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把2017年过明白,已经是2018年3月份了,时间经不住检验。17年大部分时间在准备考研,书只读了几本,有趣的经历几乎没有,简要记略。回顾来路是为了更坚定地走下去。
1.《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中华书局)
2.《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同上)
3.《叶嘉莹说杜甫诗》(同上)
4.《叶嘉莹说陶渊明诗》(同上)
此套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系列书籍,内容大概是根据80年代叶嘉莹初回国讲学的录音整理而成,还有一本《说阮籍诗》没有读完。叶嘉莹在词学上成就最大,没想到早在近30年前就已经讲过诗。这套书因为是讲座现场的还原,所以读起来比较浅显亲切,有口语的感觉,但同时带来繁杂枝蔓,不精简的弊端。叶嘉莹讲诗同讲词一样,注重感发,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叶比较推崇的诗人是陶渊明、杜甫,而对谢灵运、王维等人则看不上眼,似乎没见她专讲过李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搞到了叶嘉莹八九十年代讲学的视频,看了几期,年轻时候叶讲课比老年更有激情。
5.《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的东移》——钱理群 (三联书店)
这本书读得比较费劲,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钱以堂吉诃德代表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寻,以哈姆莱特代表怀疑与犹豫来定位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的人生和选择。初读的时候我对近代知识分子的遭遇还没有很大感悟,不是很能理解,现在回味这本书确实如此。后来还去找了《堂吉诃德》来读。
6.《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钱穆 (三联书店)
有段时间突然对钱穆发生了兴趣,就去找《国史大纲》来读,这书浩浩荡荡两大册,又都是繁体竖排版,读了前言后序就搁下了。其他的著作如《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太过艰深,而杂文又说理枯燥,于是这本不厚的小书就从书架上跳了出来。这本书是两部分合成的,前部分讲家事,后部分讲师友,主要读得是后部分。文字是他一贯用的浅近文言,读来十分有趣。内容主要从北大、西南联大写到新亚书院、台湾,一批近代巨匠皆有现身,是很值得一读的。钱穆是近代真正走传统道路而没有受到新学影响的人。
7.《读书是件好玩的事》——陈平原(中华书局)
写得啥已经忘了,反正读得时候挺好玩的。
8.《读书的风景》——陈平原(中华书局)
陈是钱的同门师弟,相比起来更有文采但思想性略逊。
9.《郑愁予自选<诗的自选>》一二册——郑愁予(三联书店)
喜欢的诗不多。
10.《清华园日记》——季羡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纯粹消遣,想想一代大师日记也有咒骂教授“混账东西”,看女子篮球评点人家的腿,找不到对象就想多交往几个女人,就觉得伟人也不是铜铸铁打的,有烟火气反而更惹人喜欢。顺便说一句,读了季羡林其他的散文,不太喜欢,有初中生作文的感觉。只有少数几篇真情感人,但季好像挺喜欢写,除出了不少散文集。
11.《小词大雅》——叶嘉莹(北大出版社)
很薄的一册,是近几年讲词的笔录,可以在超星上找到相关视频,视频更有感染力。叶嘉莹书的版权卖给北大出版社后,新出的书都很贵。
12.《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建东(三联书店)
据说这本书刚出版时影响很大,我读的比较晚,相关题材的书已经很多了。欲了解近代知识分子晚年遭遇可以一读。
13.《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华书局)
二读此书,一读的时候就觉得好,好在哪儿说不上来。二读的时候已经忘了第一遍说了啥,觉得没那么好了。尤其是了解了冯友兰后来的为人,心有芥蒂,对他的崇拜也减少了许多。
14.《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很少读小说,但这本读得津津有味,以至于期末考试别人在复习,我还在笑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杨绛译本很好,平易近人,翻译严谨而不卖弄。
15.《草叶集》——惠特曼(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诗集名头很大,拿来一读却读不下去,大概时代不同了。
16.
同样名头很大的一本,我比较喜欢象征派诗歌,读来还蛮有味道,但有的时候反胃。
17.《王瑶和他的世界》——孙、钱、温、陈合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是王瑶弟子写的纪念文章合集,当时我对他们都感兴趣,就拿来一读。这个师承流派在现代文学领域可谓中流砥柱,除了钱,其余三人都做过北大文学系主任,合编教材《现代文学三十年》几乎是考研必备教材,温现在还是中小学语文课改负责人。
18.《当代文学概观》——赵祖谟(北京大学出版社)
写了个啥?忘了。
19.《汪曾祺小说经典》——汪曾祺
喜欢汪曾祺的文风,80年代小说界如果少了汪曾祺的复出,该单调许多。
20.《棋王》《树王》《孩子王》——阿城
笔墨淡,有味。
21.《北方的河》——张承志
读完热血喷张,男子汉都该读。
22.《论语》——杨伯峻译注
读了一半,读得很辛苦,逐条做了批注。杨译版很通俗。
23.《莫砺锋诗话》——莫砺锋(北大出版社)
很平淡,像陶诗。莫砺锋论文专著较多,通俗文字很少,难得见他抒情一次。
24.《正经》——车前子(北岳文艺出版社)
一本诗集,很现代风,居然莫名其妙的读完了。
25.《新月诗选》——陈梦家(上海科技出版社)
很经典的一本,新月派诗选已经有更好的版本,但读这个版本有朝圣的感觉。
26.《顾城的诗》——顾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更喜欢顾城的短诗。
27.《逝者如斯集》——罗家伦(中华书局)
写得啥不记得了,书名好听。
28《余时书话》——姜德明(复旦大学出版社)
有很多逸事记载。
29.《痖弦》——痖弦(理想国)
痖弦的诗集,灰色封面,简单低调,是17年读过最喜欢的一本诗集。理想国很少让人失望。
30.《中国文学史》四册——袁行霈主编 (第三版)
考研必读教材。读了两遍,第一遍抱着纯粹欣赏的态度,读得还蛮有趣,后来发现没做笔记又读了第二遍,就枯燥了。什么好书一同考试扯上关系就玩完了。另外,这四册的编者风格不同,文风也不一样,比较喜欢先秦、唐宋两卷,明清编者辞藻太繁复了。
31.《现代文学三十年》——钱、温等主编 (第三版)
这本书很老了,是上一辈人使用的教材,但某些论断经典,又读了一遍。想来生气的是这本书是在东关古玩城淘来的,拿回来才发现是盗版。我一直以为只有畅销书才有盗版,看来此书影响力不小,没有利益驱动,哪个不开眼的会盗版一本教材呢?
