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素称“七十二场浇花雨”,雨后的蒙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得益于造化的恩赐,同时也是蒙山人改造自然的伟绩。为了更好的利用自然的馈赠,克服变化莫测的风云变幻,蒙山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探索自然的奥妙,应天而顺人,制天命而用之。传承千年的道教祈雨之术,虽然貌似不合于近代科学,但其试图窥探天道、掌握天机、济世安民的仁心道术,却每每与自然规律暗合,值得后人去认真的探索与合理的扬弃。
蒙山是道教圣地,这里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抱道之士前来修真隐逸,宏道度世。位于蒙山脚下的万寿宫,已有千年历史。原为古蒙祠,宋代在其旁建立道观,名玉虚观。首任住持贾文,宋徽宗赐以度牒、紫衣、象笏,后乞归蒙山,坐化成仙,赐号清虚文逸成公先生。历元明清,千载以来,年湮代远,万寿宫迭毁迭修。2010年农历三月三日,万寿宫修复工程告竣,大开山门,四方朝拜,重瞻华裳。
据金《蒙山祈雨记》碑载,贾文回到蒙山后,遭遇北方大旱,应官府及百姓之请,施展分身之术,神游龟蒙顶,举行规模颇大的求雨仪式,斋戒沐浴,步罡踏斗,登顶遥拜,封大小净瓶十余只,悬挂于山顶灵泉之上,香花导引,旌节开道,掐诀念咒,虔心礼敬,不一会净瓶水满而溢,膏雨普降农田。
贾文为国致雨,金廷大喜,下诏为贾文兴建三清殿提供支持,给榜文,令州县加以保护。金熙宗皇统四(1144)年,贾文羽化。据金世宗大定二十八(1188)年《松柏林记碑》及光绪《费县志》,贾文有门弟子三百余人,高足弟子周守先继任住持,追刻《宣和帖石刻》及《蒙山三清殿榜文碑》,立于玉虚观侧。落款为“知蒙山佑德观兼灵显庙事道士周守先”及“住持前沂州都道周”,可知玉虚观已被官方更名佑德观,道人兼管灵显庙(古蒙祠)。所谓都道,即朝廷设在地方管理州府境内道教事务的官职,周守先曾被任命为沂州都道,可以看出玉虚观在沂蒙地区的影响力。
周守先弟子皇希全代师住持灵显庙二十余年,香火不辍。大定三(1163)年间,皇希全感慨庙前缺少林木,发奋植树造林,二十余年手植松柏七百余株,东连玉虚观,西临蒙阳河,远近视之,云气郁兴,数百步外清风拂面,宛若人间仙境,成为境内名胜。大定二十八(1188)年仲夏仙化。皇希全淳古勤实,焚修持诵,朝夕不殆,誉于一方。常行运气补脑之术,面色不衰。仙化之日,天气酷热无云,忽有浓云密雾笼罩道堂,好似天界送行,不觉之间闭目辞世,肌体散发芬芳,色变如白玉,四肢如生,蚊蝇不近。道众收敛遗蜕,葬于道林。阴云复垂,墓穴掩讫,天降雨半时许,阳光炽然。皇希全曾对道徒说:我死后必有异象。果应其言。乡人感念,为之立碑。贾文弟子隐修蒙山,济世安民,赢得蒙山百姓的虔诚爱戴。
贾文师祖在世时不仅造福一方,而且打破道教不传之秘,将祈雨之术公开,令后人得以仿学,率获灵验。金章宗承安五(1200)年,山东大旱,从秋八月到春三月,滴雨未下,骄阳炽烈,赤地千里,作物绝收,人心惶惶。天子诏州县官吏及百姓遍祭山岳雨神。蒙麓埠阴村有士绅杨政,仁慈悯物,战乱之后,残骸千余抛尸荒野,杨政不忍,收葬祭祀。今逢大旱之年,饿殍遍野,斗米万钱而难买,百姓坐而待毙。杨政大声疾呼,召集附近十八村乡老,定于本月初九日,集钱纸马,香花果品,清斋跣足,效法玉虚观贾文道长先例,齐集龟蒙顶,柴祭奏表,上章首过,祈求甘泽。百姓纷纷响应,斋戒沐浴,约期登顶者约八百余众,内有绝食清斋者四百五十人,同心一志,铺设瑶筵,臂燃香烛,叩头千下,口颂致雨仙经。焚表之际,人皆大哭,哀祷之声,远震林谷。此夜,墨云密布,风雷大作,沛然降雨。
第二天,杨谢、仲村、埠阴各处交口相传,雨降之时,五处大树开裂,伏龙齐出,雷霆万钧,其迹犹存。八日后,大作仪式,鼓乐喧天,报谢天恩。见到禾苗没有喝饱的地方,再如法炮制,上章祈雨,不一会便见云横蒙顶,雾起山林,惠风和畅,甘霖如注。百姓喜悦,欢歌下地,耒耨深耕,年成有望。
附录 蒙山祈雨记碑
出自《光绪费县志》
