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iangguangtou1
现在《临高启明》里穿越已经几年了才拿下两广,而且即便两广境内还不靖。像这样不要说在穿越者有生之年能否统一全球,就是统一全国都危险。不仅如此类似小说里比如《1627崛起南海》《我们的1649》里都有类似的问题。
我 认为穿越者过于保守,没有放出工业化这个大杀器,与之关系密切,主要动员的力量主要是商贸资本就是商人,而当时毕竟是封建社会,土地资本占大部分,等于说 大部分资本没有动员起来。(不仅没有动员起来土地资本,还由于穿越者的土地政策把这部分力量给推到穿越者的对立面上。)仅仅是穿越者直接控制下可以使用新 开发的各种工业设备。而没有把工业化给扩展开。起码在穿越者已经完全控制的势力范围内要广泛推广。比如临高里打下了两广,那么就应该在两广地区允许普通人 (尤其是土地所有者)可以购买机器设备,而不仅是与之交好的商人。土地国有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赎买方式,允许土地换工厂,设备和技术,对于小土地所有者 可以搞土地换钱或者用工名额。地主和有地农民拼死保卫土地不过是因为土地是他们财产,而如果用等价交换的方式,抵触就大大降低,而如果交换给他们的资产的 增值能力远超他们手中的土地的话,估计对土地换工业趋之若鹜。
一般而言,工业的赚钱能力远超过农业,这个是有很多事实证明和论证的(就是在60年代初TG也有结论要想富必须靠工业化,所以当时开始TG就积极支持农村搞 乡镇企业,即便改开前江浙一带农村人均耕地少,但乡镇企业发达,反而富。)穿越者可以写书来宣扬工业化挣钱能力大大优于农业。
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扩张方式是爆炸式,只要搞好上下流,原料和销路,工厂就会遍地开花,短时间内就会实现工业化。当然要考虑进行全局的控制,像美国工业化时期,同一个地区有7,8条同方向的铁路的事情不应该发生。穿越者推广工业化主要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大量工业人口的知识水平,与一般认识不符,实际早期工业化对大部分劳动力技术水平并不高,实际上英国识字率很晚才达到清朝的水平。大部分工作时重复的机械性操作,这个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教会普通人。
2、机械设备的大量提供,这个的确需要穿越者加大生产力度。可以考虑把非关键部件交给当地人做。
3、技术扩散,这个不用担心,因为机器设备不仅有个结构问题,还有材料和加工问题。即便给人了解了结构,但是如果没有对应的材料(寿命和强度)和加工精密度(工作效率),山寨出来的设备也远没法跟原版比。而化工品,仿制更加无从着手。
此外工业化还可以加强对穿越者控制以外势力的渗透,对于机器设备原则上不对外销售的,但对于那种已经向穿越势力让渡了部分权力的盟友(傀儡)可以考虑出售部分设备,同时可以名正言顺地派遣力量渗透(保护设备技术不被泄露的名义)。
分 割 线
flyunlimit :
目前掣肘的应该是行政人员。小说里也说过了,平推过去很容易,关键是治理。要么你用自己的行政人员,土著干部。要么你就要启用旧体系的官僚、地绅、胥吏,这些人能不能理解新的管理方式是一方面,旧体系下形成的做事习惯、理念才是重要的。
TG当年南方行政能迅速拿下是北方干部+启用南方地下党,但就这样照样各种“明主”人士还是要用,杀过TG的都要用,不然管理人才不够。
就 这样也只是大面上够用,下到地方,。以前看婚姻法历史的时候,建国初期,河北、山西还出现过地方官在处理离婚案时 偏袒南方,比如判决因为女人是男方花钱买来的,不管你什么情况,要离婚你就要先补偿男方损失;不按法律而是优先考虑当地宗族族长的意见。
一个男女问题,我们自己培养的干部都搞不明白,你让旧体系下的人员怎么处理工业社会下的其他问题?
