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镇中69届李浙东镜头中的2017凡人凡影和他的著名作品

镇中69届李浙东镜头中的2017凡人凡影和他的著名作品

2020-05-19 06:26:36

本文分三部分:李浙东校友2017凡人凡影
李浙东名作选、李浙东散文《走进西藏的日子》

他曾在高手云集的第十五届《富士杯》全国摄影十杰大赛上荣获“全国摄影十杰”。,李浙东说自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眼睛拍照,随意按动快门,看到什么拍什么。第二阶段用脑子拍片,懂得如何运用光线、构图、影调及照片制作等技术。第三阶段用心摄影,即对客观对象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想象。


李浙东 正高级研究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艺术学会副、宁波市文联委员、宁波市摄影家协会副、镇海区摄影家协会。第十五届“富士杯”全国摄影十杰、《大众摄影》十佳摄影师、浙江省首届摄影艺术贡献奖、浙江省首届德艺双馨摄影家、浙江省30年30位优秀摄影家、宁波市 “六个一批”优秀人才、入选宁波市文艺名家工作室。

从事艺术摄影创作三十余年,1985年,他一幅名为《静谧的夏夜》的作品,获得了浙江省青年影展一等奖、全国《家庭》摄影比赛一等奖。此后逐步形成画意与纪实相结合的创作风格。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奖,其中《渔港节日》获国际摄影艺术展capa金牌奖,1994年在台湾中华摄影学会年赛中获金奖,在第十二届(澳门)国际艺术摄影展中荣获金牌奖;2002年,,在日本尼康国际摄影大赛中荣获铜奖;并入编《2002年中国最佳摄影作品》;《晨间协奏曲》获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群星奖”金奖等。2001年、2009年先后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春华秋实—李浙东摄影集》、《追光觅影—李浙东摄影集》,并有多篇艺术论文在专业书刊发表。2002年,经宁波市委派、。

2001年获第十五届《富士杯》全国摄影十杰;2004年获《大众摄影》群英会十佳摄影师;2007年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浙江省摄影艺术贡献奖”;2008年被浙江省摄协授予“浙江省首届德艺双馨摄影家”;2009年被授予“浙江省1979—2009三十位优秀摄影家”、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优秀人才;2010年被授予镇海区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2011年获镇海区政府“文化贡献奖”;2012年获镇海区首届优秀人才奖。


(李浙东 摄)

镇海区摄影家协会、镇海新闻网

ZHENHAI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

镇海圈《摄影界》   镇海摄影网

IZHENHAI PHOTO


Look back 

on the past

2017



岁月茬苒,2017年已离我们而去,岁未,翻看整理了2017年的作品,镜头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小人物的酸甜苦辡伴随着我走过了值得记忆的一年……

退休后,摄影情结依旧,因为"她"已植入了我的生命深处,几乎每天都会与"她”神交,只是没有了朝九暮五的牵挂,淡化了争名逐利的诱惑,创作心态坦然了许多,因此给自己现在的创作定位是:拍喜欢的,拍熟悉的,拍擅长的,拍身边的。

李舸说:从心,摄影是智慧的修行。是静静地观照世界,真挚地交流情感,由衷地懂得感激,深切地体味幸福。我很赞赏,并尽力领悟之。

时间不会停下,但可以停格时间。匆匆将2017年的碎片串烧一下,晒给圈内朋友们共享,这些让我有过心动的凡人凡影,如在不经意间让你有点回味,那就足矣!

