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
作者:巫仁恕
中华书局 2017年10月出版
32开 平装 422页
定价:42元
本书是台湾学者巫仁恕先生对明中叶以后到清中叶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与社会生活的最新研究。以消费为切入点,以江南城市为案例,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而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
休闲消费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店铺为满足消费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间配置?休闲的空间如何扩大与分化?私人性质的休闲空间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与女性在消费空间上有何差异?……诸多问题,作者在书中都一一解答,并总结指出,消费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时以休闲消费的吸引力来解释明清乡绅逐渐城居化的原因,阐明十八世纪江南官绅对休闲消费的观念有去道德化与去政治化的可能性。透过本书也可以管窥明清时代江南市民的休闲生活,领略江南都市的繁华盛景。
☆ 台湾学者巫仁恕在社会文化史领域的又一力作,以消费为切入点,展示明清城市社会生活的休闲惬意和城市空间的百年变迁。
☆ 娱乐、购物、旅游、园林,勾勒出了明清江南城市社会生活图景,带你体味彼时江南市民的休闲生活,领略江南都市的繁华盛景。
☆ 志、画、集等史料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跨学科研究。史论结合,史料扎实,跨学科视角呈现三四百年前江南消费的繁荣景象及其背后的大历史。
巫仁恕,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专长领域是明清城市史与明清社会文化史,主要聚焦于明清城市群众集体运动、明清物质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研究上。研究成果丰硕,著有《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2005)、《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2007)、《游道:明清旅游文化》(2010)、《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2011)与《劫后“天堂”:。另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及多篇书评。
导论
上篇 休闲消费与城市空间的改造
第一章 休闲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变化
第一节 休闲游观
第二节 声色之娱
第三节 闲饮适意
第四节 斗赌争胜
第五节 休闲空间的变化
小结
第二章 休闲购物与城市景观的变化
第一节 城市商业中心与商店街道的形成
第二节 商店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视觉广告与城市景观的变化
小结
中篇 休闲空间变迁的社会意义
第三章 城市私家园林的公共化
第一节 明清江南城市的筑园风潮
第二节 城市园林与城市空间
第三节 社会的观感与批评
第四节 园林的开放与市民空间
小结
第四章 旅游空间的演变与社会分层化
第一节 大众游观活动的兴盛
第二节 游观活动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士大夫与旅游空间的开发
第四节 晚清苏州旅游空间的退缩
小结
下篇 性别与消费空间的区分
第五章 明清妇女的休闲消费空间
第一节 妇女的休闲活动
