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苏 图/网络
在给孩子的标签中,“乖”和“不乖”,恐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了。孩子顺着我们的意,我们脱口而出:“宝贝真乖!”孩子不肯配合我们,我们皱起眉头便说:“怎么这么不乖!”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在孩子做出不可接纳行为时,南辕北辙地这样表达:“你不是最乖吗?你不是最懂事吗?……”由此,无论“乖”,还是“不乖”,都像压在孩子身上的大山,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某天早晨,和乔道别后,走出家门前,听到乔奶奶和乔的一通对话。
奶奶:宝宝来吃饭了。
乔在阳台玩撑衣杆,没有反应。
奶奶:不要玩那个,待会碰坏东西了。
乔拿着长长的撑衣杆想转身转不了,开始着急,瘪着嘴要哭。
奶奶:跟你说不要玩杆子啦,你又要玩,待会自己又在那里生气。宝宝不是最乖吗?来,我们来吃饭。
乔涨红了脸,扯着嗓子大叫起来。
奶奶:你现在真的很坏,动不动就发脾气!……
乔崩溃大哭。
类似这样有关“乖”和“不乖”的对话,在我们家里常有发生。
以吃饭为例,有时,乔很配合,自己拿着勺子舀饭吃,从旁边经过的奶奶看到乔的勺子到了嘴边,忍不住在一旁鼓励:“哇,宝贝真乖!你怎么这么棒呢!”有时,乔闹情绪,别说自己吃,就连喂也喂不进去,奶奶耐着性子坚持许久,突然,勺子被乔舞动的手臂碰落,终于爆发:“你怎么这么坏,一点也不乖!”
第一种情况,我观察过,往往是乔本来吃得好好的,被奶奶这么一说,突然却没了自己吃饭的兴致。第二种情况,乔往往先是一愣(被奶奶提高的声音分贝镇住),然后变本加厉地“胡闹”。
先来说第一种情况,明显的影响是,乔专注吃饭的过程被硬生生地打断,不得不把注意力分散出来听奶奶的评价;隐性的影响是,孩子从空洞的赞扬里嗅出操控的意味,继而心生对抗:我哪里乖了?我哪里棒了?吃饭真没意思!
如果对第二层影响有所不解,大家可以试着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厨房里,你正专心做着饭,你的先生或者太太走过来,对你说:“你真乖!你怎么这么棒呢!”你会作何反应?你或许会想:怎么个意思?难道你觉得我连这个最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吗?还是你对我有什么愧疚,在用赞美弥补我?你的赞美也太假了吧。然后,做饭这件事可能就变得索然无味。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在奶奶一通空洞的夸赞之后,补充告诉乔:“乔自己用勺子舀饭吃了,妈妈觉得好轻松,这样妈妈也能好好吃自己的饭了。”和奶奶的话不同的是,我并没有对乔的行为做评判,乔也不会因此感受到压力——我要好好吃饭,好好表现,要不然妈妈就会不高兴。因此,他也更能不被打断,而是专注在自己吃饭这件事上。
再来说第二种情况,明显的影响是,孩子感觉受到责备,因此也陷入情绪;隐性的影响是,孩子在责备中感受到奶奶对自己的不接纳,接收到“我不够好”的信息,因此心生怨念——好吧,我就是不好,那我就不好给你看。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的处理方式,通常也只是客观表达我的感受:“乔把妈妈的勺子碰掉了,妈妈有点烦,妈妈要蹲下身子去捡勺子,还要花时间清理地上的饭渣。”我说的只是乔的行为对我带来的实际影响,这样,乔才有空间去感受:哦,原来我这样做,会给妈妈带来这样的麻烦。而非分散力量去和妈妈的指责对抗。
插播完两个吃饭的例子,再回到文初我提到的奶奶和乔之间的那一通对话。
如果说,中间我列举的两个有关“乖”和“不乖”的简单对话,只是这两个标签给孩子带来影响的片段式的展现,那么,文初奶奶和乔之间那一通对话,则完整呈现了这两个标签给孩子带来压力的细微发展过程——乔转不动撑衣杆时,只是着急;奶奶非但没有看见乔的感受,还试图给乔扣上“乖”的帽子以改变乔的行为,乔被堵得慌,情绪升级;当奶奶直接扔给乔一个评判:你现在真的“很不乖”时,乔直接情绪崩溃——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情绪温度蹭蹭蹭往上升的过程。
然而,此刻,我记录奶奶和乔之间的这一通对话,重点并不是想评判奶奶的沟通方式不够好,我的沟通方式更有效。
我想说的是,两种沟通方式,在孩子心里,可能埋下的“伏笔”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给予孩子的是“有条件养育”,久而久之,只会让孩子惯于在意和迎合外在的评价,从而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后者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养育”,点滴滋养,却能帮助孩子重视和接纳自己,从而更能重视和接纳身边其他人。
回到奶奶和乔那一通对话发生的早晨。我切身体会到乔的情绪从一点点的着急到最后的崩溃,我看见那个当下,他的抗拒和愤怒——我不想做乖小孩,为什么我必须是乖小孩?!
