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一起读中庸(一)|| 修道是修仙升天? 还是升官发财? 还是强身健体?

一起读中庸(一)|| 修道是修仙升天? 还是升官发财? 还是强身健体?

2022-06-21 13:41:57
中庸
1






修道是修仙升天? 还是升官发财? 还是强身健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古人说了个谜语,有一个东西,能够率领天命,而且看不见,听不着,无处不在。君子时刻都在提防它,害怕它。


随后古人又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我们说个题外话,我们有个黄酒的品牌就叫做“致中和”,来源就是这段文字。


这里说到的中和是指我们做人内在的修养,我们经常看古文都分“内篇和外篇”,内篇谈的都是个人修养,外篇都是外用。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我们说中国文化有个至高境界,叫做“内圣外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对于什么是中和,这里我们先不详细聊,我们先说个“不中和”的,《大学》里说我们如果心不正,就会怎么样? 心里如果有烦恼,是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读到这儿,我们再聊聊什么是“中庸”,先说说河南人有个口语叫做“中”,这个人好不好,叫做“中不中”,这件事这么办行不行,也是“中不中”。这个“中”是不是中庸的中呢? 我们看看三字经里对中庸的描述“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也叫子思,是曾子的学生,他的父亲叫做孔鲤,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一直跟着曾参学习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我们现在的孔庙基本都毁了,其实过去孔庙里都有壁画讲子思的故事中也,不偏不倚,庸也,平凡不易,这是古人对中庸的解释。这是谁说的呢?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接着我们讲个成语,“过犹不及”,孔子说做到中庸不容易啊,知者过之,愚者不及,大家理解中庸也很难,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里就说到了一个历史上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对老夫子的印象都很古板,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尤其是南宋理学家那一套,我们都知道封建礼教,下半局是害死人。其实孔子也知道,过犹不及,恰如其分是最难的。就说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搞教育也是如此,要么就是放纵,要们就过去严苛,都不“中”。


我们接着读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舜的: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舜是历史上的大圣人,大孝子,很多人不理解他,舜是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就是这样,他还是孝顺他的父亲和继母,友待他弟弟,把良田家产都给他们,自己当上天子后还给他们封地。用我们现代人的看法,确实有点傻啊。但是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好问而好察迩言”,喜欢提问,而且能够从人们的言语中发现真相。


“隐恶扬善”,这个更难,我们大家都喜欢听八卦,听什么八卦,当然是别人的不好。古代我们中国人把“隐恶扬善”当作美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个更难了,我们待人处事,非黑即白好办,用其中这个很难,明知这个人有缺点,或者讨厌他,还要和他共事,这个对谁都不容易。


我们接着读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颜回: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上很有名。但是这个人的形象一点都不高大,缺点很多,第一个缺点是“穷”,有多穷呢?住在贫民窟,穷的一天只能吃一顿盒饭。所以论语里说《论语·雍也第六》 :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第二个毛病是“愚”,孔子都怀疑过他的智商。《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当然颜回的好学和坚持孔子还是孔子所佩服的,《论语·雍也第六》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而且孔子也自愧不如。《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第三个故事是讲一个勇士,叫做子路。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我很喜欢子路,子路早年的时候就是地方豪强,听说孔子很有名,还当面羞辱过孔子。子路先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又在卫国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遇到卫国发生宫廷政变,当子路赶回去的时候卫王已经死了,但是他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战斗,最后寡不敌众,死在万军从中,最后留下了“君子死而冠不免”的典故。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举了北方强者之强和南方君子之强,还有子路之强南方君子之强是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也叫做明哲保身。北方之强,是强者之强,枕戈待战,悍不畏死。哪个更强?


这里讲的三个例子, 也是中庸后文提到的三达道, “知,仁,勇”;  又总结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我们接着读,接下来是讲孔子的中庸之道。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很有意思,大家印象里他周游列国,广招弟子,应该是个对名利,权位有着莫大追求的人。可历史上的孔子并非如此,孔子一生中有很多机会把持朝政,甚至篡权称王。最著名的就是在卫国的一次,当时卫国国君去世了,王位空悬,而卫国国内孔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包括他的弟子在内的很多人都希望孔子掌权卫国,大家都想知道他的意见,于是有了求仁得仁的典故。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于是子思,在中庸里把自己爷爷的志向在这里用做了个阐明,为了求仁,不追求后世之名,不会中途放弃,宁肯举世不见知。


在这里我们再聊个话题,叫做“隐士”,过去,我们中国人很崇拜这些隐士,论语,庄子里也记载了不少,比如: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疚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这些都是论语里记载的有名的隐士。我们古代的隐士说的是有道之士,什么是有道?这个有道,可不是我们现在白胡子老道,孔子所在的春秋末期还是沿袭上古文化,诸子所说的圣道,可不容易。


龐子問鶡冠子曰:「聖人學問服師也,亦有終始乎,抑其拾誦記辭闔棺而止乎?」鶡冠子曰:「始於初問,終於九道。若不聞九道之解,拾誦記辭,闔棺而止,以何定乎?」龐子曰:「何謂九道?」鶡冠子曰:「一曰道德,二曰陰陽,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藝,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處兵。」


这个叫做九道,我们现在很多公司取名,叫做九通,一个意思是取九省通衢的意思,另外一个文化其实是来源于这里。我们的隐士正是,能而不为,“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的代表。


输入文字


未完待续





解锁更多国学经典

 

况世国学公众号

微信号 : kuangshiguoxue

新浪微博:@况世国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