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观
念佛诵经只为完成功课。不知如何念佛;日常生活又不知如何用心观照。有任务观者,必然压制了学佛的轻松、自在、快乐的内心受用,将虔诚、自愿、轻安、愉悦、受用的佛法变成苦恼、被动的束缚。佛法就是生活之法,修行就是修心,就是使清净平等慈悲的佛性,在契理契机的功课中显现出真心的妙用。
功课分为定、散二课。定课诵经修定力,散课念佛修净心。
2、功德观
“有心作善,其善不赞;无心作恶,其恶无过”。学佛人不知功德与福德的区别,真正的功德并不在事相上,也不在修法上,更不在诵多少经、念多少咒上。功德是与本性相应,它是内心世界脱离了烦恼的一种清净无染的状态,即无念、无知、无见,它是自我性德显现的一种悟证。念念无滞、洞见本性的妙用为功德。
见性是功,平等心是德;谦谦无我慢之心是功,身口意与礼相合是德;心生万法是功,入法离念是德;念佛不执著,念与净心相应是功,生活、修持心不染六尘是德;心地清净是功,平等慈悲是德;无我相是功,行普敬、三轮体空布施是德。功是精纯的功夫,德是身口意三业的德行。
3、名相观
佛门经典浩如烟海,学佛人若钻字义,着在“文字相”上,甚至望文生义,最后得到的是佛学,而非佛法。经典律论诸多名相,不过是如指引月,若死在名相上,必背离佛理。不能开智慧,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所知障会遮蔽本觉的清净心。
什么人容易被名相观所障呢?理论多实参少者;说禅多见性少者;望文生义多自性流露少者……佛门的文字乃敲门之砖,悟道后必须离文字相。
4、仪规观
寺院的早晚殿课诵,,仪规是为了道场的庄严气氛和共修的需要设置,摄受大家妄念不生,全身心投入,久之“心净体亦净”。假如执著仪规神圣不可侵犯,稍有误差心里恐慌。怕菩萨、,在事相上起了分别心,就会千斤压力在心头,障碍修行。
佛门的仪规是提供修道的方便,但修行的真功夫并不在仪规的本身,它是借境修心的仪式,若执著仪规被仪规所缚,便不能圆融入道。应不住仪规相,明仪规理,即相离相,以仪规束尘劳修净心。
当然这里所讲的决不是不执行仪规——只是莫被它所缚!
此四种障,对念佛者,较有普遍性。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般若智,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不能以假修真、借法证真,若能以佛知见为知见,回光返照,对一切事、人、物,甚至一切法,都不住着,则空灵无住妙用无穷。
着相求法本无法,离相修心真修行。
世人若明真空理,觉悟自心证菩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净土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