这其实也是我的抗拒和愤怒。那个当下,我仿佛看到一个呐喊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就是年幼无助的我。
在多子女家庭长大,不可避免,从小我接受的教养,也逃不出“有条件养育”的模式。妈妈总会无意识地这样教导我们:在这件事情上,你姐姐真的很乖;在那件事情上,你又比姐姐懂事。
还清晰记得,小时候,我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十分纠结:一方面,我的内心压抑着对这些评判和操控的抗拒;一方面,我那么渴望妈妈肯定的评价,以致于在内心最深的地方种下一个信念:妈妈是对的,无论如何,我都必须站在她的一边,理解和支持她。
在这样深层的心理动力下,我和妈妈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矛盾的情形:有时我很尖锐,会对她顶撞,和她冲突;而大部分时候,在她需要的时候,我都会以一个乖乖女的形象,永远地、无条件地维护她,即使这样的“维护”,是以切断自己的感受为代价。
因此,当家里来了讨债人,手舞着斧头杨言要伤害我们时,七八岁的我挺身而出:“你给我出去!你以为我们会怕你吗?”全然不许恐惧的情绪流露而出;当家里经济陷入低谷,妈妈希望我和姐姐一起去央人借钱时,十几岁的我又挺身而出,陪在她的身边经历漫长等待、看人脸色、遭人拒绝的窘境,全然不许羞怯的情绪让自己退缩。
所有种种,只因我想向妈妈证明,我是她的乖女儿!
也因此,我和妈妈之间,形成了一种既紧密又疏离的关系。在妈妈心里,我没有姐姐温顺,却和她更贴心;在我的模式中,我无法忽视和拒绝妈妈的任何一条需求,哪怕这些需求和自己的有所冲突。
而这样的模式,即使是进入自我成长和疗愈之后,依然在起作用。
周六,带乔到姐姐家玩,妈妈表示,希望第二天能叫上弟弟一起,到我们家小区游泳。而我内心其实不太想要游泳,而是带乔到海边挖沙。
纠结许久,还是无法直接拒绝妈妈,而是委婉地说:“小区游泳池条件不是太好,游的人很少,我想到乔去海边挖沙,你们去吗?”
第二天,我和乔爸单独带乔去了海边,同时也给妈妈和弟弟留了言。结果,在我们快要返回时,弟弟才来电话表示要从家里过来,我苦恼地说:“那可能碰不上头了,你们过来至少需要40分钟,那时我们都要回家吃饭了。”
说完这话时,心里其实很忐忑,害怕自己的行为让妈妈觉得被拒绝、被伤害,我在她心里成了“不乖”“不体贴”的女儿。
而即使知道这是自己大脑在上演的“故事”,身为成年的我,在那个当下,依然遏制不住地充满慌乱。
这大概就是“乖”和“不乖”的标签,带给曾是孩子的我,最为深远的影响吧。
在另一件事情上,我看到了“乖”和“不乖”的标签,带给成年的我们的另一层影响。
这个影响就是,我们无意识而忠诚地继承了原生家庭教给我们的这套评价模式,去塑造和压制我们自己的孩子。
晚上11点钟,乔依然精神满满,毫无睡意,在床上又唱又跳,还拒绝爸爸抱睡。眼看大半小时过去,爸爸尝试让他自己躺睡,乔却在我和爸爸身上爬来爬去,不仅自己不睡,还影响我们的休息。
终于,爸爸暴怒,一把将乔抱下床,让他自己玩去。乔在客厅转圈跑,爸爸突然从阳台拿了衣架进来,对着乔的屁股打了几下,嘴里还骂骂咧咧地说:“让你不乖!让你不睡觉!”
