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起点小白文海外大热的背后,是中国文化在输出吗?

起点小白文海外大热的背后,是中国文化在输出吗?

2022-02-12 15:43:05

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一场没有他者的反叛



中国网络小说让美国小伙戒掉毒瘾

 

据《南方周末》16日报道,美国小伙凯文·卡扎德读了半年中国网络小说后,成功地戒掉了毒瘾。

 

2014年失恋的卡扎德开始染上。一段时间后,他的胸口开始剧痛。去医院做了几次扫描,结果都是“没有异常”,卡扎德却不放心,总觉得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自己。

 

卡扎德喜欢读漫画。有天他正在网上读漫画,网站聊天室的对话框忽然不停地闪起来。卡扎德并不经常参与聊天,但这回的讨论似乎异常热烈。卡扎德终于耐不住性子进群围观,漫友们一窝蜂激动地劝他:“读过CD没?”“你一定得读CD!”卡扎德:“CD是什么鬼?”

 

“CD”是中国玄幻小说《盘龙》(Coiling Dragon)的缩写,作者为“我吃西红柿”。2014年,《盘龙》被美国网友“任我行”自发翻译成英文,在网上连载。

 

“我们西方文化有哈利·波特和各种优质小说,我长这么大,西方哪本小说我没看过?”自诩经验丰富的卡扎德随意点开链接,结果“彻底陷进去了”。一整天,他不吃不喝,一连读了五六部(《盘龙》共二十一部),相当于中文一百多万字。

 

来自@南方周末卡扎德供图/图

 

2015年初,正是中国网络小说在英语世界翻译热潮的开端,许多大部头小说的翻译才刚刚开始。一部小说译者,每天甚至每周才能更新几千字的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卡扎德的胃口。卡扎德很快找到办法:他多方寻觅,找到了三个翻译网站,同时追更15部中国网络小说,就像“美国大妈追肥皂剧”。

 

半年后,因为沉迷中国网络小说,卡扎德彻底戒掉了。“过去我回家后只想着吸毒,现在我回家后满脑子想的都是中国小说,它们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但至少不会伤害身体。”


“任我行”与他的“武侠世界”



上述故事中大热的《盘龙》译者美国网友“任我行”,是欧美论坛最早翻译中国武侠小说并吸引海外读者注意的一批人之一:原美国外交官加州华人赖静平。

 

赖静平尝试翻译的第一本中国小说是《天龙八部》。然而,这本书的难度之高,以至于翻译到乔峰被赶出丐帮的时候,他就再也坚持不住,“永远地放弃了”。据他说,这本书到现在都没人能翻译完,“太难了。”

 

直到2014年初的一天,他在SPCNET论坛上看到一本网络小说,“我吃西红柿”的《星辰变》。这书没太多人关注,他读来感觉“文笔很难跟金庸比,不过挺轻松挺好看的”。此书的译者,越南人he-man向他推荐了作者的另一本书——《盘龙》。事实上,那时他并不知道这会是第一本由他带到北美的,完整翻译的中国网络小说。


东方小说里,日本轻小说在论坛里占绝对主流。为了扩大影响力,有热心读者把《盘龙》的链接发到了Reddit论坛的日本轻小说(Lightnovel)版,且得到了良好的吸粉效果:因为讨论《盘龙》的粉丝越来越多,聊轻小说的人太少了,他们被版主开除,此后链接转发到翻译小说(NovelTranslation)版,并引来一票原轻小说粉。

 

由于吸粉效果太好,越来越多的北美读者“催更”,甚至愿意高额“打赏”,同月22日,他为《盘龙》单独建了个网站,起名“Wuxiaworld”(武侠世界)。刚开站,每天点击量就有10万左右。而由于实在太忙,为了这个网站,他辞去了自己外交官的职务,专心统筹着十七八人的译者团队。

 

到去年11月,Wuxiaworld已经发展为目前英文世界最大的中国网络文学网站,在全世界网站点击率排行榜上排到了第 1536 名,日均页面访问量达 362 万次。网站的读者来自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菲律宾、加拿大、印尼和英国,其中北美读者约占总数的 1/3 。



目前,网站内同时翻译着18本小说,以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网文大神的玄幻修仙小说为主;每天,他还负责任地冒泡,与读者互动。他有时会在网站上介绍翻译思路,或者专门开帖解释:什么是四象八卦?妖魔鬼怪神仙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师父要让弟子自己体会,而不是一股脑教?