像英国、欧洲那样的输出工业和资本也是可以的,但你体系不配套不行,人家是用时间慢慢的变过来的,也有过各种的冲突,解决体制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元老院不行啊!小说里是穿越过去的,某种意义上是拔苗助长式的发展。
jiangguangtou1: 你说的是政府行政上的管理,而我说的是经济方面的扩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经济基础已经变成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生产,上层能不变吗?即便是使用的是旧人,而只要他是有理智按逻辑办事,那么必然是按照新的规矩办。
分 割 线
flyunlimit :
生产力和行政是脱节的。那就必须用新的行政取代旧的。楼主你考虑了经济和生产力,但也要看看行政。用游戏文明的说法,你光点科技树,不点政策不行啊。
jiangguangtou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经济基础已经变成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生产,上层能不变吗?即便是使用的是旧人,而只要他是有理智按逻辑办事,那么必然是按照新的规矩办。
天朝之P民: 回复 jiangguangtou1 :是的,理论上会有这么推动或者对行政的影响。不过要多久能度过开始的冲突,刚接受时的混乱,看欧洲历史经验,起码一代人时间。而且欧洲还是逐步逐渐开始工业化的。
分 割 线
黑圆桌 :
至少需要十年。
五年教育出第一批至少拥有近代思维的人。(一个班50人吧)
由他们再花五年教育出更多的。(每人教30个,加起来就有1500)
然后还要有10年来巩固。
分 割 线
你得反三俗 :
狒狒的机器还不够自己用,而且教育水平跟不上,开明的人眼界甚至不如洋务运动时的人。等再过些时间,狒狒的存在力足够了,机器产量也上去了,就可以考虑这些。
jiangguangtou1: 历史上西方工业化时代大多数工人连字都不认,实际上我已经说了大多数工人并不需要有多少文化。只要是有理智按逻辑办事不是个傻瓜就可以了。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哪个位面的工业化?1860年英国制造业的工人也就100多万,小学在校生有将近80万。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呃,看错了,是260万,但可见英国当时制造业工人基本都有小学文化。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工人基本有小学文化?你是说挖煤工人基本认字?日本和民国纱厂里的女工基本认字?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此外由于科举制度的因素,中国历史上识字率一直比较高,三国两晋到隋唐,比8%高;两宋是古代识字率最高的时代,估计不低于30%;明代识字率下降,估计在20%;清朝识字率有专著研究,1880年(光绪初年)民众识字率应在下至16.6%与上至28%之间。总体估计,古代识字率在20%以内。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当然识字率的确是个问题,那么简化字的推广就成为穿越者必选项。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工业化只靠工人?你对工业化的理解真的小学生水平。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我哪里说到工业化只靠工人啦?工人只是工业化的一个因素而已,而这里正好谈到这个因素,可这里哪里说到工业化只靠工人?你对文字的理解真的小学生水平。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工业化是需要教育普及的,英国1860年小学在校生80万,每年毕业10多万,这个水平才能支撑那个时代的工业化继续发展,你非得扯民国,民国的工业化水平能达到1860年英国水平?1860年英国生铁产量也就388万吨,民国连这个数的1/3都没有,可见教育对于工业化的发展多么重要。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还有别把古代识字率拿来说事,没有现代正规小学教育,不懂基本的数学,有什么资格当工业化的螺丝钉?你让秀才去当工人可能吗?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你自己都说同期英国工人数是260万,每年才毕业十几万小学生。很显然无法承担工人数量的,况且小学生毕业了都去当工人?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识字的人都考上秀才?有功名只是少数人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问你清末安源煤矿的矿工大部分识字吗?
