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箓七品是斋醮仪式的使用范围和不同功能的传统分类。三箓指金箓斋、
玉箓斋、黄箓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
据宋代道士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称:“三箓者,一者金箓斋,上消天灾,保 镇国王,惟帝王用之;二者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惟后妃臣寮用之;三者黄箓 斋,济生度死,下拔地狱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七品者,一者三皇斋,求仙保国;二 者自然斋,修真学道;三者上清斋,升虚入妙;四者指教斋,禳灾救疾;五者涂炭斋, 悔过请命:六者明真斋,拔九幽之魂;七者三元斋,谢三官之罪。此等诸斋,或一日一 夜,或三日三夜,或七日七夜,具如仪范,要之皆有所本也。”
①中国古代宗教对于祭 祀仪式有严格等级规定和种种不同的名称。据《周礼》称大祝掌六祈和九祭。六祈指类、 造、禬、萗、攻、说,皆是祈祷之事。其中类祭于上帝,造祭于先祖,萗为月星辰山 川之祭,禬是除去灾变之祭,攻、说则是以辞责之。九祭指命祭、衍祭、炮祭、周祭、 振祭、擩祭、绝祭、缭祭、共祭。据贾公彦疏:周祭以上,皆是祭鬼神之事,振祭以下, 皆是生人祭食之礼。
②另外,祈和祭又区分为大、中、小三种,祈祭对象和规格等也有 明确不同。天子祭祀天帝的仪式称为郊祭、庙祭和封禅。郊祭是每年按季例祭,殷时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③早期道教的仪式十分 简单,魏晋南北朝时期,日趋繁冗,并且创立了各种斋名。:“斋 法起于中古。晋宋之间简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别四辅之源,疏列科条,校迁斋法。又 唐时张清都经理之余,尚未大备。至广成先生荐加编集,于是黄箓之科仪典格灿然详密 矣。”
④陆修静在收集和清理道教斋醮之法的基础上,将仪式区分为九斋十二法,《洞 玄灵宝五感文》称:“一曰洞真上清之斋,有二法:其一法,绝群离偶,无为无业,寂 胃虚申,眠神静气,遗形忘体,无与道合;其二法,孤影夷豁。二曰洞玄灵宝之斋,有 九法:其一法,金箓斋,调和阴阳,救度国正;其二法,黄箓斋,为同法,拔九祖罪根; 其三法,明真斋,学士自拔亿曾万祖九幽之魂;其四法,三元斋,学士一年三过,自谢 涉学犯戒之罪;其五法,八节斋,学士一年八过,谢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其六法, 自然斋,普济之法,内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灾祈福,适意所宜;其七法,洞神三皇之 斋,以精简为上,单己为偶,绝尘期灵,沐浴玄云之水,烧皇上之香,燃玄液之烛,服 上元香丸;其八法,太一之斋,以恭肃为首;其九法,指教之斋,以清素为贵”,另外 又有“三元涂炭之斋,以苦节为功,上解亿曾道祖无数劫来宗亲门族及己身家门无鞅数 罪,拯拔忧苦,济人危厄,其功至重,不可称量。”
⑤其中对于各种斋法的形式和功能, 都已有较为详尽的说明。但其区分标准,首要的是不同教派的不同斋法,而斋法的功能 和使用范围则被认为是次要的。经过唐及五代的铺陈整理,又出现两种分类,即《云笈 七籤》卷三十七引用《玄门大论》的“十二斋”和《道门大论》的六种斋。
⑥所谓十二 种斋指的是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上清斋、明真斋、指教斋、涂炭斋、三元斋、八 节斋、三皇子午斋、靖斋、自然斋。其斋法区分仅以不同功能和范围作为标准,而把灵 宝和上清的不同略为其中的一种。所谓六种斋指的是上清斋、灵宝斋、洞神斋、太一斋、 指教斋、涂炭斋,不过灵宝斋内又包括金箓、黄箓、明真、三元、八节、自然等六斋的 内容。其斋法区分仍是以不同教派的不同斋法为主,与《洞玄灵宝五感文》不同的,只 是将后者的灵宝九法中的三法,即:洞神斋、太一斋、指教斋,单独列出与“灵宝斋” 相并列而已。这可能表明此三种斋法已为上清、灵宝各派共同采用而失去了原属的某些 特点。随着灵宝、上清等派同天师道派逐渐融合的进程,各派斋法也相互吸收和渗透, 并列“十二种斋”的区分方法遂成为主导。到宋末时,在“十二种斋”中,前三种是从 使用范围的角度区分的,独立出来,即成为“三箓”。后九种斋法中,“八节斋,学士 谢过求仙”之用,“靖斋,如千日、百日、三日、七日修真之用”。
