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时评】“在线教师”贵过网红该不该管?

【时评】“在线教师”贵过网红该不该管?

2022-07-04 06:30:03

日前,一张在线辅导老师的课程清单引发网友热议:一节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共有2617名学生购买,涉事在线教育软件的工作人员介绍,扣除20%的在线平台分成,授课老师一小时收入可超万元。事实上,网络直播辅导平台已经遍布在线教育市场。除了部分专职在线教育的老师,也有发达地区的公职教师在课余时间兼职网络教学,并从中获利(《南方日报》2016913日)。

 

2016年被业内称为“直播爆发元年”,直播平台和直播网红层出不穷。而除了娱乐直播持续火热之外,教育直播这一新兴领域也逐渐受到资本市场和平台机构的青睐。记者梳理发现,不少直播平台相继推出教育直播,而多家在线教育平台新一轮融资后均发力教育直播。与此同时,直播教师的收入也成为热议话题,有些网红教师时薪甚至达到万元。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线教师”因其超高收入,。而在此之前,公众实则对此知之甚少。从现实来看,“在线教师”这个“职业”的存在,填补了社会对优质师资资源的需求。学生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就能听到一堂生动有趣且能让自己受益匪浅的课,还能受到几乎一对一辅导的服务,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花费自然算不得什么,而对比那些收费高昂的辅导班来说,更是占有价格优势。

 

现在对于“在线教师”有两种完全迥异的评价,体现出不同力量的博弈。教育主管部门倾向于把它定义为“违规兼职”;而相关平台运营方,则不遗余力将之描述成“互联网+教学”以及“分享经济”的杰出成果。在他们看来,“在线辅导”让教师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剩余价值,服务学生的同时也能造福自己,可谓一举两得——如此两极分化的观点,孰是孰非,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这种“复杂处境”也注定了教师的“在线”会遭遇种种不确定性,尤其让人担忧的是,在缺乏技术标准和对应规范的大背景下,在线教育极有可能走向有偿家教的“雷区”。

 

在线教育,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方向避不开的话题。目前,国内在线教育平台层出不穷。众多打着名师资源、超低价格、短时间见效的在线教育平台成为投资者、家长、教师等眼中的香饽饽。与此同时,忧虑也随之而生。一方面,老师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当“在线辅导”平台能提供的收入远远超过学校薪水时,教师们的精力和心思很可能会发生偏移,教学质量和效果就不再是教师们最为关注的了,导致在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在线辅导教师收入要超网红,极可能导致一些教师选择花样翻新地吸引学生眼球。若放任不管,会不会将“在线辅导”变为牟取私利、强迫学生补课的第二辅导课堂,延续以往有偿讲课的路子?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提升名师劳动价值、体现优劳优酬,确实彰显出“互联网+”魅力。然而,不论网络技术能创造多少新的“奇迹”,有些显而易见的常识问题终究是要重申的,这就是“教师”绝非一个普通行当,而是肩负公共责任。其时间、智力与精力,必须首先贡献于自身所供职的公共教育体系。尽管“在线教师”收入超“网红”,证明了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和无限的市场机会。但教育终究不是“生意”,教师“线上辅导”所能提供的超高回报,极有可能会激励某些教师转移重心,本末倒置;另一方面,现在支持“在线教师”有说服力的理由,只有一条,就是收费比较低,学生上一堂课只需花几元钱,和一些“天价”培训有很大差异。可说到底,有公职的教师在线授课,其性质就是有偿补课,和线下补课没有什么两样。

 

尽管我们乐见教师群体更多发挥个体价值更多创造个体收益,可前提必然是公共基础教育服务能够“尽到义务”。换句话说,假如我们赞成“在线教师”,也就没有理由反对其他有偿补课方式。有些市场,是学校不作为而拱手送出去的;有些开销,是教育不担责而被社会有价代偿的。“在线教师”贵过网红,该不该治理是一回事,最该教育行政部门反思的是:作为公共服务的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的步伐是不能走得像裹脚老太。假若我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集聚和整合不同地区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公共教育平台进行在线教育,不啻为一件好事。但其前提仍然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搭建平台,有序发挥教师的特长与能力,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双赢。

 


作者系法律从业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