圣天使高达380: 回复 jiangguangtou1 :你别老拿基层工人说事,中层的技术人员呢?
jiangguangtou1: 回复 圣天使高达380 :你当是粗胚上来就搞汽车厂?还中层技术人员。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1年毕业十几万还少?20年就是2、300万了,一个工厂技术工人起码要占10%,还有5%的管理人员,这些都是需要文化的,1万工人就需要1500受过教育的,而且还有很多高级技术职位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比如高级技术工人,不但需要受教育,还要在工作中不断练习积累。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你自己也承认工人中大部分是普工,只有少数是技术工人对吧,这不就是我说的意思。至于少数技术工人如何培养,,就一把中国从农业国拉入能搞两弹的工业国。穿越者又不需要马上搞核武。而且有当时没有的电化教学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你这个笑话太搞笑了,能搞两弹一星就是工业国,中国改开以前是工业国,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连二战日本都有人讨论够不够*丝工业国的水平,以中国的体量,改开以前根本算不上工业国。工业化不是一蹴而就,从明治维新和全国解放开始算二三十年就能完成的。就算是澳宋,也只能算是比较富裕的农业国家,相当于今日的澳大利亚新西兰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所以你要说起来鼓励民间参与工业化进程的话,还是只能鼓励他们开矿业或者农业之类的下游工程。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首先开矿为啥不是搞工业,其次早期纱厂里的女工大都是文盲,那么纱厂也被你归入开矿吗?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你居然说能搞两弹一星不算工业国,中国改开以前不是工业国,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别闹,我奶奶在针织厂工作,做衣服的,扫盲了才去的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当然啦,搞两弹一星和全面工业化没必然联系啊。你自己组装了一台电脑就叫极客了?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哦原来你把你奶奶当做纱厂全部女工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同事都是同一届扫盲班的。我好歹有实例支持论点,您呢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原来你认为搞两弹一星就搞零部件组装,那么请问两弹一星的零部件谁生产的?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看来你没有学过《包身工》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解放前?解放后都没搞起工业国,解放前那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也值得学习???劲爆大象部落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按你的意思,解放后的纱厂算工业,解放前的纱厂不算工业咯。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解放后是走在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解放前不是。工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扫盲和义务教育。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建议看看越南的pisa成绩排名和发展速度。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你不要转移话题,解放前的纱厂算不算工业?是还是不是,正面回答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算轻工业但不算工业化道路。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又在转移话题,我问你算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啦?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无论轻工业重工业,都算工业,但不算工业化道路。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你不要转移话题,解放前的纱厂算不算工业?是还是不是,正面回答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听不懂人话?跟你说第三遍,算工业但不算工业化道路。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我问过你工业化道路啦,你听不懂?不过纺织业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起点,你居然说纺织业不算是工业化道路,哈哈。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工业革命完成了就算工业化了?你去看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起国再来说话。不能自我升级的工业只能叫工业,能自我升级是工业化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我说过“工业革命完成了就算工业化了?”你这个人怎么总是编我没说过的话?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你居然说英国纺织业算工业化道路,那我只能理解为你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就算工业化完成。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我说过“工业革命完成了就算工业化了?”你这个人怎么总是编我没说过的话?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可你说过英国纺织业是工业化道路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你说过啊,反问不算?不承认反问是明确的语义?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我说过“工业革命完成了就算工业化了?”你这个人怎么总是编我没说过的话?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纺织业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起点,你居然说纺织业不算是工业化道路,哈哈。”这话谁说的?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啥叫道路,工业化道路长了,纺织业发展算工业化道路,蒸汽机发展也算工业化道路,道路难道只是一段吗?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属于工业化道路的,必须坚持全民义务教育和技术开放,有利于帮助工业自主升级和自主扩大规模才叫工业化道路。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自主不是自我,不排斥也可以去买设备,但重要的是,工人的知识技能要跟得上产业升级
jiangguangtou1: 回复 你得反三俗 :你怎么知道工人的知识技能不能升级?他们没有下班时间吗?吴云泽原来只是个矿工出身吧,后来呢?
