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车的启示 文|建军路小学 高晓敏 在家人、友人无数次地催促下,今年暑假,我这个胆小鬼终于开始了艰难的学车之旅。
我害怕学车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一是对自己的动手协调能力没有信心,害怕自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样子既让自己难堪,又让教练失望;其二是“车祸猛于虎”的教训深种心灵深处,自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畏惧感。
如今,形势所迫,身边不会开车的几乎没有,甚至比我年长的许多同事开起车来都早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再不学,我恐怕不仅会贻笑大方,还会被时代淘汰了吧!没办法,我唯有振作精神,硬着头皮,克服诸多因素,学吧!
理论知识对我来说,虽不能算是小菜一碟,但是经过几番刷题、学习,轻松过关。随后,正式上车开始技能学习。从未碰过车的我,坐在方向盘前,担心害怕之余居然有一种窃喜和激动。教练是一位还算和蔼的汉子,他郑重地向我们声明:他绝不会像外界传言的那样辱骂学员的,这使我一颗忐忑的心稍微有了一点安慰。
真正的场地训练开始了,教练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示范,操作要领简短而且明确,非常易于接受,可是,等到自己手握方向盘时,却发现原来从说到做的差距真是太大了!嘴里念着教练教给的口诀,手脚却总也不听使唤,不是控制离合器的脚抬快了,车熄火了,就是手中的方向打不到位、打错了,好好的弯道行驶变成了没边没际的“自由行”。坐在一旁的教练起初还有些耐心,提醒的声音还是正常的,一遍又一遍地帮我纠正。可惜,偏偏此刻的我却像着了魔似的,无论教练怎么说,还是不得要领,教练再也忍无可忍,提高嗓门,略带气愤地说:“你怎么回事呀,都教了你好多遍,怎么还不会呢?”我涨红着脸,尴尬地朝教练笑笑,没想到,教练毫不留情地说:“笑什么笑,开车是做游戏吗?认真点,都教了你这么多遍,怎么还是老错!”身为人师的我,也只好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低下头来接受教练的训斥,但是一股不服的情绪却在心底悄悄滋生,难道我就如此不堪吗?不是,绝对不是!
于是,再练再错再练,一个假期我都在起早贪黑,不时用“笨鸟先飞”的成功范例来鼓励自己,练起车来丝毫不敢偷懒,其他学员练习时,我也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在一旁全神贯注地看着,深怕错过一个细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在教练一次又一次的指责后,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能够熟练地完成考试规定的项目了。欣喜之余,我增添了有几分感慨和思考。教练说的那句话不时在我的心头回荡:“我不是已经讲过了吗,怎么还不会?”诸如此类责备的话语为何如此耳熟呢?是呀,平时我们也常常会这样抱怨学生,抱怨他们反复强调的字仍然会写错,反复讲解的题目仍然不会,反复提出的要求仍然达不到,似乎只要一讲过,学生就应该立刻能够熟练掌握,甚至能举一反三,殊不知,从说到会做之间有着偌大的鸿沟,只有不断反复地体验,不断地实践,才能够越过这一鸿沟,实现从说到做的飞跃。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师者,固然应该做到诲人不倦,更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多给学生思考、探索、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学会等待,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渐掌握语言表达的技能,逐渐提升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蓦然间,我对“让学引思”这一课改理念有了更直接的体验: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围绕教会了学生什么这一目标而教,而应该思考学生学会了什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学会;我们是否把主动学习的机会、时间都还给了学生,他们是否能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感悟快乐,享受成功;这些学习的内容对他们的成长是否有价值,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是否能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只有我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需要出发,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建构起属于学生的课堂,形成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方式。如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不再仅仅是美好的愿望。
学车能有这样的启示,于我也算是一举两得喽!
文 | 盐城市建军路小学:高晓敏
图 | 来源于网络
编辑 | 亭湖区教育局办公室
【点击页面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呗↑】
【觉得文章还不错?请在最下方点赞↓】
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官方微信
(微信ID:ycthjy)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亭湖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