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准备,工作室2017年首次联合教研活动如期举行了。
提前在QQ群发布了周五要在线直播的两节课: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明的李静老师和清河开明的王亮老师。
结果直播的时候在线看的人还真不少呢,比我上次试播的人要多很多,直播的时候我在CCtalk中设置了“录制”,这样方便感兴趣的人收看回顾。
同时在教室里还架设了一台摄像机,进行现场录制。作为承办本次活动的东道主代表,来自我校的的两位年轻老师资历尚浅,满打满算,工作才第二年、第三年,并请她们在录播教室上课,采取先录制后发布的方式。
周五下午整理相关资料,发现胡梦萍老师在录播教室的课没有录下来,于是课间拿了摄像机,冲到教学楼,补录了她本周最后一节课,正好应了淮阴区历史教研员王晓东老师的那个建议:
上好第3节课:提前磨课→正式开课→总结反思之后再上一次。
这节课听下来,发现昨天给她的一些建议得到了落实,比如板书已经有了基本的框架,关于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不仅进行了纵向比较,还进行了横向比较,关于一些细节的处理也有提高。课后交流,也吸取了上午评课人的一些建议。可见“上好第三节课”的确很有必要。
在线直播的2节课都是我录制的,在边听边录的过程中,就在思考:
如何打造“互动式”课堂,如何问得准、铺得巧、找得到、说得透、想得明、能迁移?
如何把较多、较长的自说自话式的大段讲解分解成问答,转化成对话。在问答与对话中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学任务。
问得准:做教学设计时要备好问题,问题可以构成串(问题串),环环相扣,连续追问;可以构成组(问题组),有核心有分支,向上可以拓展,向下可以铺垫;可以分层次,相互隶属,可放可收。
铺得巧:很多老师都有借班上课的经历,借班上课由于对学情不够了解,很担心之前设计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其实我们要循循善诱,单于搭建回答的梯子。比如问“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为何要“集中主要力量有限发展重工业”?这个问题有较大的难度,如果抛出之后学生答不出来(无人响应),或者指答之后明显偏离或出现语塞,老师就可以铺垫一下:“请在‘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中去寻找,就用这段话的一句来回答”,于是学生可以快速找到“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这样就完成了一轮问答。然后老师可以进一步解释着其中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
找得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能快速在课本或其他教学材料中找到答案,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审题”能力培养的问题,只有听得准才能找得到。但不能停留在此。比如有的老师“喜欢”连续不断地进行“填充式”提问,师生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一问齐答,看上去也是环环相扣,气氛也不差,顺顺当当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种“填充式问答”仅仅满足于“找到”知识点,而没有有效启发、帮助乃至推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所以也是远远不够的。
说得透:对老师而言,当讲解时须讲解。,,比如1954年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两个性质要区分一下。对学生而言,回答老师的提问也要尽可能说理说的透彻。
想的明:为理解而教,课堂上不能满足于找到答案,背出答案,而应该花更多时间思考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是那个答案?如何理解这个答案?课堂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问得多不等于问得好,大量填充式提问好像能调动学期气氛,但总让人感觉是牢牢牵着学生走,一步都不放手,学生太被动,教学太简单,只有查找甚至随大流(齐答),没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
能迁移: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不能迁移的那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只有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提问→查找→追问→思考这样的反复锤炼,学生的思维之阀才能打开,其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得到提升。
在整理、编辑、上传、发布两个年级完成的同课异构录像(同课异构的课堂录像+评课现场录像),看了工作室杨明老师的感想,觉得这样的活动应该更加扎实地尝试。
之所以这次活动能有这样的效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淮安市开明中学历史教研组扎实的、辩证的课堂观察与评课风格。在评课开始前我特意跟教研组长胡秀丰老师说,这是内部活动,评课时有一说一,这样开课人、参与人才能真正有收获。
初二组的评课活动我自己参与的,本校的几位老师评课是扎实的、有针对性的,保持了开明历史组的一贯风格。这有这样比较专业的听评课,才能对得起开课人精心的准备,才能有效帮助听课人深入反思,继续提高。
抛却浮夸,走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