你得反三俗: 回复 jiangguangtou1 :早期工业的工作时间太长,靠夜校学习效率太低
分 割 线
cqduoluo :
不考虑合理性,键盘打几个字就完成工业化了,当然就可以和楼主说的一样加快发展速度。
jiangguangtou1: 经过所谓合理性考虑反而是开了逆金手指,因为历史上就是我说的这样的。清末就在很短的时间里修了2万公里的铁路。而在那几十年前,在美国很短的时间里修了多少铁路。光1887年一年就修了2万公里铁路。
jiangguangtou1: 工业革命时期为啥叫革命,而不叫工业大发展时期,就是因为当时工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速发展。而当时人类发展科学技术还是无意思的试错方式,很多并非最优技术在同时发展,而穿越者攀爬科技树的速度远远超过历史上,而且选择的是最优路径。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清末是靠清朝一个国家修了2万公里铁路?没有外国人200公里都修不了。美国1887年生铁产量650万吨,制造业劳力200万,1810年美国生铁产量5万吨的时候怎么没修2万公里?你对工业理解太幼稚了,工业革命英国是最早开始发展的,也发展最慢,知道为什么吗?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美国制造业200万人都去修铁路?修铁路依靠大量的华工,而华工什么文化水平?而且我哪里说到只靠当地明国人修铁路来着?这里重要因素是穿越者。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你说“1810年美国生铁产量5万吨的时候怎么没修2万公里?”。可第一辆实际运用的火车是在1814年的英国,美国怎么可能在1810年去造铁路?还没有火车的时候去修铁路。这就是你对工业化的理解。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没有庞大的制造业规模,修那么多铁路好玩?英国1825年生铁产量58万吨,那时候铁路开始出现,到1835年也不过修了544公里铁路,你觉得这个速度快不快?按你的逻辑英国铁路不应该马上修个几万公里么?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好极了,你终于说需要庞大的工业规模, 穿越者要改变那个社会就需要庞大的工业力量,而穿越 者只是少数,不靠当地人难道靠机器人?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你以为庞大的工业基础是键盘打几个字就出来的?穿越者再牛也就那么几百个,工业规模靠几百个元老加几百万工人就行吗?不需要一步步培养工程师,公务员这些工业社会最基础的人力?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而且这些工人还基本都是文盲,技术工人都没几个。。。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你现在自己都承认大部分工人是文盲对吧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工程师只是很少数量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我一直说的技术工人,你非得扯农民工,工业化的主体是农民工还是技术工人?一个煤矿就只需要挖煤的?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既然你说的技术工人,那么我问你技术工人是不是只占工人数量的很少一部分,大多数还是普工。就说煤矿,到底是技术工人多还是挖煤的多?
分 割 线
行星光环 :
纯粹是做梦。以后世人的心态去套当时人的心态。晚清知道吗?难道工业化的厉害那些地主不知道吗?但依然顽固的遵循千百年循环的日子。有点钱就买地。盖大宅子,弄一堆姨太太。真正能投入工业的财主有几个?
不 用武力砸掉旧的社会秩序,砸掉这些土财主谋生的路子,凭啥跟你髡贼弄什么工业?
你赚钱我不眼馋,就觉得买好多土地才是真实的财产。稳当。
你能咋滴?有银子 就藏地窖,就不拿出来投资,你能咋滴?
老爷我有钱,买点好玩的汽灯,自行车,玻璃镜子没问题。
但你想让老爷我改变生活方式,没门。
jiangguangtou1: 行啊,长期压低粮食价格,本来工业化就需要低廉的农产品价格。采用机械耕作的土地需要的劳动力少吧(不一定要用动力的农业机械哪怕是人力机械效率就高很多),产量比你土财主高吧。这样竞争下就能把土财主给逼破产。而首先破产的是自耕农。
jiangguangtou1: 民国和清末的情况是,民族资本受到外国资本的压制,搞工业并不比农业安全,反而有很大的亏本概率,所以才会去买土地。西方工业化过程就没有类似的情况。可穿越者不同,由于有完整体系的工业化,同时领先的技术保证有超额利润。
行星光环: 回复 jiangguangtou1 :那么印度的地主为啥不搞工业?印度受到外国资本压制了吗?不简单是利润问题。而是传统问题。这和文化,习惯,有关系。长期以来,中国讲究士农工商。做工,做商都是低贱的。另外,追求安全,保守,是地主天然的倾向。同时,宗族体系也是依赖于土地捆绑的。你让地主放弃宗族?