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册——袁行霈主编
这套作品选是配文学史用的,但是知者较少,一般院校都使用朱东润和郁贤皓主编的六卷本。有一次碰到有人卖全新朱东润六卷本,开价30刀,我居然没下手。当时脑子一定烧坏了。
33.《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上下册——朱栋霖、朱晓进等主编(第三版)
这套现代文学史也成了很多学校的教材,更新到第三版了。第一版、第二版我都读过,第一版主编主要是丁帆,当代部分较少,合并在现代部分,第二版丁帆已经不是主要编者了,但二版很多地方还在继承一版,三版丁帆名字已经找不见了,有很大改动,当代部分增添了很多,一直更新到2013,出现了韩寒、郭敬明、穿越小说、网络架空小说、打工文学等新概念,但三版很多地方讲得很暧昧。
34.《古代汉语》上下册——胡安顺、郭芹纳主编(修订版)
这是套读完收获特别大的书,陕师大的校本教材,据说是全国少有的繁体竖排版的教材。初读会很不习惯,读顺了反而喜欢这种感觉。王力的六卷本《古代汉语》是最经典的教材,今天还在使用,考研多数用这个版本的,很少有学校会使用自编。这套书音律、训诂、文字学、诗律学、语法学都编的不错,因为准备考试读了很多遍,还练习了一些小篆,学会了写近体诗,知道了上古音到今音的演变等等,并且读了一些《左传》、《战国策》的文选。
35.《现代汉语》上下册——陕师校编版
36.《现代汉语》)——黄廖第五版
黄廖版的《现代汉语》是经典,使用的范围广,但陕师考研用自己的校本教材,只能两种版本配合着看。黄廖版毕竟这么多年,体系更成熟,很多观点已成定论,而陕师版的很多地方不同于黄廖版,甚至观点相背,书印得也像盗版书似的,读得人头晕眼花。
37.《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钱理群
有阅读札记。
38.《漫话东坡》——莫砺锋
学术大家写通俗读物,到底手腕深藏不住,有鲁智深摘花的感觉。
39.《唐人绝句启蒙》——李霁野 (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书系)
有阅读札记。
40.《夜阑话韩柳》——金性尧(同上)
我对韩柳比较感兴趣,看题目还以为会比较好读,读完才发现上了当,文字一点儿也不可爱。
41.《金石书画漫谈》——启功(同上)
比较喜欢启功,找来一读。文字多是以前见过的整合,没看见新东西。
42.《苏辛词说》——顾随(同上)
顾随因为弟子而名传,但传世的文字多是叶嘉莹、周汝昌等弟子的记载,真正自己抓笔的文字很少,此本小册子是其中的一个经典。读后被圈粉,观点独特,见解深刻,文字可爱。值得二读、三读。
43.《宋诗选注》——钱锺书
读得比较费力,有阅读札记。
44.《南渡北归》——岳南
三卷本,厚的跟砖头一样,号称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全景式记录,但写学者人物无外乎那些故事,同《水浒传》的连环列传法相同但略有杂碎,其中大量的笔墨用在人物考证上。新见了一些没听闻过的人物故事,尤其是49年到台湾去的那批人,总体好评。
45.《唐诗三百首新注》——金性尧
读得比较认真,有阅读札记。
46.《沧海波澄》——叶嘉莹
叶嘉莹新书,内容是在台大讲座《镜中人影》的文字记录。买了几本送朋友。
47.钱理群公开课:
《对鲁迅的再认识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人生如梦——总结我走过的路》
《与鲁迅生命的相遇之<野草>》
钱理群的课也讲得蛮有味道的,尤其是讲鲁迅。
48.叶嘉莹公开课:
《中华诗词之特美》
这是叶嘉莹讲座中制作比较精美的一个系列,画面清晰,配有背景音乐和字幕,应该是在南开大学为超星录制的,有段时间一边刷牙洗脸一边听。
49.莫砺锋公开课:
《唐宋文学专题》
听得比较费劲的一个系列,是为南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程,记了不少笔记,光是没听说过的数书目就达百种,可以看出南大以考据为底的文学研究传统。 听完被圈粉。
《诗意人生五典型》
比较轻松一点,你猜这五典型都有谁?
《中国文学经典》
主要谈杜甫和苏东坡,这是莫砺锋最喜欢的两个人物,我也喜欢。正是对这些人物的尊崇一代代流传,才有了所谓的文脉流传。
50.王步高公开课:
《诗词格律与写作》
2017年11月,王步高先生去世,我在各家纪念文章里才认识先生,进而找到此系列公开课,被圈粉。王先生的方言至今在耳边回响不散。
我总是后知后觉的,今天梳理完17年的读书学习历程才认识到2017年彻底结束了。2018年,研究生复试、学位论文、实习、毕业,希望珍惜时间多读两本好书,多跟老朋友见两次面,多去几个陌生的地方,多点儿有趣的经历,好让2018年的回忆更加丰满。
开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