第二节 妇女的消费与购物
第三节 的角色与作用
小结
第六章 士商的休闲消费与男性特质
第一节 士大夫对妇女休闲消费的偏见
第二节 士大夫的休闲旅游与男性特质
第三节 士大夫的购物行为与男性特质
第四节 士商共享的男性消费文化
小结
结论
附录
征引书目
后记
外部空间的扩展
从上述介绍的江南城市休闲设施,可以看到在空间变迁上有两个面向的变化。首先是许多休闲设施历经明清两朝的发展,呈现出由城市往市镇扩张的现象。诸如茶肆、酒坊、蟋蟀局、鹌鹑场,甚至是私人的园林,都不再只限于城市内,还逐渐普及于市镇。如明清时期一些关于江南市镇的记载,将市镇描绘成休闲设施非常多元之所,如《贤己编》记吴江县周庄镇内的情景:
乾嘉间,吴江周庄有褚添一者,名捕也。……所居周庄,烟户稠密,聚博演剧,每为之幸,篷寮栉比,舟舫云屯,约束井然,绝无滋事失物者,居行咸称感焉。
茶肆与茶坊不但设置在大城市里,在市镇上也相当普遍。市镇上茶馆之多,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太仓州的璜泾镇,据道光镇志的记载:“自嘉庆以来,酒肆有四五十家,茶肆倍之。”该镇之镇民有数千家,酒肆与茶馆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但此非特例,而是江南市镇的普遍现象。又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据1946年的调查,全镇有四十五家茶馆,其中九家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建立者有一,道光年间有三,同光年间有五家。各个市镇中茶馆的数量多寡,大体上可以反映出该市镇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还有一些市镇原本即是居交通枢纽的位置,因设酒馆待客而兴盛。如吴江县的八斥市,据清代县志的记载如下:
在三都东,离县治东南二十四里,地当南北要冲。明初居民仅十家,嘉靖间乃至二百余家,多设酒馆以待行旅,久而居民辐辏,百货并集。明季庐舍毁于兵火,民多荡析。国初渐次安集,而市移于塘之东,迄今贸易亦盛,盖不减于昔云。
江南的茶肆与茶坊逐渐普及到乡村,与赌博有很大的关联性。就如《锡金识小录》形容酒馆茶坊:
至各乡村镇,亦多开张,此则近在数年以内,闻乡之老成人云:“由赌博者多,故乐其就食之便。”
晚清民初的江南乡镇志,几乎异口同声地指责乡镇茶坊大半皆赌场,不但妨碍农工,甚至让人倾家荡产。尤其是雍正以后,在江南市镇流行的赌场,称作“宝场”,有许多就是设在茶肆里。
蟋蟀局的设置也是另一个由大城市蔓延到市镇的例子。如前述朱从延《蚟孙鉴》的记载,江浙斗赌蟋蟀设局的风气,最早最盛的地方是苏州,之后开始扩散到他地:
后苏州废而归昆山,昆山弛而聚于嘉善之枫泾镇,分而之松江。松江歇而之平湖,及昆山之斜路、朱家角,再散于各乡镇,非复旧时之盛矣。
开局的风气传播有两个方向,一是从苏州传到昆山县,再传到嘉善县辖下的枫泾镇;另一方向是传到松江府,再传到平湖县,以及昆山县辖下的斜路镇与朱家角镇。最后再散播到各乡镇。
内部空间的分化
然而,更重要的发展是许多休闲设施的内部空间出现阶层的分化,高级的休闲设施开始朝向精致化发展。如戏馆、游船、、酒楼、茶肆与浴堂等,都有类似的现象。先以戏馆为例作说明。雍正以后江南城市内形成的戏馆,与过去勾阑、广场、游船的场合有很大的不同:在建筑结构上已是固定又有遮蔽的剧院,而非临时性的搭棚;戏馆有职业戏班固定收费的公演,而非临时性聘请的公演;而且提供饮食的服务。可以确定的是,清代戏馆的出现,说明演剧的场所由晚明的流动性与临时性,转向固定性与经常性,亦即成为城市内固定的休闲娱乐场所。所以钱泳在《履园丛话》里说:
今富贵场中及市井暴发之家,有奢有俭,难以一概而论。其暴殄之最甚者,莫过于吴门之戏馆。当开席时,哗然杂沓,上下千百人,一时齐集,真所谓酒池肉林,饮食如流者也。尤在五、六、七月内天气蒸热之时,虽山珍海错,顷刻变味,随即弃之,至于狗彘不能食。呜呼!暴殄如此,而犹不知惜耶!