行星光环: 回复 jiangguangtou1 :对于在旧有的体系中,已经稳稳的既得利益者,是打死不愿意做任何改变的。那个系统他已经驾轻就熟,并处于食物链顶端。为啥要改变,参与竞争呢?
行星光环: 回复 jiangguangtou1 :这就是所谓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原因。
jiangguangtou1: 回复 行星光环 :中国财主为啥爱买地,是因为历史上中国一直人多地少。越是到王朝末期越是如此,投资土地即便不看农业回报,就是看地价上涨也是划算的。
jiangguangtou1: 回复 行星光环 :可如果农产品价格一直走低,导致地价就会一直走低,导致投资损失,此外还可以采用对大土地所有者征收累进土地税的方式分化大土地主为小土地主,而小土地主经受不住竞争破产。
行星光环: 回复 jiangguangtou1 :第一,在地主看来,无论王朝怎么变换。天下姓谁。都承认地契的。因此土地财富是最稳妥的,最可以传世的。而历代大商人,从来就没有好下场的。无一不是被官府养肥了杀猪。
行星光环: 回复 jiangguangtou1 :对于,地主来说,土地才是财产。而什么铺子,工坊,金玉,都是浮财。浮财就意味着,不定什么一股风就吹没了。而土地是永远存在。
行星光环: 回复 jiangguangtou1 :在土地财产为第一的社会环境下,早就衍生出,一整套社会秩序。盘根错节,各种地主互相联姻,以宗祠为人身控制体系,包括地主自己家庭的长幼有序,和村子里面村民,佃农的关系,早就演化成天经地义的体系。贸然改变,地主怎么知道未来会怎样?难不成,过去的穷小子要翻天吗?
jiangguangtou1: 回复 行星光环 :历朝历代也没有累进土地税吧,也没有工业化吧。这就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变局。
行星光环: 回复 jiangguangtou1 :对于地主来说,改变天经地义。是大逆不道。这比那点钱重要的多。
行星光环: 回复 jiangguangtou1 :既然你已经选择触动地主根本利益了,何不干脆干干净点。先用武力砸掉能砸的东西。把土地关系彻底整理一下,然后再推行温和政策。这叫威恩兼施。先雷霆后雨露。这样即解决了问题,又让这帮人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恩戴德。有时候啊,就是先打一巴掌再给枣,这枣才甜呢。
jiangguangtou1: 回复 行星光环 :不对,如果农业经营亏本怎么还能保住土地,否则自耕农也不会被丢失土地成为佃农。王朝末年不是有大批的自耕农破产吗?实在不行,只好用了。不过呢澳宋是文明人,先立几个先进典型广而告之,还不行来累进土地税,最后再用,还有好多矿山没开发呢。
行星光环: 回复 jiangguangtou1 :啥文明不文明人都扯了反旗了,已经是贼了。还装什么大尾巴狼?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必须雷霆万钧。你搞的粘粘糊糊,最后肯定像今天印度一样,留下一屁股屎。
jiangguangtou1: 回复 行星光环 :总的树立几个心向澳宋新生活运动的先进典型吧。况且别光想着国内,就是东亚还有日本朝鲜和越南,要让他们的忧国忧民的名士自愿投身到澳宋解放世界的运动种类。
陆李仙: 回复 jiangguangtou1 :你觉得搞工业,地主能够活下来的有多少?
jiangguangtou1: 回复 陆李仙 :那我问你,活下来工厂主的是不是大多数都原来的地主?反正澳宋的土地政策就是那样,地主即便有为仆先知的能力,知道搞工业不好搞。可一边是土地私有制被取消,对着干就是家破人亡。一边是搞工业有可能发大财,起码命先保住了。你说他们怎么选?