——李浙东

1月28日

祈求新年平安健康、心想事成

1月29日

两名年轻人街头乞求路人资助

1月31日

 居民在拆迁前售卖家中物件

2月11日

社区演出,一位演员在后台玩自拍

2月21日

 候车厅里一对亲密情侣

3月10日 

排队领取免费商品的人们

3月21日

交警在处理一起交通事故

3月27日

社区工作人员在听取居民诉求

4月8日

新娘在婚礼上热泪盈框

4月12日

陪着打点滴的小孙女逛街散心

4月23日

实体店的无奈打折促销

4月28日

可扫二维码支付的街头点心摊

5月1日

边管儿子边吃快餐的暖爸

5月1日

边走边吃羊肉串的小青年

5月3日

边带孙子边学跳舞的大妈

5月7日

游医在公园里为患者治牙

5月17日

商家骑自行车做流动广告

5月30日

一家人在观赏江畔日落

6月9日

无人机航拍花海中的游客

7月8日

古村落里闲聊的老年人

7月9日

在母亲卖肉摊旁做作业的小女孩

7月26日

医院保安在处理突发医患纠纷

7月29日

一位银发老人在街头遛狗

8月3日

在高温下尽责工作的环卫工

8月3日

实习生在街头免费理发练手艺

8月12日

公园棋牌桌旁的旁观者

8月20日

时尚雕塑前留影的时尚女性

8月23日

因航班延误而滞留的旅客

9月10日

流动修脚摊在公园寻商机

9月12日

谈笑风生的玩牌老人

9月24日

广场舞大叔和大妈为纠正舞姿而较真

10月21日

阔别50多年回乡寻根的一群老人

11月4日

以免费治疗为名推销药品者

11月11日

悠扬琴声中,边上这位疑似陶醉了

11月12日

缤纷的毛绒玩具吸引路人

11月15日

为造地铁,工人们在拆除一幢大楼

11月24日

太极拳爱好者在家门口练拳

12月10日

长途列车上的休闲方式

12月11日

晨光中,工地上一位劳动者身影

12月31日

期待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


李浙东名作选


小村丽人

形影相随

晨间协奏曲

雏鹰学飞

人在旅途

高原欢歌

扮靓新农村

海边风景线

悲喜之间

为祖国呐喊

追光觅影

桃源晨韵

山乡春夜

小村印象

高原流云

秋意

海韵

冬之韵

冬牧

冬天的童话

走进西藏的日子

李浙东 /文 

  

  西藏,一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

  年轻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其强劲的生命力耸起这片被称作为世界“第三极”的“世界屋脊”时,空气稀薄、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便成了向人类“生命禁区”挑战的试卷,同时也使许多向往和体验西藏神话般传说的摄影爱好者,仰高原而却步。

  终于经不住西藏对我的诱惑,1996年8月,在《回到拉萨》的摇滚歌声的伴送下,我“勇敢”地踏上了自费进藏摄影创作之路。二十多天的日子里,从拉萨到日喀则,从藏北草原到喜马拉雅山脉,镜头中留下了我的冲动和快感,同时也使我经受了从未有过的“炼狱”之苦,真正读出了“生命禁区”的内涵……

  高原是公平的,每个闯入者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自信人到中年但心脏和血压绝无差错的我,亦根本抵挡不住大自然的“恩赐”:缺氧造成呼吸困难、每分钟心跳可达200次、头痛得要裂开一样,失眠、厌食、稍一运动就会气喘吁吁……,这种“反应”在到达藏北草原——那曲时达到了高潮。

  那曲,当地人称“羌塘”,意思为“最高的地方”,平均海拔4500米,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是西藏最高的地区,也是昔日的“无人区”。我们在那曲的一个部队兵站借宿住下,准备拍摄第二天的草原节日赛马等活动。入夜,高山反应折磨得根本无法入睡,早晨起来只感到头晕目眩,脚也站不稳,我只有忍痛决定将背不动的装有三台相机的摄影包和三脚架放在住处,往摄影背心里塞进了一台F3和80——200mm镜头,尽可能轻装上阵。那曲草原因欢庆藏历雪顿节而十分热闹,几百座白色的帐篷在绿色的草原上错落有致,远道而来的藏民穿戴着各自最为珍贵和鲜艳的服饰,跳起奔放的“锅庄”,骑手们还在马背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对于这些绝妙的创作题材,我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好似在云里雾里,我只能机械地按动快门,连位置都懒得移动。这时我想起一位曾多次进藏的影友说过的话“不要对在西藏拍摄的作品有过高的要求,能端稳相机、按下快门已经不错了。”我对这句近乎夸张的话,才有了真正的理解。

