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琴”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琴”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021-07-26 10:23:12

孔子以为,

人在世上最大的不是知识的缺乏,

而是心性的障碍,

乐教针对心性。

“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为五声八音之总名。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白“(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造字本义:和着演奏歌唱。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省略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丝”、“白”和“木”,简写成“乐”。本意为“乐器”,如《史记》:“太师抱乐”。又指“音乐”,如《易经》:“先王以作乐崇德”。字原由“木”加两个“8”(丝弦)构成;后又加“拔弦器”。引申为“喜悦”义。

传统乐声温润和畅,

通过乐声的引导与教化,

使人与天地接通,

人与人达到“和”的状态。

儒家琴

主张言志、治世。

儒家重人事,

以“仁”为核心,

以“礼”来实践,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所以,

儒家最看重的,

是对人德行的塑造。

学习儒家文化可修身养性,

控制人性中过度的欲望。

道家琴

“清、虚、玄、真”,

是一种修真的过程。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恃。”

与主张无为、出世、成道的态度,

不谋而合。

青山《溪山琴况》中首四况,

为“和”、“静”、“清”、“远”。

这不仅阐述了古琴的本原,

也将古代文人的传统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古代文人,

一生都在修炼心念,

汲儒道两家思想之精华,

放下心中无畏的执念,

修炼自己的德行,

无为而行,

仁礼为度,

达到“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境界,

这就是生命文化的重要内涵。

树立道化,

提升素养,

将有效的促进人生命品质的升华,

乃至有益于生命的延续——长寿。

道家思想的“顺”,

影响了传统音乐文化。

琴板是用桐木或者是杉木做的,

上面的琴弦用的是蚕丝,

都是自然的东西。

弹琴过程中,

手势要顺着身体的习惯,

顺着气血经络的运行方向,

都是运用自然之法。

《琴学入门》中强调,

弹琴姿势如脊梁中正,

全身放松,

都是自然养生之法门,

强调“道法自然”。

在抚琴中,一定要“松”和“静”。

松——就是要做到“毫不用力”强调用“顺”达到顺其自然的目的。懂得松开,也能减少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紧张而造成身体局部收缩的疲劳。

静——使思维集中,想一件不费脑力的事物。强调“练血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身”、“气”、“意”三者的统一下进行。这也是良好的养身之道。

传统弹琴是和合、吸收能量的。所以很多弹古琴的艺术家,哪怕弹五、六个小时都没有疲劳感,反而觉得舒爽,关节的酸胀亦有改善,甚至到了耄耋之年还可挥毫自如。小编深思:中国的艺术家寿者众,西方艺术家则是颓废不健康的代名词,大抵就是这个原因吧。

《老子》中说到,

“淡兮无其味”“大音希声”,

传统的音律讲究的是清润缓和,

而不是繁声促节。

君子之音温柔居中,

以养生育之气,

忧愁之惑不加于心也,

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

散发出来的阴阳调和之音,

可以帮助我们理气。

正所谓,

“清冷由本性,恬淡随人性”。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

如音乐般,

戛然而止,

却余音绕梁......

主编:Rebecca  

撰稿:壹元先生 

配图:柚子         

版式:一文钱     



字知者,知字也

知字者,成长也

欢迎关注字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