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最专业的太极微信平台
作者/梁进杰 ⊙ 编辑/张宏婉
导读:对于梁先生,小编此前并不认识。但下面这张合影照确是早就看过的,今天正好又看到这张照片和文章,想介绍给大家!
这张照片除了梁先生未曾谋过面,其它四位老师还算熟识。最熟悉的当数国光红老师了,自从上大学认识后,每年都能到济南看望几次。李可老先生是在我看望国光红老师时碰巧遇到的。那时国老师已经在孔乐凯先生的经华卉典古中医研究所、观民诊所里讲解《黄帝内经》。有一次我去诊所看望国光红老师,当时我刚进入诊所院子,国光老师出来接我,正好遇见李广启老师刚进院子,李老师可能不认识我,但我可认识他呀!想当年,在山大邵馆前,跟杨喜寿老师学拳时,我们拳场和李老师的场子紧邻着,也曾有过些许交流,那时李老师的功夫就已经很不错了。到了孔先生的诊所二楼后,喝了会茶,诊所的讲课就开始了,国老师建议我一起听听。一进课堂,就见到一位精神矍铄的银发老者坐在那里,孔先生盘腿而坐。此时并不知银发老者就是李可老先生,对他的了解那还是后来的事。当时李广启老师在讲站桩的事情,还请了李可老先生及国光红老师进行示范,并对两位老先生的架子进行指点校正。当时情景,现依然在目。
这张照片中的老师正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国学、国医、国术,所以这张照片很有意义!!!
(左起:梁进杰、国光红、李可、孔乐凯、李广启)
太极三昧无量义 只在寻常功用中
太极拳乃中华文化之奇葩,为数千年“道”学文化之载体。
古贤了知大道,大道无相无言,于是托出太极拳,无声无响却又滔滔不绝,只将那大道之理演说无遗。
拳架者,回归大道之法船也!吾人乘此有相之船,回归于本有之无相之道。一旦“得道”,舍船登岸。正是:菡萏枝枝撑夜月,木樨叶叶扇香风——道无隐乎耳!
吾亦有缘登上此船,正驶向那久已神往之彼岸……
* * *
昭昭启心智 悠悠感师恩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莱州过西为吾故乡,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先生即诞生于此。“李经梧”三字,在吾少年之时,即为众人心中崇敬之武圣。“李经梧”乃家乡人之骄傲,亦为太极拳界之骄傲,有缘学“李经梧太极拳”可谓是一件让人无上羡慕与庆幸之事。
表叔杨玉歧先生为李老入室弟子。自上高中起,吾即在表叔之言传身教下学习“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表叔练拳,痛快洒脱,圆活自如,颇有乃师风韵。其教拳讲实用,一招一式丝丝入扣,言语中往往与道相契,从学者颇受启发。其间,吾亦有幸目睹师爷李经梧先生练拳,并得到师爷之指导与鼓励,使吾受益终生。
大学期间,随李经梧先生之孙先生学习陈式太极一二路拳,受益良多。洪舜老师为人厚道,教拳严谨,中规中矩,确有家风,其练拳气势澎湃,功力深厚,为年轻辈之翘楚。其功与德自可引领一地习武之风尚。
乙亥之秋,得遇先师信玉和先生并传授“李雅轩传统杨式太极拳”,由此接触到空松虚无之太极。玉和先生行拳雄浑博大,古朴不雕,与其沾手则空无一物,每有发放则来之不知,去之不觉,如风卷残叶,起落无痕。其言谈中往往把复杂问题归于“一”,先生常言:“太极拳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东西”, “什么掤捋挤按……其实就这一下!”然虽是简单之一下,却五味俱全,事到如今都令吾辈味之无尽,真乃“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也。
今有幸忝列梅墨生先生门墙,成为先生入室弟子。梅先生见多识广,理论深厚,悟境高远。其体亦雅健,其气自古俊。先生不仅承传太极拳亦承传仙学道功,将太极拳直接纳入大道。先生练拳一如其书画,简、淡、天真,古、雅、灵透。其谈拳言言见的,文武二道相生相融,一举一动莫不与理相合,一开一合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其教拳细致入微,由小见大,由大入小,言文而达于武,及武而归于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集中体现于先生之身,堪为当今不可多得之明师也!
在诸师之磨砺教诲下,加之传统文化之熏陶,又得到禅密及丹道诸师之滋养,遂明了修炼太极拳乃回归大道之路。由此,悟路渐开,艺境渐进,武与道合自为正途。平实之拳式内隐藏重重无尽之境界,其含盖外层、内层、密层、秘密层。外层为皮,演示拳架之形,有相可见,有理可寻;内层为肉,体现拳势内功,击技招术,可感知难眼见;密层为核,心意用功返观内照,于无形无相处得个入处,见之本真,合于大道;秘密层,为仁,于见道后,潜修密炼,绵密保任,处处现妙有,妙有现真空。于行道中证道,得道后了道,真如种子生生不息也!
说来惭愧!吾虽遇明师,然天性愚钝,况用功未切,体悟甚浅,今以井蛙之见,权作引玉之砖!