2岁半的乔慌乱地爬上床,一边哭喊:“痛死了!痛死了!”
一直没有介入的我,连忙抱起乔,倾听和安抚他:“乔不睡觉,爸爸打了乔,乔很痛,还很害怕。”
等他情绪有所平复,我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看到爸爸打乔,妈妈真的很心疼,对爸爸也很生气。可是,现在已经是半夜了,乔还不睡觉,这样我和爸爸都没办法休息,妈妈也真的很烦恼。”乔窝在我怀里没有出声。
考虑到乔当天几乎没吃晚饭,我又问他:“乔睡不着,是因为肚子饿吗?”乔点头,于是,我去厨房煮了两个荷包蛋给他吃,吃完后,小家伙终于安静地睡着了。
可以明显感受到,爸爸在打过乔之后,心里是充满内疚的。然而,他强大的信念告诉他,孩子就应该听话,不听话就要教训。这样的信念让他忍不住扬起惩罚的手,也阻碍他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
更让父母孩子都受伤的是,在“乖”和“不乖”的标签之下,既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让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前些天,流着泪看完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影片讲的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男孩伊夏,读了两年三年级,依然完全跟不上学校的学习进度,而他的哥哥,却是门门功课优秀。父母迫于校方压力,把伊夏送到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期待那里严格的管束可以改变孩子。原本开朗活泼的伊夏陷入巨大的恐惧和无助,一开始,他哭着央求父母带他回去,后来,他不再流泪,连话也不说,最喜欢的画画也不再继续。所幸,伊夏遇到一个和他同样曾经有严重阅读障碍的美术老师,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走出了被抛弃的心理阴影。
在影片中,伊夏的美术老师尼克和伊夏爸爸的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尼克告诉伊夏的爸爸,不是伊夏不努力,而是他和其他孩子不同,有阅读障碍,需要慢慢克服。可伊夏爸爸却不愿面对这个事实,认定那只是伊夏的态度有问题。
爸爸:“你觉得他的问题在哪里?当然是态度啊,不然是什么?他一直这么调皮捣蛋,一直这么难搞,从来都不听话……”
尼克:“我想要知道的是问题的症结,你所讲的都只是行为表现。就像说你发烧了,我想知道为什么发烧。原因是什么?你有没有发现他犯错的模式都基本相同?他把b写成d,把d写成b,他会把相似的字搞混。他为什么这么做,是他很笨还是很懒惰?都不是,他的问题出在‘认字’。并不是他不努力学好。”
爸爸:“听你放屁!这些都只是逃避读书的借口。”
而当尼克拿着一份中文的玩具说明书让伊夏爸爸读出来,爸爸推说不认识汉字读不出来时,伊夏也用同样的方式指责爸爸:“专心点,你的态度不对。你的行为也不正确。”爸爸终于哑口无言,也体会到了伊夏所处的处境。
所幸,孩子的心总是清澈透明的。即使一次次被父母的评判所伤害,最终,在美术老师尼克的疗愈下,伊夏恢复了自信,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天分。
更令人感动的是,当爸爸妈妈流下懊悔和心疼的泪水,伊夏却早已忘却自己经受的无助和孤单,一路奔跑着重回他们的怀抱。
和电影画面相似的一幕是,前一天晚上刚刚被爸爸狠狠教训了一顿的乔,第二天醒来,第一时间问的还是:爸爸呢?
说到底,真正深谙“无条件爱”之道的,其实就是孩子。父母常说自己爱孩子,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然而,因为评判和标签的存在,使得我们的付出,总是借着各种各样的条件而出现。
这样的模式如此根深蒂固,乃至即使身为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的我,也常常会在孩子做到某件事时脱口而出:真乖!或者,在请孩子配合做某事前,下意识地这样说:乖乖,帮妈妈做……
当然,这并不是说,身为父母的我们,再不能对孩子说“乖”或“不乖”了,只是,如果在脱口而出这样的标签时,我们能在内心明了背后自己的信念和模式,那么,亲子互动也能更加轻松有效。
安心厦门P.E.T.工作坊
如果你想学P.E.T,一定要上一次她的工作坊|安心P.E.T.工作坊预告(9月厦门)
共修真实高效父母|家平衡非盈利P.E.T.工作坊(10月厦门)
报名请联系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