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爵迹》,我是原著党,先梳理一下槽点。
1、《小时代》一分钟尴尬60次,《爵迹》有很大的进步,鸡皮疙瘩主要集中在最后五分之一的文戏,通过旁白和闪白把疑点通过演员草草交代了,第一部未彻底,就拉开了第二部的架势,我用我的拖延症担保,他这招是“抄袭”《霍比特人》彼得·杰克逊;
2、浓郁的欧美山寨气息。话说回来,架空题材,偏史诗神话的,很少有华夏文明的(《无极》有过一次尝试),你可以说导演崇洋媚外,数典忘祖;
2、结尾又犯郭式苦情,奠定烂片基础与圈钱嫌疑;
3、预计会有人说,郭敬明涉嫌虐待动物,魂兽的死在片中很廉价,最后大批量的动物死亡是为了展示王爵们打架的英姿,没有任何理由,没有怜悯之情,只有陈学冬的魂兽掉进魂雾里的一句:苍雪。然后,没有然后了。
4、四个台词杀手,郭采洁、陈学冬、吴亦凡、杨幂,他们应该练练怎么控制讲人话的语气吧,但是范冰冰居然不吃舌头了;
5、武戏有不少720度旋转镜头,起码有十个,脖子都看歪了。
6、非原著党几乎看不懂要讲什么,因为连我这个原著党都没看懂。
7、失望,居然没有睡着。
集齐这七个特征,可以召唤出一部可怕的烂片,氮素,不管在你眼中郭敬明有多无耻多无聊多无趣,我认为他有一半是可取的。
之前在微博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类型片在国内还没有开发齐全,软科幻和玄/奇幻是中国的短板,挑剔的影迷看不起韩寒和郭敬明,他俩恰好会做出一点弥补,我是建议纯嘴炮党省点口水,按照这种只动口不动手的趋势,以后喷的时间还长,我不信还能骂出更多新花样而且自己还能不烦。
摸着良心说,《爵迹》特效水准、概念设定、剧情设置、角色形象对原著的还原都不差。原著悬念很强,关系庞杂,对动效、战斗场面描写充满热情,电影的特效背景细节高于绝大多数国产大片,这里面最能体现特效投入的动物毛发,尤其是动物群演做足了质感,足见诚意,我还没见过好莱坞大片里一口气飞这么多不同类的野兽呢,最大的那只深渊魂兽,原著里叫个啥的,很厉害,形象不是抄袭的嗷。
《爵迹》的CG技术这几天被谈及很多次,它的最强项还是原著的人设和等级,以及等级下角色的能力,摆在一个复杂的世界观上,七度王爵银尘(吴亦凡)的身份刚刚被揭开,吉尔伽美什还没有露脸,苍白少年作为原著第一部最大的悬念,霓虹、麒零的身世还没露出一角,当中不少人物自带FLAG。电影不能通过文本来理解,但它们的铺陈离不开特效。
奇玄魔科幻必须仰仗技术,我们通常会考虑艺术先行还是视觉先行,而不是二者并行,艺术片可以考虑通过CG完成更多复杂的调度,就像商业片需要贾樟柯电影里的演技与生活痕迹。只不过目前,视觉、猎奇抢先内容太多,挡着去路,大家都想踹开它。
光是从看一个爽而不是找槽点的角度,我得推荐一下《爵迹》,并且这一次,郭敬明圈钱的态势明显收敛了。
下面,我告诉你详细的理由(如果你看过这个推送,:道士下不了山!以下观点有重复)。
在所有关于郭敬明的批评里,抄袭,三观不正,小时代,脑残粉,商人,矮子,几个关键词占据主流,光一个抄袭和抄之后的态度堪为一生的污点。往最早回溯,15岁的我是《幻城》的读者,那时候郭敬明20岁(发型诡异,相貌没有眼缘,书封设计廉价),成名已四年,80后的概念还没有普及,郭敬明也没有黑化,现在,33岁的他成了一个群体的代表(开始走时尚、设计感的路线),而且多半是文艺界精英们的反面教材。
