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分享 | 凡人皆有框架---好好服务身体与头脑

分享 | 凡人皆有框架---好好服务身体与头脑

2020-08-04 11:28:24

当我们离开一体,成为独立的个人时,框架就产生了。

想挣脱框架的意念,来自想重回一体的本性。


框架  


框架,在每一个独立的人身体和脑袋里,身体本身就是一个框架脑也是一个框架。身体的框架一如老子讲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黄鼎殷解释,“我们就有这个身体,来生了人生这一场大病,体悟人生的一些道理。”

 

人生第一个框架---身体


人生这一切都是“人身”这个框架衍伸出来的东西,包含幼儿期,少年青年壮年一直到老年;中间的过程有求学、结婚、生子等等,都跟这个身体有关。

 

对于身体,黄鼎殷首先带我们了解,“这是几百万年的智慧,甚至是人类出现之前的智慧就已经留在我们的基因里了,你的身体不是只有你的年龄这么大,而是人类基因不断地延续,身体是一个很大尺度的智慧。所以如果没有习惯去感觉去倾听身体的症状,去配合它、跟它好好相处,大部分身体对人而言,是年轻时忘了感恩它,老了一直错怪它,这就是对这个框架不了解。


身体有病就会形成阻碍,作为一个医师,黄鼎殷认为,“治病很简单,就是去了解身体会有什么症状。像这个季节大家会感冒咳嗽,你就要让痰出来,不要把它压下去;你发烧,就应该找方法让烧快一点烧出来、烧完,而不是吃退烧药。如果用顺势疗法、自然疗法或中医的疗法,治病其实不会很难。但是你若一直采取吃药压抑的方法,毒素一直往内循环,迟早慢性病会出来。


身体这个框架在做什么


上天不会赐给我们一个与生俱来的框架,却让它没有作用,黄鼎殷说,“你的身体,是乘载你的无限法身落实聚焦在地球上的某一个点,让你去经历人生的一切。


他比喻人生就是一场神圣的朝圣之旅,“人生的一切,生老病死走一圈就是一个宇宙的进程。你看宇宙里的天体,太阳月亮这些星体跟我们饿长得不一样,但命运的进程是一模一样,任何事事物物都是这个过程,甚至外星人也是如此。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朝圣,是一段神圣的旅程。”


身体虽是大患,但并不是一个不好的框架,“就像没有一个画家的画不是一个框框里的,世界上最大的唐卡摊开来可以覆盖一整座山,但它还是在画布上,艺术的精彩是要透过框架去呈现。你如果懂这件事,就知道身体这个框架没什么好超越,反而是这个肉身乘载着你的旅程,所以这个框架是你要好好下功夫去维护的。


身体这个框架---欲望的起点


其实老子讲“吾有大患,在吾有身”,“有身”聚焦到现实生活,就是欲望的问题。


人生最精彩、最喜剧,到最后最无聊的部分,就是情与欲。欲望是个框架来自于“要”。黄鼎殷说,

“欲望的开始代表斗争的开始,因为要抢夺有限的物质,无法共有。抢夺则产生痛苦,抢到的人满足也只有一阵子,甜蜜时光过去之后就变成折磨,任何物质的拥有都一样,满足到后来你会无聊,最后剩下空虚,欲望的轨迹毫无例外。从我个人来看,欲望只是老天爷设计来让你这一生多一点调味料的趣味,人生是一碗牛肉面更好吃,不喜欢的人就连碰都不想碰。”

这样一想,不管是禁断还是尽力满足,我们好像都把欲望这东西看得太重,“如果生活场域都太着重在表象,而不去碰触意识深层的体验,你就会以为调味料是人生的全部。这调味料固然重要,但如果一生执着于玩游戏、吃调味料,就被欲望框架住了体验层次的多寡,一生都在为调味料奋斗。”

 

从其大别顾着吃调味料忘记吃面


所以黄鼎殷反而觉得宗教不需要太强调这些调味料,“那反而会让大家误把焦点都放在调味料的要与不要。但不管要或不要,人终究会体验到空虚,因为这些名利权情毕竟只是调味料,成功之后也是空虚,失败之后也是空虚,殊途同归,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无须大惊小怪,干嘛为了调味料大费周章去处理。”