陆李仙: 回复 jiangguangtou1 :
jiangguangtou1: 回复 陆李仙 :既然作乱,那么就光明正大地剥夺他们的土地。
分 割 线
无聊过客07 :
楼主太想当然,除非作者新开一章,“三十年后......”
分 割 线
xkena77:
没啥好解决的,离开了金手指,客观事实就是如此。
jiangguangtou1: 工业革命时期为啥叫革命,而不叫工业大发展时期,就是因为当时工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速发展。而当时人类发展科学技术还是无意思的试错方式,很多并非最优技术在同时发展,而穿越者攀爬科技树的速度远远超过历史上,而且选择的是最优路径。
xkena77: 回复 jiangguangtou1 :瓶颈在于人力资源。500废要是全部扑到教育上,不停滚带,能在一代人之内培养出足够的人,但其它事谁去做?
jiangguangtou1: 回复 xkena77 :你忘了还有电化教学,就算一个电化教学点教50人好了,50个点可以教2500人,还可以三班倒,人停机器不停。可以教7500人。况且有许多课程不用学,什么外语啦,,只需要学数理化就可以了。这样学习时间大大压缩,就算2年学到初中数理化知识就可以了。
xkena77: 回复 jiangguangtou1 :临高穿越有一个默认原则,穿越众是去同化改造明末社会,是去建立新社会,而不是去做点缀的。用少数人对多数人进行同化(比例悬殊,代差也很大),即使技术文化再先进,武力再强大,也注定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xkena77: 回复 jiangguangtou1 :而多数穿越文中,穿越者或是用历史知识改变了一些重大事件的走向,或是推动了些纯科技的进步,但很少有对社会制度全面下手的。那样一统全球的进度可能很快,但仍只是一个古老的帝国。
xkena77: 回复 jiangguangtou1 :500废有带50套电化教学设施?
jiangguangtou1: 回复 xkena77 :有啥不可以的?50套太少了
分 割 线
忘游人 :
中国商业发展几千年,商人地位一直不高,为什么?
士农工商,商还要排工匠后面,经济能影响社会,,楼主就别 经济万能论了。
工业化首先商品需要消费者,而农耕社会普通民众的消费实力实在有限,英国要是能在中国卖出工业品换收入,还至于去卖连自己国内都禁的鸦片?
jiangguangtou1: 英国的工业品要从远处运来,运费就不低,而穿越者就在本地生产。
陆李仙: 回复 jiangguangtou1 :英国工业品够廉价了,这跟运费有多大关系?
jiangguangtou1: 回复 陆李仙 :当然有关啦,英国工业品要从欧洲送到中国,要绕近半个地球,路程不远嘛?而且早期靠帆船,跑一次要一年。
阿拉克斯999: 回复 jiangguangtou1 :谁和你说英国的工业品一定是欧洲运过来的?
分 割 线
魔鬼慈善家 :
最罔顾事实的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
分 割 线
上帝之手xp :
楼主完全不能理解什么叫愚昧无知、因循守旧,想想现在那一大堆光有人口,连工业都说不上的国家吧。
分 割 线
剑客的心fly :
铺的太大,问题漏洞太多了,感觉是填不完了,干脆红色江山代代传吧
分 割 线
悲剧的酱油1号:
你需要的是冯诺依曼机,全员赛博化,再加个人造子宫。
大概能在几年内回到现在
jiangguangtou1: 你说的这些,工业革命的英国有吗?
