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何谓华夏?
华者,荣耀光荣也;
夏者,中国之人也。
华夏一词,字面意思就是‘荣耀的中国人’。
《春秋左传正义》有云:
章服之美,谓之华;
礼仪之大,谓之夏。
华夏一词,也可以解释为‘富饶之地,礼仪之邦’。
【正文】
一、可否称华夏
共和国建国将近70年,人口出生已有三代。
第一代打美国打苏联打印度打越南,打出一个新世界。
从此中国不用挨打。
第二代搞工业搞农业搞生产搞建设,搞出一个新社会。
从此中国不用挨饿。
现在,第三代已经长大成人,成为社会主力。
我们能否将‘中国文明’真正的树立起来?
假如不能,那么当今中国,谓之‘华夏’就不够名正言顺。
何谓名正言顺之华夏?
章服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何谓章服之美?
章,乐章,精神文明的代指。
服,服裳,物质文明的代指。
何谓礼仪之大?
礼,道德,社会风气的代指。
仪,法制,社会秩序的代指。
简单来说:
就是国家和人民在物质上丰足,精神上振作,精神、物质文明都强大;
道德和法制各在其位,社会稳定、有序,私德不干涉公德,公德不干涉法律。
所以,华夏不仅是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
所以,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
二、最近也最远
现在的中国,离华夏最近,也最远。
为什么说离华夏最近?
因为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物质上比现在更丰足。
平民百姓不用为温饱发愁,在吃喝方面,把‘高糖’‘高脂’‘高蛋白’等高能食物称之为‘垃圾食品’。
在穿着打扮上,把大红大绿大紫看做俗不可耐。
历史上,为了生存,选择高能食品的DNA一代代遗传下来。
现在这种选择被我们鄙视。
历史上,那些大红大绿大紫,只有特权阶级才有资格穿用。
现在已经泛滥成庸俗的代名词。
以前,读书对平民百姓来说是蛮神圣的事情。
现在,大学生这个词都不值钱了。
随便找本穿越小说,都能深深的感受到回到古代那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
为什么说离华夏最远?
因为华夏民族历史上,从没有一个时代,文化上比现在更不自信。
文化上自信,既不是盲目的排斥统统否定,也不是饥不择食全盘接受。
而是那种把别人坏的部分过滤掉,好的部分采纳进来的态度。
是那种盛世之下包容一切的心态。
嘻嘻,大概可以称作‘且容天下’吧。
讲真,在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都没有现在这么多口称‘你国’、‘贵国’的卖国无门者。
那些对西方文化长跪不起的慕洋犬,有一些是拿了美元、日元。
但是更多人并没有多么了解西方文化,而是根本失去了思考能力。
这是一种文化上纠枉过正带来的迷茫。
而这一切本不该出现,,不同于日本、英国、法国。
强大、有力的国家优越感,就应该是天生的。
谁也无法阻止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自豪与优越。
这应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三、纠枉过正
华夏传承悠久,沉淀之后,有很多美好,也有很多杂质。
但是因为‘落后挨打’那个阶段的冲击,产生了过度的自我质疑,以及文化不自信。
至今没有纠正过来。
美好的就是美好的,不能因为实践过程中有瑕疵就全盘否定。
比如道德。
道德本身是美好的,但是道德没有十分清晰的量化标准。
历史上,儒家在实践的过程中,把道德无限拔高、把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用私德替代公德、把道德当成攻讦利器……因而产生仁义道德‘吃人’的现象。
道德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根本不是道德。
于是儒家提倡重义不重利,我们偏要反其道而行。
于是在否定‘仁义道德’的同时,开始注重‘利’。
于是谁提倡道德谁就是伪君子,终于开启了全民逐利的序幕。
这是整个社会认识的纠枉过正。
再比如自由、民主。
自由民主在作为一个网络词语时,很多自五毛、小粉红把它当成贬义。
其实自由民主本身是美好的,并没有错。
不能因为他是西方输出的手段而全盘否定。
假如在文化自信的年代,我相信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把自由民主这些本质留下,、分裂这些‘私货’抛弃。
假如在文化自信的年代,也不会有那么多公知去迷信‘私货’而不理解本质。
我们要民主,更要富强民主。
我们要自由,更要平等自由。
我们热爱这些美好的东西,但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实现。
不用任何外人强行砸门送,也不用任何外人开药方。
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是‘且容天下’的态度。
正如当年的美国:
在和苏联冷战的时候,美国仅仅标榜自由,苏联才是标榜民主的那个。
后来苏联原地爆炸,美国没有因此就拒绝民主这个旗帜。
这就是一种自信。
四、
?
非常非常重要。
‘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在古代,、‘奸臣’、‘暴君’。
,。
我曾和我对面的老律师聊过这个问题,他很不以为然。
老律师觉得,只要物质丰足,只要社会一直在进步,只要一直搞建设做实事,大家总会看到的。
他说有理有据我竟无言以对。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社会确实在进步,物质确实在丰足,建设一直没有停,但是口称‘你国’‘贵国’的卖国无门者,也越来越多。
双标、以偏概全,,非常有效果、有欺骗性。
毕竟舆阵地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战场,受众也没有太多精力去了解来龙去脉。
谎话说多了都能让人信以为真,何况那些半真半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伎俩。
所以那些口称‘你国’的人,很多并不是坏,只是单纯的被骗了而已。
而且时代不同,诉求不同。
老律师那一代人的思想,和我们的父母类似,还停留在追求物质丰足的层面。
而现在的年轻人,在物质丰足之后,本能的拒绝束缚。
比如:
现在你独立工作、独立居住。
每到周末,你的父母就会就喊你回家吃早饭、吃午饭、吃晚饭……
不用几次,你就会觉得他们麻烦。
你会跟他们说:‘我如果要回家吃饭会提前告诉你们,不用老喊我’。
你的父母只是担心你吃的不好,想做点好的给你吃。
你也理解你的父母,但是你仍然觉得这‘不方便’。
因为在物质丰足的今天,你并不担心自己吃什么,反正哪里都能吃的饱。
你更怕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很多自五毛和公知撕逼时会说:你这是又要资本主义的自由,,你咋不上天呢?
我觉得这并不对。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
自由没有错,保障也没有错,我们就是又要自由、又要保障,就是要上天。
我们只是单纯的不要强行砸门送来的那种‘自由’而已。
所以,,不能仅靠反驳,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
主动占据制高点、主动出击才是好办法。
五、更爱君子文化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句话出自《国风·秦风·小戎》,原文是: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相对于其他文明的武士文化、骑士文化,我更爱华夏的君子文化。
君子,雍容自若,豁达潇洒。
气质神采凛于内而非形于外。
不张扬,不偏执,不激狂,不跳脱。
君子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君子行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子文化是一种包容的文化、自信的文化。
君子,不是伪君子。
君子并不是一味的媚上、顺从。
所以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子并不是滥好人的代名词。
所以有‘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君子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不应该是被污名化。
所以,相对于其他文明的武士文化、骑士文化,我更爱华夏的君子文化。
【尾声】
我曾看到过一篇文章。
讨论当物质极大丰足、‘人剥削人’失去意义之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会走向天堂还是走向堕落。
讨论的结果是:
有文化底蕴、历史积累的民族,会走向天堂。
没有文化底蕴、历史积累的民族,会走向追求各种物欲、感官刺激的堕落。
所以大可不必盲目媚外、长跪不起。
何谓华夏?
章服之美谓之华;
礼仪之大谓之夏。
今我中国,离华夏仅有半步之遥,我辈当奋力作为。
百里翩跹
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