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离开长山镇,沿321省道西行,经西神坛村,前行十几公里,来到邹平县城东开发区,开发区建设也不错。夜里,休息于市场中心旅社内。
元月一日,由会仙二路行入邹平县,在城中吃点早餐,前往邹平烈士陵园看看,陵园里矗立着白色的纪念碑,纪念碑东面和西面埋葬着很多座小小的烈士墓。走出陵园,行过黛溪河,经农贸市场西侧,前行几公里,由邹平西外环路向南行五六公里。中午,进入唐李庵风景区。【唐李庵是长白山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庙群,位于会仙山峰北陆家村西,相传古有唐李二仙,修真于此山,故名唐李庵。后几经重修,现在是出家僧人在此居住。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大殿、东西偏殿各有三间,正殿里面供奉释迦佛。 庵内还有明代和清代保留下来的唐李庵石碑4座,还有柏树数株和一株相传有500年树龄的文冠果树。唐李庵东北面的新庙宇也正在修建,庙宇侧边有三贤祠,由社会人员管理,祠殿里供奉历史文化名人马骕、成瓘、张实居的塑像。】
来到唐李庵,这儿环境颇为幽静,庙院不太大,殿阁有些古老。正赶上腊月初八,庙里来了很多居士,庙里的主持和居士见到我都很热情。我到正殿里拜礼如来后,他们过来邀请我到斋堂,随后与他们一起过斋,临行前,又给我拿了一些水果。可见虽然教门不同,但是同是中华子孙,修行人往往还是会互相照应的。
惜别之情,无以为谢,聊寄以小诗,同修共勉。
寄唐李庵
《一》
腊八寻真长白山,会仙胜景礼三贤。
玄门冷落堪回首,岁月悠悠数变迁。
《二》
唐李庵前拜如来,慈悲济世遍九垓。
教门虽异同修善,释子殷勤请共斋。
吃过午餐,我与大家道别,从山北高速公路向西行十几公里,黄昏至青阳镇。由青阳镇东南乡村小公路行进,前行大约十公里,来到醴泉寺。【醴泉寺位于邹平县境内西南长白山中,始建于南北朝后期,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院,时东山有一泉涌出,中宗赐名“醴泉”。
宋代范仲淹曾在此苦读三年,醴泉寺也因此美誉倍增。目前,醴泉寺建设规模宏伟,由社会人员管理,有几位出家僧人接引香火。寺内有文昌阁,阁上有殿,塑有文昌帝君神像;阁南为大雄宝殿,,殿后有范公祠和三星殿;、观音殿等等。】
走进寺内,到各殿堂拜礼,再到范公祠瞻仰一下,与寺里几位僧人见个礼,主持不在庙里,其他僧人不怎么理会。我也不便打扰,随即走出寺庙。傍晚,沿途返回青阳镇,休息于道旁旅店内。
别后,有感于此,今寄之以小诗;
访邹平醴泉寺
《一》
行程杳杳过青阳 向慕醴泉古道场、
隐隐楼阁怀旧故,划粥仲淹苦才郎。
《二》
拜礼释尊别惋伤,殿阁错落自辉煌,
缘何不遇真佛子,接引贤修续法幢。
唐李庵是长白山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庙群,有齐鲁“小灵岩”之称。位于会仙山峰北双顶山北,邹平县城西南十五里之外的鲁家村西里许。这里果树满坡,松柏桧常青,沿弯弯曲曲的山路盘旋而上,几重山崖之后,方见万绿丛中有飞檐斗拱隐现。虽无钟钹鼓罄之音,已令人顿觉渐如尘世之 。
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东西偏殿各三间,另有跨院僧房、藏经楼和寺南接待香客的客房、寺东的姑子庵草房等,总计有房屋32间,建筑面积820平方米。主建筑是大雄宝殿,共一层三大间。中间墙上彩绘巨龙一条,。两侧及东西山墙上彩绘佛祖收降六耳弥猴等故事。据山东省考古人员鉴定,内中有明代壁画多幅,至今仍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为罕见的艺术真品。,今皆不存。殿外廊之左右墙上彩绘门神各一,大门之上栏板上有清代彩绘的传说故事。门楣上悬“福利恒沙”四个大字,左右楹联已在文化革命时代毁掉。
《邹平县志》载:相传古有唐李二仙,修真于此山,故名唐李庵。约建于金元年间。山门东面墙上镶嵌二通石碑,一为明隆庆元年十一月,邹平人张应贞撰写的《重修唐李庵记》;另一为康熙十年青城人董朱衮撰文《重修唐李庵碑记》。山门西面墙上亦有古碑二通,分别是嘉庆十一年成瓘所撰《重修唐李庵之碑》,及道光二十五年邹平人石显文所写《唐李庵碑记》。石碑背面皆正楷阴刻着重修时捐资人的姓名及出资数目。
据碑记记载,其最早的一次重建是在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大殿、东西偏殿各有三间,另有跨院僧房、藏经楼和寺南接待香客的客房和寺东的姑子庵草房等,总计有房屋32间,建筑面积820平方米。大殿、屋脊、檐角均饰有双龙和吻兽,内部绘有钟馗捉鬼、菩萨像、唐三藏取经、八仙人物、哪吒闹海、彩色神仙飞升图、墨色老虎、竹子、彩色三国演义故事,以及墨色山水。人物画等大量壁画。庵内还有有明隆庆元年至清道光年间增修唐李庵石碑4座,丁香、柏树数株和一株相传有500年树龄的文冠果树一株。
醴泉寺始建于最盛的南北朝时期。寺院的左右是一些圆圆的小山,平平仄仄,玉坠珠连。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树丛中隐约露出几顶小房,那多是山野人家或者果园菜棚,山的韵致就在这人间烟火的味道里了。寺院的背后,是层层迭迭的群峰,高而巍峨;前面是开阔的平川,远水远树,直接天边。据说,这平川一百年前还是一片浩渺的湖泊。明代杨梦衮就曾做过这样的描写:“翠微中万木苍苍,乃醴泉寺也.......殿台高数尺,台北有阁,登阁而眺焉,苍翠环抱,扑人眉睫。北望莽莽苍苍,有潴水曰浒山泺,内有菱茨莲藕之属。每遇高秋,鹤鹳水鸟群集喧呼,宛然泽国也。”真是山水呼应,气势非凡。