* * *
得之点点意 付之拳拳心
(一)
数年前,一位陈姓长者,见吾欢喜曰:“汝前日言拳云,练拳应顶天立地,吾颇受启发,如是练拳却有感悟。”并对吾致谢再三云。吾闻后对曰:“汝错会也!吾言练拳应‘通天通地’,非‘顶天立地’也。通天地者,乃与天地相通相融而为一,与道相契。体与宇宙通,心与虚空接,天地清和之气自然相投,与虚无空灵之道化而为一。因其无相,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心经》所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若言‘顶天立地’者,再大亦小,因其有相耳!”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拳首重知见,知见不正,果招迂曲。此老辈再三叮嘱“吾辈练拳当本老论”之深意也!
(二)
当何以通天地?
古贤修身养性,皆作此功夫。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儒家曰“天人合一”之功,诚心正意人力可为;道家言“三才归一”之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佛家云“万法本一”之真,一切现成,不假外求。归根结底,均是“圣人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天地本来浑然为一,因其间有“我”,而使天地悬隔,万物有别。若舍“我”而化空,天地自合。为道日损,损之于“无为而无不为”之地,亦仿佛于“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境。
太极拳十大要领,首提“虚领顶劲”或言“虚灵顶劲”,一字之别,次第不同。一为过程,一为目的。“领”者,以主观之意而导之,为返先天之本。“虚”中现“灵明”自与天通,方达“灵明之境”。“虚领”乃虚实之虚,“虚灵”为太虚之虚,一言有,讲身法;一言空,触灵根。其境界自不可同日而语也!
拳论曰“如履薄冰”,此为与地相通之功。人地相接,相上为实,空松练拳,使其实中见虚;人与天接,相上为虚,由“虚灵顶劲”与天贯通,虚中见实。此非“阴阳颠倒颠”而何?拳论又曰“含胸拔背”。含胸者,乃胸罗万象,含化万有;拔背者,背尘合觉,拔通天地也。于是天地可通矣!此前两说,如出一辙,“虚灵顶劲”相合于“如履薄冰”,中通于“含胸拔背”,其状态为“O”。
拳论讲“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内必有外”此即周身八万四千毛孔,无处不“虚灵顶劲”无处不“如履薄冰”也!周身任何相对之处,皆为“O”状态。亦如内在中空而充实之皮球状,所谓“八面支撑”、“周身无处不太极,周身总此一太极”如是而已!
皮球之用,正用其无碍之内空。然,此仅为太极拳入门之初级耳!终则“皮球”变“气球”,“气球”化“无球”——回归太虚之境也!
吾曾言练拳次第曰:后天之体僵硬如“冰”,由放松而化之,而“冰水之间”,而“水”,而“水气之间”,而“气”,由“气化”而归于空。因此“放松为太极拳之灵魂”,如是,则周身无处不虚灵,周身无处不太极也!
(三)
练拳入门,首求懂劲,“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拳论又言“知阴阳方为懂劲”。欲知阴阳,必握阴阳之机,亦即“动静之机”。行拳中,必有动作之转换,初学者恰难于此,如不明阴阳之机,学拳数十年亦门外之汉!动作之使转,为阴阳之转关,动静之机变也!如无虚灵暗藏,此关难破。
老论中有“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之语,众太极拳书中,恰将“动静之机”遗漏,吾不知其有意也?其无意也?吾言整部拳论,皆言此“机”。动与静、开与合、虚与实之机变,为阴阳变化之母。此“机”万不可小觑,此乃修太极拳之关键处。此为:妙机、灵机、神机、玄机,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此门一开,则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若体味真拳必由此“机”入门,方可一窥真谛。所修所练,正在此“机”中,凡与人交手尤重此“机”。明了此“机”,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于是,得机得势,变化无端。不明此机,则处处失势,受制于人,“则双重之病未悟耳”。
(四)
修拳乃回归大道之路,大道为无为法,为“损之又损”之减法,非“为学日益”之加法也。拳论讲“舍己从人”即将我念、我执、我相舍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太极之为道也,不离于阴阳亦不执于阴阳,离阴阳无门可入,执阴阳无门可出,出入无碍方得自在。入不染有,出不滞空,有无浑一,阴阳同体,复归于道。则入出无碍,行藏不二,自可超世而独立。阴阳相生,阴阳相克,虚中实,实中虚,无生有,有生无。相斥相转,相转相生,相生相斥……层层无尽,变化无极,而不出华藏一真法界,“一真”者明明了了,启用无尽之本心也。
古贤称练拳为“盘架子”,架子者形也,假也!如磨盘般将架子打破碾碎,方见无形之真拳,即破假以显真。吾辈练拳当细细观照体味。练形、修心、养神为练拳之三次第。正是破我念、我执、我相之过程。所谓“练形”者,心外求法也!认为有法可求,有功可得,重于法而妄于道,此为初学招熟之时,与人交手多用其招,不免丢顶偏抗之病;所谓“修心”者,回归本心也。内省返观,重意而随形。与人交手,随机随势,任人、任时、任势而化招,为懂劲阶段,由懂劲而走向神明;所谓“养神”者,透内透外,以至无内无外,心身与天地浑然之神明阶段。与人交手,使对方捕风捉影,“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无敌神拳矣!
