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修真小说> 唧唧堂AEJ论文解析:永恒的35人!中国事故中的数字造假

唧唧堂AEJ论文解析:永恒的35人!中国事故中的数字造假

2020-09-17 13:31:01


picture from 四川在线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作者:唧唧堂研究人 聂卓


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如何向成员提供合适的激励(incentive)一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tradeoff)。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组织成员就会消极怠工,影响组织的运作;如果激励过强,又可能扭曲(distorting)成员的行为,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具体到现实当中,引发讨论最多的,当属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评。其中争议最大的地方在于,为了完成上级制定的考核任务,官员会在多大程度上捏造数据。Raymond Fisman和Yongxiang Wang即将发表在AEJ: Applied Economics上的论文,,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大部分人一定记得这样一条坊间传闻:在中国,。一旦超过这个数字,负责的官员就要撤职。“35人”的说法当然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从2004年起,,。,,,并作为对官员考评的依据。为了完成安全生产任务,一些省份甚至将安全生产任务,列为官员提拔的“一票否决(No safety,no promotion)”指标。


在该研究中,,。分析发现,,样本分布出现了显著的断点,表明很有可能存在数据低报;在实施“一票否决”的省份,,但该效应只在天花板附近存在;,。


具体而言,为了研究“天花板效应”是否存在,作者使用了McCrary (2008)中的方法,, = 1”为样本的分界点,对两侧的样本分别进行局部线性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存在明显的断点。z检验的结果显示,p值小于0.001。该结果表明,。对不同类型事故进行类似的分析,,都在“天花板”处出现了明显的低报。



那么,地方官员是如何对数据进行捏造的呢?。从下图可以看到,。这意味着,官员并不是一年到头都在对安全生产任务精打细算,而是到了第四季度才开始临时抱佛脚。



接下来,研究者对最为广大吃瓜群众津津乐道的“一票否决(NSNP)”制度进行了研究。回归结果显示,。当作者将实行了该制度和没有实行该制度的样本各自的分布同时展现出来时,容易发现,。只要能完成考核目标,该制度就不再产生作用。




在上述结果之外,该文还讨论了考核中的“齿轮效应(ratchet effect)”。,发现二者基本呈线性关系。这意味着,安委会在制定下一年的安全生产考核标准时,基本是以上一年安全生产情况作为依据的。从理论上说,为了减轻来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压力,。作者考察了2004年以前和2004年以后,。结果显示,,。



最后,作者也承认,因为数据的限制,该研究无法对安委会的这一政策是否有效做出评价。在缺乏对比的情况下,也无法讨论这一政策是否已经是一个“次优(suboptimal)”的选择。作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在数据体现的进步中,将数据伪造和官员实际努力产生的改善区分开来;二是通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激励政策本身,去理解政府的行为和目标。


虽然结构相对简单,但Fisman这篇AEJ还是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Fisman再次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大道至简”很多时候,之所以文章的内容变得复杂,是因为我们没有特别好地进行研究设定。其次,在初学者当中,普遍存在着“回归迷信”。而Fisman这篇文章中,大部分结果都是最简单的频率密度分布和累积分布,用到回归的地方也都是特别简单的回归。这启示我们,尽管回归分析是因果推断的有力工具,但工具还是要服从于研究的目的。有时候,简单的图形反而能够展示样本的全貌,比抽象的数字和星号更有说服力。


同时,即便是Fisman这样五大发到手软的大神,一旦面对“数据造假”这样的难题,也只能得出模糊的结论。所以我们在选定研究题目的时候,还是应当去捕捉现实当中的重要问题,哪怕最后在边际上能做出的贡献不多,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可能就足以为发表加分了。最后感慨一句,我们口中的谈资,经人家手里一变,就变成了QJE和AEJ。作为本土的经济学研究者,希望我们不要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参考文献:

Fisman R, Wang Y. The Distortionary Effects of Incentives in Gover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s “Death Ceiling” Program[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6.


阅读该篇论文全文(免费链接),参与论文讨论,请长按以下二维码访问唧唧堂论文库。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聂卓


点击“原文阅读”,查看 聂卓 在唧唧堂所有论文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