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Dr. Kang
来源:肿瘤资讯
2016年CSCO 年会于9月22日至9月24日在厦门召开,此次盛会涵盖了临床肿瘤学的各个领域,大会专题设置紧跟临床肿瘤学最新发展,议题精彩纷呈。本次大会吸引了2万余名会员参与会议,其中也包括了200余名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的临床肿瘤专家。包括ASCO、ESMO、SSO等在内的多个国际肿瘤协会也派出要员参与此次盛会。肿瘤资讯小编在会后采访了大会主席吴一龙教授,让我们听听吴教授对此次大会的点评。
肿瘤资讯:2016CSCO年会圆满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精细管理和精准医治”,请问设计此主题的初衷是什么?本届CSCO上有哪些亮点?
吴一龙教授:大家知道,“精准医学”是近两年非常热的一个词汇,搞医学的人如果不提精准医学,好像显得有些落伍一样。但是,在这两年,我们也非常清楚的看到,精准医学有着一种泛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有可能会导致到我们对精准医学的理解、研究走入歧途。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设计了今年CSCO大会的主题,那就是“精细管理,精细医治”,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还精准医学真正的含义,来引导我们中国的精准医学能够比较准确地、比较符合原意的往前发展,这就是我们设计此主题的初衷。在大会的3天时间里,不管是全体大会人员,还是很多主题会、早餐会我们都是在围绕这个主题在开展。
大家可以看到,在昨天下午的全体大会上,我们专门邀请的前任的ASCO主席来给我们讲解精准医学,以我们到了哪里,我们将往哪里走这样一个主题。在他的主题演讲里,我们知道目前仍然是以发现基因异常为主,再来进行我们一系列的研究,这就是精准医学本来的面貌。另外一点,我们也充分的意识到,精准医学离不开大数据,因而在大数据这一方面,我们也有做一定的工作,今年的大会中也有连续好几个专场都是提到大数据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昨天我们也成立了临床肿瘤学大数据的工作组,这个主要是想从临床信息中获得大数据,这样就有可能将临床信息的大数据与遗传信息的大数据结合起来,会给精准医学一个更好的前景,这是我认为本次大会的一个亮点。
这个大会圆满的完成了我们初衷的设计,即对精准管理,精准医疗一个正本清源的这么一个继续的教育,还有引领未来的方向。对于第二个大的亮点,你们可以看到,我们今年大会在国际化上走上路更高的一个层次,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我们今年所有的全世界最有名的大的协会都有派人来参加,而且参加人员都是非常高规格的人员。我们看到,来自俄罗斯的临床肿瘤学会,他们的NCI也派人来参加,这说明我们大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越来越大。并且各个协会都带来了他们最新的研究理念。据统计,今年参会的外宾达到了200名左右,达到了大会的历史新高峰。在这一方面,我们除了大会中进行继续教育影响以外,我们在私下也进行了非常多的会谈,就是如何来继续加深我们协会之间的合作。在这里跟大家透露一下,我们在和ASCO进行谈判,将会议定一个3年的合作计划。告诉大家另外一个秘密,ESMO新创办了一个杂志叫《ESMO OPEN》,我们也成为这个杂志的主办方之一。除此以外,第三个就是,我们昨天和美国转化医学委员会(STO)也签订了一个备忘录,备忘录内容是我们每年会推荐一些研究新星到美国进行为期3月的学习,今年的计划马上就要启动。今年我们推选了两个冉冉升起的新星到美国进行学习。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借助CSCO的平台,不仅请他们过来演讲,我们在背后还做了很多的更深入,更细致的工作,来推动我们的国际化。以上是我讲的本次会议的第二大特点。第三个特点:我们的会议面临来自于更多的是基层的医生,也有很多人来和我合影。我们很多的基层医生可能1年就是外出参加这么一次会议,因此会议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非常宝贵的,珍贵的,因此在内容设计上我们一定要符合基层医生的需求。在大会中,我们设计了很多根据临床问题来进行辩论的形式,我想这种形式可能会更接地气,让我们的基层医生知道某些临床问题如何来治疗,如何来处理。我想,这些就是我们今年CSCO大会的特点。
肿瘤资讯: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1年来CSCO的主要成就,明年是CSCO成立20周年,请问您对CSCO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待?
