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的连载文章中,我们从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和战略定位三方面来了解上海智能制造发展的概况。本文将从工业
一、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机器人研发、生产(整机&零部件)、系统集成、检测认证、服务应用等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是产业规模国内最大。2016年,本市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8家)产量达2.91万台,占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的40.2%。目前,上海拥有机器人及系统集成相关企业近100家,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2017年1-9月,本市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产量达到4.48万台,占全国机器人的比重提高到47%;总产值达143.6亿,同比增长43%。
二是国内外巨头高度集聚。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悉数汇聚上海,德国KUKA、瑞士ABB、日本FANUC、YASKAWA的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均设在上海;国内机器人“第一集团军”纷纷抢滩登陆上海,新时达、科大智能等总部在沪企业正在高速成长;沈阳新松在上海设立国际总部,占地200亩、规划产能近2万台的新型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工厂即将竣工投产;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青浦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园;埃夫特区域研发与销售中心落户松江。
三是关键零部件自主突破成效显著。上海力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精密关节
四是本体与系统集成实现联动发展。新时达公司从最初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向上游延伸到关键核心零部件(之山智控公司)的伺服驱动控制系统,向下游拓展到工程应用(晓奥享荣公司)的汽车柔性生产线集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科大智能公司从专注于汽车侧围
五是行业应用不断拓展。上海汽车、飞机、医疗、船舶海工、能源装备、电子制造等优势产业为机器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海立集团上海工厂从采用多规格工业机器人进行空调压缩机生产线改造以来,累计投入1.7亿元,投放机器人135台,减少操作岗位274个,实现收益2.6亿元。晨讯科技在3C产品生产测试线上先后投入近300台机器人替代操作工人,使得生产效率提升50%,生产线
六是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国家机器人测试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上海,主导机器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正在积极谋划,着力可靠性和智能化两大关键要素水平提升。以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为承担主体的“机器人国评中心”向国内机器人企业颁发中国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推动实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
二、数控机床产业步入上升快车道
数控机床产业是本市传统优势产业。2016年,本市切削机床产业产值21.3亿元,产业保持稳定并开始步入上升快车道。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过前期的深度调整,2016年,上海电气集团机床厂产值4.5亿元,止跌企稳;沈机智能落地仅1年呈现快速增长,产值已达5.5亿元。产业格局加快重塑。目前本市机床行业企业整合步伐加快,产业格局从前期的以上海机床厂、上海重型机床厂、开通数控、上海工具厂等上海电气下属企业为主的格局,转变为电气、航天、沈机三家企业和若干特色企业的“3+x”格局。产业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向好。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沈阳机床上海研究院、沈机智能、智能云科、尤尼斯金融租赁等数控机床及相关企业在上海先后落地,形成了研发、制造、服务等较为完备的体系;新力机器厂近期将通过内部整合更名为上海航天智能装备公司,聚焦航天领域高端机床、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
二是企业及产品特色鲜明。目前,本市数控机床行业特色企业多,同质化产品少,且在各自领域内形成特色优势。上海机床厂专注于高端磨床,新力机器厂、拓璞数控聚焦航空航天专用加工装备,沈机智能的i5数控系统,突破了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
三是应用领域持续深化。在航空航天领域,由149厂牵头,七家单位共同实施的04专项项目“航天复杂结构件高档数控加工示范工程”顺利验收(该项目作为04专项三个示范工程之一,是首个通过最终验收的项目)通过该示范应用,有效推进本市高档数控机床在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打破了航天产品制造依赖进口装备的局面。在高精密镜面及轴系加工领域,上海机床厂精密平面磨床、数控超精密铣磨机床等重点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深化。
四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云科平台率先提出生产力协同等概念,着力打造面向用户的互联网+制造的智能生产生态圈。通过平台的动态调度,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并带来成本、效率和资源消耗等最优化选择,产生各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合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