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外卖、商超、社区都是O2O不可或缺的消费场景。而社区作为一个最复杂化的消费场域,包含了用户们最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2014年最有竞争力的社区O2O有小区无忧、社区001、叮咚小区等,如今都以各种原因败下阵来,而在2015年新的一批社区O2O也取而代之,它们归类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58 到家是生活服务平台上较多元全面的一个平台项目。其以家政、美甲、快递等为主要的自我营销项目,并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兼顾了按摩、洗衣、洗车等服务。
而在“小 e 管家” 的平台上, e 袋洗也以洗衣行业起家,并不断衍伸出私厨等服务,成功打造了“小 e 管饭”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小 e 管家”还建立了Share VC ,不断向外投资,扩张服务范围,以全面打造邻里互帮互助、社区共享共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活服务项目是社区最基本的需求,但同时由于多元化,也多没有一定的标准化界定,且使用频次相对较低,需求战线又较持久,行业壁垒很难形成。
相对而言,只有先发优势的平台,才能在供给和需求的项目中保有微妙的掌控权和议价权。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所有社区里的长尾需求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定的供需点密度。预计到2016年的第一季度,社区O2O项目类型将增加至40——60个服务端口,并有可能引进培训学校,为劳动服务人员免费提供服务技能,这也将进一步深化社区O2O服务的质量和效应。
社区O2O在搭建了各种双线互通的大平台外,不可少的是连接很多社区内的物业资源。这样一来,以物业服务和场地为基础,搭建平台就更加便捷稳固。但目前的问题是,虽然和物业在某种层面达成了共识,但物业服务本身体验并不是很好,不足以成为社区O2O最佳入口。更何况,物业的所在社区会限制同类产品的区域范围,对项目的扩张延展没有那么大的优势。
传统意义上的社区O2O ,大多是 Onlineto Offline,由线上的需求服务,在线下提供满足。而以吃饭了、点呀点等为代表的服务平台,则以扶持传统零售商,来进行了 Offline to Online 的转变,即线下有消费需求,线上来寻求用户需求点。
这样看来,与其在社区周边建设前置仓储或门店,真心不如充分利用线下商家的天然优势,在如此成熟的社会化仓库的基础上,去线上匹配相应的需求更加便捷。这会使配送途径大幅度减少、时效性也有所增加。而这些Offline to Online目前做大的问题还是,只在商圈运作,没有很好地在社区里推进。
京东众包在社区O2O算是创新一员,其号召广场舞大妈配送包裹,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而噱头永远不能成为长期的快捷修为。最后,专业配送员才是京东众包的配送队伍中的主力军。
还有很多项目也采用了自建团队的方式来达到配送快捷的目的。帮用户跑腿代购,解决生鲜食品非标准化、退货率高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无论是平台运营,还是商品的质量把控,都在决定用户在此平台上的行为决策,也直接决定了平台的运营时间长短。像点呀点、一米鲜、爱鲜蜂等果类平台,如今越来越注重连接线下生鲜商家的合作,并进一步要求众商家采购其自营产品,来简化流程中繁复的采购环节。
考拉先生或考拉社区,也是致力于活络线下的商家,其深信商家与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对商业运作是非常重要的,但就考拉先生这家公司,旗下就有 200 多个社区的独立运营,并有3 万多个小商家在线上营销、线下对接用户,效果不错。
事实证明,单纯做邻里互助与社交的线上O2O是不大可能完成的,它需要强大的线下组织能力。比如,“有邻”就是从闲置物品交换为切入点,希望以此开展跟多线下活动,让邻里真正活跃起来,着力挖掘邻里的互动模式,最后在活化的用户基础上扩展出可盈利的服务项目。
总之,社区O2O前景还有待挖掘,其由于其人口密集,需求多元,单一模式难以满足,同时也为有实力的项目提供了多面发展的机会。最后花落谁家,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