  上午的赛马表演一结束我就瘫坐在地……,突然一种可怕的预感袭上心头:我是不是发烧了,我立即到医疗点量了体温,啊!38.5°C,我确实发烧了,当初进藏最担心、最恐惧的事终于成了现实。常识告诉我们: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是不能轻易感冒发烧的,如果发烧时间超过24小时,将会转化为高原肺水肿,那将是死亡率极高的高原病,这也是人们不敢随意进藏的原因。回住地后,我立即翻出随身携带的退热药,加大剂量服用,当时我真想好好倒在床上睡一觉,但我最后还是坚持着又一次去草原摄影,因为我要珍惜这次进藏摄影创作的难得机会,只要我还能坚持,就不能退却。混混沌沌结束了一天的拍摄,高烧还末完全退,我赶紧去医疗点打了退热针,还吃了藏胞介绍的一种叫“红景天”的中药,第二天早上,发烧终于退了,我暗暗庆幸自己躲过了一次劫难。

  “高山反应”在一个星期后慢慢消失了,也许是吃了太多的苦,我对于旅途中吃住方面的种种不便,逐步能够适应,连十多天不能洗澡、身上关节处的皮肤开裂渗血,也尚能忍受,但感到西藏的交通条件实在太差,有时近乎到了愤怒的地步。我们所经过的几千公里路程,除青藏公路外,其它的很难算作路。从当雄到海拔4718米的“天湖”——纳木错,我们租用了一辆当地“口碑”较好的东风大卡车,放上几根长椅子,一路上,车子一直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颠簸,坐在椅子上会被随时弹起来,只能背着摄影包,扶着栏杆顽强地站着,颠得好象心肺都要“跳”出来,苦不堪言。当时只有默默地祈求早点结束这残酷的旅程,70公里路整整颠簸了7个小时,停车后,一看椅子吓了一跳,上面的铁钉子竟被“震荡”得自动跳了起来。

  我们这次创作采风最重要的一站是被称为“地球之颠、万山之首”的珠穆朗玛峰,并计划在山脚下的绒布寺过夜,希望看到早晨第一缕阳光染红珠峰山顶的壮观景色。海拔8843.13米的珠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按照藏语中“珠峰”一词,就是“女神”之意。也许是“谒见”这位“女神”不那么容易,我们的车子几次受阻于道路塌方,又几次陷入泥泽中,还几次开错方向,几经周折,终于到达宿营地——位于中尼边境的定日县。定日距珠峰大本营还有近百公里路,境内已可以看到多座8000米以上的雪峰。晚上,我躺在床上,想到明天就可以实现儿时的梦想,激动得无法入睡。谁知第二天早上午得到了一条准确的坏消息,进珠峰的道路因突发泥石流而封闭,如车辆再进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司机不愿冒此风险。 这意味着我们这次千辛万苦进藏,竟无缘珠穆“女神”之面,心情十分难过。后来听当地藏民说,定日离珠峰的直线距离约50公里,西藏空气透视好,如果运气好偶尔可以看到珠峰,我们决定留下来等待。也许是我们的真诚所至,终于在第二天上午八时多,厚厚的云层散开了几分钟,“女神”露出了她的真面目:白雪皑皑的珠峰,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昂首屹立在天地之间。我激动得用颤抖的手,不停地按动快门……尽管是远距离眺望,尽管是短短的几分钟,我总算圆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心愿。
当汽车沿青藏公路翻过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口,我带着对这片土地刻骨铭心的印象和深深的眷恋,告别了西藏。也许相机记录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生涯中,有过一段走进西藏的日子。


(镇海中学俯景 朱晓峰摄 )

有深度的摄影微刊

镇海区摄影家协会

镇海圈《摄影界》

荣誉出品

IZHENHAI PHOTO


END
不当处,敬请批评指正!


新三点一线
有点温度·有点信息·有点意思

更多详情请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关注↓↓

微信关注“梓荫山下”平台

感谢王祖祥老师和校友寻常巷陌的精心设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