这些年,我只是从一个对瑕疵零容忍的喷子,变成了一个思考该不该继续做喷子的路人,因为曾被我喷的,越来越多人在喷,而被喷对象似乎呈壮大之势,不知为何,也许一开始用克里希那穆提超度它们更好。
《爵迹 I 》2010年出版时,我大学刚毕业,找到一点当年看《幻城》的快感,6年后郭敬明将尚未连载完结的《爵迹》搬上荧幕,我以为可以扳回来一点好感,但是一贯张扬又狭隘的宣传手段,引起的是更多反感。
从一些采访、节目、微博,我们可以看出郭敬明的“爱好”,说大话,秀肌肉,矫情,刻奇,拜金,颜控,腐眼看人基,苛刻,睡得少,奋斗……到《小时代》终于憋了个大招:拉低了国产电影的新底限。
“四娘”的污名从文艺界蔓延到了电影圈,伴随着商业成功的一面,其人格扭曲、壮年早衰的一面也益发成熟,他基本上完全放弃了和他的读者一起成长,转而针对青少年、腐宅基和看中他商业能力的群体。
尽管如此,我对郭敬明仍然存有一点好印象,就是架空玄幻小说。
有人说可以从《幻城》之于《圣传》,《爵迹》之于《FATE》里看出他抄袭的影子。改写陈凯歌的电影《无极》,则可以看出郭敬明对已有元素——类型写作的基本功。
《无极》曾获得金球奖外语片提名,但饱受国人诟病,不好意思,我一直挺喜欢这个电影,包括这个改写小说的,就像我喜欢《冰火》,《指环王》,我就看看新鲜的国产道具新鲜的古代环境就能爽到啊。但我明明也喜欢《黑暗中的舞者》《放大》。
心智完整的成年人很少去怀疑《小时代》开拓的无耻境界,尤其是它捏造的残酷伪现实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很少有成年人愿意去认可《爵迹》作为郭敬明的少年英雄意气以及奇诡的想象力。
周星驰这三个字可以代表喜剧的质量,观众很难质疑;郭敬明这三个字代表圈钱烂片,如果你是一个路或黑,想必你也没有异议。但《爵迹》算不算一部严格的圈钱烂片呢?
我们因人而异的换个标准——我有个碟商朋友认为擅于投合的李安没有一个好片,这与杨德昌比起来确实也能站得住脚。但换个角度,哪怕15度角俯视地板,彼此能更轻松。先尝试理解郭敬明《爵迹》的受众群。
一个少年,尤其入世前的少年,心里都有或曾有一片自留地,用来凌驾或逃避现实。武侠是对现实的凌驾,拥有高能武术和狭义心肠,惩恶扬善,这方面,是间接的证明,而武侠电影多年来已经发展到很成熟了;玄幻/奇幻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少年对想象力的理解,主要是对兵器,神力,奇珍异兽,异世界的幻想。在手机和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一张唯美的大自然照片就可以引人浮想联翩,旅游是人们最普遍的表达,很多青少年,尤其男生都有过这个过程。正式的玄幻/奇幻真人电影在《爵迹》之前,中国确实还没有(《无极》不算,更像宫斗)。
这是就幻想而言,在各种肉包子馅与腐化纸浆、与、苏丹红与红心咸鸭蛋、皮鞋与果冻发生创造性关系的环境面前,如果你没有文化自觉又不想危害社会,躲进一个想象里是相对安全的办法,《西游降魔》里孙悟空有一句台词:看着我干嘛,我他妈还能去哪?