吴一龙教授:临床肿瘤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19年,刚刚你也提到,明年是20年。在这里面,我们要总结的第一点就是传承。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传承,CSCO能够坚持19年的最大原因就是传承。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去年启动了一个工作叫做《时间的记忆》,我们将记录整个临床肿瘤学近半个世纪它的发展状况,第一集是概括,我们已经拍摄完成,现在在修改之中。后面是根据每个瘤种的时间的记忆也在拍摄当中,像肺癌也基本完稿,我们将在明年CSCO上推着这个纪录片。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先例,体现我们CSCO一贯的精神,那就是传承,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然后不断地创新。第二点是,我们仍然要做更多的临床研究,大家知道,衡量一个协会成功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会,而年会的成功取决于有多少原创性研究能够在这个会议上发布。因此,我们想把CSCO年会办的更加国际化,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我们CSCO能够成为继ASCO、ESMO之后国际上一些原创研究结果的公布场合,如果有一天能够达到这种程度,那么我认为将是CSCO最成功的一天。所以我们会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往前推进。我们想创造一个国际化的的平台,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年会之中。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在去年的做的工作中,不断的在规范我们精准医疗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我们现在很热门的基因测序,目前的基因测序存在很多混乱的地方,不规范的地方,还有质量的问题,所以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基因测序的规范化到液体活检,出台了一系列的共识和指南,我们希望这些共识和指南能够推动我们中国肿瘤学的发展。我昨天在大会上表达了我的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是CSCO的会员,每个人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而在这个历史上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记载在这个历史足迹上,所以我们更希望我们每一个会员都能够记住这一点,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应该对我们的临床肿瘤学做出贡献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集腋成裘,我们能够汇聚所有的水珠成为大海。
肿瘤资讯:请问目前CSCO系列指南进展如何?后续有哪些全国推广的计划和项目?
吴一龙教授:CSCO指南是我们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的重头戏,我们为什么在现今有很多指南存在和可供参考的情况下还要推出CSCO指南?其实我们临床肿瘤指南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概括成3句话,那就是:第一句是:兼顾到中国的地区差异,这一点尤为明显,在发达国家他们看不到这种现象,而在中国地区发展非常的不平衡,所以我们要兼顾到地区发展的差异。第二个是:我们要体现我们治疗措施的可及性。很多高大上的东西到很多地方是完全用不到,也用不起的。一些药物在很多地方是很常规的在使用,而在另一些地方是完全花费不起。第三个是:要体会到我们肿瘤治疗的价值。大家知道,这几年药物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发展使得我们的医疗费用在飞速增加,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也是一个越来越大的问题,那么在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我们同样面临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必须要兼顾到这种肿瘤的真正治疗价值。我们不能说做出一个新的治疗药物出来后比过去提高几天的中位生存期马上就把它进行临床推广,这显然不符合我们肿瘤治疗价值观。因此,中国临床肿瘤学指南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了这三个方面,完全符合我们中国肿瘤治疗的特点。
基于这一点,它更适于我们基层的肿瘤医生。经过这么多年的策划、筹备,还有各个专家不断地修订和修改,大家知道,我讲的这三个特点要素说起来容易,要做到、落实到是多么的困难和不容易,我们今年发布的指南也在不断地修订之中。告诉大家的是,在今年的9月份,我们已经定稿,目前正在制作一套版本,制作完成之后我们会到各个基层来推广我们这个指南。这次是以肺癌作为范本,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不光只有肺癌学组,还有其他的肿瘤学组,其他的这些肿瘤将参照肺癌这个模式继续的往下做,我们也看到一些瘤种已经启动,开始写作,我们希望到明年的CSCO的指南大会上能够推出更多的瘤种的指南。
肿瘤资讯:有一个问题想问您,对于IB到IIIA期可以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和术后辅助化疗对于其生存期的影响?我们看到2014年Lancet在线发表了一项NSCLC的荟萃分析研究,合作组完成了系统回顾和个体患者的荟萃分析,文章中写到对于可切除的NSCLC患者,术前化疗可以明显延长其总生存、远端复发时间和无复发时间,请问您如何看待此研究的结果?
吴一龙教授:大家知道,早期的NSCLC仍然是以手术作为主要手段,我们也看到手术治疗总体的5年生存率在40%左右,偏早期一些的5年生存率可能是50-60%,偏晚期一些可能在百分之十几。因此,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是否能把我们现在的手段整合在一起,来提高可手术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基于此演变出了两种治疗方式,一种是辅助治疗,一种是新辅助治疗。“辅助”二字,意味着它是在手术为主的情况下完成的治疗,“新辅助”是指在手术以前。2004年,我们知道了辅助的治疗,能够给手术的病人提供绝对值是5%的生存率获益。至于新辅助治疗,就像刚刚主持人提到的,在2014年Lancet oncology在线发表了一篇荟萃研究,研究纳入了所有的新辅助临床研究,这其中也包括我中心的两个新辅助治疗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示新辅助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那么我们看到了,新辅助提高了5年生存率与辅助治疗的提高程度是一致的,都是提高了5%的5年生存率。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 综合治疗可以使可手术患者带来生存获益。2. 把化疗放在术前和术后是一样的。那么问题就出现了,究竟是放在术前还是术后,这个是我们必须要去回答的问题。基于这一问题,我们在今年的ESMO上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被入选作为大会的口头报告,报告将在10月7号的下午,在报告将回答究竟是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哪个更好这个问题,结果将在届时公布,希望我们的广大网友和听众再耐心等待半个月。
欢迎加入良医汇学术讨论群
请加 肿瘤资讯小助手:oncologynews1
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
血液淋巴肿瘤,姑息治疗群等着你!
(本群仅为学术讨论群,只接受专业医生)
版权属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资讯”。
在专业平台说观点?首选肿瘤资讯
投稿信箱:oncologynews@163.com
想单线小编?欢迎随时勾搭
小编微信号:oncologynews;
小编QQ:259380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