 

“很多国外读者不明白为什么乾坤袋能装下宇宙。他一步步解释:乾坤这个词是从八卦来的,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坤就是整个天地,乾坤袋就是整个天地都装得下。读者们就懂了。”

 


去年年底,武侠世界近日对外宣布,已与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中文网签下翻译和电子出版合作协议,武侠世界将拥有20部作品的授权。

 

中国网文的文化输出力

 

提及中国网文为何能征服老外时,赖静平说,最重要的是中国网文给读者带来的新鲜感:“因为中国的武侠玄幻世界对国外读者来说是崭新的,像‘修仙’这个概念在西方是没有的。更何况很多玄幻小说还吸收了西方文化,尤其是游戏文化,所以更容易让人觉得熟悉。”



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则这样分析道:“简单地说,在印刷文明时代,我们的商业类型小说不发达,没有培养起一支创作力旺盛的类型小说作家队伍,更没有形成一个充分细分、精准定位的市场渠道。1990年代‘市场化’转型之后,类型小说基本都是外来的。”

 

“这时,网络进来了。网络文学吞下了印刷文学没有吃到的最大一块商业蛋糕——类型小说,再加上先进媒介蕴藏的巨大能量,经过十几年野蛮生长,就长成了现在这样的世界奇观。”



的确,由于电子媒介的特殊性,网络文学也造就了许多独一无二的写作与阅读习惯。譬如结构重复、文本简单,适合“轻”阅读、“微”阅读,哪怕忘掉很多章节,从任意中间节点继续看也毫不费劲。

 

而在中国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刺激下,作者也尽量写长,以日更的方式发文,并与读者有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并且,在市场与读者的双重筛选之下,这些脱颖而出的作品具有让人沉浸其中的十足“爽感”。

 

“该死,我现在情绪非常低落。我已经习惯了每天看CD的日子了。《盘龙》是我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它在我心中占据着特别的地位。我真的很喜欢《盘龙》。我不能接受《盘龙》只剩下一章就要完结的事实。啊啊啊啊啊……还有一章就要完结了,我很伤心。”

 

“这个故事令人吃惊,但是明天它就将完结了。《盘龙》是我看的第一本仙侠小说,我目前最喜欢的小说。我非常非常感激站长给我们带来这本小说。愿站长会成为至高神。祝您长命百岁,兴盛昌隆!”

 

“最后的章节?我的小心脏还没准备好,这对我来说太沉重了。”

 

“我和你有一样的感觉,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我该期待什么了。”

 

“虽然我正在追许多其他的仙侠小说。但《盘龙》即将完结还是让我很受伤。”

 

“东方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东方

 

“东方主义”是以色列文学理论家萨义德提出的理论,旨在揭露西方作者描述东方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对东方(包括了西亚伊斯兰文化、东亚儒教文化)的想象,建构了一个作为“他者”的东方形象。萨义德强调,这样的“他者”形象实际上包含了西方对东方的偏见与蔑视,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意大利剧作家创作的著名歌剧《蝴蝶夫人》。歌剧叙述了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乔乔桑以了结尘缘的故事。剧中,苦苦等待美国水手的“蝴蝶夫人”乔乔桑被理所当然地塑造成了柔弱、被动,为爱情抛弃家庭、尊严甚至是信仰,最终在美国水手始乱终弃中的悲剧形象。