郭敬明可能被公认为艺术的小丑,却是漫文化、二次元、基宅腐的贵族。后者在国内是不怎么被友好对待的,从人文角度,我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现实境况,需要更多人用勇气智慧去改变,而不是沉溺;从娱乐角度,这相当无聊。
目前没有详细的数据统计过腐宅基在国内的人数,网易一篇《英国是如何成为腐国》的文章指出,喜欢看到男男搞暧昧的“中国腐女”的比例震惊腐国(英国),李银河认为这是女性性压抑的结果。作为欧洲的文明发达国家,英国在自由和人性方面有很开放的态度,在艺术领域,性别的束缚是最早被打破的,对不同性向的接受被视为先锋和自由的象征。所以,换个角度看,腐女是突破中国性别歧视的先锋。
我的腐女朋友曾告诉我,腐女能接受很多常人难以接受的体位……她们对性的态度也相当开放。
《爵迹》电影里吴亦凡(银尘)和使徒陈学冬(麒零)的暧昧,对直男可能是视觉污染,对腐女来说是福利,如果你的女朋友不能理解你对日本A片男权体位的钟爱,相信我,这跟你无法接受女性对男男YY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偷摸的,一个在台面上。
陈学冬曾经在微博发过一次疯,说他突然莫名想哭,没有理由,要找妈妈。这很恶心,一个成年人,但在电影里,他是战斗力爆表的麒零。把生活和电影区分开,在《爵迹》里其实很容易做到,角色的生理特征被动画效果美化了。
我们可以通过《小时代》的表达看到郭敬明变态的三观,也可以看到《爵迹》里郭敬明对漫文化的由衷单纯的热爱。热爱可能是一个圈钱的口号,也意味着熟悉和长处。郭敬明显然后者更多,熟悉早期郭敬明风格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出道时就有的优点,对是优点,你服不服?人是有优点的。
郭的问题在于玩弄伤痕,与中国的现实环境脱节,很少说人话,另一方面,他也有对视觉美的诉求,讲好一庞杂故事,驰骋架空世界的野心。
在艺术上的失败不是最大的问题,任何试图把商业和艺术分开的作风最终都会自食其果,可叹的是以二元角度看人的部分文化暴力者,无法接受已经被标签化,污名化的人的某种努力,你报个名字,我就知道你是一个人渣了,提郭敬明,系统自动显示抄袭;提伍迪·艾伦,罗曼·波兰斯基,迈克尔·杰克逊,自动显示,同志,将其打入回忆的冷宫吧。
商业资本的大量涌入,国产电影在观众那边成了八卦、话题的附属品,一部影片有明显的烂的先兆,大家依然蜂拥而至;在影迷这边,知识、生活、故事成了批评的关键,但接下来亦复如是。
歧视幻想和技术几乎是一个文化趋势,通过看电影展现智识正成为与通过话题宣传电影一样廉价的新潮流,这两种都离电影本身很远。
这是《爵迹》的豆瓣分数:基本在情理之中,一开始3.3分,后来不露水军痕迹的涨了。上一次肯定的觉得豆瓣堕落了,是一众韩国苦情片,比如《素媛》,印度宗教猎奇片《PK》分数虚高,你被弄得眼泪婆娑,看到宗教信仰被科学否认,那我给你打个高分吧。戳星一般很主观,我认为《素媛》是在攻击情感的软肋,每个人都有的共性,有被设计感;而《PK》过于为小聪明洋洋得意。一个聪明的主题就能保证基础分数。
这几年自媒体流行一个词,叫“很豆瓣”,就是不直接谈论谈论对象本身,他们也完全可以脱离电影属性谈电影。
国产电影工业氛围整体落后世界最高水平约半个世纪,局部各个其他片种有的还没有起色,比如严肃的题材,,加上杜大导演预言的未来二十年的绝路,可能要落后更多,普通观众也就跟着落后多少年,未曾启蒙;豆瓣这些年,随着国产电影的瓶颈,底线生根,他们除了审美,可以说没有进步,因为电影批评必须建立在基础条件完善之后,烂片与影评人之间,很难产生有效的化学反应,光生气就完了。
去年我的观点:
有了健全的电影产业和文化环境,才有影评人发挥作用与才华的空间。电影行业各个环节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编剧被控制,导演被左右,题材被要挟,资方舍不得,肿菊不开放——国产片不行,是从影者共同的困境和耻辱,影评人是怎么作为一个更清高的东西存在的?