这样讲起来,情与欲的框架,似乎也没什么好去突破或超越的。黄鼎殷说,“孟子说“从其大者为大人,从其小者为小人”,大就是一体,小就是个人,应该引导大家去走大而不是走小,这才是关键,而不是突破或超越。我们人喜欢抓着痛苦不放,喜欢在这种欲望翻腾的情绪中痛苦并感受存在,为赋新辞强说愁,但终归是无聊。”对于无聊到很疲的人,黄鼎殷建议下一步就要去“从其大”,“创造感动、活出感动。你说你没感动,找个人狠狠踹你一脚,你感觉到痛就动了,没有感动有时是日子过得太安逸,被舒适框架。”

 

头脑的框架是为了服务“从无到有”这件事,所以一定要有框架。

人生第二个框架---头脑


谈到“头脑”这个框架,黄鼎殷也强调这个框架没有不好。


“思考的框架在人生中式要拿来做什么的呢?它是为了服务“有”。


他举例,“做生意有框架协议,交易没有框架如何交易?做一个杯子要有框架,不然杯子形状不对、不能装水它还叫杯子吗?头脑的框架是为了服务“从无到有”这件事,所以一定要有框架。”但光是“有”并不代表有意义,纯粹只是“有”,意义是在创造感动时才开始产生。那么限制性的思考呢?人们往往会为自己的思考太狭义,无法突破而困扰,黄鼎殷回答,“限制性的思考也是为了服务“有”,放不掉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他做了一半,第二个是里面有创伤。


人脑就像一部电脑,一旦开启一个程式,要它跑一半就放掉,不可能,“因为我们头脑设计就是这样子,这个程式没有跑完它是不会停止的,所以就需要梦。梦的功用,就是帮你完成现实生活中的未竟帮你在睡眠时完成达到疗愈与放下。比如你一直追不到喜欢的那个女孩,很挫折很悲伤时你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中你们终于在一起了,但很无聊的过完一生,然后你醒了,领悟到了一些什么,那个未竟的故事也许就逐渐不再困扰你了。对于一个限制性思考的框架,一定要透过一些疗法,不管是催眠、人生动力,或是很多各种疗法,去让脑中的程式跑完。



因为创伤而卡住的状况,黄鼎殷在人生动力疗法中也常常讲,“好比有一个女童被,因为身心太痛苦,她把自己锁住了,封闭了,不听不看不感觉,这一锁,连带她很多心智的功能也一起锁住,这也是一种限制性的思考框架。她的身体会渐渐长大成熟,会毕业就业,但你说为什么这位女士对男人这么害怕,叫她放下,她也绝对做不到,因为有个创伤卡在那里。”


这些停不下来的程式与创伤,可以找可靠的治疗师与疗愈法解除,但如果这些选项你都不想要时,黄鼎殷说,“限制性心念可以被松动,像萨提尔就提过,批判性思考就是永远要有三个选项不要只有两个,两个选项就是“是跟否”,第三个选项就是超越“是跟否”之外。思考习惯,也是个框架,当一个人的脑袋不好使的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会用同一套逻辑去面对。”



在生活中,多做不同的尝试,凡事没有一定的做法或答案,同一道菜也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吃法,让自己的思考习惯跳脱别人告诉你的答案,这是一种松动框架的训练,“思考习惯是一种懒惰过生活的方法,因为你都用同一套模式。限制,必须透过疗愈解除。如果不解除也没关系,修行就是这样,你的创伤会创造你人生中的事件,让你再去经历,所以你人生中很多情节、模式会重复,知道有一天自己醒觉,你受够了,真正痛到想要改变为止,但通常人没这么有自觉也没这么勇敢,所以这个过程会拉很长。”

 


课程预览
致富,是一场心理游戏 | 财富容度DNA启动工作坊 03/17-18@上海
你的事业、关系与人生 | 彩虹数字沙龙 03/22@上海
《唤醒明亮之心》| 上海工作坊 2018.3.22-25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魅丽杂志》,图片来源于网络;排版:零壹象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所用,不作商用!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