戏馆的内部空间还有进一步的分化,这可以从刘鹗(1857~1909)《老残游记》中的描述看到。该书第二回提到主角到了山东济南府城,在城内的一家戏园“明湖居”观说鼓书的过程: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引文里描述的戏园,不但多达一百张桌子,而且还有专门保留给高官订位的贵宾席,而且园里提供了小吃,即使没吃饭的观众也可以到此充饥。虽然刘鹗的时代已是清末19世纪,但是这样的戏馆应该在18世纪的江南已甚普遍。
江南的游船发展到了清代,内部空间也是愈加精致化。有关清代游船形制的记载,以苏州一地最为细致。如虎丘山塘一带的灯船:
船顶间有启一穴作洋台式者,穹以蠡窗,日色照临,纤细可烛。炕侧必安置一小榻,与栏楹桌椅,竟尚大理石,以紫檀红镶嵌。门窗又多雕刻黑漆粉地书画。陈设则有自鸣钟、镜屏、瓶花。
苏州当地人与外来客商都常租来宴客会饮的沙飞船,不但船制甚宽,而且艄舱有灶;大者可容三席,小者亦可容两筵。船窗为蠡壳嵌玻璃所制,桌椅布置雅洁,置有香鼎瓶花。值得注意的是玻璃窗的广泛应用,再如嘉庆年间金陵秦淮画舫的装饰也可见玻璃制品。由此可见,到了19世纪初,苏州与金陵的游船装饰经常出现玻璃制品。
关于青楼的内部空间方面,明中叶以后江南名妓所住的高级建筑形式,已成为各地城市内奢华建筑的代表之一;如嘉靖以后的南京,“下至勾阑之中,亦多画屋矣”。单是建筑的外观装饰,就已够醒目撩人。《炳烛里谈》就形容清代金陵的外观:“丁字帘前皆门临垂柳,间以紫薇;夏秋之交,红绿掩映。”在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从王九妈引领秦重逛的情景,看到内部的布置与陈设:
王九妈引着秦重,弯弯曲曲,走过许多房头,到一个所在,不是楼房,却是个平屋三间,甚是高爽。左一间是丫鬟的空房,一般有床榻桌椅之类,却是备官铺的;右一间是花魁娘子卧室,锁着在那里。两旁又有耳房。中间客座上面挂一幅名人山水,香几上博山古铜炉,烧着龙涎香饼,两旁书桌,摆设些古玩,壁上贴许多诗稿。
以上描绘倒也并非全是小说家杜撰之词,如晚明南京名妓马湘兰,“所居在秦淮胜处,池馆清疏,花石幽洁,曲廊便房,迷不可出”。又如《板桥杂记》一书中谈到明末南京名妓李十娘所居之处,有曲房密室,帷帐尊彝,楚楚有致。中构有长轩,轩左种老梅一树,开花时香雪霏拂几榻。轩右则种梧桐树二株,及巨竹数竿。每日晨夕洗桐拭竹,翠色可餐,人称:“入其室者,疑非尘境。”的内部布置能够呈现如此“疑非尘境”的园林意趣与特质,绝非一般人家的居住条件。这就同士大夫文人的书房一般,是一种奢侈的物质文化消费所堆积而成。
江南的酒楼茶坊不仅提供饮食,其内部陈设与空间装饰,也是非比寻常。如扬州的例子,李斗就得意地说:“吾乡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为业者。出金建造花园,或鬻故家大宅废园为之。楼台亭舍,花木竹石,杯盘匙箸,无不精美。”杭州亦是如此,例如城内吴山附近有许多民房开设茶店,其室“金碧交辉,雕梁画栋,匾额、对联、单条、屏幅,悉臻幽雅,悬挂各式灯景,玻璃窗棂,即瓷器均皆精致”。又如苏州茶坊酒肆集中地,一是城中的玄妙观,另一是阊门虎丘山塘一带。虎丘的茶坊,“多门临塘河,不下十余处。皆筑危楼杰阁,妆点书画,以迎游客,而以斟酌桥东情园为最”。扬州的茶坊酒肆还会利用大量的花卉作为装饰。据李渔《闲情偶寄》记载,藤花竹屏作为室内间隔的布置逐渐流行:“近日茶坊酒肆,无一不然,有花即以植花,无花则以代壁,此习始于维扬,今日渐及他处矣。”苏州的茶肆在装饰陈设方面,虽然没有扬州的茶肆来得炫目,但也会在菊花季时,购入大量菊花,置于庭院或大厅中,堆叠千百盆,并且绉纸为山,号称“菊花山”。
此外,苏州虎丘山塘一带的酒楼中,内部陈设如园林之景,系以山景园开风气之先。据《桐桥倚棹录》所载:
乾隆某年,戴大伦于引善桥旁,即接驾楼遗址,筑山景园酒楼,疏泉叠石,略具林亭之胜。亭曰“坐花醉月”,堂曰“勺水卷石之堂”。上有飞阁,接翠流丹,额曰“留仙”。联曰:“莺花几屐,虾菜一扁舟。”又柱联曰:“竹外山影,花间水香。”皆吴云书。左楼三楹,扁曰“一楼山向酒人青”,程振甲书,摘吴薗次《饮虎丘酒楼》诗句也。右楼曰“涵翠”、“笔锋”、“白云阳春阁”。冰盘牙箸,美酒精肴。客至则先飨以佳荈,此风实开吴市酒楼之先。
有关茶肆内部的陈设,扬州一地的记载最丰富。如关于“小秦淮茶肆”的记载如下:
小秦淮茶肆在五敌台。入门,阶十余级,螺转而下,小屋三楹,屋旁小阁二楹,黄石岏,石中古木十数株。下围一弓地,置石几、石床,前构方亭,亭左河房四间,久称佳构,后改名“东篱”,今又改为客舍,为清客评话戏法女班,及妓馆母家来访者所寓焉。
由此可知,扬州著名的茶肆里,非常宽敞,有园林之胜外,还有不少建筑,且有供戏班与的住房。清代金陵的茶寮也有内部陈设如园林者,像幸春园茶社:“湖石嵌空,梓阴蔽日,林亭点缀,郁为茶寮。”然而,城市里一般的茶肆或茶坊,和酒楼相似,都是楼房建筑。无论是茶坊或酒楼,在其内部空间的运用上,也出现和戏园类似的阶层分化情形;亦即楼上是专门提供有身份地位的雅座或贵宾席,楼下则为一般客人的座位。如《清稗类钞》有一则关于上海茶肆的小故事:
上海北四川路之侨民,以东西洋人及广东人为多,其妇女皆天足也。自余各省,亦间有之,土著则绝少。有施少兰者,好天足,落拓不羁,常至北四川路三多里口之茶肆品茗,然不于楼上而于楼下,以来往之妇女多,可作刘桢之平视,不必倚楼俯察,以耗目力也。或问之曰:“君亦上流社会中人,盍不上楼品茗,而自亵乃如此乎?”少兰曰:“吾在此,看洋广杂货也。”
这则故事显示,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人”都是上楼品茗,坐楼下则是有失身份。
浴堂的发展也是呈现阶层分化,尤其是在扬州的浴堂,走精致化的路线。据《扬州画舫录》形容浴堂内部的设施如下:
并以白石为池,方丈余,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娃池。贮衣之匮,环而列于厅事者,为“座箱”,在两旁者为“站箱”。内通小室,谓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枝按摩,备极豪侈。男子亲迎前一夕入浴,动费数十金。除夕浴谓之“洗邋遢”,端午谓之“百草水”。
又清人林苏门《邗江三百吟》关于扬州“混堂”的描述:
澡身之地,名曰混堂,城内外数以百计,凡堂外有立箱,有坐箱,有凉池,有暖房,有茶汤处,有剃头修脚处。堂内之池取乎洁,用白矾石,界为三四池。水之温凉各池不同。午前留头堂,虽混而不觉其混。午后人多,未免混矣。
从上述这两则记载,看到扬州的浴堂,不但备有茶酒,还有专门的侍者提供按摩服务,费用可高达数十两银,且居然在扬州城内外就有数百家这样的高级浴堂,可以想象当时扬州的消费力量惊人。
不只是扬州,清代苏州的浴堂也分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价位,以至于顾客群也有差异。据《吴门补乘》记载,当地的浴堂可分三类:
混堂,天下有之,苏州分三等:一则砌石为池,穹幕以砖,顶如团瓢,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凡负贩者、屠沽者、疡者、疕者,纳一钱于主人,皆得入澡焉,是名馒头顶混堂。一则白石甃池,覆池以屋,虽号清泉,终同裸国,君子不入也。一曰京式盆汤,则版夹为室,室置澡盆,两旁麟比,下穿地衖。墙外举火,而火通于衖。纳钱七文,则人占一室。下帷盘礴,虽霜晨冰夕,暖如春融,衣冠之子赴焉。始于三茅姑巷四宜轩,既而都亭桥有二乐轩。
上述三类浴堂,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的话,第一、二种如同是大众浴池,第三种则是个人汤屋。而第一种索价只要钱一文,第三种则要七文钱,显然第三种是较高级的浴堂。再者第一、二种对所谓“君子”辈、“衣冠之子”而言,都是袒裼裸裎于众人面前,所以他们都会选择第三种较高级、花费较高的浴堂。即使如此,苏州浴堂的精致度与价位,仍不如扬州。
【聚珍悦读福利】你转发,我送书
转发这篇文章到朋友圈,截屏发至后台,
我们将随机送出三本
《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
以飨书友。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传统思想现代化 古典内容时尚化 古代趣味雅致化
▼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购读《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