forrest_sheng: 回复 jiangguangtou1 :英国当然没有,所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经过了多少年?过渡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又用了多少年?这几十上百年的积累和发展才是合理性。
jiangguangtou1: 回复 forrest_sheng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没有500粗胚
分 割 线
陆李仙 :
楼主觉得地主转化成为资本家容易吗?地主收租,不论丰年荒年,照收不误。但是资本家呢,市场稍有过剩,亏的***不认识。
楼主忽略了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当中的种种危机。大英帝国为什么要全球开放市场。那就是利用枪炮开路,塑造一个全球性的大市场。元老也是如此。
在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过程 当中,会不断的武力开拓全球市场长,一方面打击国内的封建势力,,流放殖民地。另一方面全球开发。
jiangguangtou1: 不愿意变成资本家的地主就送符有地,有很多矿山需要开发
分 割 线
cqduoluo :
多看资料少脑洞,才会明白自己的想法为什么有问题。
jiangguangtou1: 你看连工厂建设方法都有说明书,还是繁体版的,连穿越者都不用出马了,归化民看看就可以上马了
随域长风: 回复 jiangguangtou1 :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没本科学历,这玩意是看不懂的。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有,民国那些文科本科生的文学造诣还不如秀才呢,可解放初就文科生多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你都没看过还真敢说,这书是给工程师看的,别说民国文科生了,你让古代秀才来看?就你这思路还想搞工业呢。。。简直。。。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这书是给人看的吧,秀才本身也是要学算经,即便有不懂的地方不还有穿越者吗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人和人有可比性?秀才和工程师也不是一码事,当然有秀才出身的工程师,但一样要接受现代学校教育才有这个转变,不是你键盘打字就能把秀才转化成工程师的。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你怎么就知道穿越者就没有从当地人里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
无法_不甜: 回复 jiangguangtou1 :离散数学、微积分,秀才各个都懂?
jiangguangtou1: 回复 无法_不甜 :肯定不懂,可也不是绝大多数工人需要知道这些的。哪怕是小部分的高级技工,也不需要学离散数学,微积分吧。八级钳工需要知道离散数学?
分 割 线
姬关枪 :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
分 割 线
cqduoluo :
不说古代秀才,民国文科生啥的,楼主你先来算算这个车间的土方量行不?
jiangguangtou1: 你给的这个图本来就不清楚,不过古代建筑不算土方吗?中国大地上多少恢弘的建筑怎么建的?
cqduoluo: 回复 jiangguangtou1 :原来在你看来能修长城就能修高速公路了。。。
jiangguangtou1: 回复 cqduoluo :车间是高速公路吗?车间不过是放机器的房子,车间有新造的,也有用各种建筑的,TG就有在窑洞,庙宇里建的兵工厂。按你说法这样的车间就是没法生产武器对吧
分 割 线
karmin123 :
临高发展的不慢了,50年代苏联援华的时候总共派了2万个专家,花了十年,以苏联的国力和技术,加上tg的人力和执行力也才勉强打下个工业基础。
以临高的水平和规模,不开金手指的话,十年内能把工业所需的基础设备搞定就谢天谢地了,更别提扩散技术搞工业化了。人的观念,设备生产,市场培育,产业链建设那都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
中国改开能很快取得成就,除了自身的积累外,主要是因为可以很快融入国际市场并有现成的产业链可以支撑,就这样还搞了几十年,到现在才可以勉强说上门类齐全,却大而不强。
jiangguangtou1: 苏联除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机器设备、设计图纸、技术资料和各种制品生产许可证外,还派遣了近5000名专家。乖乖,你整整把专家人数扩大了几倍。
jiangguangtou1: 况且你忘了还有电化教学,就算一个电化教学点教50人好了,50个点可以教2500人,还可以三班倒,人停机器不停。可以教7500人。况且有许多课程不用学,什么外语啦,,只需要学数理化就可以了。
jiangguangtou1: 这样学习时间大大压缩,就算2年学到初中数理化知识就可以了。78年恢复高考,有很多人不就是只抽工余时间学习了几个月就考上大学了吗?
bilibilisoldie: 回复 jiangguangtou1 :提问,5000名专家教的是什么样的学员?