夫一真神帝,而天地分形,山泽通气,雷风相薄。龟蒙为九州之巨镇,巍然敦大。观其万仞横空,千锋数列,上摩霄汉,呼吸云气,出佳木甘泉,产千品灵药,惠济民用,故载之于群典。《灵宝经》及《岳渎洞天图》并云:东蒙靖庐福地【1】,东浮云气接于蓬莱,西根连于三宫空洞之天【2】,南隶衡岳为佐命【3】,北重艮坎为蒙卦【4】,中有靖庐仙官、神仙僚佐万众,主校罪福、生死之籍,枢掌造化,调均雨露。
顶有一灵泉,昔贾成公先生尝为国致雨,挈安抚使(疑缺字)高道试斋沐而登之,封净瓶,悬挂于泉上,拜礼恳祷,其水随器大小而盈满,香花旌节导引之敬事,而膏雨普降于农田。后人仿学,率获昭应。
承安五载,海内不雨,历秋八月徂涉于春三月,优渥未沾,骄阳颇炽。二麦虽植而将槁,九谷播种已愆时。万物焦然,人心惶惧。天子诏郡守僚属暨部封黎庶遍祭群望。费邑埠阴村有豪士杨政者,生而仁慈,长而慜物,经正隆兵革【5】,残骸千余躯而被坰野,乃为收葬,以善功追悌,续享之不辍。今妖魃为殃,米粟顿贵而无籴,人抱饥穷而困危。政不以处富而为安,辄舒诚悃,告于附近十有八村耆老曰:“时遭旱熯,是民之欺违天地,抛掷五谷,厌弃丝麻,广耕地土,隐匿税役,积业之所致也。欲选于此月初九日,齎持钱马,时果香醪,清斋跣足,诣龟蒙绝顶,燔祡【6】奏表,首赎前过,永乞甘泽,可乎?”佥曰:“唯唯。”皆洒濯身心,悦从素愿。
底期登顶者凡八百余众,内绝粒清斋者四百五十人,同心一志,铺设瑶筵,臂燃香烛,叩头千下,口颂致雨仙经。焚表之际,人皆大哭,哀祷之声,远震林谷。是夜,油云【7】唯布于十八村,雷风电燿,沛然霑足矣。别村尚奄干旱。明日,阳谢主首陈正、仲村楮元、埠阴村黄伟等告曰:“雨将降之时,凡五处大树分列,伏龙齐出,惊霆交震,其迹显然俱存。”逾八日,荐陈斋,洁威仪,伎乐□□□(字迹模糊)报谢天恩,仍未嘉雨。见渴之处,复奏表以祈之,不旋履而云横蒙顶,雾起严穴,条风畅至,甘膏大注。阖境通洽,人皆喜悦。畎亩闻击壤之歌【8】,耒耨深耕,百谷有顺成之望。
呜呼!天之辽邈,列圣崇高,人位卑微,祷之来答,似响逐声。昨以饥馑之忧,今变丰登之乐。倘蔽而不言,是昧神明之德。□纠首杨公,恐岁月更移,陵谷贸迁,闻不夐远。数造山嵓,嘱予为记。自愧愚卤,林泉养拙,而无文彬之美,固辞不容,遂叙其实,刊二铭,一措之于蒙顶,一措之于祠下,传不朽矣!
时大金承安五年岁次庚申五月乙卯朔二十五日庚戌谨记
后有题名二行。
右碑在蒙山玉虚观西南数十步,高七尺三寸强,阔二尺二寸六分,共二十二行,行四十五字。不著撰人名氏。其云正隆兵革,残骸千余,即宝峰寺李公生祠碑所谓正隆之末,盗贼蜂起者。文辞伟丽,字体端严,真巨制也!
仙客注:
【1】《灵宝度人经》未提及蒙山,此是误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正统道藏·洞玄部·纪传类》)将蒙山列入三十六靖庐。
【2】《太平御览》引《茅君内传》:“仙家凡有三十六洞天,岱宗(泰山)之洞周回三千里,名曰三宫空洞之天。”
【3】《五岳真形图序论》(《正统道藏·正一部》):“潜山储君,黄帝所命,为衡岳储贰,时参政事,令职似辅佐者也。……诸佐命山君,并辅弼岳君,预於位政。”道教有山岳崇拜,奉五岳为尊神,大山略低于五岳者如青城山、庐山、霍山、潜山,则为五岳佐命。
【4】蒙山之名出自《周易·蒙卦》,上艮(山)下坎(水),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5】正隆兵戈,指金帝海陵王完颜亮大举伐宋失败,激起兵变被杀的事件。正隆(1156-1161年)是海陵王年号。
【6】燔祡,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置于积柴而焚之。
【7】《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8】《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帝王世纪》曰:“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是一首远古先民咏赞质朴生活的歌谣。