山里的水虽不是常年有,但每到雨季,就分外热闹,七沟八壑,水声振振,悬崖峭壁,飞瀑如注。若冬季多雪,则又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奇观,特别是黉堂岭上的“黉堂夜雪”更是一大景致。到了旱季,山谷的水没有了,然而处处泉水却是常年不涸,最著名的要数醴泉。
划粥断齑( huà zhōu duàn jī )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 读书成语 。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汉代朱买臣家贫,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代李密,为人放牛,骑在牛背上读《汉书》,其他书挂在牛角上。汉朝路温舒无书,把借来的《尚书》抄在自己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家贫无书,削竹片抄录《春秋》诵读。晋朝车胤,夜读无油灯,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靠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孙康则在冬夜借大雪的反光读书。晋朝孙敬,读书至夜深,不让自己打瞌睡,以绳系发,悬于屋梁,如打盹低头,绳索便会将他拉醒(头悬梁);战国时苏秦游说秦国而不被重用,回家来遭到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的冷落,发誓钻研兵法之书,每当夜深昏昏欲睡之时,就用锥子自刺大腿,使自己清醒之后再读(锥刺股)。潜移默化,读书成癖,自觉吃苦,乐在其中。在县学读到孟子:“舜发于畎(quăn)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筑墙)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范仲淹心里豁然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2]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之际,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赠广宣大师》云:“忆昔同游紫云阁,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写的是范仲淹18岁时与广宣大师交游的经历。二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据范仲淹为王镐所写《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时祥符记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范仲淹与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真宗)令陕西发廪振(赈)粜,旱故也。”范仲淹两次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结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视野,而且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一路上亲眼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使他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范仲淹“少有志操”,很早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据宋赵善臻《自警篇》描述: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记载:“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慷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的一些著作。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灵 鸟 赋
范仲淹
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途矣。灵鸟灵鸟,尔之为禽兮,何不高飞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 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彼哑哑兮如愬,请臆对而心谕。
我有生兮 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 虑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彈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 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 ,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德甚迷,人言遏病。彼希声之凤凰,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