(五)
人人皆知练太极拳如“行云流水”,多认为行拳之比喻,此实乃为法喻。视之可见,扪之不得,觅之无物,捉之无形,听之不闻,意之不及,见影而无形,此为“行云”;对方虽触摸不及,但我之神意与对方相合,呼吸相通。呼吸之间相知己,内劲随其机而流变身形与对方不即不离,如影随形,不用卷之于密,则其小无内;放之排山倒海无所不摧,则其大无外。来之不知,去之不觉,使对方防不胜防,此为“流水”之内劲,与人与己贯通无碍,川流而不息,正是“静若山岳,动若江河”也。
此正是李雅轩所言“神明感应也!”。
吾认为李雅轩先生对太极拳之发展,主要体现在“大松大软”和“神明感应”之中。
大松大软如“行云”,神明感应似“流水”。应与“松”与“神”处用心思。松乃打起精神活泼泼,“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由皮肉之松而筋骨之松,而气脉之松,而神髓之松,松之于无何有之乡——进入空明之境。由外及里,由意入神,散开架势,重新组合,起死回生,与天地相往来,自当与他人息息相通。如此则妙用无碍也!
(六)
天、地、人为三才,顶天立地练拳者,可统天地而成“王”。王者主宰于人而无功于天地。通天通地练拳者,可把三才通化,上通天,下入地而为“丰”,则意达八荒,气贯长虹。天地主宰于我,无所而不生化也。“张三丰”即是通化三才之“丰”。将有相之“王”壳打破,归于无相之大“丰”之大空大有之境。故,“松、散、通、空、灵”为练拳之正道也。李雅轩先生之大松大软正是进入虚无之境而起大用,为虚中实——真空生妙有;李经梧先生常道:“练拳就是松松的练”与其交手是实中虚——妙有现真空,君未见,凡与老人搭手者,仅感有假实之点,如欲图之,则实点刹那变空,瞬息万变,使人捕捉不到。正是进不得,退不得,吞不下,吐不出,东倒西歪如醉汉,真乃“老叟戏玩童”也!
其功夫即在呼吸之间,在一念之间也。
呼吸之间为“息道”之功——但知自心,“息道”乃为丹家内功。李经梧先生曾亲对吾言“技击末梢也”此语记忆犹新,由外相之技而悟入内理之大道也——技进乎道。太极拳发源于道家,滋养于儒释百家,且经梧老所传“抓闭功”正是道家升阳火退阴符,调息结丹运周天之功。太极拳之于道家,恰如少林拳之于禅家,虽皆为古贤参禅悟道之副产品,然,一念之不同副品即为正品。故,练太极拳当为回归大道为要。
雅轩老提出“僵柔劲不及松沉劲,松沉劲不及轻灵劲,轻灵劲不及虚无劲”之说,正是步入由虚无而合道之途中。亦如《修真全指》所言“不合虚无不得仙,能得虚无可炼丹”之理相通,为练拳进级之路径也!
大道无言,古贤将无可言说之理,隐藏于有迹可寻之拳式中,吾辈应从可见之“行云”中摸到无可见之“流水”之脉搏。介时太极大道直现目前矣!
(七)
古贤不吾欺也!吾辈应透过现象见到真空,则处处妙有。练拳应从大松之灵机妙觉中切入,“忘形养气,忘气养神,忘神养虚,忘虚合道,忘忘则功圆也!”(《化书.五忘仙诀》)万不可盲修瞎练贻误终身。
佛曰:“戒定慧”三无漏学 ,于太极拳中,不妄动为戒,不自动为定,随动为智慧。真心不动,外物唯动,感而遂通,我自相应,随其千变万化,我自虚应而成相——此正是李经梧老先生言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为“应物自然”之注解也。内无想,外无息,灵明洞达,万象俱包,触息而应,接物即变,感而遂通,随圆即圆,应方则方,神变万化非“神拳”而何?亦如古贤所云:
知觉不起时,万境皆灭,即呼即应,真元显露,方知此心不与境俱灭。
知觉纷起时,万境皆生,一呼一应,真元剖露,方知此心不与万境俱生。
知其不生不灭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亦是“忘忘功圆”时,自可与道为一也!
* * *
《》曰:“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只是过河之船,河过则弃船,登岸又重天。吾辈今世结缘太极拳难能可贵!愿不以拳之外相而执取,宁寻理而求真,莫越理以争胜。破壳化蝶,直趋无上之道,以报师恩,亦不妄太极拳之修炼也!
古语云:心有灵犀一点通。练拳正修此“灵犀一点”不死之谷神也!当不在别处。正是:
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
若悟非非法,法法权可法。
2012-6-26于京华
[本文摘自梁进杰老师新浪博客,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太极禅话慧馆 乙未羊年七月十一第327期
投稿邮箱:taijihuahui@qq.com
qq群: 106956786
每天一期,陪伴太极人成长!
为使更多人受益,请让分享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