以这类西方文学和歌剧为首,西方人眼里的东方充斥了闺房、面纱、艺妓等元素,东方女性被描绘成为放荡、被动且颇具异域风情的形象,而东方男性则成为堕落无耻、弱小无力的妖魔化形象。



这类作品体现了,发展中的东方对于西方文化的入侵是处在相对弱势的局面的,西方也长期存在对东方带有偏见的幻想。而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化时代,这样的叙事结构,则一定程度上被互联网赋予的平等观看的权力所解构了。

 

尽管西方对东方仍然存在地缘性的文化区隔,但随着本土全球化的进程,东方文化也在向西方反向输出。其中流行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火影忍者》为首的日本动漫文化在欧美拥有相当体量的受众市场。



互联网无门槛的环境下,西方读者有接近东方文学作品的权力。一旦有良好的翻译条件,以中国网文为例,西方人实际上在接受由我们自己在互联网上建构的“东方”,徜徉在“武侠世界”的文化消费品中满足自己对东方的好奇。

 

网络文学:在输出中与西方交融

 

然而,赖静平则在采访中表示:快感是文化输出的基础。而就网络文学而言,越是中国的,可能越难走出去。

 

这多少与我们所构想的“中国文化输出”有所不同——在官方的宣传片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某个黑人小哥穿长袍马褂手拿灯笼给大家拜年的叙事形象。



而在网络亚文化的语境下,web2.0的平等环境,让读者拥有了用脚投票的权力。流行文学爱好者自发形成的趣缘社群,在中国互联网上发展至今,不但早就排除了官方的叙事方式,而且还吸收了诸多发源于欧美的游戏文化、发源于日本的动漫文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类型文学元素。——对于中国的网络写手,无论是西方魔幻、中国仙侠、异世架空还是日本轻小说,均百无禁忌。

 

来自 起点中文网

 

正是这些动漫、游戏、轻小说等世界网络亚文化圈内共通的符码,让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输出的阵地中独树一帜,而非官方抑或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也是为什么《盘龙》,而不是更具文学价值的金庸武侠,成为了第一部完整翻译到北美的中国武侠作品。

 


通过共通的符码,网络文学向外输出了中国哲学中的诸多元素:中国网文里常常出现的“道”,已是英语读者熟悉的词汇,翻译时可以直接译成“Dao”。武侠世界网站专门设置了栏目,介绍阴阳、八卦与“道”相关的知识。书迷们聊天,都互称“道友”(Daoist),论坛时兴问候语是“May the Dao bewith you”(愿“道”与你同在)。

 

除中国哲学元素外,在这些翻译小说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内核,无论是优秀抑或糟粕:有以孝道维系的传统家庭,有中式恩仇观,有侠客的隐忍与进取心,但也有浓厚宗族制、父权制、物化女性传统的社会结构。

 

“他每到一个世界、一个新的城市,都会占有那里最好的女人。我是一个美国人,这在我们这儿是不现实的。当我发现小说里所有人物的生活方式都不现实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作者不太成熟,作者在生活中肯定不像他的小说主人公,遍地风流又战无不胜。”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盘龙》的主人公林雷——他在找到灵魂伴侣后,就专注于家庭,并时刻疼爱妻子,虽然活在另一个世界、拥有魔法,却有着现实的生活方式。”

 

“只要前几页常提到‘脸’,就知道是东方人写的。推动这些小说发展的情节,常常就是谁不给谁面子,或者要找回这个场子,这真的很东方。”

 

在西方人眼里看来,很难分清这些到底是糟粕,还是国粹。也正是因此,某种意义上,这些真正代表中国的精神内核,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输出物。

 

而就网络文学本身,其意义不在于单向输出,而在于平等交流。网文的作者与读者其实并不在乎输出了多少本土文化。而是在接纳世界文化的基础,以本土文化为核心,以网络流行元素为包装。在不包含他者的文化消费中,实现了对传统的反叛。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伍老师

编辑:伍老师







北大新媒体

微信号:beidaxinmeiti

微博:@北大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 识别加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