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大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苛记兮,吾将畴依。
寧驥子之困于馳騖兮,驽駘泰於芻養。寧鵷鶵之飢於雲霄兮,鴟鸢飫乎草莽。君不見仲尼之云兮,予欲無言。纍纍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見孟軻之志兮,養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優優,而大者乾乾。我鸟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清风谣
范仲淹
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
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
飘飘度清汉,浮云安在哉。
万古郁结心,一旦为君开。
有客慰所思,临风久徘徊。
神若游华胥,身疑立天台。
极渴饮沆瀣,大暑执瓊瓖。
旷如携松丘,腾上烟霞游。
熙如揖庄老,语人逍遥道。
朱弦鼓其薰,可以解吾民。
沧浪比其清,可以濯吾缨。
愿此阳春时,勿使飘暴生。
千灵无结愠,万卉不摧荣。
庶几宋玉赋,聊广楚王情。
上汉谣
范仲淹
真人累阴德,闻之三十天。
一朝鸾鹤来,高举为神仙。
冉冉去红尘,飘飘凌紫烟。
下有修真者,望拜何拳拳。
愿君银台上,侍帝玉案前。
当有人间问,请为天下宣。
自從混沌死,淳风日衰靡。
百王道不同,万物情多诡。
尧舜累代仁,弦歌始能治。
桀纣一旦非,宗庙自然毁。
是非既循环,兴亡亦继轨。
福至在朱门,祸来先赤子。
尝闻自天意,天意岂如此。
何为治乱间,多言历数尔。
愿天赐吾君,如天千万春。
明与日月久,恩将雨露均。
帝力何可见,物情自訢訢。
人复不言天,天亦不伤人。
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
吾当饮且歌,不知义与黄。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
范仲淹
公 路 涧
嵩高发灵源,北望洛阳注。
清流引河汉,白气横云雾。
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
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拜 马 涧
传闻王子仙,澗边遗一骥。
当时青云路,鸡犬亦可致。
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
二 室 道
太室何森耸,少室欲飞动。
相对起云霞,恍如游仙梦。
何以宠此行,行歌降神颂。
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中峰
白云随人来,翩翩疾如马。
洪崖与浮丘,襟袂安足把。
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
玉 女 窗
窈窕玉女窗,想像玉女妆。
皎皎月为鉴,飘飘霓作裳。
莫学阳台梦,无端惑楚王。
玉女捣衣石
但见岩前砧,谁闻月下杵。
金文与铁色,璨璨知千古。
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
天 门 泉
天门有灵泉,埃尘未尝至。
日月自高照,云霞亦辉庇。
惟抱夷齐心,饮之可无愧。
天 池
岳顶见天池,神异安可度。
勿谓无波涛,云雷有时恶。
乘此澄清间,吾缨可以濯。
醉 石
巍巍八仙坛,上有三醉石。
怜此高阳徒,如乐华胥域。
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崚极上寺
徘徊崚极寺,清意满烟霞。
好风从天来,吹落桂树花。
高高人物外,犹属梵王家。
中 峰
嵩高最高处,逸客偶登临。
回看日月影,正得天地心。
念此非常游,千载一披襟
听真上人琴歌
范仲淹
银潢耿耿霜棱棱,西轩月色寒如冰。
上人一叩朱丝绳,万籁不起秋光凝。
伏犧归天忽千古,我闻遗音泪如雨。
嗟嗟不及郑卫儿,北里南邻竞歌舞。
竞歌舞,何时休,师襄堂上心悠悠。
击浮金,戛鸣玉,
老龙秋啼沧海底,幼猿暮啸寒山曲。
陇头瑟瑟咽流泉,洞庭萧萧落寒木。
此声感物何太灵,十二衔珠下仙鹄。
为予再奏南风诗,神人和畅舜无为。
为予试弹广陵散,鬼物悲哀晋方乱。
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
兴亡哀乐不我遁,坐中可见天下心。
感公遗我正始音,何以报之千黄金。
河 朔 吟
范仲淹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從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太清宫九咏序
范仲淹
谯有老子庙,唐为太清宫。地灵物奇,观者骇异。历代严护。景概所存。若灵溪、涡河、九龙井、左纽再生升天桧,皆附于图籍,发乎咏歌。而风人之才,难其破的。余友曼卿,将命斯来,实董宫事。嗜道之外,乐乎声诗。览灵仙之区,异其八物,益以宫题,而成九咏。观其立意,皆凿幽索秘,破坚发奇,高凌虹霓,清出金石,有以见诗力之雄哉!文以气为主,此其辨乎?矧夫人托文而志深,物乘文而名远,如扬子云之绵竹,王文孝之灵光,孙兴公之天台,皆挥藻一时,腾照千载者矣。嚱!彼物也,庇圣贤之居,而能长久,后果动君子之风雅,以发乎名。矧人也,庇圣贤之道,则能高明,果亦动天下之颂声,以扬其烈,览之者得无起欤?高平范某序。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