有多少影评是对已经无法改变的影片的评价?对于一个导演职业生涯和艺术成就的打击有多少?导演会去看你的影评,重新改造那个电影?有个鸡巴毛用?可不可以派你去稀释一下烂片导演阵营。
有点偏激,对于他们长期不变姿态的生气,我也很生气。
《阿甘正传》(羽毛、阿甘与总统握手等CG技术)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在2004年《极地特快》——
列车长:汤姆·汉克斯
2007年的《贝奥武夫》——
小景别细腻,大景别粗糙
十年前,石头材质失真,暗部细节单调
二者展示了全真人捕捉技术与幻想的结合,同样遭到影评人的诟病,但多是对电影本体真实性的辩护,而豆瓣针对《爵迹》发明一个新词,叫蜡像电影,影迷将《爵迹》看成页游水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夸张的比喻,对了,这是一个夸张的比喻吗?没玩过吧。
这是曾子丹代言的页游。
这是国产单机的业内最高水准。
这是《》,的海报
除了CG,里面仍有大量爬格。
这是《刺客信条》,光影不错
远处的背景和CG电影有差距
《爵迹》CG难说是中国最好,但没有落后到《贝奥武夫》的年代,更别说了。
真是很难把这些品位高的人和玩的人等同起来。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对内心愤怒的比喻,我理解这样的愤怒,我不理解愤怒后连观点都说不清楚。
《贝奥武夫》后,好莱坞发扬真人捕捉技术的优势,有了《阿凡达》《猩球崛起》和那只话唠史矛革。《爵迹》可能带来一波砸钱做效果的风潮,但按正常走势,更可能是酸两句,然后绝迹。
一直以来,电影人在寻找电影和现实的关系,关于怎么样生产一个好片,或者我们最缺什么样的电影?然后,细数各种阻碍,寻找突破口。
我们所知道的流程:
首先,完成一个你中意的题材的剧本,从编剧个人的情感体验、经历、想象、喜好里组织一个故事,设计好人物,环境,通过成熟的戏文手法表现出来。这个环节,需要个人的艺术自觉,编剧手段的自洽,自我检验。
通过周边支持者,朋友、同行、资方的审核;
通过官方(广电)的审查;
各种办法搞到钱;
找到优秀的技术团队,合适的演员;
导演与工作人员一起将剧本拍成镜头,剪辑出来;
技术审核,宣传、发行。
我们脑海中会简化这个过程,然后难以理解,大部分情况,影片的最终呈现为何是这样?
事实上,这七个主要环节,你很有可能在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工作人员上掉链子,也有可能剧本被一帮标准混乱的把关人士冷处理了,也有可能宣发的时候引来歧义。
后进者要考虑以上问题,最后大多落在资本的投入之上,类型片需要多少钱可以打造成视觉、技术、叙事奇观,个人化的电影从哪里搞到钱。能够呈现在大荧幕前的电影,都要经过一个非官方的审核,资方愿意出资,然后搭建镜头。出资的理由大致有两种,商业回报,名誉回报。有个人影响力的人,在资源方面、创造自由度上面要占更多优势。
在有个人影响力之前,你可能得建立ID,自营IP,然后锻炼拍摄技能,开始第一步。很多人死在了和意识形态与社会环境对抗的路上,被各种藩篱挡在门槛,电影对生活、观念的改善也因此显得更加紧迫。但人们以为更多好导演好片在往这边赶,事实可能是,新导演还没有搞好一个短片的条件和环境,也就是锻炼基本功,因为容易在以上任何一个环节上捅娄子,或者不愿投合,自我设限。
郭敬明已经拥有这种自营优势,后期走歪了,但别忘了考虑一点,《爵迹》是他第二部电影,国内第一个架空玄幻/奇幻题材,玩砸了是个人自主选择,个人自主选择即使在内容与商业上搞多大篓子,它永远是好电影最好的出路。
我觉得要用一个持衡的标准来衡量,为我不感冒的残酷青春文学的仆人,从《悲伤逆流成河》开始全面将苦情搬上商业化台面,然后惹来各种仇恨值的你家郭敬明,申辩几句。
当然,最主要的,可能是因为我是一个没文化的架空读者吧。
调戏或合作,添加作者个人微信13357377437
“路人甲”是一个给缺少存在感的人书写的系列故事;
同时也是一个为普通人刷存在感的实名人性化平台。
[未经许可丨禁止转载]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联系个人微信:x-longchen
关注公众号:路人甲(Iamapasser-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