⑦因此,均系个人 修持之斋,同“三箓七品”大多用于为他人消灾祈福、济生度死之功能不同,当另立。 南宋道士吕元素编集的《道门定制·斋品》称:“广成先生曰斋有二十七等,备在三洞 经中。”但《斋品》所录仅“三箓七品”共十种,吕元素指出“右十品斋法皆有科仪, 其余一十七品,详在广成黄箓序事仪中,或虽有名题,科仪不备”。⑧科仪是一种仪式 行为,既无行备,当名存实亡。元代以降,“三箓七品”之说遂成为流行的斋醮仪式分 类,一直流行至今。虽然华南及港台地区道教常以“醮”代斋,但就整体而言,道教仍 。素来被视为正一道之斋法全书的《灵宝玉鉴》称: “大斋之格,其品有三,一曰上元金箓,可以清宁两仪,参赞天地,祈天永命,致国休 征,衍百世之本支,培万年之社稷,皆天子事,非有朝旨不可为也。二曰中元玉箓,诸 王公侯为之,可以固本宁邦。藩屏王室、大臣将相为之,可以敛福锡民,安镇寰宇。或 资以调和鼎鼐,或藉以燮理阴阳,非庶人所可为也。三曰下元黄箓,星宿错度,日月失 昏,雨旸愆期,寒燠失序,兵戈不息,疫疠盛行,饥馑荐臻,死亡无告,孤魂流落,新 鬼烦冤,若能依式修崇,即可消弭灾变,生灵蒙福,幽壤沾恩,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建 也。其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报亲追远,锡类推恩,倘竭一诚,如谷答响,故申之以 三日正斋,九时朝奏。”⑨三箓七品各斋。其坛场设置,行仪次序因功能和使用范围之 不同而有所不同。据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载称:
金箓斋。于露天设玄坛,广三丈。坛立重坛,广二丈,围栏,上下设十门。重坛中
央安一长灯,长九尺,上安九灯。围坛四面安色灯,共三十六灯。坛外可燃千百灯。以
五案放五方金龙五枚,枚重一两,盛五方天文,文用五色,纹缯随方,匹数合三十六之
数。士结众行道,春则九日,夏则三日,秋则七日,冬则五日。四季之月十二日、一日、
六日。事竟,焚天文,散龙缯,为功德也。
黄箓斋。设坛与重坛,广狭门户同于金箓,但围坛四面安十灯、十门、三香火。十
方纹缯之信,庶人一百三十六尺,诸侯丈数,天子匹数。金龙十枚,枚重一两。行道礼
谢二十方,日数如金箓,随四时之制,事竟,投龙于水,又埋于山,余纹缯散为功德。
明真斋。于露地燃一长灯,上有九火,如金箓灯法,但不立坛和门户之式。绕香灯
行道,一日一夜,六时礼谢十方。
三元斋。以正月、七月、十月,皆用月半,一日三时沐浴,三时行道,于斋堂中礼
谢二十一方。
八节斋。以八节日,于斋堂内,六时行道,礼谢十方。
自然斋。可以由众徒或由一人,礼谢十方。可以一日、三日,也可百日、千日。可
三时,也可六时。
三皇斋。先合众名香,炼为香珠,和作香丸,又香汤沐浴。燃三十六油灯,又安三 十六香炉,以相开次。侍灯侍香,昼夜不辍,或百日四十日,注心密念烛灯行香咒、愿 清妙真辞,凡三十二言。欲召神祇,尽皇文召之,所召所问,求仙求生,在意所欲。
太一斋。契同洁己,励志施为,不杂异学。跪拜揖让同法,磬折尽节。
指教斋。祭酒箓生共应用,随巨细,无苦时,遭饥食,唯菜蔬。向王之菜则不得噉。
中食之后,水不过齿,思经念道,不替须臾。
涂炭斋。露地立坛,斋人皆以黄土泥额披发,系著栏杆,反手自缚,口中啣璧,覆 卧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头忏谢。昼三时,向西;夜三时,向北。斋有上中下三 元相连,一元十二日,合三十六日。AB玉箓斋是隋唐以后才有的,其法略同于黄箓,则 是在数量上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