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剑宗”和“气宗”,哪种修练方式更适合教师成长?
2021-06-19 09:16:29
![]()
武林有一派,名为华山。华山派又分为两支,一为“剑宗”,一为“气宗”。“剑宗”重技术的精进,认为剑术精则武功高,代表人物是风清扬;“气宗”重内功的修炼,主张以“气”驭“剑”,代表人物是岳不群。两派互不服气,连年争斗,并且难分高下。您可知道,其实,练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多相似之处。且看方家分解……
只愿意埋头看书,不愿意去写,去打造自己的课堂,就好比是华山派的气宗,只练内劲,不注重剑招;只关注课堂技术,而忽视自我内涵发展,不读书不学习,就好似华山派的剑宗,只注重招式,而不练内劲。
回想几十年,在专业成长方面,我究竟走的是什么路? “剑宗”是偏于技巧、偏于招式、偏于实用的,而“气宗”是偏于内功、偏于底蕴、偏于无为的。所以我说,自己走的应该是一条“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路子。
当然,话又说回来,修剑宗也罢,修气宗也罢,路数还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要修真功夫,少学甚至不学那些个花拳绣腿、银样蜡枪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啊!事实上,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不少才情郁勃、悟性锐敏的青年才俊,他们不少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啊。他们曾经有着太多的思想、太多的创意、太多的高见、太多的愿景,但是,很遗憾啊,他们却少有踏踏实实、扎扎实实、老老实实的行动!
我就先谈几招自己的修炼方式,是葵花宝典,一般不外传。炼“剑宗”,要剑走偏锋、招招见血才行啊!第一招,我叫“实录还原法”。实录,课堂教学实录。我喜欢收集课堂教学实录,特别是名师的实录,有代表性的实录。收集了干什么?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必须整体观照实录,抽象提炼实录,很吃功夫。然后进一步,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很累,但是非常管用。这是一种逆向修炼的过程,跟禅宗里修白骨观想法有点相似。然后再往回走,你走得进去,还得走得出来呀,不然就会走火入魔的。把理念再还原成设计,把设计再还原成实录。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所求啊!这样一个来回还原的过程,对于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上得了天”——就是有思想,“下得了地”——就是有技术,帮助真的是很大很大。这是剑宗,我称它为独孤九剑的第一剑。第二招,情境填空法。他怎么跟孩子进行对话的,这个就是情境填空法。机智、通变、智慧,就是这样炼出来的。这一招,可以帮助你积累大量经典而生动的“课像”,课像是什么?我觉得课像是教学具象和教学抽象的统一体,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的统一体,是教学细节和教学范式的统一体。你缺什么就填什么,练个三年五载,胸中装了成百上千个经典课像,你想不成功都困难。第三招,微格解剖法。你可以研究候课,研究导入,研究提问,研究范读,研究导读,研究讨论对话倾听训练结课拓展,研究很多微格。你要深入,你就要研究微格。比如,课的层递技术,课怎么一层一层推进,比如课的渲染技术,课的通感技术等等。有些技术很简单,就是一层窗户纸,不捅破你不知道,一捅破,哦,原来如此。但是你千万不要把简单当臭蛋啊。比如说课的对话技术,对话说白了就是接着说,最难的就是接话头,话头怎么接呢?这里就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比如接话头的角度怎么确定,里面就大有学问。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光是针对学生的朗读,你就可以选择许多个角度,比如:朗读状态、朗读方法、朗读质量、朗读内容、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现场氛围、思想认知、文化背景、学习要求、动态变化等等。第四招,课感积淀法。我觉得,课感应该是剑宗修炼的最高境界。什么是课感呢?就是你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你能不假思索的、迅速的、果断的做出反应,而且这样反应是高效的,是巧妙的。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风趣感,课的风格感,都需要去炼。关注学生,触发课感;品味得失,领悟课感;反复实践,习得课感;积累经验,培养课感;精益求精,升华课感。降龙十八掌,这就是剑宗,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
我是怎么炼气宗的?一句话,东门南门西门北门,无墙就是门。我想,炼气宗就是炼自己的内功、炼自己精神生命的能量。根本途径还是一条,读书。要说具体的招数,应该还是有那么几招的。第一招,“案例鉴赏”法,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第二招是“文本细读”法。第三招,“主题研究”法。第四招,“前提诘问”法。什么叫前提诘问呢?就是不断地追问事情的前因,直到自己觉得没法再问了才罢手。你要一直问,一直问,一直把自己问傻了为止。到这个时候,你问到了什么?你问到了语文的究竟之问,语文到底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这是一种形而上的问,一种玄之又玄的问。这就是气宗。
剑宗、气宗,这是分而言之,方便的说法。事实上,剑宗和气宗总是纠缠在一起的,你要将两者打通,就像练气功的人要努力将任、督二脉打通一样。打通了,你就得大神通了,你就能照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了。这是《心经》里的话,我套用他的话叫做剑不异气,气不异剑。
![]()
博主“老羊”:爱因斯坦是“气宗”一派吗?
如果说,武林腥风血雨,练武功需要立竿见影的话,“剑宗”的流行还可以理解;而教育不同,“百年树人”的“灵魂工程”必须循序渐进,急躁和冒进导致的必然是欲速则不达,教育者更需要修炼的不是“技”,而是“气”。这“气”,不是“三字一话”的基本功,而是对教育对象发自内心的“爱”,这,才是教育的“灵魂”,这才是教育者的“基本功”。这“爱”,不是武林中的《葵花宝典》,而是教育者的《九阴真经》。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忘掉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后剩下的东西。”看来,爱因斯坦也应该属于“气宗”一派。因为剑术有形,知识有形,一旦掌握,就不可能忘记。真正对学生有用的东西,绝不是作业本和试卷上的题目与成绩,而是氛围的熏染,眼神的鼓励,目光的肯定,人格的感化,以身作则的示范。这,就是教育者的“气”。当然,“气”是前提,是根本,是“灵魂”,但不是全部。照理说来,“气”场足够强大的教育者,哪怕手中无“剑”亦足以令学生受益终身。但是现代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教育者还必须练就一身精妙的“剑术”,最终达到以“气”驭“剑”的境界,方能无往而不胜。《神雕侠侣》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说有五种人,第一种人的兵器是天下最锋利的硬剑,第二种人的兵器是锋利的软剑,第三种人的兵器是无锋无刃的重剑,第四种人的兵器是一柄木剑,第五种人则不带兵器,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
微信ID:jiaoyushiba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