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自娱自乐”的成本

“自娱自乐”的成本

2020-11-10 15:23:28

点击下面蓝字了解详情!

【财税e讲堂】2016年200余节课程,收费仅1980元!

此文系财务第一教室独家付费稿件,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

作者:财务第一教室 范晓东

来源公众号:财务第一教室(ID:cfoclass)


我很认同一个观点:一节课如果能将一个问题说透、说清楚,学员能真正记住,就已经不容易了。财务写作也是同样一个道理,真能把财务文章写明白的人其实也不多,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观点能让读者印象深刻的记住,就很不错了。那么这一次写成本主题,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叫:不与个人收入绩效挂钩的成本管理都是短命的。


1自娱自乐和不痛不痒


某些企业搞成本管理可能只是因为“要有这么一个东西”,要么应付国家要求,要么应付上级公司要求,没有真正实现成本管理的改善,我称之为“自娱自乐”的成本管理。现在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看到,虽然有成本管理制度、有计划、有预算、有理念、有成本中心,有内部责任的划分,看似啥都有,但就是不见成效或效果不佳,所谓“不痛不痒”的成本管理。为什么呢?


《“成本侧改革”的制度设计》一文中我提过:“不与个人收入绩效挂钩的成本改善活动都是短命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没有跟利益挂钩。


实际上应该说,成本肯定跟企业全员有关,不挂钩就没有成本鞭策和压力传导,永远停留在“要我削它”而不是“我要削它”。企业一年做下来,收入没有增加,成本却没有减少,大家继续混日子,没有形成“成本倒逼”,潜力找不到,压力释放不下去,没人感到有“成本压力”,这样的企业就出现了所谓“成本呆滞症状”。


当然,如果存在领导不重视、没概念等“先天成本体质不足”的企业,更容易出现“成本呆滞症状”。而且成本管理我们说,费时费力见效慢,吃力不讨好,容易得罪人,而且会动部分管理者的“奶酪”和拿习惯了的“利益”,不会“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主动去成本削减的。这些企业即使搞了成本管理,也会荒腔走板,也会因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在资源配置的思维角度不一致而没有效果。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成本管理有时一定是“自上而下、强制推行”才能见效的原因。


2成本管理从哪里来?成本管理到哪里去?


企业在成本管理改善的战略主题下,就要用到成本管理的“计划、预算、执行、绩效、薪酬一体化”体系(参见《用预算管理挖掘价值》讲座),这是以成本管理为战略主题的一个标准体系,只有与绩效薪酬挂钩,触动了利益,成本管理才能发挥应有效果。所以要弄好成本管理,一定要回答两个问题:成本管理从哪里来?成本管理到哪里去?


那么成本管理从哪里来呢?从成本计划中来,并以成本预算为价值化载体。成本管理到哪里去呢?到绩效考核薪酬里去。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成本管理发挥作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我们很多企业都有这种现象:


第一种情况:成本管理从哪里来?好像是从成本计划中来,但是这个成本计划根本就没有认真地搞。销售编一个销售的成本计划,采购编一个采购的成本计划,各部门编一个部门的成本计划。然后往财务一扔,说你去编预算去吧!预算和计划结合的不紧密。


“计划告诉我们干什么活,预算告诉我们花什么钱”,而且“业务触发预算、业务触发成本”!源头都在业务,财务只是反映。但现状是成本预算是一套,业务运行是一套,出现“成本预算和业务运行是两张皮”这种现象。结果是业务部门根本就不跟你成本预算打交道,因为你是两张皮,你怎么知道我这个业务活动到底应该发生多少成本?所以业务部门就根据自己的搞法,根本不跟你去玩。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成本管理到哪里去?好像是到绩效考核里去,但就成本预算对成本预算的考核,空对空,成本预算的考核根本不和企业的综合成本指标结合,不和薪酬挂钩。这样的话,谁买你的账呢?我们经常说:“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屁股指挥脑袋,位置决定行为”,这是基本管理逻辑。不考核的话就没人理你,没人买你的账,所以不尊重你。结果是那边业务部门说你两张皮,不待见你;这边又不考核业务部门,不和薪酬挂钩,大家又不尊重你,那成本管理还有什么意思呢?


