓为象道之母也。圆明道姥天尊在道教中被尊称为“斗母元君”,其大儿子和二儿子是“四御”中的“勾陈大帝”和“紫微大帝”,其余七个儿子就是“北斗七星君”。北斗七星分别掌管着所有人的生辰,人们只要虔诚底服从管辖他们的星神,就能得到该星神的保佑,保佑一生平安、顺利。

三官大帝及诸天尊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天官 : 紫微大帝

地官 : 清虚大帝

水官 : 洞阴大帝

三官大帝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属于早期道教(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信仰)尊奉的三位天神。一说是尧舜禹,指天官地官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祀灶。东汉时,张陵创立正一盟威道(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降魔护道天尊:亦称高明大帝.祖天师,即道教创立者张道陵

真武大帝:亦即佑圣灵 应真 君.翊圣保德真君.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亦即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亦称青玄上帝

太乙雷声普化天尊:亦称都天纠察大灵官. 王善天君

南极长生司命真君:亦称南极真人.寿星.老人星

东岳大帝:全称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又称东岳天齐大帝,东岳泰 山 君,酆都大帝

灵官.太岁诸神及人身中之神

。道教有五百灵官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王灵官”,很多道家宫观的第一各大殿中,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都是这位王灵官。

 

灵官:有所谓十天灵官.九地灵官.水府灵官.五百灵官.五显灵官

功曹:亦称四值功曹,为道教所奉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神

城隍:据说由《周礼》蜡祭凡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

土地:由古代之社稷神衍化而来

灶君 门神  财神 瘟疫神

真人和仙人

真人: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得道(成仙),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


四大真人 ( 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

南华真人:即先秦道家学者庄周(至宋代,宋徽宗崇信道教,追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

冲虚真人:即先秦道家学者,郑人列御冠

通玄真人:据传为文子,姓辛名钘,一名计然

洞灵真人:即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


仙人 ( 超脱尘世.有神通变化.长生不死,是谓仙人 )

赤松子:神农时雨师

宁封子:黄帝时人

赤精子:颛顼时人

彭祖:颛顼帝之玄孙

容成公:黄帝之师

安期生:海上仙人

三茅真君:即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 茅君茅衷

许真君:晋代道士许逊

北五祖

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支派——全真教(又称全真道)所尊的北宗五祖。


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君王玄甫

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钟离权

纯阳演正警化采佑帝君吕洞宾

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刘海蟾

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

南五祖

南五祖是道教全真派所尊奉的南方五位祖师。


翠玄真人石杏林

紫贤真人薜道光

翠虚真人陈泥丸

紫清真人白玉蟾

全真教在中国分为两大支派,北派也有自己的五位祖师。   南五祖对于全真教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们是以下五个人: 张用成(984-1082年),本名伯端,字平叔,,活动于北宋时期(960-1127),浙江临海人,他的道教著作有《悟真篇》等;  石泰(1022-1158年),字得之,号杏林,活动于北宋末年,江苏常州人,著作有《还元篇》;   薛道光(1078-1191年),又名式,号紫贤,活动于南宋初期,四川阆中人,他开始是一位僧人,后来改信道教,著作有《还丹复命篇》等;  陈楠,号翠虚,后人称呼他为陈泥丸,活动于南宋时期,广东惠州市人,著有《翠虚篇》;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活动于南宋时期,广东琼山县人,自号海琼子,著有《海琼白真人语录》、《传道集》等。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禅。南宗思想分为两体第一阶段张伯端。第二阶段石泰、白玉蟾等,但是如果不计《悟真篇》前后序等部分有争议的内容,则金丹南宗思想实为一体,非常统一。

北七真

 即全真七子



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钰

长真凝神玄静 温德真君谭处端

长生辅化宗玄 明德真君刘处玄

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邱处机

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晤王处一

太古广宁通玄妙极真君郝大通

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孙不二

全真七子为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

王重阳飞升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广泛传播全真教,并且各立支派,即:马钰遇仙派、丘处机龙门派、谭处端南无派、刘处玄随山派、郝大通华山派、王处一全真派、孙不二清静派。这其中,又以丘处机及其龙门派影响最大。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

八仙

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据华轩居士考证,北宋中期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聚会时始有八仙之说。后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名言。


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




       八百里伏牛山乃“仙”“灵”之山,相传为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归隐修炼之地。就在八百里伏牛山脉之首麓,有一处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的地方,这就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境内“三贤山道观”所在地。

       三贤山道观始建于东汉光武帝15年间。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逃至三尖山下时,由三位隐士闫子龄、燕子奇、魏伯阳所救,刘秀登基之后,恩于嘉奖,封他们为“贤人”,并为其修建了一座行宫式庙宇,赐名三贤山,即后来的三贤山道观。清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时御赐楹联一副:“出南顶越万峰惟悦此山,还西淮居三贤独乐得天”,横批为“伏牛圣观”并拨重金修缮道观。清道光、咸丰年间官府曾多次修缮。。改革开放后,移址建观于山下,新观规模宏大。历代道人坚守儒道精神,悬壶济世,勤于布道,是豫南著名的道家圣地。三贤山道观道人遵照古法熬制的"益母膏"为补血养气之神品,更是遐迩闻名,声名远播。

        三贤山道观现为南阳道教协会与方城县道教协会所在地。现任主持李泰丞道长乃道教全真华山派第二十四代弟子,同时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南阳道教协会会长等教内职务。

          道长私人交流微信:nysxsdg9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