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罗琳
《偶发空缺》
《偶发空缺》是英国当代作家J.K.罗琳的一部作品。该书讲述小镇的故事,是J.K.罗琳首度为成人读者创作的小说。
作者完全脱离奇幻小说的创作模式,以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笔调,描述了英国一个小镇因一位议会议员的突然逝世而引发的各种异事。
J.K.罗琳(1965- ),英国女作家,自小喜欢写作,当过短时间的教师和秘书。二十四岁那年,她在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念头。七年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问世,之后她陆续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完成了该系列的创作,在全球刮起一股股“哈利·波特”飓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规模宏大的“哈利·波特”阅读狂潮。另外,在此期间,她还因为慈善事业而先后完成了《神奇动物在哪里》和《神奇的魁地奇球》这两部与“哈利·波特”系列相关的图书,最近又完成了《诗翁彼豆故事集》。
J.K
赏析
巴里·菲尔布拉泽在高尔夫俱乐部外的猝死掀起了帕格镇的轩然大波。以镇上第一家庭自居的莫里森家自然视空出来的议席为囊中物,可惜其他人并不这样想。整天在家里打老婆揍孩子的西蒙·普莱斯就认为他也有机会得到肥缺,还有衣冠楚楚、神经过敏的副校长“鸽笼子”·沃尔,俨然视自己为发扬死者精神的不二人选。这些男人身旁的女人也是个个出彩,都不是省油的灯,有的“卖着超大号胸罩”、对除老公之外的俊男春梦连连;也有的精神洁癖,计划干掉出轨的丈夫。
这群家境殷实、热闹非凡的帕格镇民共同的敌人是一片名为“丛地”的贫民区,那里的肮脏和堕落以妓女兼特莉的一家为代表。在帕格镇人眼里,“丛地”就像黏在人身上的吸血蚂蝗,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穷人们潦倒的生活无非是咎由自取,贝尔堂戒毒所更是没有存在的必要。巴里生前竭尽全力想要帮助“丛地”,他的死亡斩断了贫富之间的联系,帕格镇开始不遗余力地想要将挖去那根眼中钉,关于议席的竞争同样也围绕着戒毒所和“丛地”本身的去留而闹得沸沸扬扬。罗琳的笔如探照灯般深入了每户人家的门后,将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涌动暴露出来。夫妻、亲子、同事、朋友、恋人,种种矛盾撕扯着小小的帕格镇,描绘出众生百态、微缩现实。
在《偶发空缺》的写作过程中, J·K·罗琳一改此前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与语言风格,运用写实主义的写作方式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社会背景、阶级身份的小镇公民,通过描述小镇中不同的人物角色,构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此来表现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刻意义,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偶发空缺》里没有了魔法,也没有了麻瓜,而是为成年读者精心谱写了人性审判的精神大餐,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恐怕只有读者自己心里知道。罗琳把小小的帕格镇作为背景,把形形色色的人搬上了舞台,为读者呈现了一部浓缩的现实剧,众生百态尽现无遗,给读者留下的不只是曲折的故事情节或悲喜嗔怒的情绪,更多的是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和反思。
编辑:罗莎莎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