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成本预算),变成了财务部门或企划部门自娱自乐的工具。实际上,每年不就是在自己跟自己玩么。财务部门、企划部门自己编,考核看着好

像“像模像样”,什么都有;事实上,没人尊重,没有发挥或只发挥了一点作用。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成本管理的体系没有延伸。


所以要把成本管理(成本预算)向两头延伸:一头和主抓成本的战略主题挂钩,并以成本预算为价值化载体,和计划连接;一头和绩效评价链接,和绩效薪酬挂钩。真正做到成本管理的“计划、预算、执行、绩效、薪酬一体化”,才能真正让成本管理发挥作用。


所以在成本管控这一战略前提下,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就是我们管理会计的一块核心管理工具,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就要求:


第一:把成本管理体系建立起来,没有搞成本预算就先搞成本预算,用成本预算发挥的作用,去代替整个成本管理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搞了成本预算后,再把成本管理(成本预算)向两头延伸,一头和主抓成本的战略前提挂钩,并以预算为价值化载体,和计划连接;一头和绩效评价链接,和薪酬挂钩。


2成本管理的上下同欲和倒逼文化


很多企业管理者,在搞公司成本管理目标执行的过程中,可能有这样的企业文化,老是喜欢搞“宣贯”。虽然“宣贯”后很多员工都知道了,但是员工会回答一句话:你这个目标跟我有毛关系?因为企业的高管,和企业的普通员工,他们的价值取向都是不一样的。企业的价值取向有三个:第一个是企业文化、愿景;第二个是权利;第三个是利益。在这三个价值取向当中,它的曲线是:


1、高管特别注重愿景和实现自我价值,重视企业的权利,他对利益并不是看的最重。 


2、对普通员工来讲,愿景对他作用不大,他看重的是利益,他又没有什么权利。

那么怎么办?怎样将高管和普通员工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怎样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呢?很多企业推起来比较困难,这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古老的文化揭示了一点:君子言义而耻于言利。要讲义,这也是部分管理者搞企业时比较虚伪的地方。


所以对管理者来说,还要设计一个制度,一定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公司”。员工拼命的挣销售提成,结果是公司销售收入上去了;员工拼命的挣计件工资,结果是公司产量上去了;员工拼命降成本拿合理化建议成本奖,结果是公司成本大幅下降。员工一定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公司”。这样才把大家搞的“以战略为导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否则你天天靠宣贯,没有利益的链接,都是假大空的。


不是说成本跟某些部门关联度大就挂钩,与某些部门关联度小就不挂钩;也不是销售部门说你预算做不准凭什么考核我?也不是采购部门说市场价格我管不了就难控制这一类的托词;收入与成本挂钩应该一视同仁。所以,公司成本削减不光要与“KPI”挂钩,如果要实现企业的成本削减形成所谓“上下同欲”,就需要方法“逼”出来——有一个方法是最有效的,当然就是去与个人收入绩效挂钩。可以这么说,不触动利益的制度是无效的,企业定了好多成本管理制度,都没有触动利益,大家无所谓,只有触动利益的制度才有用。


具体挂钩的方法,企业可以考虑将绩效奖分开,假设50%可以作为考评奖励,另外50%可以作为成本改善的奖励;然后你这个成本改善奖又可以去细分为“与部门”降本业绩挂钩和“与企业”总体成本改善业绩挂钩这两个方面去打分。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动态实现成本绩效的所谓“阳光薪酬”。


而且这样,企业就容易“倒逼”出一个“成本没削减,收入就削减”的“成本文化”。


合作、投稿、版权,请加微信:jinrongclass

点击“阅读原文”,收看“财税e讲堂”在线课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