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女神需知】读那么多书有用吗?

【女神需知】读那么多书有用吗?

2022-07-15 16:44:44


点击上方“教你瘦一瘦腰”关注我吧



觉得自己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读那么多书有用吗?


初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那一阵儿,年轻人比较容易感到沮丧。


好比我和室友,拿着三千块钱工资,在空荡荡的实验室里测试产品至深夜,她开始质疑起人生:“你说我们读书有什么用,辛辛苦苦考上重点大学,结果拿着这么少的工资,指望升职要等到猴年马月,还不如高中毕业就开始工作赚钱呢!”


“话不能这样说,读书当然有用!”我不假思索的反驳,却绞尽脑汁也找不出有说服力的论据。


因为彼时的我,眼前的世界确实如此:很多进社会早的同龄人已成家立业,而我们大学毕业生遍地都是,毫不值钱。


一个别人眼里毫不值钱的我,该如何成功说服大家,我知书达理,性格温和,个人素质高,有良好品德,非常值得高薪聘用呢。


妄想让用人单位发现这些优点是行不通的,毕竟求职不是相亲,招聘条件里的这些要求都会排在末尾可有可无的位置,而他们最需要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又只是刚刚入门而已。


所以,不要抱怨“读书无用”,是该读的书没读,专业技能掌握不足罢了。


此时说的读书,是指接受专业教育,对照古代而言,是读书就能当官、当官就能发财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那么,对于非工具书的其他书籍,是否就没有用处了呢?



读书的用处在哪里?


其实,这问题本身问的倒足了胃口。


如果凡事都区分个“有用无用”,人生还有趣味性可言吗?除了功利性的去读书,难道阅读本身不能给人带来乐趣?


想想自己每个庸庸碌碌忙于生计的白日,在结束拼搏葛优瘫在沙发上的每个夜晚,无数个综艺和电视剧陪伴自己,哈哈一笑,放松神经,然后洗澡睡觉。


日子过久了,终究会觉得差了些什么。每夜“哈哈”笑完,一觉醒来并不记得自己究竟在乐些什么。


努力赚钱是为了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物质生活,太久不阅读,则是荒废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贫乏或丰富皆因人而异,而读书的妙处在于,总有那么一本书、一句话,能够碰触到自己内心,再喷涌出来,或引起共鸣,或翻出了泪花,让人顿悟,让人感慨,让人觉得不再孤独。


就如同杨绛说的:“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已忘言。”


热爱读书的人总能找到这样那样的共鸣,而不爱读书的人永远是占大多数的。


社会是最复杂的书,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那些从小出门闯荡、摸爬滚打历经世事的人,往往也都收获了本事和智慧。


然而与他们交往久了,总觉得江湖气过重,素质偏低。仔细想来,大概他们缺乏通过读书受教育而得到的“礼”和“雅”。


“如果没有经历过深度阅读与理解文本的过程,一个人无法成为一个博雅、知性与拥有想象力的人”——专家通过深入调查后,得出此番结论。


要读什么样的书?


至于阅读偏好,则跟口味一样,是最个人化的东西,因理解领悟层次和个人爱好不同而千差万别。


有人独钟武侠言情,有人只读严肃文学,有人偏好画本,有人热爱心灵鸡汤成功学,然而出于“每日膳食要营养均衡”的目的,吃饭须吃好饭,读书也要有所选择的读好书。


关于读何种好书,以自身经历而言,大概走过十几年弯路。


似乎每个天赋异凛热爱读书写作的人,总爱以“我七八岁熟读四大名著”开头,然而愚笨如我,至今才能读懂张爱玲。


十三岁时,再也无法忍受《读者文摘》对读者的敷衍,尽管家中数百本《读者》是我八九岁时的启蒙读物以及写作文的事例材料。


十五岁时,再也无法真心沉醉于《哈利波特》,并开始嫌弃叙述的啰嗦和故作幽默,尽管初中三年的每个生日都在幻想能收到猫头鹰传递的入学通知书。


十八岁时,再也不肯多购买一本《今古传奇之武侠奇幻》,尽管高中三年每期必买,爱沧月小锻梁羽生温瑞安,满满几本读书笔记力透纸背,青涩的字迹上泪痕斑斑。


二十二岁时,拒绝了《九州》杂志社编辑岗位。我告诉他们,我曾经真的疯狂喜欢看《九州》,可惜现在已不合我胃口。


二十六岁时,持续闹文荒的无趣无聊至极的某一天,无意翻看起手中一本严肃旅游文学并感到由衷喜悦,让我终于从沉溺七年的言情小说泥潭中走了出来。


这七年时间,说颓废也好,迷失也罢,看过的网络文学不下万本,追捧过很多作者,看着网络文坛风气如何一步步变坏,作品质量一本不如一本,回想起他们当年的惊才艳艳,想说句“你也不过如此”,是对作者们,更是对我自己。


读这么多年网络小说,忽然兴趣不再,决定一心向学,也终于让自己对读书有如此收获认识:读好书,是读自己理解力范围内的好书,不应该矫枉过正,追求自己理解困难的、让自己秒睡的大部头,以保持自身对知识的兴趣。


木心说,文学要有读者,宿命的是,文学很难得到够格的读者。


就连公认的渊博才子高晓松,都读不懂《红楼梦》(他认为这是一部不食人间烟火、不愁生存的偶像剧),这也真正印证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样的书”。

读书的意义


木心还说过,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这仅仅是个人的癖好,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觉、自识、自评。


读书,既是明智,也是怡情,是生活的不断经历让我终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书中的道理,又指导着我以何种方式生活。


正如杨绛说的,“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而如今,当我再读书时,选择了重新回到纸质书本,去读那最经典的作品,并将这些经典作品最经典的片段分享给大家。


读书这么多年,阅读已成为本能的习惯和特长,就好比看电视时我永远走神,而一部百万字的大部头却看得快又记得牢一样。


或许读那些如《古文观止》、《容斋笔记》的书真的不会有任何实际意义,然而当我站在逼仄的宿舍走道阳光射进的一角里,大声朗读《岳阳楼记》和《赤壁赋》时,熨帖感犹如温柔又皎洁的月光,如同春日淅淅沥沥的小雨,抚慰人心。此时无声胜有声,脑中只余那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推荐公众号

气质女神潮流穿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