jiangguangtou1: 回复 bilibilisoldie :有很多不教学的,只是现场指导。
karmin123: 回复 jiangguangtou1 : 还电化教学?你在搞笑吗?别说穿越之后教连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农民,就算现在的初中生毕业之后再上几年技校,进了工厂照样顶不上班。更别提你的电化教学了。
jiangguangtou1: 回复 karmin123 :我说的是现在的工厂吗?况且招普工的工厂多了,你是说那些单位不算工厂?
karmin123: 回复 jiangguangtou1 : 当然是技工了,普工好培养,但是一个工厂必须有技工作为核心才能生产。
jiangguangtou1: 回复 karmin123 :对,是核心也是少数。这个只能粗胚花力气培养了。
karmin123: 回复 jiangguangtou1 : 少数那是和普工比,你就算把珠三角工业化,技工至少也得以百万计算。哪是菲菲们能培养得了的?他们培养的技工自己都不够用呢,怎么可能给那些土老财呢?
jiangguangtou1: 回复 karmin123 :你这是关公战秦琼。现在珠三角工业是什么情况,都能采集齐iphone的零件拼装出一部手机,那个时候需要这样的工业吗?连人口都差了好几倍
jiangguangtou1: 回复 karmin123 :改开初期遍地的乡镇企业,还不是外聘大厂工人帮忙一下,主要靠自己的,有的甚至只是让外聘人员休息时间来一下就可以了。
karmin123: 回复 jiangguangtou1 :你让那些土老财上哪里外聘大厂工人呢?
karmin123: 回复 jiangguangtou1 : 真搞起工业化,百万技工只能算个起步水平吧,现在的珠三角技工得千万起步,这还不算工程师呢。
jiangguangtou1: 回复 karmin123 :你还不许归化民技工下班时赚外快?
jiangguangtou1: 回复 karmin123 :还是那句话,你这是关公战秦琼。现在珠三角工业是什么情况,都能采集齐iphone的零件拼装出一部手机,那个时候需要这样的工业吗?工业革命结束时,英国全国工人才260万,技术工人数量就更少了,哪里来的1000万技工?
karmin123: 回复 jiangguangtou1 : 你那些奇怪的数据都是从哪里来的?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的劳动人口就有将近400万了,到1850年工业革命结束时,英国的劳动人口有1000万,绝大部分都是工人。
karmin123: 回复 jiangguangtou1 : 菲菲们的工厂基本都在临高吧,工人们如何能够下班后去珠三角挣外呢?
jiangguangtou1: 回复 karmin123 :谁说都在临高,不是打下来了两广了
karmin123: 回复 jiangguangtou1 : 你不看书吗?什么时候打下两广了?现在的工厂基本都在临高,连海南其他地方都没多少工业。等广州的工业群建起来,参看建国后的速度,起码得5-10年之后吧。
karmin123: 回复 jiangguangtou1 : 现在广东的土老财们,既无资金和技术,也无人力资源,更无意识,你想让他们把土地拿出来投资工业那得等到啥时候呀?当年常凯申在台湾搞土改,也是动用了不少强制手段,背了不少骂名的,20世纪50年代经过日据的土老财们尚且如此,你指望17世纪的土老财们去搞工业化?缘木求鱼
分 割 线
zocker2 :
多说无益,你觉得行得通就写同人,没有同人没法推动发展,动动嘴就全国工业化当然容易,推演情节推演执行方案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真正的问题
分 割 线
不可知论 :
看你需要什么样的国家。
分 割 线
吃白菜吃到吐 :
教育水平不足以推行工业化
分 割 线
战忽局精污处 :
无解啊,在中世纪的条件下用普通人(极个别天才不算)培养堪用的技术员,工程师,医生啥的没个10年是没戏的。培养一个体系没有100年是做梦。解决发展慢的唯一方法就是开超级金大腿。
分 割 线
奥卡列昂 :
你以为到哪都能拉出来成熟的技工,工程师队伍?
呵呵,呵呵。
是去的古代不是去的二战后的轴心国
jiangguangtou1: 你说工业革命的英国哪里来的熟练技工?50年代苏联才派了多少专家?况且又不是要达到50年代末中国的工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